第十三章 近来思考的一个问题

我试着将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分开考虑。所谓的东西,并不一定是指地理上所指的概念。只是说有这样的模式。说起来,西方模式和东方模式不一样。把西方模式下规定的法则,照搬到东方模式下,并去对比东西的优劣是不应该的。现在的日本人,好像在这一点上有所混淆。西方就是西方,东方就是东方。如果只考虑其中一方,难免会有偏颇,必须要思考双方如何能恰如其分地相互补充。这才能形成世界文化。今后,仅仅考虑国家差别化、民族差别化是行不通的。保持各文化特有的传统性,在此基础上,或者在这之中必须要包容世界性。在科学化、工业化的世界里,渐渐偏向西方模式。这也是可以的,但是不能为此放弃或忘却东方民族自身原有的东西。这就是我所担心的。可以消亡的应该消亡,但是于己也好于世界也罢,有利的东西,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不能消失的东西,就必须要好好保存。不只是保存,还要助其发展,向前迈进,迈向世界市场,让西方的人也能知道它们的好处。不是我们这边强推给他们,而是要让他们主动要求。我们至今为止,并没有特别意识到这一点,但是能看得到这个倾向。于己方来说,已被此文化熏陶,但是要在这个基础上去强化这个意识。这并不仅仅是民族性的自负,历史上,都是这样发展而来的。因此,这只不过是顺应它而开展罢了。在物质方面、知识方面,混沌而今日复一日地逐渐成为一体,因此,与之相对应的灵性层面的某些动向,我们也必须予以观察。wOA中华典藏网

所谓文化有西方模式和东方模式,与我之前不知在何处所说的思潮分为两种,是同一个意思。一是指天地未分以前,父母未生以前,或者是不生的世界、混沌的世界、用耳看用眼听的世界、在无声的地方听声的世界等等。或者说是逻辑以前、哲学以前、思维以前也可以。可是,应当要注意的是,一旦说“以前”,就会产生想要从时间角度去看的毛病。要特别注意不可陷入这样的坏习惯里。另外,有时候会说无,于是,认为无实际上是与有相对的事物,或是觉得无在有之先,这些都是人类的惯性思维。眼下我想要说的,根本不是这些,而是无即有,有即无,与时间、与逻辑都没有关系的事物。说“天地未分”时,会被“未”字困住,或是思考这之后还未到来的事物。希望这里不要导入时间的概念。要做到这点是很难的。wOA中华典藏网

而要说这意义是什么,我认为与当下心理学者们所谓的无意识相当的思想,就藏在这意义的背后。过于偏向心理学的话也有可能被人觉得奇怪,不如从存在论的角度讲,说这就是全体性。所谓的全体性,指并非像眼睛、鼻子等掌管特殊功能的身体的一部分,而是起着接受身体的全部存在的作用。就像眼睛看东西、耳朵听东西这样的安排一样,全身作为整体,有着从外部接受的所谓全部感觉,有着以所谓的自我——以身体为其象征,即身体全部——来接受,并开始行动的能力,或者说具有这样的作用。因为是全面的,所以将其赋予像听、看之类的特别的名称,也是为难的事情。但是这些都是自古以来就有的想法。wOA中华典藏网

东方——这里指中国和日本等地——在那里,这种作用一般被称为“心”,或者是“腹”。这种叫法十分模糊,难以抓住要领。从知识的角度来看,也有人称之为直觉或是直感,但这又偏向知识性,缺乏了能动性。因为在那里看不到创造性的东西,所以过于理性,也即变得过于抽象了。结果便成为书籍里谈论的语句。相比起来“腹”这个词就具体了许多,不过以现在的解剖学来看,用腹部听、看、行使作用等,不过是一种修辞手法。在日本有一个词语叫作“腹艺”,也可以说成“气定神闲”。把这种人画成画的话,就会成为大腹便便的布袋和尚一样的人物。如果要画的话,大概就是这样吧,但如果把它再放到实际中,就会变得非常奇怪。不过这个“腹”的背后包含的意义,倒很值得我们品味。wOA中华典藏网

记得在哪本书上看到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个美国或是欧洲的人对一个非洲还是哪里的土著说:“我们用脑袋来思考。”土著说:“那真是疯了,我们用肚子来思考。”这便是《庄子》中的混沌,相当于今天所谓的无意识,也就是东方人所说的“心”。要说“心”在哪里的话,就在胸部或腹部。我们可以说头是离开身体的存在,但胸部和腹部有着人的全部内脏,也就是人体的主要部分。如果说人的手脚代表动态方面的话,就不得不认为“腹”代表着人类存在的全面。人的头上长着眼睛、鼻子、耳朵等,是智力器官所在之处,因此也不是不能将其看作是抽象的附属物。当我们“内心战战兢兢”“肚子里翻江倒海”“提心吊胆”“九曲愁肠”“肝肠寸断”的时候,也就是个人的全部存在都被强迫感所侵犯的时候。正因如此,也可以将腹部看成整个身体的象征。也就是说,“满腹之人” 可以看作是“人格高尚者”“达到成熟境界的人”。武士之所以切腹自尽,应该是因为他们将腹部看作个人全部存在的缘故吧。wOA中华典藏网

有一首歌这样唱道:“用耳朵来看,用眼睛来听。如果能做到的话,从屋檐落下的水珠声将多么的动听!”尽管这首歌颠倒了五官的功能,却依旧使人感受到“屋檐落下的水珠”的自然性,凭借的正是个人的全部存在,也就是“混沌”,和所谓的“心”。微风拂过幽松,若用腹部来倾听,那声音必定是最好的。这个“腹”里有着天地未分以前的声音。非洲的土著能够很好地分辨出这种声音,比起文明人更加分辨得清。只是,在还没能够把它拿到意识层面上的时候,还需要更进一步的努力。所谓的文明人,完全忘记了这种声音。如果不回本溯源地去倾听的话,他们的文明或是文化将只能朝着越发抽象、概念化、机械化、大量生产化,以及共产主义整体的方向发展,而不得不越发背离个人性、自由性、创造性及人性了。wOA中华典藏网

我自己平常会说:“西方人发现事物的区分是很敏捷的,今天的文明、文化都是由此发源并发展起来的,并风行于全世界。不过仅凭这一点,将只会陷入自取灭亡的境地。”也就是说,西方人忘记了“腹”,没能贯彻事物的未分性,只是汲汲于扼杀混沌,使混沌原封不动,并且总是怠于让其发挥作用——事实上如果不这样的话,就不会发挥作用——让它变得容易怠惰。东方人必须对此加强警戒。在东方文化的根基上,天地未分以前,逻辑和哲学还未产生的时候,存在着一物,我们怀着对它的意识一路走了过来——这是不可以忘记的。然而今天日本的年轻人,甚至是上了年纪的人,都忘记了这是拯救当今世界的大福音。其实这并不仅仅是日本或东方的问题。wOA中华典藏网

(原载于1960年11月号《心》)wOA中华典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