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日本人的心
一
“心”这个字有很多含义。然而现在我并不想尝试从科学分析的角度去一一了解,只是把它有很多含义这件事先说在前头。然后,姑且查一查“日本人的心”这句话里的心,指的是什么。
关于心的问题,讨论得最热烈的要算是禅了吧。禅就是围绕着这个问题才得以延续。我先引用近代大禅学家至道无难禅师的歌,来尝试阐明心为何物。
一般情况下,心和身体是分开讨论的。人们认为,心存在身体里的某处,支配着身体。然而,事实常常是这样的:心为身体所支配的情况也很多见。无论是哪种情况,我们的一般想法就是,心和身体是各自存在的。然后,至于心的真实形态,就不会另外去思考了。身体的话,因为我们有五官,可以用眼睛去看,去触摸皮肤,“原来是这个啊”,于是,马上就能明白。心,却没有这样伸手可及。因此,心虽存在,但那真实形态却不能像外物一样,通过五官来具体感受,在有和无的中间摇摆。我暂且先这么总结吧,心是个不可思议的存在。于是慢慢产生了这样一个习惯:将肉体上无法呈现的事物全都归纳于心。这是非常模糊不清又十分不科学的,然而一般情况下也就这样妥协了。
无难禅师的歌里有这样一段话:
心亦无,身亦灭
一切言行
皆顺其自然
这是将《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的宗旨用一句话总结的吟歌,是“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精髓所在。无难想说的是,从今往后,人们做出各种各样的行为。万物皆空,但这个空不是指完全没有烦恼的无心,而是指其中包含着无限可能。也是所谓的万德圆满、不增不减。从空之中,无限的动力不分昼夜,源源不断地涌了出来,这是如此不可思议的空。也能用“大用现前,不存轨则”“心随万境转,转处实能幽”来表达。“转辘辘地”就是用来形容它的。无难又说:
身体消失,心也消失,行走于世
即便走在剑上,也毫无阻碍
这正是身心脱落、脱落身心的时节。然而这并不是说身心一起消亡,而是身体和心都维持原状,如此一来,一切皆为空。但是,只有空的话,是无法发生变化的。不能忘记“空不异色,色不异空”。
下面这句不是出自无难,我一时想不起来这是谁说过的话。
心,才是迷惑内心的存在
对心,切不可粗心大意
这里的心有双重含义,被迷惑的心和迷惑人的心。从心本身来看,迷惑人和被迷惑都是无,但若是踏入空的领域里,便可以区分为能所这两条道路。区分开就是去迷惑和被迷惑。机轮不是静止的,它会周转,这才是机轮,但要是过分在意转动处,就会在无限迷茫的世界里辗转反侧。努力记住消失又不会消失的事物,这就是所谓的修行。但是修行不是单向的,不可忘却那些不会消失却又消失了的事物。
你会感到苦恼,然而那是因为
身为心所轻视
被轻视确是苦恼,但若是没有轻视,苦恼和喜悦便都不存在。身体和心也都不存在了。身心皆存,而后在身心皆无之处,才有所顿悟。心虽只有一个,但要是没有身体,这仅存的唯一也将平白无故地终结。不仅如此,还会停滞在这个唯一上,然后连这唯一也将失去。我们应当留意,它既不是由二而来,也并不守护着一,它不负面,不消极,实在是生机活跃的根基。
天神的歌里唱道:
不让一成不变的妙一成不变,在它无法一成不变的时候,也应当关注它。不要让日本人的心停留在空间的、静力的地方。相反,我们必须要让它在时间轴上转动,让它“转辘辘地”。今天的日本,还有很多封建的、岛国的思想不时涌动。这些都是静止性习惯的余毒。今天的世界早已不是过去的世界,不是战前的世界。科学发展,技术进步,连思想也在跨步向前。思想紧紧追随其后,只是做到这样还不够,世界在逐渐融合的过程中也在发生变化。为了顺应变化,日本人的心必须活跃起来,不该一直被囚禁于感性。妙总是存在于动之中。若是忘了这点,总是活在封建时代、锁国时代的梦里是不行的。人类的进化过程现在也面临着一个转机。
日本人的心,有着重视妙心的传统,所以我们要顺应这点,时时刻刻都要认清动态的妙,不要忘了让妙运转起来。
(原载于1961年1月号《淡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