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舍为得,屈伸自如
万事无如退步人,淡中滋味最天真,
炉边向火慵开口,睡里抓头忘却身。
——宋·慈受怀深
衡量
布店门口有人吵架。买布的说:“一尺布三块钱,八尺布该是二十三块钱,为什么要我付二十四元?”颜回一听,对买布的说:“你错了,三八是二十四,你应该付给店家二十四元才对。”买布的很不服气:“你有什么资格说话,三八是二十三还是二十四,只有孔子有资格评断,咱们找他评理去!”颜回说:“很好,孔子是我的老师,如果他说是你错了,怎么办?”买布的说:“如果我错了,我就把头给你!”颜回就说:“如果是我错了,我就把头上的冠输给你。”
孔子问明情况,对颜回说:“你输啦,三八就是二十三。”颜回听孔子这么说,认为老师糊涂了,第二天借故请假回家。孔子明白颜回的心事,并不说破,只说“事情办完后就早点回来”,同时嘱咐他两句话:“千年古树莫存身,不明究竟勿动刀。”
回家路上突然乌云密布,雷声大作,颜回躲进路边一棵中空古树,猛然记起孔子的话,赶紧走出来。说时迟那时快,一个响雷把古树劈个粉碎。颜回连夜赶回家,进屋发现床上睡了两个人,一时怒从心起,要举剑砍人,又想起孔子的话,点灯一看,床上睡的是妻子和妹妹。
颜回大惊,不等天明就赶了回去,向老师忏悔,同时感谢老师的话救了三个人的命,然后忍不住问:“老师,三八到底是二十三还是二十四?”孔子反问:“那么你说,到底是生命重要,还是帽冠重要呢?”“当然是生命重要了。”孔子说:“这就对了,如果我说三八是二十三,你输的只不过是一顶冠;如果我说三八是二十四,他输的可是一条人命呢!”
开会商议问题,主席会说:“请大家衡量情况,再作决定!”素不相识的人初次见面,我要衡量一下:他是好人,是坏人?别人批评我们一句话,也要衡量一下:他是善意,是恶意?
总之,世间一切事的大小、轻重、是非、好坏,都需要衡量。有衡量,就有分寸;有分寸,对待外境就能够适当处理。所以,对于世间任何人事、功过,甚至一切用品的价值,我都要衡量一下。如何衡量呢?
一、方向用指南针来指引。有时候我们来到十字路口,不知东西南北,需要靠指南针来指引方向;有指南针指引,确定了方向,才不至于走错路。人生的道路,大部分时间都在十字路口徘徊,需要“停、看、听”加以衡量,能进则进,该停就停,不能莽撞。人生总有许多因缘机遇,凡到了难以抉择时就需要衡量。如果你未经指南针指引或者没有衡量,背道而驰,路途只会愈走愈远。
二、冷热用温度计来测量。气象预报今天的气温,知道冷热后才好决定该穿什么样的衣服,但也需要衡量早中晚的气候不同。气候有冷热,人情也有冷热。要避免:人家对我们热情,我不知感谢;人家冷淡我们,我却丝毫没有察觉到别人的嫌恶。人的大脑应该有指南针辨别方向的功能,也应该有温度计测量人情冷热的能力——识趣、识时、识地、识人,都要靠大脑的温度计。学佛成道要无分别智,但对于社会人心,如果我们不能用大脑的温度计测量一下人情的冷暖,终归要吃亏。
三、道德用功过格来计算。你想知道自己的道德有多少吗?道德也有考核标准。“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一个人每天的身口意行为,从人间到天堂,从天堂到地狱,从地狱再回人间,来来回回不知多少次。我们一天当中,几次上天堂、几次下地狱、几次回人间,可以用功过格来计算。通过功过格,客观如实地把每天说了什么话、做了什么事、存了什么心,每周或每月统计一次,就知道自己的功过了,当然就知道自己的道德是高是低,不必别人来评断。
四、人品用众舆论来公评。人的品格,不但自己知道,别人更能客观地为我们衡量。品格要接受舆论的公评,尤其是对公众人物而言。当然,社会有时也并非完全公平,你的好心,别人不知道,你的恶行,别人也没有发现,舆论公评也会有错误的时候。但舆论是大众的意见,会比较客观。客观衡量,不是完全准确,但总有七不离八的分数。如现在的选举,公私机构都会做民意调查,虽有差距,仍有一定的准确度。我们要不时自问:我的道德人品能经得起他人衡量,能经得起舆论公评吗?
回应
昙一禅师准备扩建佛殿,方便更多的人参与共修。有个信徒捐了钱,向禅师夸耀:“禅师,我捐五十两银子。”禅师只是点头应诺。收下银子,便转身去忙其他的事。信徒觉得奇怪:五十两银子不是小数目,怎么禅师也没有特别表示谢意,难道他没有听清楚?于是尾随禅师,大声喊:“嘿,禅师,那个是五十两的银子呀!”禅师回答:“哦!哦!”信徒看到禅师淡漠的神色,心里很不是滋味,忍耐不住心中的话:“嘿,禅师,刚才那个是五十两的银子,难道没有价值吗?”昙一禅师正走到大雄宝殿前,于是停下来说:“哦!哦!”随即对着佛祖大声说:“佛祖啊,这位信徒捐给寺院五十两银子,现在我代佛祖向他说一声:‘谢谢!谢谢啊!’”说罢又对着信徒说:“这样总算银货两讫了吧?”信徒顿时涨红了脸。
护法信徒对于佛教的拥护与支持,其价值与功德是不可思议的,假若一定得贪求一个“谢谢”,立一个功德芳名,留一个记录,求一个银货两讫的交换,有相的布施反而把布施的价值、功德减低,更将自身的修行层次贬低了。
想要求佛祖响应吗?那就看看人间的红颜白发、爱别生离、老病死亡,都是无上法意的流露。要看佛祖答声谢谢吗?就去听听花开花谢、轮回的跫音、日出月落,生命交替演奏的乐章。
布施像把利剑,替我们杀死占领心间悭吝的盗贼。怪佛祖没有应诺一声“谢谢”,是冤枉了佛祖。佛祖的响应遍一切处,可惜我们一叶遮目,看不到天边的一轮银白月亮。
人在世间,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有精神,精神的感受就是要靠响应。我爱你,你不爱我,表示没有响应。男生追求女士,女士没有响应,表示对他无意,他爱的精神、心意就无法提起。我向你微笑,举手为礼,你看都不看我一眼;你没有响应,我就没有办法和你接近了。我肚子饿了要吃饭,吃了会饱,饱就是回应;我口渴要喝水,水喝了会解渴,就是回应。有响应的事情,可以一做再做;没有回应,就要慢慢画上休止符了。
响应也有一定的条件与原理,例如:
一、山谷响应同样的声音。小孩在山里走路,不小心被石头绊了一跤,他站起来把石头掼在地上,大声叫着:“我恨你!”对面的山谷实时传回一声:“我恨你!”小孩更加生气,再大叫:“我恨你!”那边的山谷也传来更大的一声:“我恨你!”小孩不知如何是好。这时爸爸上前跟儿子说:“不要讲‘我恨你’,你讲‘我爱你’。”小孩听了爸爸的话,大叫:“我爱你!”山谷也传来一声:“我爱你!”这时爸爸对儿子说:“孩子,你恨人,人恨你;你爱人,人就爱你,这是自然的回应!”
二、对话回应对等的道理。写文章最怕的就是文不对题,相互对话讲究的就是对等的道理。我有一次在日本参访,日本电视台正播出谈话性节目,前后两个小时,两位老教授对生死问题侃侃而谈,从各种角度表示看法。我认为那就是对等的谈话。对等的谈话,无论谈论时间多么长久,都会让人感觉意犹未尽。但是,有时候某些人的谈话让人觉得“话不投机半句多”,那就是没有回应对等的道理,给人谈不下去的感觉。
三、阅读响应内心的感动。人要养成每天读书的习惯。读书也要有响应,读书的响应就是感动、感想、心得。读书最重要的是要读出兴趣来。青少年读书,读到《三国演义》《水浒传》,可以废寝忘食。有些老年学者皓首穷经,一生读书,书在他的心海里有很多的回应。读书而有心得、有感受、有启发、有思想,书中的道理在内心里有了回应,这是多么美好的事!
四、受惠回应加倍的报答。父母养育我们,这是父母对我们的恩惠;
师长教导我们,这是师长对我们的恩惠;社会供养我们生存,这是社会对我们的恩惠。别人有恩惠于我们,我们又如何来知恩报德呢?光是受人的恩惠,就表示贫穷;假如给人一些报恩的响应,就表示自己也是富有的人。所谓“滴水之恩,涌泉以报”,受人恩惠,万分感恩;如能做到加倍的报答,才算是受惠之后应有的响应!
佛光菜根谭
施舍者,内不见己,外不见人,中不见物;
虽粒米之施,当如万钟之粟。
利人者,望人回报,计己之能,美施之物;
虽百亿金银,难比一文之值。
什么都是我的,什么都不是我的
从前秦人遗失一把宝剑,不但不懊恼,反而说道:“天下人失之,天下人得之。”失去与拥有,包容与喜舍,其实是一体的两面,唯有将两面结合起来,我们才是真正地提起了全部。所以我们在世间生活,若能同时具备“什么都是我的”胸怀,与“什么都不是我的”雅量,才能如行云一般舒卷自在,像流水一样任运而行。
当有青年向我乞求剃度出家时,我总是先问对方:“佛光山是谁的?”如果他毫不犹豫地回答:“师父!如果我在佛光山出家,佛光山当然是我的!”这句话就算通过我初步的考核了。因为唯有觉得常住是我们自己的,每个人才肯奉献身心,安住求道,寺务才能日益兴隆;唯有觉得师兄弟是自己的,才肯包容他们的缺点,成就他们的长处,大家才能和乐相处。
每次我在佛光山巡视散步,当我驻足在西来泉畔,聆听淙淙溪声,仿佛看到早年洪水暴发时师徒们合力以身挡水的壮观场面;走到大雄宝殿前的成佛大道上,又好像见到当年大家在烈日雨水下,拿着铁尺就着未干的水泥地刻画纹路的辛苦情景。
三十年来,因为我们将佛光山看成是自己的,所以才能众志成城,将蓁莽未启的荒山开辟成庄严殊胜的净土。唯有觉得一切都是我的,才能产生源源不绝的动力。希望我的徒众都能时时把“佛光山是谁的”当做话头,努力参究。
佛光山既然是“我”的,当然也属于大众每一个“我”的,因此从开山以来,所有设施都是随顺信徒所需而兴建,一切重大计划都是经过大家开会来决定,乃至典章制度里的每一则条文也莫不是在公开场合中通过公布。一九八五年,我依章程退位,将住持之职交由第二代接棒,许多信徒前来哭跪请留,都无法挽回我坚决的意向。经云:“依法不依人。”大家是否都能在平等的“法”中看到佛教的本质与未来?
是的,佛教主张“法不孤起”,所以既不执著一法一人,也不舍弃一法一人。正因为佛教的本质如此,才能结合众缘,不断突破,创造远大的未来。
我虽然已经退位,不是住持,但我还是徒众口中的师父,还是佛光山的一分子,因为师父是永远不会退位的。所以当常住需要我时,我还是义不容辞提出建言;当弟子请求我时,我也愿意为大众排难解纷。
出家以来,曾经遇过一些人前来问难,他们指着儒家所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等文字,驳斥出家披剃之非,显然是以辞害义,不明就里所造成的偏差意识。记得一九六二年,兰阳救济院因经费不足,即将关门,我当时虽然也是捉襟见肘,但基于一份恻隐之心,伸出援手,应允接管,这一来不知解决了多少无依老人的食宿问题。我深深感到:假如把天下的老人都看成父母,未尝不好。是自己的父母,未必像自己的父母;不是自己的父母,有时比自己的父母更好。所以是自己的,有时不是自己的;不是自己的,有时反倒是自己的。
我们以为身体是我们的,其实身体是四大五蕴积聚的;我们以为财富是我们的,其实财富是五家共有的;我们以为儿女是我们的,其实儿子是媳妇的,女儿是女婿的;我买的土地供他人建房屋,我建的房子供他人住,甚至于历经千生万死建立的江山朝代也都可以更换。看得破的人,什么都是我的;看不破的人,什么都不是我的。我一向提倡“以无为有”,我拥有“空”,看起来什么都没有,其实空即是色,色即是空,虚空中不是一切万象俱全吗?
当我们行走街头,目睹贫富贵贱、少壮老弱和我们擦身而过,当我们踏青野外,但见走兽爬虫、飞鸢游鱼与我们相视对看,焉知何者不是自己过去世里的父母亲眷?究竟谁是我的,谁又不是我的呢?所以,该给的,我万金不惜;不该花的,我一毛不拔。唯有等视一切众生,拔苦与乐,才是真正的回报深恩。因此我发愿生生世世来此人间,学佛行道,度脱有情。
佛光菜根谭
唯有觉得“一切都是我的”,才能产生源源不绝的动力;
唯有觉得“一切皆非我的”,才能享有随缘自在的欢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