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虚大师全书
作者:太虚章节列表
升序↑第六编 法相唯识学
- 解深密经如来成所作事品讲录
- 深密纲要
- 佛说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陀天经讲要
- 瑜伽真实义品讲要
- 瑜伽师地论菩萨地真实义品亲闻记
- 辨法法性论讲记
- 辨中边论颂释
- 摄大乘论初分讲义(注一)
- 新的唯识论
- 唯识三十论讲录
- 唯识三十论讲要(注一)
- 唯识三十论题前谈话
- 唯识讲要
- 唯识二十颂讲要
- 大乘五蕴论讲录
- 八识规矩颂讲录
- 大乘法苑义林唯识章讲录
- 因明概论
- 法相唯识学概论
- 百法明门论的宇宙观
- 阿陀那识论
- 末那十门三位与赖耶十门二位之同异(附注)
- 能知的地位差别上之所知诸法
- 人心所缘有为现行境之本质与影像关系
- 阅“相见别种辨”
- 见相别种辨释难
- 种子法尔熏生颂
- 为无为漏无漏对观颂
- 唯识诸家会异图
- 四大种之研究
- 阴蕴之研究
- 法与人之研究
- 谈 唯 识
- 唯识观大纲
- 遣虚存实唯识观之特胜义
- 唯识之净土
- 兜率净土与十方净土之比观
- 慈宗的名义
- 佛法总抉择谈
- 三重法界观
- 大方广佛华严经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讲录
-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义记上
- 大乘入楞伽经释题
- 楞 伽 大 旨
- 大佛顶首楞严经摄论
- 楞 严 大 意
- 如來藏心迷悟圖
- 大佛顶首楞严经研究
- 圆觉经略释
- 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讲记(一)
- 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讲记(二)
- 佛说无量寿经要义(附科目)
- 佛说阿弥陀经讲要
- 地藏菩萨本愿经开题(附大科)
- 大乘起信论略释
- 大乘起信论别说
- 往生净土论讲要
- 法 界 论
- 众 生 法
- 略释对于佛教──毕竟空──之疑义
- 一相定无得观总持曼殊般若义
- 倒果觉之下化起因行之上求
- 佛法建在果证上
- 迷 悟 由 心
- 教 观 诠 要
- 天台四教义与中国佛学
- 略说贤首义
- 论贤首与慧苑之判教
- 听讲五教仪拾零
- 曹溪禅之新击节
第九编 制 议
- 整理僧伽制度论
- 志 行 自 述
- 僧格之养成
- 僧 制 今 论
- 建 僧 大 纲
- 建立中国现代佛教住持僧大纲
- 建设现代中国佛教谈
- 菩萨学处讲要(注一)
- 上佛教总会全国支会部联合会意见书
- 佛教之僧自治
- 宁波佛教会之成立
- 修改管理寺庙条例意见书
- 中华佛教联合会当如何组织耶
- 条陈整理宗教文
- 佛教僧寺财产权之确定
- 发起全国佛教代表会议的提议
- 恭告全国僧界文
- 佛寺管理条例之建议
- 评监督寺庙条例
- 告全国佛教徒代表
- 由第二次庙产兴学运动说到第三届全国佛教徒代表大会
- 告全国僧寺住持
- 中国佛教会两大问题
- 对于中央民训部修订中国佛教会章程草案之商榷
- 对于佛教会之观念
- 中国佛教会整理委员会之诞生
- 佛教宏誓会简章
- 当速组佛教正信会为在家众之统一团体 (注一)
- 我新近理想中之佛学院完全组织
- 议佛教办学法
- 僧教育之目的与程序
- 佛教应办之教育与僧教育
- 论教育部为办僧学事复内政部咨文
- 中国的僧教育应怎样
- 现代需要的僧教育
- 焦山学教与金山研禅
- 杭州西湖净慈寺永明精舍大纲及章程
- 上海佛法僧园法苑之新建设
- 世界佛学院建设计划
- 菩 萨 学 处
- 各宗经教修学法
- 慈宗修习仪
- 禅观林大纲
- 佛教教育系统各级课程表
- 救 僧 运 动
- 告 徒 众 书
- 对于中国佛教革命僧的训词
- 箴 新 僧
- 去除稚僧的几种错误
- 今佛教中之男女僧俗显密问题
- 七众律仪不得逾越 (注一)
- 答 或 问
- 论 传 戒
- 告青年苾刍之还俗者
- 尊重僧界还俗人
- 不能守僧戒还俗勿污僧
- 精诚团结与佛教之调整
- 上海市庙产注册事件
- 对于邰爽秋庙产兴学运动的修正
- 对于苏州北寺之解决方法
- 论寺庙不能拨用或借用问题
- 信教自由与国教
- 普陀山为德侨收容所之反对
- 上参众两院请愿书
- 呈五次中央执监会国民政府请愿文
- 呈行政院维护佛教寺僧
- 致 蒋 主 席 书
第十编 学 行
- 建设适应时代之中国佛教
- 改善人心的大乘渐教
- 从巴利语系佛教说到今菩萨行
- 佛之修学法
- 研究佛学之目的及方法
- 佛学之宗旨和目的
- 学佛者应知行之要事
- 对于学人之训辞
- 僧教育要建筑在僧律仪之上
- 学僧修学纲宗
- 澹 宁 明 敏
- 现代僧教育的危亡与佛教的前途
- 俭 勤 诚 公
- 文武群己事器一致之教育
- 去私戒懒为公服劳
- 各人要在自己的岗位上努力
- 汉藏教理院训条
- 对大师学生会筹备员之训勉
- 勖 诸 生
- 律仪之研究
- 修持与研究
- 僧才训练班训词
- 中国现时学僧应取之态度
- 现代学僧毕业后的出路
- 勉青年学僧
- 知识青年僧的出路
- 存在、僧、僧羯磨
- 人工与佛学之新僧化
- 峨山僧自治刍议(注一)
- 僧尼应参加国民大会代表选举
- 僧伽与政治
- 佛教不要组政党
- 佛教寺僧的经济建设
- 由经济理论说到僧寺经济建设
- 正信会会员格言
- 示慧纶皈士法言
- 居士学佛之程序
- 在家众之学佛方法
- 人人自治与世界和平
- 论佛法普及当设平易近人情之方便
- 佛法应如何普及今世
- 信 心
- 学佛的下手方便
- 清信士女之学佛以完成正信为要素
- 妇女学佛之规范
- 优婆夷教育与佛化家庭
- 佛学会应注重于学
- 佛学会与实现佛化
- 正信会员每日必修之常课
- 敬告亚洲佛教徒
- 告全球的佛学同志
- 佛教和平国际的提议
- 佛教徒应参预中国和世界的新文化建设
- 告全世界佛教徒
第十三编 真现实论宗用论
- 佛教化的世界宗教学术观
- 三 明 论
- 佛学与科学哲学及宗教之异同(注一)
- 西洋文化与东洋文化
- 东方文化正名
- 新旧问题的根本解决
- 佛学与新思想
- 佛学在今后人世之意义
- 佛法对于现代人类的贡献
- 旧新思潮之变迁与佛学之关系
- 佛教对于中国文化之影响
- 中国文化之佛教因素
- 提供谈文化建设者几条佛学
- 怎样建设现代中国的文化
- 中国今后之文化
- 佛教最要的一法与中国急需的一事
- 发扬中国文化与佛教以救国救世界
- 转移风气运动的原则
- 佛学与文化
- 中国应努力世界新文化
- 唐代禅宗与现代思潮
- 文化人与阿赖耶识
- 我之宗教观
- 宗 教 观
- 宗教构成之原素
- 宗教对于现代人类的贡献
- 无 神 论
- 破 神 执 论
- 天神教之人界以上根据
- 爱 之 崇 拜
- 中国需耶教与欧美需佛教
- 中国宗教徒联谊会赞辞
- 我的宗教经验
- 论 周 易
- 易理与佛法
- 佛法与孔子之道
- 论 荀 子
- 墨 子 平 议
- 与陈诵洛论墨子
- 论 韩 愈
- 论宋明儒学
- 王阳明格竹衍论
- 论 王 阳 明
- 王阳明与新中国哲学
- 仁 学 粹 编
- 身心性命之学
- 论 哲 学
- 佛法与哲学
- 佛法是否哲学
- 佛学与宗教哲学及科学哲学
- 西洋中国印度哲学的概观
- 最近西洋哲学与佛学
- 新物理学与唯识学
- 唯物论没落中的哀鸣
- 关于近人辨证法的讨论
- 爱恩斯坦相对论与唯识论
- 说四度以上的事
- 唯 生 哲 学
- 唯物唯心唯生哲学与佛学
- 致 私 篇
- 宇 宙 真 相
- 自治哲学
- 人生的自由问题
- 佛法之四现实观
- 佛学的现实论
- 中华民国国民道德与佛教
- 菩萨的人生观与公民道德
- 如何建立国民的道德标准
- 新青年救国之新道德
- 菩萨行与新生活运动
- 集团的恶止善行
- 转凡小旧道德成菩萨新道德
- 心 理 建 设
- 人性可善可恶
- 人性之分析与修证
- 人欲之分析与治理
- 佛教心理学之研究
- 行为学与心理学
- 行为学与唯根论及唯身论
- 再论心理学与行为学
- 论候尔特意识学与佛学
- 心 之 研 究
- 梦
- 佛法与科学
- 唯物科学与唯识宗学
- 佛学的“色法”与“物”
- 论天演宗
- 世间万有为进化抑为退化
- 大乘渐教与进化论
- 近代人生观的评判
- 佛教的人生观
- 佛教世俗谛的人生观之一
- 人生问题之解决
- 佛学的人生观
- 佛教与人生
- 身命观与人生观
- 从无我唯心的宇宙观到平等自由的人生观
- 现代人生对于佛学之需要
- 真常之人生
- 新 僧
- 菩萨的政治
- 人群政制与佛教僧制
- 中山之社会革命与佛陀之宇宙革命
- 社 会 观
- 由职志的种种国际组织造成人世和乐国
- 以佛法解决现世困难
- 从世界危机说到佛教救济
- 中国近代之民族生活
- 新中国建设与新佛教
- 以佛法批评社会主义
- 缘 成 史 观
- 释 中 华 民 国
- 帝主于神民主于佛之据根
- 民国与佛教
- 国家观在宇宙观上的根据
- 说 革 命
- 心 理 革 命
- 革命当从革心起
- 国 俗 观
- 法 与 佛 学
- 怎样做现代女子
- 教 育 新 见
- 论 教 育
- 以大同的道德教育造成和平世界
- 全国教育会议提议案
- 从中国的一般教育说到僧教育
- 释迦牟尼的教育
- 三增上学与三育
- 任孤儿教育者应具性格之商榷
- 家齐国治天下平之大本原
- 身心之病及其医药
- 佛学与医学
- 佛学之心理卫生
- 佛学与国术
- 六离合辞例释义
- 对于文艺政策之管见
- 佛 法 与 美
- 美术与佛学
- 佛教美术与佛教
第十五编 时 论
- 向军民长官呼吁和平
- 论华日当联布佛教于欧美
- 世界未来大战之救济
- 电邀达赖来京
- 上国民会议代表诸公意见书
- 根本救灾在全国人心的悔悟
- 中国危机之救济
- 因辽沪事件为中日策安危
- 读西藏比丘血泪书告中央政府及国民
- 佛法与救国
- 佛教与护国
- 劝全国佛教青年组护国团
- 论大学教授救国宣言
- 世运之转机
- 内政部今颇注重宗教
- 甘地运动的成败关系世界文化
- 告暹罗国民
- 怎样平世界两个不平
- 达赖逝矣西藏将奈何
- 人间苦海的回头是岸
- 论第二次泛太平洋佛教青年会大会
- 佛法根本教义与时局之关系
- 欧洲佛教大会的论诤
- 论建立国际合众国
- 中国本位文化建设略评
- 觉乎否乎可以觉矣
- 文化与民族及人类的存亡关系
- 世界和平运动的罗斯福
- 汉藏互派僧侣游学与何键电请提倡纲常
- 复兴佛教僧侣应受军训
- 日伪亦觉悟否
- 降魔救世与抗战建国
- 佛教徒如何雪耻
- 通告全国佛教徒加强组织以抗战
- 从沟通汉藏文化说到融合汉藏民族
- 佛教的护国与护世
- 成佛救世与革命救国
- 占海南岛之威胁与对佛教国之诱略
- 欢迎印度民族领袖尼赫鲁先生
- 七七纪念的两个特点
- 服务国家宣扬佛教
- 佛教与反侵略的意义
- 应破之迷梦与应生之觉悟
- 应罗斯福总统邀请之和平建议
- 佛教与国际反侵略
- 欢迎缅甸记者团
- 反侵略要有坚强力量
- 出钱劳军与布施
- 抗战四年来之佛教
- 建立人间的永久和平
- 改进藏族经济政治教育之路线
- 中印之回溯与前瞻
- 佛教徒与国民外交
- 抗战五周年之新意义
- 联合国战胜后之平和世界
- 中国建国的根本要事
- 所望于上海市参议会
- 原子弹归爱好和平的科学家保管
- 呼吁美苏英倡导和平
- 国内和平的前途瞻望与中间调解
- 救西洋之乱即救世界之乱
- 致日本佛教徒电
- 为沈阳事件告台湾朝鲜日本四千万佛教民众书
- 为日本犯中国电告其国佛教徒
- 致日本佛教联合会书
- 告日本佛教大众
- 电告全日本佛教徒众
- 日本三千万佛教徒可起来自救救国民矣
- 告日本四千万佛教徒
第十六编 书 评
- 论佛教伦理讲话
- 读梁漱溟君唯识学与佛学
- 论佛学次第统编
- 评大乘起信论考证
- 评佛教哲学通论
- 评佛学抉择论
- 议印度之佛教
- 再议印度之佛教
- 阅入中论记
- 关于支那内学院文件之摘疑
- 阅竟无居士近刊
- 读木村博士佛教研究之大方针书后
- 评宝明君中国佛教之现势
- 书释大勇告全国佛教徒文后
- 附从译本里研究古禅法及禅学古史考之后
- 相宗新旧两译不同论书后
- 评印顺共不共研究
- 阅为性空者辨
- 第九年海潮音之回顾
- 十五年来海潮音之总检阅
- 克兰佩的中国佛教季刊
- 略评新唯识论
- 阅唯识新论简述
- 阅藏密或问
- 阅餐石日记
- 阅陈撄宁孙女丹经注
- 新唯识论语体文本再略评
- 论 严 译
- 论北美瑜伽派
- 读伦理学原理感言
- 论倭铿赫克尔
- 论世界史纲
- 评中国学术史概论
- 评沈译克鲁泡特金的人生善行学
- 评善之研究
- 论陈独秀自杀论
- 论胡适之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卷
- 论梁漱溟东西文化及其哲学
- 评郭沫若论文化
- 评胡适的戴震哲学
- 什 么 是 物
- 李石岑的未来哲学
- 老 子 述 义
- 中国哲学史评
- 贞元三书简评上
- 论复性书院讲录
- 阅大学贯释
- 唯生论读后
- 唯生论的方法论阅后
- 读不同的逻辑与文化并论中国理学
- 阅世界大同之道
- 人死何往的回答
- 阅科学的人灵交通记
- 阅回教改造杂志第一期
- 评唯民月刊
- 实际主义批评
- 评道德学社丛书
- 评实验主义
- 评朱谦之君的虚无主义
- 评改造要全部改造
- 评精神不灭论
- 评朱执信君覆林直勉李南溟二君书
- 评宋明学说与佛学之真诠
- 评徐庆誉君之心是脑的产物吗
- 评对于西洋文明态度的讨论
- 评无乐器之音乐
- 评花草有灵
- 评新有鬼论与新无鬼论
- 评组织论中的全化论
- 评社会学与三种知识
- 评层化论与盘化论
- 评近代科学之发展及其与哲学之关系
- 评同治新政考
- 偶阅理想与文化的随感
- 书与仇张二君谈话后
- 书复仇以上之后
第十七编 酬 对
- 覆陕西佛教会延请法师函
- 覆佛教普济日灾会
- 复闽南佛化新青年会
- 辞佛学院院长书
- 致中山先生治丧处函
- 覆四川佛教会电
- 复国民大学函
- 覆梅埔六属佛学院筹备处书
- 致国民政府函
- 致海潮音社书
- 致中国佛学会书
- 覆英国三真社书
- 覆吠檀陀学会书
- 复大菩提会秘书维利申喀函
- 与正信会诸居士书(十二通)
- 覆巴黎佛学会书
- 复支那内学院书
- 致汉院员生书
- 致汉藏教理院第一届毕业生函
- 复安庆佛教居士林函
- 致中国佛教会书(三通)
- 拟致锡兰摩诃菩提会书
- 答传佛传生书
- 答善因法师书
- 覆妙莲尼书
- 复大勇禅人书
- 复古松长老书
- 覆显荫法师书(三通)
- 答 某 师 书
- 覆天童净心老和尚书
- 覆日本佐伯定胤书
- 致班禅熊希龄函
- 致铁禅法师书
- 覆 体 参 书
- 致 嘿 庵 书
- 致常惺法师书
- 答净心长老冕甫居士融高法师书
- 示法舫书(二通)
- 致满智书(四通)
- 覆能信书(二通)
- 致遍能常恩书(三通)
- 致 常 恩 书
- 覆浚然比丘书
- 致安东格西书
- 覆仁山法师等书
- 致缅僧阿底沙温沙书
- 与 止 安 书
- 嘱福善书(二通)
- 与法尊书(六十通)
- 答 某 师 书
- 与竺摩书(二通)
- 与优昙书(五通)
- 与海定等书(十四通)
- 致月空书(六通)
- 复 正 果 书
- 与慈云法师书(四通)
- 与 茗 山 书
- 复 性 觉 书
- 与慈航书(三通)
- 复王容子居士书
- 答王蓉清居士书
- 复净行居士书
- 答郑贤宗函
- 覆朱幸觉居士书
- 与黄雪峰居士书
- 复志禅先生书
- 覆王弘愿居士书(七通)
- 覆净性居士书
- 复妙昙女士书
- 答薛集芙先生书
- 复程天度居士书
- 答李近聃书
- 复蔡育之先生书
- 复黄谦六居士书
- 覆仰西居士书
- 复希声居士书
- 复王实居士书
- 与大圆居士书(六通)
- 复洪樵舲居士书
- 复费范九先生书
- 复李管卿先生书
- 覆净平居士书
- 致梁任公书
- 覆月华居士书
- 覆赵慧纶居士书
- 与廖笏堂先生书(二通)
- 覆周亮才先生书
- 覆徐润琴居士书
- 致湖北教育厅长书
- 覆张伯良居士书
- 致西北大学校长书
- 与张纯一居士书(二通)
- 覆袁闻纯居士书
- 复郑雨生居士书
- 致宝庆县知事函
- 复张幻龙居士书
- 复冈田恒一先生书
- 复卫西琴先生书
- 与杜万空居士书(三通)
- 致段执政书
- 复徐兆熊先生书
- 致驻日德使书
- 致孙总司令书
- 致云南唐省长书
- 覆杨毓芬居士书
- 致蒋慧雄苏慧纯二居士书
- 致李铁民先生书
- 致林宰平先生书
- 复杨棣棠居士书
- 致吴稚晖先生书
- 致阎百川总司令书
- 致李石曾先生书
- 复黄忏华居士书(二通)
- 致薛部长书
- 与胡适之书
- 致蒋总司令书
- 致宁达蕴居士书(二通)
- 致王森甫居士等书
- 致钱诚善居士书(二通)
- 覆万梁居士书
- 覆陈肇琪君书
- 告国内佛学同志书
- 覆灵涛法师书
- 致范古农李经纬居士书
- 覆李哲生先生书
- 致刘甫澄军长及川东各信佛者书
- 与蒋特生居士书(六通)
- 复黄健六居士书
- 与康寄遥居士书(十九通)
- 致王晓西居士函(二通)
- 与王觉先生书
- 覆余乃仁居士电
- 覆罗普悟居士书
- 复陈维东居士书
- 复陆心梵居士书
- 复甘立仁居士书
- 复徐寻声居士书
- 复戴季陶院长书
- 致王一亭居士书
- 致何北衡等居士书(二通)
- 致欧阳竟无居士书
- 致屈文六居士书
- 复广盈君书
- 复周继武居士书
- 复江易园居士书
- 复李荫亭居士书
- 复罗阁英居士书
- 复李虎居士书
- 与陈静涛居士书(三十通)
- 复香港女众书(二通)
- 复朱铎民居士书(二通)
- 复姜摩西先生书
- 覆杨星森居士书(三通)
- 覆吴文官长书
- 复赵慧燮李晴峰居士书
- 与过圣严居士书(三通)
- 致苏慧纯居士书
- 复长沙赵省长等电
- 覆四川当局欢迎电
- 致陕西辛未讲经会电
- 电劝甘地进食
- 为蒋委员祈祷安全通电
- 佛教访问团通电
- 覆济南净居寺电
- 贺班禅额尔德尼就职电
- 电贺欧洲佛教大会
- 电贺虞洽卿寿辰
- 电贺草堂寺宗镜和尚
- 电贺蒋主席
- 电贺缅僧高寿
- 贺王经济部长电
- 贺俞交通部长电
- 覆彭宣传部长电
- 贺上海吴市长电
- 贺白国防部长就职电
- 贺陈辞修总长就职电
- 电唁蒋作宾
- 唁赵戴文电
- 为追荐罗斯福总统告全国佛教徒电
- 答黄覕子问(二则)
- 答刘笠青问(四则)
- 答杨荦哉问(二次十则)
- 答妙慧女士问(九则)
- 答汤雪筠问(二项二十则)
- 答朱芾煌问(七则)
- 答 李 直 问
- 答石扶持问
- 答觉非问(十三则)
- 答纯保问(三则)
- 答潘圆音问(八则)
- 答黄景基问(二次十九则)
- 答周颂尧问(五则)
- 答穆藕初问(十则)
- 答黄子理问(二则)
- 答 显 教 问
- 答某学生问
- 答某校长问
- 答善因问(九则)
- 答边润寰问(三则)
- 答某君问(九则)
- 答字林報西人問(四則)
- 答陈伯达问(二则)
- 答黄忏华问(七则)
- 答张曦问(八则)
- 答英国里尔大学教授爱斯嘉拉博士问(八则)
- 答 鉴 民 问
- 答毗陵陈居士问(四则)
- 答张世俊问(五则)
- 答赵伯福问(八则)
- 答王寂照问(六则)
- 答罗普悟问(五则)
- 答李汝清问(八则)
- 答九莲寺学生问(三则)
- 大林答问(四则)
- 答谈玄问(三则)
- 答向鉴莹问(二则)
- 答日僧荻原虚问(四则)
- 答尚法圆问(三则)
- 答华东基督教教育代表团问(五则)
- 答熊道琨张世俊问
- 答慈航问(九则)
- 答姚陶馥问(十一则)
- 答朱光潜问
- 答 白 慧 问
- 答赵辰官问(十五则)
- 答熊慕新问(十八则)
- 答李守中问(二则)
- 答 苇 舫 问
- 答姚际虞问(二则)
- 答曾若兰问(三则)
- 答刘密机问
- 答王静山问
- 答王远孝问
- 答李子宽问
- 答杨一尘问(二则)
- 答余树东问(二则)
- 答金中和问(二则)
- 答倪君伟问(三则)
- 答吴觉僧问
- 答傅汶明问(二则)
- 答方亦民问
- 答徐恒志问(二则)
- 答王达五问(三则)
- 在首都佛学会答问
- 在腊戍与那沙美谈话
- 在缅京与达到那边僧王谈话
- 在仰光与宇连令沓谈话
- 在仰光与来礼人众谈话
- 在仰光与宇对薛宝珍谈话
- 在仰光与阿兰陀那长老谈话
- 在仰光接见礼拜人士谈话
- 在仰光与宇威独礁等谈话
- 在仰光与前任内阁总理答茂税务部长宇峇宇议员宇吞旺宇滚等谈话
- 在仰光与宇诺底拉谈话
- 在仰光与宇顶宇爱貌宇峇汉谈话
- 在仰光良光寺吊宇屋达马与宇额卡达等谈话
- 在仰光大学演讲会答某大学生问
- 在仰光答佛教小集团问
- 在仰光中缅佛学会谈话
- 在仰光康明全居士家应供谈话
- 在加尔各打印度文化协会欢迎会与该会会长谈话
- 在加尔各打印度教某君欢迎茶会上谈话
- 在加尔各打与波史先生谈话
- 在波尔薄约与国大副校长恩觉士谈话
- 在波尔薄约与国大副校长恩觉士谈话
- 在波尔薄约国大研究院院长克什梯摩罕沈教授作宗教哲学讨论
- 在菩提场告日僧行辽
- 在贝勒纳斯国民党主席普拉卡沙先生欢迎会与尼赫鲁先生谈话
- 在摩诃菩提会与尼赫鲁先生谈话
- 在西恭与甘地先生谈话
- 在科仑坡与佛教徒大会主席马拉拉舍扣喇博士摩诃菩提会拉甲佛教监督金刚智博士谈话
- 从佛教能否存在谈到轮回
- 判摄一切佛法
- 佛教对于将来人类之任务、种性
- 佛法能否改善现实社会
- 第一次研究会
- 第二次研究会
- 第三次研究会
- 第四次研究会
- 第五次研究会
- 第六次研究会
- 第七次研究会
- 与挪威哲学博士希尔达论佛学
- 日本太谷大学教授稻叶圆成来访太虚法师之谈话
- 太虚法师语集
- 与德国乐始尔博士之谈话
- 为东亚佛教大会答记者问
- 甲子中秋佛学院同人赏月记
- 在中央公园谈话
- 拜访太虚法师记
- 与胡文虎君谈话
- 为福州佛化青年众说法
- 南普陀访太虚上人记
- 太虚法师在欧洲
- 与罗素先生之谈话
- 与德人谈话鳞爪
- 谒太虚上人记
- 太虚大师之一席谈
- 竹 阴 闲 话
- 为中佛会事答记者问
- 中国是否有僧伽问题之辩论
- 答广州某报记者问
- 关于弥勒道场之谈话
- 欧僧谒太虚大师谈话
- 访虚大师询华僧抗日事
- 关于佛教会之谈话
- 向重庆记者谈话
- 访太虚大师记
- 佛教国家同情中国抗战
- 由青年路向问到佛教革兴
- 太虚大师访问记
- 访问佛教领袖记
- 汉藏教理院与佛教文物展览会
- 胜利归来在京招待记者
- 太虚法师谈政治
- 谒太虚大师
第十八编 讲 演
- 抉 伪 披 真
- 佛诞纪念会演说
- 佛教两大要素
- 我之佛教观
- 论佛教与孤儿院
- 佛教与吾人之关系
- 中国人口头上心头上的阿弥陀佛
- 世界宗教会成立之希望
- 对治中国人通病的佛法
- 为什么要修学佛教
- 佛教之因果观
- 人生之苦迫及其解脱
- 论佛法为人生之必要
- 论佛法为救时之必要
- 应病与药之佛法
- 为求受皈戒诸官兵说法
- 学佛应先解决三个问题 (注一)
- 唯佛法能对治二障
- 心 地
- 欢迎萧督军致谢词
- 纪念佛诞的意义
- 世界佛教联合会开会讲词
- 黄梅在佛教史上之地位及此后地方人士之责任
- 佛法之教理行果
- 觉悟真我与往生极乐
- 佛法要在起行
- 学佛初门由三法入
- 佛 法 要 略
- 世界佛教联合会宣告开会之宗旨
- 知识行为能力之三者能否一致
- 宣讲佛教对于人生之关系
- 在留沪日侨欢送会答词
- 发扬佛化以济现世界之恐慌
- 应日本关系中华民国之五团体欢迎会致词
- 应少女少年团之欢迎会答词
- 谈临济四宾主
- 赞扬法华之特胜
- 中日佛法之异点
- 传教西洋之提议
- 佛教与吾人之现在未来
- 从奈良说到佛法之本源
- 追踪古德的精神
- 菩萨行先从人道做起
- 自 造
- 唯识之名义
- 祝南洋佛教之联合
- 经商与学佛
- 袪世人对于佛法之误会
- 欲求人类之真幸福须“止恶修善”
- 在厦门日光岩讲
- 佛化青年之模范
- 来厦门之感想
- 欢送日本佛教访华团致词
- 楞 伽 大 意
- 护 法
- 现代青年与佛教之关系
- 劳工之道德
- 在中日佛徒联谊会致词
- 出国宏化临别之演辞
- 全南洋佛教组织之希望
- 我之学佛经过与宣传佛学
- 发扬社会化的佛法
- 寰游之动机与感想
- 去欧讲学及经过之一斑
- 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
- 对于九华佛教的感想
- 怎样去作军官
- 戒为定慧之根基
- 佛教会是本佛教之慈悲心和智慧心所组成的
- 养老慈幼之意义
- 安海与养正
- 纪念释迦牟尼佛
- 佛 学
- 破 妄 显 真
- 僧教育之宗旨
- 佛法之原理修学及其建立
- 僧伽求学之要
- 比丘尼之责任
- 念佛与修菩萨行
- 净名即是古佛
- 佛法之理证与事行
- 将自己的宝显露出来
- 中国今日所需者是何事
- 佛教之新趋势及其修学方针
- 对中国禅宗之感想
- 袪世人对于佛教的误解及唤起佛教徒的自醒
- 从地理上交通的中心说到国家社会佛法的中心
- 对于学生救国之商榷
- 西安佛教复兴之希望
- 大雄大力大无畏之佛法
- 清 凉 世 界
- 世界佛学苑图书馆开幕报告
- 来 生 净 土
- 临 别 开 示
- 存心与择法
- 庆 祝 元 旦
- 在汉口孤儿院讲词
- 学佛的成果
- 由诸行无常求合理的进步
- 佛教的真宗旨
- 建设现代中国和中国佛教的途径
- 由人至成佛之路
- 应注意蒙藏文化和国防
- 佛 法 无 边
- 怎样发心报恩
- 人生痛苦之根本解除
- 持戒与龙华道场
- 佛教为中国文化及智慧的宗教
- 佛法的做人道理
- 佛 法
- 佛法与人生之关系
- 佛学之简明意义
- 从人心中把佛教复活起来
- 中佛会实有健全组织之必要
- 师生应如何爱护学院
- 从香港的感想说到香港的佛教
- 在东普陀同成了观音菩萨
- 菩提场之念佛胜义
- 禅宗六祖与国民党总理
- 觉苑应为修七觉之苑
- 如何发菩提心修菩萨行而不退
- 由三种所依显念佛胜义
- 因 果
- 听讲“现代中国佛教”之后
- 中国佛学会会员大会开会辞
- 佛教之新认识
- 学佛与佛学
- 初抵缅京向欢迎群众致词
- 本团之宗旨与访缅之感想
- 中国佛学与青年
- 因果观念与心理建设
- 缅甸青年之佛学方针
- 体念观音菩萨的精神
- 青年修养与佛教
- 中国前途的希望
- 中缅印要在佛教中联合起来
- 佛塔的光明
- 佛法与世界文化
- 祝印度佛教的复兴
- 中国佛教的近况
- 在加尔各打孟加拉佛教会欢迎会讲
- 印度文化的复活
- 初转法轮与摩诃菩提
- 阿育王纪念会献词
- 中印文化需要交流
- 谈印度语文的统一
- 拘尸那与涅槃
- 在锡兰科仑坡麻里卡坎达最高巴利文学院致词
- 锡兰佛教与中国佛教的关系
- 中锡佛教应有密切的联合
- 从锡兰佛教的和合说到中国佛教会的整理
- 我来锡兰的感想
- 论中锡女界的关系
- 欧美需要佛教的明证
- 可尊敬的锡兰佛教
- 所希望于星洲佛教徒者
- 访问团南来之意义及其成就
- 怎样增高佛教在国民中的地位
- 佛教的德相
- 为国家与佛教著想应努力实行菩萨行
- 佛教与中国女学
- 我们应该做些什么
- 南洋佛教会之展望
- 南洋华侨与宗教
- 访问南方佛教国的临别赠言
- 出国访问经过及世界三大文化之调和
- 为私立云栖儿童教养院儿童训话
- 毕业与休假
- 庆祝胜利年的新的庆祝意义
- 欢迎缅甸记者访华团致词
- 为支那堪布翻案
- 中国文化及佛教于战后与欧洲民族之关系
- 佛学大意(注一)
- 欢迎罗达克利西那先生致词
- 原子能与禅定神通
- 胜利归来话佛教
- 原子时代的佛教
- 佛 法 要 义
- 佛是我们的善友
第十九编 文 丛
- 中华民国大藏经编纂纲领
- 慈宗要藏目录
- 华译马鸣菩萨所著书述要
- 华译提婆菩萨所著书述要
- 佛教纪元论
- 震旦佛教衰落之原因论
- 三十年来之中国佛教
- 我的佛教革命失败史
- 佛学院院董会略史
- 我的佛教改进运动略史
- 中兴佛教寄禅安和尚传
- 南岳道阶法师小传
- 灵隐慧明照和尚行述
- 华山法师辞世记
- 吉堂禅师传
- 泉州开元寺转道上人传
- 江西龙泉寺古禅德肉身考
- 太 虚 自 传
- 东瀛采真录
- 寰 游 记
- 由上海至西贡一瞥
- 己 卯 日 记
- 佛教访问团日记
- 妙法莲华经吴兴法华寺重刻序
- 法华讲演录弁言
- 王朔生居士写华严经序
- 维摩诘经序
- 维摩诘经纪闻序
- 维摩诘所说不可思议解脱经释跋
- 别行大般若经第七分第十六分序
- 题普庵祖师书金刚经
- 能断金刚般若经释序
- 出生菩提心经讲记跋
- 药师如来本愿功德经印送序
- 药师法会愿文衍义叙
- 药师如来本愿功德经讲记序
- 弥陀经性乐义味序
- 重刻地藏经序
- 佛说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经 妙法莲华经普贤菩萨劝发品 合刊序
- 慈宗三要序
- 慈宗要藏序
- 现观庄严论序
- 慈尊五论颂合刊序
- 唯识三十论讲录赘言
- 八识规矩颂奘注序
- 菩提道次第广论序
- 菩提道次第略论序
- 密宗道次序
- 叙观心觉梦钞
- 大乘起信论研究序
- 民国重修大藏经叙
- 诸佛菩萨殊胜因缘序
- 跋说诸佛世尊菩萨尊者名称歌曲
- 佛舍利经塔秘行钞序
- 美国佛教之中国佛教史观序
- 今日之中国佛教序
- 略述西藏之佛教序
- 大乘教义序
- 佛教各宗大意序
- 佛学研究丛书序
- 懒石禅师牧牛颂序
- 辑定毗陵集跋后
- 实用佛学辞典序
- 整理僧伽制度论跋
- 佛学浅说序
- 淑世宝鉴序
- 重印入佛问答类编序
- 人生观的科学后序
- 跋佛法之科学的说明
- 新宏明集序
- 重纂保国寺志序
- 雪窦小志序
- 灵隐寺万年簿序
- 丹徒会音寺同戒录序
- 双溪摩诃讲园章程序
- 汉口佛教会创始记序
- 跋佛学苑女学员论义会记
- 救世军绪言
- 佛化旬报绪言
- 世界佛学苑图书馆馆刊发刊词
- 佛教日报发刊题辞
- 阴符经称性直解序
- 国学钩玄叙
- 墨子学辨序
- 庄子集注序
- 宋版编年解题目录序
- 人 生 学 序
- 慧圆居士集序
- 叙东方大同学案
- 叙 睍 言
- 跋 寰 游 记
- 现代西藏序
- 谛闻尘影集序
- 化 声 序
- 跋齐尔博士所著自由哲学
- 昧盦诗录跋
- 跋 檐 葡 集
- 唐诗禅悦集唐僧诗选合序
- 颠海心韵自叙
- 庚辰重九缙云登高集序
- 安特雷朋中华国民同舟录后序
- 释慈航救国方案序
- 中国红十字会汉口分会第二 三 四届征信录序
- 印赠“抵御外侮与复兴民族”序
- 缅甸面面观序
- 书镜月梦──书曰巫山恨吾谓名镜月梦佳
- 书 魂 游 记
- 法华讲演录弁言
- 维摩诘经纪闻叙
- 维摩诘经纪闻答客问言
- 楞伽义记序
- 能断金刚般若波罗密多经释序
- 般若波罗密多心经述记序
- 跋般若波罗密多心经释义
- 药师本愿经讲记序
- 药师本愿经讲记校后跋
- 观弥勒上生经讲要序
- 再印四十二章经讲录序
- 佛说善生经讲录序
- 瑜伽师地论菩萨地真实义品亲闻记序
- 大乘起信论略释缘起
- 佛乘宗要论序(三篇)
- 居士学佛之程序弁言(三篇)
- 跋太虚法师文钞
- 自由史观再版序
- 大乘宗地图释序
- 大乘宗地图释后序
- 法相唯识学概论序(十一篇)
- 西来演说集弁言
- 昧盦诗录序 (七篇)
- 潮音草舍诗存序
- 书太虚大师遗墨后
- 护国言论集序
- 护国言论集跋
- 护国言论集校后
- 护国言论集及全缅视察录序
- 维持佛教同盟会宣言
- 佛教行愿俱进会发趣文
- 觉 社 宣 言
- 觉社意趣之概要
- 太 虚 宣 言
- 佛教正信会缘起
- 世界佛学苑汉藏教理院缘起
- 觉社丛书出版之宣言
- 海潮音月刊出现世间的宣言
- 海潮音第二期宣言
- 第八年海潮音之新希望
- 第九年海潮音继续出版之希望
- 佛心会宣言书
- 征集大林寺四十八愿文启
- 西来讲佛学之意趣
- 本社对于今年佛诞纪念会之宣言
- 佛学院二千九百五十年圣诞纪念大会缘起
- 杭州佛诞纪念之放蝇会宣言
- 沩山僧农村设学通告
- 佛教中医慈济院缘起
- 香港登九莲华山佛教公墓弁言
- 五台精舍序
- 报国寺募修大殿缘起
- 庐山牯岭创设佛教讲演所募捐启
- 大林寺募修佛殿法堂序
- 灵隐寺募化重建罗汉堂启
- 海潮音月刊募集基金启
- 放洋寰游启事
- 宣布退出中国佛教会通告
- 中国佛教会(临时办事处整理委员会预备处)结束通告
- 海潮音要言
- 觉群紧要启事
- 佛教月报征文
- 续修高僧传征文
- “佛教性质之确定”征文
- 海内留心佛教文化者鉴之
- 海潮音社启事
- 请国内谙西文之佛学家速纠正西译佛书之谬
- 征求佛生年考
- 征求华文佛学分科研究编辑启
- 敬请全国僧寺努力救灾启
- 祝蒋委员长寿辰请全国各寺庵诵药师经启
- 辟诬罔启事
- 太虚启事(五则)
- 重建汉阳归元寺藏经阁碑
- 上天竺观音大士殿重建碑
- 灵隐寺弥勒殿碑
- 鸟巢禅师塔院重建碑
- 汉藏教理院重建大讲堂功德碑
- 焦山佛学院碑志
- 南普陀寺重建大悲殿记
- 南普陀寺水池区建筑记
- 南普陀寺林园记
- 佛学院置院舍记
- 汉藏教理院记
- 续沩仰宗派记
- 骨 佛 塔 记
- 中日辽沪战事双方战死者供养塔铭并序
- 汉口佛教会壁铭并序
- 玉泉祖印宗法师塔铭并序
- 大觉苾刍塔铭并叙
- 是岸禅师塔铭并叙
- 心忠长老尼塔铭并叙
- 竹溪善禅师塔铭并序
- 常惺法师塔铭并序
- 倪端方墓志
- 佛 法 大 意
- 在泰县净业寺开示
- 为军政当局开示
- 在泉州小雪峰寺开示
- 斋 余 法 语
- 训 语 鳞 爪
- 归 依 开 示
- 佛七开示录
- 主席南普陀寺法语
- 主席雪窦寺法语
- 岐山入院法语
- 日灾祈安道场说法
- 法苑成立日说法
- 在光孝寺上堂法语
- 主席南普陀寺是日有信士弟子请上人上堂
- 时轮法会设千僧斋上堂
- 为震华法师封龛
- 为福善法师封缸法语
- 为王慧力无常说法
- 悼罗奉僧院长法语
- 宁波七塔寺歧昌老和尚八十冥寿启
- 式海法师六旬寿序
- 万定禅师寿言
- 心忠尼六旬寿言
- 京都南禅寺祭一山国师文
- 追荐班禅大师疏文
- 木村泰贤逝世之悼言
- 悼 德 瑛 尼
- 悼玉慧观居士并勉正信会员
- 追悼熊秉三张仲仁两先生
- 追念王一亭长者
- 恸 福 善
- 幻住室随笔(十六则)
- 编阅附言(五十七则)
- 人物志忆(十三则)
- 唯物的宗教观观不到佛教
- 佛教戒杀与弭战
- 论四川至诚学社文件
- 万 有 文 库
- 读宗镜录随感
- 评九江地方法院贺方仁之真我论
- 那伽室遮眼偶评
- 阅东方杂志漫感
- 记阅书遣闲
- 中国之民间教化何在
- 佛教影响华族思想之最大者
- 论知行难易
- 有情生命的竖穷横遍
- 文艺的时代风气
- 论中国应努力产生世界新文化
- 一 足 显
- 云 南 漫 谈
- 谈中印古代关系之偶感
- 阿底峡祖师故事
- 记归舟过香港时之所感
- 参观陈嘉庚工厂之所感
- 记关于佛学之演说
- 佛教月报创刊纪念
- 保护龙华古刹
- 论如皋广福寺产权有感
- 世法与佛法
- 佛 教 偶 感
- 僧众参加竞选的途径
- 专门为造就僧才设的学
- 洪武时代的僧律
- 混沌一气分天地
- 碧鸡山居随笔(三则)
- 耶诞节正名
- 感阳历阴历不如气历
- 略评外道唐焕章
- 时 事 短 言
- 感愚昧之害他自害
- 根本的止息战乱
- 鉴 古 叹 今
- 看军人尚有军纪否
- 缵 日 宗
- 禅 兵
- 王师愈诤潮中的闲话
- 论学佛者须止恶行善
- 佛教当把民间的信仰组织起来
- 佛教之中国民族英雄史
- 人与傍生之取舍
- 佛教不食肉之真理
- 佛教与素食
- 论火葬与国民之福利
- 论 甘 地
- 论 塔 果 尔
- 希望老诗人的泰戈尔变为佛化的新青年
- 中国人用中国法之自救
- 德音孔昭之邹校长教育谈
- 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
- 答武昌佛学院请为院长书
- 赴东亚佛教大会中华代表团留别日本诸佛教同袍文
- 告别星洲讲经会辞
- 释 海 潮 音
- 南北东西的海潮音
- 正信刊应取之态度
- 现代佛教周刊之路向
- 净行皈依篇
- 刘东青居士汉慧常字说
- 中国佛学会会名说明
- 同情沦陷区佛教徒的呼吁
- 慰问沦陷区四众同人
- 为武昌难民呼吁
- 为欲由上海往峨嵋者告
- 结 婚 证 书
- 论 文
- 介 绍 名 医
- 和合粉与蔬食
- 题慈氏菩萨像
- 题药师七佛坛城图
- 苏州自造寺莲社规章题辞
- 题汉藏教理院二期毕业同学录
- 题 反 侵 略
- 书 赠 海 定
- 为 续 明 书
- 题翁经理手册
- 告大雄中学校各同学
太虚其它书籍
猜你喜欢的书
国学有滋有味
作品荟萃了陈寅恪、梁启超、王国维、辜鸿铭、蔡元培、夏丏尊、李叔同、闻一多、徐志摩、陶行知、郁达夫、朱自清、林徽因等大师及其相关的文字。从不同视角反映了大师们的生活、读书、人生观、价值观以及历史观。一段文字代表一段人生,代表一段历史。作品字字珠玑,充满智慧、哲思,有滋有味儿 。《国学有滋有味》一改国学严肃、高深的固有印象,所选取的文章贴近学习、生活与工作的方方面面,读者从中也可以看到大师们活泼的另一面。论求学,开篇有梁启超高屋建瓴地讲解为什么要求学;继而有华罗庚以曾经身处困境依然发奋求进的经历,鼓励读者要正确认识困难。论交友,有弘一大师与夏丏尊的十年遗书之托;有胡适、郁达夫、林徽因对徐志摩的深深怀念;有辜鸿铭与胡适、林语堂与鲁迅之间纵有误会也胸怀磊落。论家庭,有梁实秋述说子女与父母之间的代沟;有朱自清面对五个儿女时的痛与快乐;有蔡元培宁愿改变以往的观点,转而相信逝者有知的丧妻之痛。这些沉默的文字背后,相信读者能感受到国学大师们谆谆教诲之殷切、倾心相交之赤诚及克服困难之笃定。
南唐二主词
词集,1卷,五代南唐中主李璟、后主李煜撰。宋无名氏辑。收李璟词四首,李煜词33首。有明谭尔进本、明吕远本、汲古阁本、清侯文灿本等,似皆出自宋本。1957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南唐二主词校订》本,以吕本为底校订。附录他书题为“二主”所作之词,各家原有序跋和考证,以及散见各书的有关二主词的评语等。李璟、李煜皆封建帝王,二主为君不能治国,在词坛却卓绝千古。尤其是李煜,继其父李璟为南唐主,在位15年,政事不修,亡国后,为宋所俘,封违命侯,过了三年囚犯般的屈辱生活,相传被宋太宗赵光义用牵机药毒死。他在文艺方面妙解音律,能书画,而尤工于词。早期作品反映的只是帝王的荒淫颓废生活,亡国以后的词则转为感伤沉痛之音。他对词的贡献及影响在于:改革花间词主要写女子的内容和艳丽的形式,用清丽的语言、白描的手法和高度的艺术概括力,抓住自己生活感受最深之处,动人地把感情表达出来,给人以深刻的艺术感受;创造了自己的风格,摆脱了花间词的俗套,打开了新的境界,对宋词的发展形式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其主观思想感情和人民有很大距离,但客观艺术效果能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其“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人生长恨水长东”,“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等词句,意新旨远,毫无雕琢习气,历代广为传诵。李璟词有“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之句,也为词家所赞扬。他们的艺术成就,为唐、五代其他词人所不及,同时也标志着我国古代词的发展开始进入了一个新阶段。特别是李煜的词,其语言艺术达到了前人未有的境界,给予宋代词人如李清照以很大的影响。
唐宋名家词选
唐宋词总集。今人龙榆生编选。编选者云:“本编所录各家,以能卓然自树或别开生面者为主。”“所选作品,以能代表某一作家的作风或久经传诵者为准。”故此书多名家脍炙人口之作。此外,为使本选集兼作词谱之用,别创符号,置于词之右侧,以●表句,◎表平韵,△表仄韵。此为历来词选所仅见。唐五代词,收入自李白至李煜,作者25家、词143首。宋词,收入自潘阆至张炎,作者69家、词565首。选录每家作品,皆标明采自何书;每首词后,采录有关评语或词话。每一作家作品终了,则后列“传记”、“集评”,分引史传节录或诸家品评,以为作家小传与艺术成就、风格介绍,言简意赅,确切精到。书末《后记》,略述了词的发生发展轨迹。此选本,30年代时原为暨南大学讲稿,曾由开明书店出版发行。经选者增删,又于1957年由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出版。
御批历代通鉴辑览
史书。120卷。乾隆三十二年 (1767) 傅恒等奉敕编修。《御批历代通鉴辑览》是乾隆时期在《资治通鉴》基础上,兼采《通鉴纲目》体例编纂而成的一部重要官修史书。以明正德年间李东阳撰《通鉴纂要》一书为基础,重加编订。起自伏羲氏止于明代,依时间次序,通叙历代之事。因官撰、御批之故,清代科举考试皆以其为典范。现存满汉合璧乾隆年间抄本525册。清亡之后,吴兴王文濡重加纂辑,增入清代各朝之事20卷,题为《增修补注正续历代通鉴辑览》。1918年上海文明书局排印刊行。
春秋通说
十三卷。黄仲炎(生平不详)撰。黄仲炎字若晦,永嘉(今属浙江)人,宋代经学家。穷经笃古,老而不第。黄氏不是朱熹门人,但其说却以朱熹为宗。黄氏认为:“《春秋》者,圣人教诫天下之书,非褒贬之书也。何谓教?所书之法是也;何谓戒,所书之事是也。”他批评三传以《春秋》有褒贬之说,认为那些以《春秋》书人书名或去氏或去族为贬恶,书爵书字或称族或称氏为褒善,以日月地名之或书或不书皆寓意褒贬之人“质诸此而彼碍,证诸前而后违,或事同而名爵异书,或罪大而族氏不削,于是褒贬之例穷矣。例穷而无以通之,则曲为之解焉,专门师授,袭陋仍讹。”又指出汉以来治经者大都“争辩于褒贬之异,究诘于类例之疑”,结果反使“《春秋》大义隐矣。”此论正切中汉唐以来治《春秋》者之通病。又论三传之源,认为《左传》作者的楚左氏倚相之后裔,而《公羊》、《穀梁》则出处不明,因而三传皆不是“亲受经于圣人者”,故“于说经首失其义”。三传之中,只有《左传》“尚可考”。可见黄氏尊经而轻传,尊《左》而轻《公》、《穀》,此与黄氏重史实有关。此书成于宋理宗绍定三年(1230),现存有宋刻本、清《通志堂经解》本。
手杖论
一卷,尊者释迦称造,唐义净译。破言世有异执所生之有情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