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虚大师全书

作者:太虚
太虚大师全书

太虚著。六十四册,计七百余万字。1947年太虚逝世后,在浙江奉化雪窦寺成立“太虚大师全书编纂委员会”,由印顺法师负责,历时一年编纂完成。初以分编出版,1954年在香港完整出版。现行本为台湾善导寺佛经流通处印行本。全书分四藏二十编。其中“法藏”七编:佛法总学、五乘共学、三乘共学、大乘通学、法性空慧学、法相唯识学、法界圆觉学。“制藏”三编:律释、制议、学行。“论藏”四编:宗依论、宗体论、宗用论、支论。“杂藏”六编:时论、书评、酬对、讲演、文丛、诗存。末附印顺编《太虚大师年谱》。

章节列表

升序↑

第六编 法相唯识学

第九编 制 议

第十三编 真现实论宗用论

第十五编 时 论

第十六编 书 评

第十七编 酬 对

第十八编 讲 演

第十九编 文 丛

猜你喜欢的书

国学有滋有味

作品荟萃了陈寅恪、梁启超、王国维、辜鸿铭、蔡元培、夏丏尊、李叔同、闻一多、徐志摩、陶行知、郁达夫、朱自清、林徽因等大师及其相关的文字。从不同视角反映了大师们的生活、读书、人生观、价值观以及历史观。一段文字代表一段人生,代表一段历史。作品字字珠玑,充满智慧、哲思,有滋有味儿 。《国学有滋有味》一改国学严肃、高深的固有印象,所选取的文章贴近学习、生活与工作的方方面面,读者从中也可以看到大师们活泼的另一面。论求学,开篇有梁启超高屋建瓴地讲解为什么要求学;继而有华罗庚以曾经身处困境依然发奋求进的经历,鼓励读者要正确认识困难。论交友,有弘一大师与夏丏尊的十年遗书之托;有胡适、郁达夫、林徽因对徐志摩的深深怀念;有辜鸿铭与胡适、林语堂与鲁迅之间纵有误会也胸怀磊落。论家庭,有梁实秋述说子女与父母之间的代沟;有朱自清面对五个儿女时的痛与快乐;有蔡元培宁愿改变以往的观点,转而相信逝者有知的丧妻之痛。这些沉默的文字背后,相信读者能感受到国学大师们谆谆教诲之殷切、倾心相交之赤诚及克服困难之笃定。

南唐二主词

词集,1卷,五代南唐中主李璟、后主李煜撰。宋无名氏辑。收李璟词四首,李煜词33首。有明谭尔进本、明吕远本、汲古阁本、清侯文灿本等,似皆出自宋本。1957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南唐二主词校订》本,以吕本为底校订。附录他书题为“二主”所作之词,各家原有序跋和考证,以及散见各书的有关二主词的评语等。李璟、李煜皆封建帝王,二主为君不能治国,在词坛却卓绝千古。尤其是李煜,继其父李璟为南唐主,在位15年,政事不修,亡国后,为宋所俘,封违命侯,过了三年囚犯般的屈辱生活,相传被宋太宗赵光义用牵机药毒死。他在文艺方面妙解音律,能书画,而尤工于词。早期作品反映的只是帝王的荒淫颓废生活,亡国以后的词则转为感伤沉痛之音。他对词的贡献及影响在于:改革花间词主要写女子的内容和艳丽的形式,用清丽的语言、白描的手法和高度的艺术概括力,抓住自己生活感受最深之处,动人地把感情表达出来,给人以深刻的艺术感受;创造了自己的风格,摆脱了花间词的俗套,打开了新的境界,对宋词的发展形式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其主观思想感情和人民有很大距离,但客观艺术效果能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其“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人生长恨水长东”,“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等词句,意新旨远,毫无雕琢习气,历代广为传诵。李璟词有“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之句,也为词家所赞扬。他们的艺术成就,为唐、五代其他词人所不及,同时也标志着我国古代词的发展开始进入了一个新阶段。特别是李煜的词,其语言艺术达到了前人未有的境界,给予宋代词人如李清照以很大的影响。

唐宋名家词选

唐宋词总集。今人龙榆生编选。编选者云:“本编所录各家,以能卓然自树或别开生面者为主。”“所选作品,以能代表某一作家的作风或久经传诵者为准。”故此书多名家脍炙人口之作。此外,为使本选集兼作词谱之用,别创符号,置于词之右侧,以●表句,◎表平韵,△表仄韵。此为历来词选所仅见。唐五代词,收入自李白至李煜,作者25家、词143首。宋词,收入自潘阆至张炎,作者69家、词565首。选录每家作品,皆标明采自何书;每首词后,采录有关评语或词话。每一作家作品终了,则后列“传记”、“集评”,分引史传节录或诸家品评,以为作家小传与艺术成就、风格介绍,言简意赅,确切精到。书末《后记》,略述了词的发生发展轨迹。此选本,30年代时原为暨南大学讲稿,曾由开明书店出版发行。经选者增删,又于1957年由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出版。

御批历代通鉴辑览

史书。120卷。乾隆三十二年 (1767) 傅恒等奉敕编修。《御批历代通鉴辑览》是乾隆时期在《资治通鉴》基础上,兼采《通鉴纲目》体例编纂而成的一部重要官修史书。以明正德年间李东阳撰《通鉴纂要》一书为基础,重加编订。起自伏羲氏止于明代,依时间次序,通叙历代之事。因官撰、御批之故,清代科举考试皆以其为典范。现存满汉合璧乾隆年间抄本525册。清亡之后,吴兴王文濡重加纂辑,增入清代各朝之事20卷,题为《增修补注正续历代通鉴辑览》。1918年上海文明书局排印刊行。

春秋通说

十三卷。黄仲炎(生平不详)撰。黄仲炎字若晦,永嘉(今属浙江)人,宋代经学家。穷经笃古,老而不第。黄氏不是朱熹门人,但其说却以朱熹为宗。黄氏认为:“《春秋》者,圣人教诫天下之书,非褒贬之书也。何谓教?所书之法是也;何谓戒,所书之事是也。”他批评三传以《春秋》有褒贬之说,认为那些以《春秋》书人书名或去氏或去族为贬恶,书爵书字或称族或称氏为褒善,以日月地名之或书或不书皆寓意褒贬之人“质诸此而彼碍,证诸前而后违,或事同而名爵异书,或罪大而族氏不削,于是褒贬之例穷矣。例穷而无以通之,则曲为之解焉,专门师授,袭陋仍讹。”又指出汉以来治经者大都“争辩于褒贬之异,究诘于类例之疑”,结果反使“《春秋》大义隐矣。”此论正切中汉唐以来治《春秋》者之通病。又论三传之源,认为《左传》作者的楚左氏倚相之后裔,而《公羊》、《穀梁》则出处不明,因而三传皆不是“亲受经于圣人者”,故“于说经首失其义”。三传之中,只有《左传》“尚可考”。可见黄氏尊经而轻传,尊《左》而轻《公》、《穀》,此与黄氏重史实有关。此书成于宋理宗绍定三年(1230),现存有宋刻本、清《通志堂经解》本。

手杖论

一卷,尊者释迦称造,唐义净译。破言世有异执所生之有情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