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讲录
湛山倓虚大师着
民国三十一年,壬午农历二月十三日,青岛湛山寺,观音息灾法会。今天头一天讲经。经者、径也。就是给人们说的,壁直一条大路。叫人照着去行,这通条大路,是人人能行,古今不变。所以这经,又有经常不变之义。不同歧途小道,有走不通的时候。
(上段解释经字,作路径说。言其径直超捷。正合品中执持圣号,简易妙法。虽不同寻常解经旧义。却是极奇极确。阅者幸勿以词害义。又歧途小道。正指旁门外道。及不回向小乘声闻而说。可见此经,为壁直大道也。编者识。)
妙法莲华经者,这是法喻为名。妙法是法。莲华是喻。法为妙法。先讲法字。法为名词。妙是形容词。法字所包甚广。十法界四圣六凡任举其一。皆名为法。无论形形色色,有形有相,名之为法。甚至无形无相,凡有可名,亦皆名为法。约而言之。可分三类。即为佛法。众生法。心法。佛法太高。因其超出九法界之上故。众生法太广。因其阶级差别。无有数量。无有边际故。心法,即是吾人现前介尔一念心性。然此心佛众生三法。即三而一。即一而三。佛心中有众生。众生心中有佛。所以佛法即是心法。心法即是佛法。若无众生,佛之名字,亦了不可得。所以经云。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若无佛无众生。是心亦无所寄。则心之名字,亦了不可得。故分之不可。合之不能。所以称妙。又妙者,不可思议之谓也。即不可心思。不可言议。试就宇宙山河形形色色。任举一物。皆属不可思议。即如现前所见红绿花草。鲜艳夺目。并非由染而成。宁非奇事。再就此花草种子。穷究由来。其前无始。由此演变。其后无终。岂非不可思议也哉。人须知道天下事,一切法,皆属不可思议。所有一切法上名字。尽属假名。并无实际。又须知不论有情无情,皆是众生。盖众生者。集众多成分而生。因缘和合。幻相不无。人亦如是。不过集地水火风空识。六大成分所成就耳。有形有相有知觉。就中若觅人字假名。亦了不可得。是则人从何来。谁亦不能说其究竟实际。人若能知一切法本来如是。不于其中,妄加分别。如镜鉴物。来则有相。去则不留。这就对了。若于世间一切人我是非。荣辱得失。妄加分别。执着不舍。则争端蜂起。热恼互生。甚且操同室之戈。结万世之雠。揆厥根源。皆由未能识佛所说之修行大道耳。凡夫有我,我所。而佛无我,我所。我即身见。我所,即眷属财产等。佛无我,我所。视众生如一体。故无障碍。众生之名言习气。染之已深。由劫至劫。不惟不舍。反更固结。最难破除。所以本具妙法。竟成不妙。佛欲破世迷情。所以示现受生。娶妻生子。示同人道。令人知佛亦由众生修成。只在迷悟之分。所说之法。皆是妙法。要在翻迷成悟。否则五浊恶世之众生。便无出苦之分矣。
(上段解释妙法)
莲华在此经为喻。若单言莲华。亦为法之一种。莲华之为物。花果同时。表佛法因果同时。非有前后。至圆至顿。即净即秽。而亦非净非秽。无法不具谓之圆。因果同时谓之顿。莲华出淤泥者。即净即秽也。淤泥出莲华者。即秽即净也。净待秽,而有净名。秽待净,而有秽号。相待而始显。若莲华淤泥。各就本体。单独立言。所谓是法住法位。求其净秽了不可得。故曰而亦非净非秽也。
(上段解释莲华)
初学于此。每有无法下手之憾。不知佛法清净。无有憎爱。无有取舍。世法巧到极处。即是拙到极处。佛法拙到极处。即是巧到极处。何以言之。世人执着身见。起心动念。无一不在自己身上打算。不知此身。即是吾人慧命之牢狱。世间牢狱不问有期徒刑。或无期徒刑。均属有限时光。即可脱苦。最大不过一死。亦算告一段落矣。吾人此身内之主人。出一皮袋。入一皮袋。从生至生。从劫至劫。杳无了期。可不哀哉。然此皆由观念错误。观念能令人生天堂。观念能令人下地狱。观念之所系。顾不重哉。佛初为小根弟子,说声闻法。令其观念音声为生灭法。闻性非生灭法。小根弟子毛羽未丰。只知绕树穿枝,不能远飞。但从见闻嗅尝觉知,六根门头悟入。不知言外思义。教外明宗。其结果仅能证得偏真理而止。分段生死虽了。变易生死未除。此盖小乘根性如此。非佛有所吝惜而然也。然其观念,固已超出天堂地狱之人天乘万万矣。小乘所受。名为权法。佛虽说的是权。却是为实施权。盖权者。实家之权。惜乎其时声闻根性。尚未足以语此耳。直至法华会上。声闻根性均已回小向大。成熟待脱。佛始开权显实。正直舍方便,但说无上道。声闻小果。皆授记莂。举手低头。皆成佛道。可谓极畅我佛出世之本怀矣。诚以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皆堪作佛。若能知一切法皆妙。随处寄托。随处解脱。无入而不自得矣。
(上段总解妙法莲华经五字之实义。)
妙华莲华经。此为一经之通名。(经之名字)。上来业已略释。至于名后之有体、宗、用、教。实为经前。五重玄义。尚须一一分别略释。以便行人有所领会。不至深浅莫辨。错误修持耳。
(上段总提五重玄义名目之关系)
何谓名后有体。因为名依体立。若无实体。则此名字。便无从安立。故继经题名字之后。再出此经之实体。此经以诸法实相为体。诸者,众也。诸法,即一切法。法,有法则轨则之义。此处法字。作样子解。举凡宇宙山河大地,森罗万象,飞潜动植。无不各有各的样子。所以诸法,就是形形色色。如口之所言。心之所思。这些样子。实相者,真实相状。不虚不假,不幻不妄,所谓本体也。有人问,前言名为假名。此处又言诸法实相。一假一实。不几于自相矛盾乎。不知世人于一切法。每执假名为实相。偏于有边。二乘圣人矫枉过正。视一切法。皆幻不实。则又偏于空边。所谓扶得东来西又倒也。经云。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又云。治世语言。资生事业。皆顺正法。皆入实相。法法圆彰。法法皆妙。独怪世人分别心重。反把妙法。弄成不妙耳。而诸法之实相。固自若也。诸法实相。是现量境。不可揣测。不可分别。一经揣测分别。便成障碍。兹再设喻以明。即如世间世字。包括三世而言。有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问者,隔也。即是此处非彼处。彼处非此处。此与彼隔。彼亦与此隔。互相间隔。不相融通。似乎确有定相矣。究实而言。过去世中,亦具过去,现在,未来三世。现在世,未来世,亦然。无定相也。方向处所,亦复如是。譬如东南西北。东之东更有东。南之南更有南。又如前后左右。亦照此例推。故谓名为假名。然而实相在其中矣。又如依正二报亦然。例如人之眼依头脑。头脑又依身。而人身中之虫。又各以其所依之处。而认为世界也。人每每以此五尺之躯。执着为我。而不知其中,固有大多数自以为我者在也。试问谁肯承认,吾人身中,果有如是众多之我乎。经云,四大非有。五蕴皆空。以其唯是假名。亳无名之自性。若不执空假而实相即在其中矣。人奈何随业识流转,而不知返耶。世间称讥苦乐,语言赞毁,但有假名。都无实义。二乘圣人只能悟到诸法寂灭相。未悟到不可以言宣。故名声闻根性。是以闻言会义未能入实理故。即是吾人见分上之知觉性。比诸凡夫。固已超胜多多矣。若比诸大乘菩萨。确又有我执已破。法执未除之分。即是吾人执远离相分上之知觉性。尚有此不明了者在也。妙法莲华经。实为二乘回小向大之圣人说法。然虽有大根凡夫顿悟。亦须渐修。如龙女者有几。若博地凡夫空言对境无心。遽然承当。便有一切废弛。慢不经心之弊。不可不知也。所以佛于法华会上。对舍利弗尊者言。止止不须说。我法妙难思。诸法实相。本不可说。强名之为实相耳。对诸法有分别。是凡夫之情见。无分别。尚有无分别之执着。亦是凡夫之情见。总而言之。法法皆妙。皆不可说。乃所谓诸法实相也。
(上段解释此经以诸法实相为体。)
此经以一乘因果为宗。宗者宗趣。一乘者,表开权显实。经云。大乘因者。诸法实相是。大乘果者,亦诸法实相是。盖表因果同时也。如有感即应。即是因果同时。趣者趣向。人能发大菩提心。就是成佛之因。经云。发心究竟二不别。是则即发心时。即成佛时。因必感果。果必酬因。即因即果。即果即因。故谓之因果同时也。然因果二字。亦无定相。望后为因。望前为果。后不定后。望前为后。前不定前。望后为前。斯亦谓之因果同时也。然非此中本意。又如发心是因。成佛是果。此就次第言也。若成佛后。倒驾慈航。果后行因。则又即果即因。即因即果。因果不二。亦谓之因果同时也。如观世音菩萨是。此为因果同时之余义。
(上段解释此经以一乘因果为宗。)
此经以断疑生信为用。用者力用。言此经之力量效用。开述显本。开权显实。令人成佛。盖以此经二十八品。前十四品断权疑生实信。后十四品断近疑生远信。亦即断迹中之疑。生本中之信也。梵网经云。我是已成佛。汝是当成佛。常作如是信。戒品已具足。人能确信自己,是将来之佛。并信一切众生,均是未来诸佛。则一切人我是非。无边烦恼。当下清凉矣。但此信字。在大乘起信论上。修行一万大劫。方能成就。金刚经云。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吾人无始劫来。虚生空过。流浪生死者。何止千万亿尘点大劫。若两两相校。所谓一万大劫之修行。真如沧海之一粟。大地之一尘矣。吾人生末劫。处乱世。幸闻佛法。此固一隙之微明。虽不能遽然以此自豪。要亦不可因信心之难发。而以之自馁也。
(上段解释此经以断疑生信为用。)
此经以无上酝醐为教相。醍醐者,上味也。譬如牛乳。由乳以水提炼而成酪。由酪提炼而成生酥。由生酥提炼而成熟酥。由熟酥提炼至极点纔能得醍醐上味。以喻妙法莲华经。为诸经之王。高出华严阿含方等般若诸经之上。盖佛为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说法四十九年。谈经三百余会。最后开示悟入佛之知见。使一切众生,悉皆成佛。故为无上醍醐上味也。
(上段解释此经以无上醍醐为教相)
按法华玄义,文相甚繁。兹以时间有限关系。略说本经五重玄义已竟。
上来经题,解释已竟。经题是一部之通名。全经共分二十八品。通通显的是妙法。此一品经。名为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观世音菩萨五个字是人名。普门品三个字是佛所说的法名。合而言之。谓之人法为名。为甚么要研究这个品的名字呢。因为这一品之名目。即通摄这一品经之大义。正是一品之纲领也。能知道纲领。则品内文句,便好明白了。先说菩萨二字。菩萨为梵语之略。具足应云菩提萨埵。菩提翻觉。萨埵翻觉有情。上觉为自行。下觉为化他。言菩萨者,具有自行化他之义。自行含有因果之义。化他含有能所之义。合而言之。谓之自行因果。化他能所。自行约因果说。有因必有果故。化他言能所者。能化者是为菩萨。所化者,为众生故。菩萨自既由因克果。离苦得乐。亦欲令他,由因克果。离苦得乐。所谓以先觉觉后觉也。观世音观字,应念贯。但习俗相沿全都念官。菩萨慈悲的很。就是把他名字念错。也一样的有感应。甚至把菩萨即念成观音老母。或念成天后圣母。只要诚心祈祷。也是一样的有感应。所谓应以何身得度。即现何身度之也。观者,观想之义。是菩萨用功之法。世音者即世间音声。观为能观之智。世音为所观之境。上为自行因果。下为化他能所故有人问菩萨用功。何不多读佛经。观想世间音声,做什么呢。不知世界一切事理。不出因缘果报。佛经所明。亦不出因缘果报。然则虽谓统大千世界隐显事理。尽名之为佛经。亦无不可也。况菩萨果后行因。广行化他。寻声教苦。有感必应。则观音之义。尤重在寻声救苦一边也。
观世音菩萨,最初观想,由闻海潮之音声悟道。因潮有去来。潮来则有声。潮去则无音。是潮之声音有生灭。而吾人能闻之性。虽不闻潮之时。仍可别闻风声鸟声。及一切人声等。是闻性常在。无生灭也。是由反闻闻自性。性具无上道。所谓一根既返源。六根成解脱。可见制心一处。无事不办也。然观世音菩萨,实系三观圆修。三谛圆具。何以言之。菩萨初由耳根修入。知音声无性。此空观也。再观所观之境。虽然无性。却系缘生。历历在心。此假观也。假不自假。由空而显。则假亦非假。空亦非空。空假不二。不可思议。此中道第一义观也。盖由中道不可思议。方可会人圆理。若知闻性了不可得。谓之体空观。由此悟真谛理。世音是俗谛。因缘和合而有。亦名假观。假中有空。空中有假。空假不二。空假一如。不可思议。此为中谛。亦即中观也。在智为观。在境为谛耳。
(上段解释观世音菩萨五字)
普门二字,普为普遍。门以能通为义。合而言之。即普遍是门。无有隔阂不通之处。因菩萨寻声救苦。有感即应。如影之随形。响之应声。绝无救援不及。或力不从心之处。是何也。盖以菩萨法身。譬如皓月在天。影印千江。岂惟千江。即小而一勺一滴。无不影现。经云。众生心水净。菩萨影现中。即令众生心水不净。菩萨亦无不现之时。特以众生心水昏浊,而不自知耳。若在凡夫。通身业力。固未易妄测菩萨境界也。盖此观音菩萨业已破尽无明,圆证法性。不同六道凡夫,日在烦恼思想中,作生活也。人之上达或堕落。皆在知识上分途。识以了别为义。法相宗于此,简单言之。犹有百法。今为易于明了起见。假定为五种。即是从知识上判起。上焉者,知识明了。悟世幻妄。而入知觉。由知觉,而证得妙觉。此上达之菩萨也。下焉者,由知识昏暗,而堕入思想。由思想错误,而堕入烦恼。此堕落之凡夫也。以堕落之凡夫,妄测菩萨之神通力其间相去。又何可以道里计耶。无怪乎对于普门示现之义。而不容易生信。又门为能感。普为能应。合而言之。即众生处处感。菩萨处处应也。关于菩萨之广大灵感。耳目所知。书册所纪。繁不胜述。人能知道众生常在菩萨心光之中。菩萨亦常在众生心光之中。互摄互融。有感即应。理极平常。则向下经文中事理。一经解说即能明白矣。品者,类也。以别于他品。故曰普门品也。
(上段解释普门品三字)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
上来经题品题。解释已竟。译者,翻译。亦为变易。言其能翻变梵语为华言也。译者为谁。即鸠摩罗什也。鸠摩罗译言为童。什为寿义。合而言之。即名童寿。什师七岁。随母入寺。见大铁钵。顶而戴之。忽念人幼钵重。非力所堪。逐即不支。因悟一切法唯心所变。此等大师。多是菩萨乘愿再来。不可以寻常儿童,一例视之也。父名鸠摩罗炎。可见鸠摩罗三字,是姓。此等不关重要。故不详说。三藏者,为经藏律藏论藏。经诠定学。律诠戒学。论诠慧学。三藏均有大小乘之别。法师者,能为人作模范。作导师也。姚秦者,姚兴之国号。因简别非秦始皇之嬴秦。非符坚之符秦。故名为姚秦也。相传符坚时代。闻西域有圣人出世。其名为鸠摩罗什。遂遣大将吕光率大兵五万。往迎什师。龟兹国王以己国圣人。不肯令其远出。嗣因符坚被弒。国内大乱。姚苌平定内乱。其子姚兴嗣立。而吕光虽以兵力得什。不大信仰。因闻符坚被弒。遂留西夏自立。迨姚兴自立。迎请什师。处于逍遥园。待以国师之礼。中国佛经。翻译虽早。而什师所译。流通最广。吾人饮水思源。不可不略知梗概也。下始入经正文。
尔时无尽意菩萨,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合掌向佛,而作是言。世尊。观世音菩萨。以何因缘。名观世音。
无尽意,观世音菩萨,有如是自在神力。游于娑婆世界。
此处方与上文皆号之为施无畏者衔接。有如是等以下,结明上文,正答所问。以扣前题也。
尔时无尽意菩萨以偈问曰。
世尊妙相具 我今重问彼 佛子何因缘 名为观世音
偈者,重颂也。佛世说法。并无书本。全凭记忆。所以所传词句,有详有略。什师译本止此。至隋阇那岌多译本,始有此偈颂。后人合之。相得益彰。全品经义。俱摄于极短偈颂之中矣。口称世尊,而继之以妙相具者。具者具足。言佛世尊,三十二相。具足无缺。所以称妙。答问之间,赞其妙相。此西土寻常仪式。相见必称赞也。犹此土问好之义。然佛有实德。名称其实。不同凡情,虚妄称誉。传之后世,令生敬仰,想见佛世芳规也。彼字属下文,彼佛子,指观世音,佛为法王。佛子,即法王之子也。名以彰德。必其有由。故问其何因缘也。
具足妙相尊 偈答无尽意 汝听观音行 善应诸方所
弘誓深如海 历劫不思议 侍多千亿佛 发大清净愿
尊者,世尊。因限于五字成句。而略去也。偈答者,彼以偈问,佛以偈答。两两相当。易于成诵也。此为集经人所记。汝听二字,含有善男子谛听谛听,善思念之之意。观音者,观世音也,略去世字。好成文句也。知此,则人谓避唐太宗世民讳,略去世字,为不然矣。况译此经在太宗未成帝之先,足征无实矣。行字音横,去声。即指上文救度众生之行也。善者,巧也。诸者,众多之词。方者,方向。即上下四维四隅也。所者处所。言处所,而众生在其中矣。应者,应其机感,拔众生苦,予众生乐也。弘者大也。誓者,矢志不移,要约必成之意。大而且深,无休歇,无止境也。经历尘劫,难思难议。言其功德,赞不能尽也。侍多千亿佛者,千万亿佛出世,无不助之宣扬法化也。发大清净愿者,称性发愿,无染污心也。
我为汝略说 闻名及见身 心念不空过 能灭诸有苦
略说者,承上文历劫不思议,于无可说之中而略说也。或可略者要略,仅能说其纲领大要也。闻名者,持名也。见身者,见像也。心念者,意想也。三业皈命,不使空过,能灭三界二十五有之苦也。诸有者,广开二十五有。略说为三。欲有,色有,无色有也。欲有者,六欲天以下,以至地狱鬼畜,皆属欲有。因其有男有女之欲也。色有者,四禅天也。无色有者,四空天也。纵令生到非非想天,活到八万四千大劫,业尽依然轮转。不能免去生死。有者,有生死也。推广而言。则为二十五有。不过开合不同耳。非有异也。苦者,三苦。苦苦,坏苦,行苦。或分八苦,即生,老,病,死,求不得,怨憎会,爱别离,五阴炽盛,广有无量诸苦。亦开合不同耳。八苦之中,五阴炽盛是总苦。余七是别苦。各别不同也。五阴,即色受想行识。而以识为起点。识以了别为义。世间学问,吃饭本领,非先有深切认识不可。此即是人间大苦。懂的以后,又要去做,行即做也。做的好坏。不加思索不行。思索即想也。有想的对,有想的不对,便有苦乐。若做久想久了。便有不苦不乐之感。即是平平常常。这叫行苦。凡人久而生厌,即是此苦。三苦既经。使有不合式的环境。色声香味触法六尘。皆为色字所摄。若合式的环境。不能常保。便是坏苦。若不合式的环境不变。便是苦苦。此五通摄一切苦,余便不要细说了。这些苦事,谁人没有。谁人能免。从古以来,多少圣贤豪杰,都没有法,解除此苦,这是甚么原因呢。都是因为不明佛法。不信最上佛法。最上佛法,却又极其容易。其事维何。即专持观世音菩萨五字名号也。此五字谁人不能念。然而人总不肯念者,信不及耳。佛法本平常,人却信不及,却又偏要花多少钱,磕多少头,要去点穴守窍,结果弄得身病,岂不可怜,真所谓道在迩而求诸远,事在易而求诸难矣。不惟不能灭苦,而反能生苦矣。佛言我为汝略说,闻名及见身。心念不空过,能灭诸有苦。此即总言三业皈命,为灭苦之要法也。此为总纲。
假使兴害意 推落大火坑 念彼观音力 火坑变成池
此重颂长行能免火难之文也。
或漂流巨海 龙鱼诸鬼难 念彼观音力 波浪不能没
此重颂长行能免水难鬼难二段之文也。长行不言龙鱼,偈多龙鱼,既遭水难,水族龙类鱼类,自然常为害也。
或在须弥峰 为人所推堕 念彼观音力 如日虚空住
或被恶人逐 堕落金刚山 念彼观音力 不能损一毛
此上两段,长行未有,偈为补出。
此为长行所无。偈又补出菩萨清净法身。能遍满一切时处。其光明之体。如日光遍照。暗去则明来。明来则暗去。以之破众生灾难,如慧日之破诸暗也。慧日,言慧光如日也。以光破闇。言其易也。以譬称菩萨名号之处。即菩萨慧光所现之处。如明来则暗去之易也。如此易知易行之法。人奈何错过而不信乎。
悲体戒雷震 慈意妙大云 澍甘露法雨 灭除烦恼焰
此亦长行所无。悲体戒雷震者,菩萨无体。以悲为体。即以悲为身也。修持身体,莫重于戒。持戒须严。如雷霆之震耳。不可悠悠忽忽。此菩萨之身业也。慈意妙大云者。菩萨以慈为心意,其慈之妙。其慈之大。如云之普覆。此菩萨之意业也。澎甘露法雨者,菩萨说法如雨。普润一切众生。又如澎甘露然。甘露者,不死之药也。澍者,注也。倾而出之,不稍吝惜。此菩萨之口业也。可见菩萨修道,仍求诸己而具足,有何奇特乎。无非身口意三业清净。所成之神通妙用,自利利他耳。
诤讼经官处 怖畏军阵中 念彼观音力 众怨悉退散
此亦长行所无。下三偈同此。偈又补出讼事战事。虽比前事为轻。然亦身家性命所关。菩萨悲愿深重。亦应其机感,而救济之。可谓无微不至矣。
妙音观世音 梵音海潮音 胜彼世间音 是故须常念
音者,称名之音声。称名之音声。能拔苦。能予乐。天下之音,岂有更妙于此者乎。故曰妙音。妙音,即是观世音。非有二也。称名之法。更妙在不起分别。若有二。即成分别矣。观世音亦是清净梵音。若起分别。则识波纷动。便不清净。念观世音。不起分别。即是梵音。亦即海潮音。海潮音者。应时不误。念观世音。其应如响。岂非应时不误乎。故观世音菩萨,五字真言,亦即海潮音也。胜彼世间音者,世间音者,全是分别。若不分别。不名为世间音也。是故须常念者。即此是妙法。除此便无妙法也。
念念勿生疑 观世音净圣 于苦恼死厄 能为作依怙
上言常念。恐其念之久。更起疑念。故此又谆谆戒之。切勿生疑。生疑则念杂。念杂则成分别矣。观世音净圣者,若念观世音菩萨名号。净到极处。尘不能尘。功无可功。便成圣行。于苦恼死厄。决能为吾人作依怙也。怙者,恃也。诗曰,无父何怙。无母何恃。父母死曰失怙恃。吾人依托圣号。犹孺子之依父母也。戒之曰,切勿生疑。
具一切功德 慈眼视众生 福聚海无量 是故应顶礼
持名之法,一即一切,既已具足一切功德。更须如菩萨之慈眼,视一切众生。则慈隆即世。悲臻累劫。福德积聚。如海无量矣。既感菩萨如此恩德。尚敢傲不为礼乎。是故应当五体投地。百拜以顶礼也。
尔时持地菩萨,即从座起。前白佛言。世尊。若有众生,闻是观世音菩萨品,自在之业。普门示现,神通力者,当知是人,功德不少。
此一品经,专叙观世音菩萨,救度众生之事。故持地菩萨,直名此一品经,为观世音菩萨品。自在者,无障碍也。普门示现者,随感即应也。神通力者,妙应无方谓之神。随感即至谓之通。万方无阻谓之力。当知是人,功德不少者。谦言不敢定其功德之数量也。处乱世而能闻此妙法,其福分亦不可思议矣。
佛说是普门品时。众中八万四千众生,皆发无等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经之品名,系与持地菩萨所说,合而为一也。无等者,绝待也。下等字,平等也。言无等中之等,对待也。虽然对待。仍不知绝待之为何物。则绝待仍不失为绝待。所以二俱称妙也。阿言无。耨多罗言上。三藐言正等。三菩提言正觉。专持名号。不起分别。三业清净。即是无等等无上正等正觉之心也。今天二月十九日。法会吉祥圆满。大众念佛回向,祈祷世界,早现和平。
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讲录终
沙门会文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