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氏演义

作者:苏鹗
苏氏演义

唐苏鹗撰。苏鹗,字德祥,京兆武功 人,唐僖宗光启二年(886)进士。此书原为10卷,但原 书久佚,清修《四库全书》时从《永乐大典》中辑出佚文, 编为2卷,由于此书有些条目与崔豹《古今注》、马缟《中 华古今注》相同,因此四库馆臣认为《中华古今注》是抄 袭《苏氏演义》而作,而今本《古今注》则又是后人摭取 《中华古今注》中的部分内容编成的。然而根据《四部丛 刊》影印宋嘉定本《古今注》所载李焘跋,可知南宋尤袤 刊刻《苏氏演义》时,后4卷误将崔豹《古今注》全文刊 入。《永乐大典》中所收的《苏氏演义》很可能就是尤袤 的这个刊本,所以才会有部分内容与《古今注》雷同。《苏氏演义》是一部考究经传、订正名物、解释词语、 辩证讹谬的笔记。虽然今存是残本,且羼入《古今注》的 文字,但此书仍有许多可取的材料。《四库提要》称其 “训诂典核,皆资博识”,不为过誉。如下卷叙述使臣所 持“节”的沿革,结合文字训诂加以解说,论述极为详明, 可供研究古代名物制度时参考。上卷谈卜筮的两条,可 与《易经》注疏参阅。此书如阐释“狼狈”、“滑稽”、“娄 罗”、“龙钟”、“乾没”等词,也都溯得其源,言之成理,为 后代辞书所采用。此书1956年商务印书馆出版排印本,与《古今注》、 《中华古今注》两本合印为1册。

苏鹗其它书籍

猜你喜欢的书

杨文敏集

杨文敏集

二十五卷。明杨荣撰。杨荣初名子荣,字勉仁,建安(今福建省建瓯县)人。建文进士,初任编修,永乐时,明成祖朱棣召入文渊阁,以多谋能断,为成祖所重,并为之更名杨荣,多次随行北巡,升至文渊阁大学士。仁宗、宣宗两朝和英宗初年,都在朝辅政。英宗即位,与杨士奇、杨溥同辅朝政,并称“三杨”。后辞官归里,死于途中。著有《北征集》、《默庵》、《云山小稿》、《静轩》等,此集共二十五卷,其中,诗赋八卷,文二十七卷。为正德年间刻本。前有正德十年(1515)永嘉后学王瓒序。《序》讲述了成书过程,因其《西京类稿》、《玉堂选稿》梓行已久,报藏书坊,毁于回禄,故“今西君偕诸昆季,翻刻以传,总名曰《杨文敏公集》,共二十五卷。”杨荣在明全盛之时,历事四朝,恩礼始终无间,可谓至荣。因而所作文章,具有富贵福泽之气。其诗文多应制之作,称“台阁体”,莫不严正详雅,典当人心。其他诗作,雍容平易,虽无深湛幽渺之思,纵横驰骤之才,亦足以震耀一世。丁丙《善本书室藏书志》称其“诗亦备极诸体,清远俊丽,趣味不凡。”

明季荷兰人侵据彭湖残档

明季荷兰人侵据彭湖残档

明季荷兰人侵据彭湖残档

袁子正书

袁子正书

晋代袁准撰。《袁子正书》二十五卷。与《旧唐书·经籍志上》丙部子录儒家类、《群书治要》、《太平御览》(将其作为引用书目)、《全晋文》、《玉函山房辑佚书》及其《续编》、《丛书集成初编·袁氏艺文金石录》、《中国丛书综录》、《艺文志二十种综合引得》、《汉晋学术编年》中均有记载。 今存不足两万言。分为礼政,经国,设宦,政略,论兵等十七篇。

法华统略

法华统略

六卷。唐代释吉藏撰。《妙法莲华经统略》是吉藏于开皇十五年 (595)投足天台以后所晚出之作。与投足天台之前所作的《妙法莲华经义疏》,《法华去论》在科文释义方面多有不同,其所主学说思想也发生了变化。对此吉藏在统略序文中指出六点,即:“一、二本所无,今文方有……”,“二,全废旧通,用今新意。”“三,新旧尔用,可适时而说”。“四,首言暧昧,今则显明”“五、大宗乃一而转势不同。”“六、改旧分章,依今科约”。可见,虽出一人之手前后三疏差异之处甚多,此数端者,尤以 “统略”为最重要。诚可视为吉藏晚年对妙法莲华经的定论之见。现常见版本是续藏经本。

大方广佛华严经纲要

大方广佛华严经纲要

凡八十卷。明代德清撰。简称《华严纲要》《华严经纲要》。收于卍续藏第十二册。本书系提举澄观所撰《华严经疏钞》之要义,合八十华严之经文,而总成一部。作于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成于天启二年(1622)。书中往往设补义之项目,记述作者之见解,以补澄观解释之不足,然仍难以脱出澄观之释义。于明代诸宗皆禅宗化之际,作者独祖述澄观之著作,实乃发挥异彩之举。据德清《年谱》卷下,当时“华严一宗将失传”,世人对《清凉疏钞》“皆惧繁广”,“但宗《合论》”。针对这一情况,德清“但取疏文”,总结其“大旨”,编集此书,以俾“观者易了”。书中有“补义”,是为弥补澄观释文之不足。

真心直说

真心直说

一卷。高丽僧知讷撰。系阐述‘定慧双修、顿悟渐修’理趣的禅籍。完成于高丽熙宗即位之元年(1205)。收在《大正藏》第四十八册。撰者普照国师知讷,以力倡禅教之调和而闻名于时。本书即其由禅教一致的立场,继承唐·圭峰宗密与北宋·永明延寿之说,综合诸派教义而成,是朝鲜禅书中的代表性著作。内容分十五门,即:真心正信、真心异名、真心妙体、真心妙用、真心体用一异、真心在迷、真心息妄、真心四仪、真心所在、真心出死、真心正助、真心功德、真心验功、真心无知、真心所往。分别由经论、祖释及祖录等引出要文,以解明人人本具之佛性与迷妄的根源,显示修证的顺序次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