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正韵
作者:宋濂
明人乐韶凤、宋濂、王僎等人奉旨编修。成书于明洪武八年(1375)。该书分16卷。在宋濂为此书所做的序言中,认为宋代人沈约在其《四声韵谱》中提出的四声八病之说,是用吴地的语音来约束中国的音韵学。应该由本书来更正其中的错误。于是,该书以宋代人毛晃的《增修互注礼部韵略》为根据,以元代人周德清的《中原音韵》为参考,稍稍引进其它资料加以增删,采用文字义训,分韵归字的办法。把古音中的平、上、去三声并为22部,再加入声10部。编者力图“以中原雅音为定”,使“五方之人皆能通解”。所谓“中原雅音”,与《中原音韵》音系大体一致。注释以毛晃《增修互注礼部韵略》为蓝本,稍有增减。分韵归字,近似周德清《中原音韵》。
章节列表
升序↑猜你喜欢的书
尼罗河谋杀案
《尼罗河上的惨案》是英国作家阿加莎·克里斯蒂创作的长篇小说,首次出版于1937年11月。故事讲述了行进在尼罗河上的一艘游艇上发生的三起杀人事件及比利时侦探赫尔克里·波洛对事件的调查,最终波洛将游客召集起来,揭示了三起案件的真相。
潜溪集
文别集。明宋濂(号潜溪)著。八卷。本集所收,均为写于元末之文,原本系郑涣兄郑仲舒所辑,由郑涣增补编定。初刊于元至正年间,有陈旅序、至正十三年(1353)王祎序、欧阳玄序、至正十六年郑涣跋。另有明黄溥辑刊《潜溪集》十八卷,与本集内容不同,是宋濂一生著作的选本。据《宋学士文粹》郑济跋,《潜溪集》原本四十卷。但今见此集均只八卷,当为明人所删并。八卷。原刊本已不可见,今存明嘉靖十五年(1536)温秀校刊本。
鹤山集
南宋理学家魏了翁的诗文及学术著作集。了翁号鹤山,故名。109卷。魏了翁生平著述宏富,先是各自为集,此本是后人取其生平著作合编而成。原本100卷,后新增10卷,为刊行者所续入。凡制学文3卷,《周礼折衷》4卷,拾遗1卷,师友雅言2卷。其目共为110卷,而后序称107卷,因重订时,失于检勘,以《周礼折衷》并为3卷,以师友雅言并为1卷,又缺拾遗1卷,故实止此数。后重加校定,仍其所缺,析其所并,定为109卷。了翁的思想资料主要见于此集中。推尊理学,认为圣学的兴衰关系着世道的治乱,主张褒赠周(敦颐)、程(顥、颐),“开阐正学” ,以示学者趣向 (《鹤山集》卷5)。又主张“正心” “养心”,发挥了邵雍 “心为太极” 的思想,认为 “心者,人之太极,而人心又为天地之太极,以主两仪,以命万物” (同书卷16) ,而人与天地同生于一本 (即心) 。了翁笃志经术,造诣精粹,无狂躁、空疏迂腐之习。此集是研究其理学思想及宋代理学统治地位确立的重要著作。《四库全书》收录。
医学答问
医论。清梁玉瑜撰。四卷。玉瑜字特岩,茂名(今属广东)人。世医出身,曾官新疆太守。撰有《舌鉴辨正》等书。光绪二十二年(1896)撰成此书。卷一首问四诊,以望诊为先,详叙脉诊,如分别七十二脉、七怪脉、相似脉等,对舌诊亦有阐述。次叙十二经脉,详论六经表里,寒热虚实诸病状及辨治大法,逐一辨析,附以成方。卷二至卷三,论述虚劳内伤、血症等证治,及阳火阴火并绝证之别,喉科之要,十二经温凉补泻药味功用等。对历代医家,亦有详论,如指出缪希雍喜用石膏,陈修园持论过偏等。卷四论食物损益,制方用药方法,并采录古方百余首,简便验方二十余首。末为家训秘传和卫生简言。全书共设四十二问,涉及诊断、辨证、治则、方药等临证常见病症,辨析较为确切,行文条达明晰,如关于血症的论述等颇有见解。有助于临证医家研究和运用。有光绪二十二年太原任正基校刊石印本。
刘玄德醉走黄鹤楼
元杂剧剧本。简名《黄鹤楼》。朱凯撰。末本。此剧搬演三国故事,系增饰元至治刊本《三国志平话》中的《玄德黄鹤楼私遁》而成。剧演赤壁大战后,周瑜恐刘备趁势取荆州,便于孔明追击曹操之际,邀刘备过江赴黄鹤楼宴饮,欲乘机杀之。赵云觉其中有诈,劝刘备勿往,刘备不听。孔明回军,马上布置营救。先差关平以送暖衣为名,将拄拂子捎于刘备,内藏孔明借东风时向周瑜取得的镇坛令箭。再令姜维化装渔翁,手书“彼骄必褒,彼醉必逃”8字潜入黄鹤楼以教刘备。关平途中迷路,遇农夫指引,方得过江。周瑜见而不疑。黄鹤楼上,周瑜与刘备饮酒论英雄,刘备故意说错,被罚以凉水,而周瑜饮酒。不久周瑜大醉。刘备绝望时误掷拄拂子而得令箭。假传周瑜之命逃出。最后以张飞将刘备接回作结。此剧正末凡4扮,依次为赵云、农夫、姜维、张飞。第二折中净扮村姑,禾旦伴姑亦有唱词,有异于杂剧常格。现存主要版本有脉望馆抄校本,《孤本元明杂剧》据以校印。
佛说阿弥陀经讲话
按阿弥陀经之注解,以莲池大师之疏钞,藕益大师之要解,为典型之作,阳春白雪,后人所为,无有逾于此者。余之讲话,亦不能例外。然下里巴音,或为普通初心学佛之士所易接受,多次再版,或以此也。阿弥陀经,为持名念佛之基本教育。因持名而生西方者,何止千万。所以持名之功德,印光大师文钞及嘉言录言之綦详,此不再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