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天地及昆仑

甲 上天dyU中华典藏网

dyU中华典藏网

宇宙为神灵活动的舞台,分为两部,即上天与下地。上天,即古诗人所谓“彼苍者”(《诗•秦风•黄鸟》),是在这宇宙的上部。这上天的形状是怎样的?古人对此,曾有一番解释(《楚辞》)。《天问》中,在问完“天地开辟”后曾接着这样的问道:dyU中华典藏网

圜则九重,孰营度之?dyU中华典藏网

惟兹何功,孰初作之?dyU中华典藏网

这是以天体为问。就“营作”的意味言,古人是将这上天当做土木一类的物器看待的,和古印度人的态度相同。[1]古传这天体是圆的:《大戴礼•曾子天圆篇》说,“天圆而地方”;《淮南•览冥训》说,“抱圆天”;《管子•心术下》说,“能戴大圆”。不过“天之圆不中规(《说文》‘圆,规也’)”(《淮南》“圆”字或作“圜”)。《吕览•圜道篇》说,“天道圜……圜周复杂(匝),无所稽留”;《说文》亦说,“圜,天体也”。亦有称为“大圜”者,《管子•内业篇》说,“乃能戴大圜”,《吕览•序意篇》说,“爰有大圜在上”,注均云,“大圜,天也”。故古人祭天于圜丘。《汉书•礼乐志》记“用事甘泉圜丘”,师古云:“为圜丘者,取象天形也。”这“不中规”的“大圜”,是如一物罩而盖覆着下地的,所以古人说:dyU中华典藏网

天为盖。(《逸周书•周祝解》)dyU中华典藏网

圆天为盖。(宋玉《大言赋》)[2]dyU中华典藏网

这圆的天,古文传有“九重”,《淮南》说:dyU中华典藏网

天有九重。(《天文训》)dyU中华典藏网

天圜而九重——这九重天的营作,从后世的缙绅之士的眼光看来,自然是不可能。(所以诗人要问:“孰营之度?”“孰初作之?”)然在古人的设想中,这本来是一件伟大的神功(神所营作),而非凡人的力量所能作得成的。[3]dyU中华典藏网

《天问》中又问:dyU中华典藏网

九天之际,安放安属?dyU中华典藏网

隅隈多有,谁知其数?dyU中华典藏网

这是以天象为问。古传上天分为九部,《淮南》记:dyU中华典藏网

天有九部。(《初学记•地部上》,《御览•地部一》引)dyU中华典藏网

“九部”,亦称“九野”。《吕览》记:dyU中华典藏网

天有九野……何谓九野?中央曰钧天(高注:钧,平也),东方曰苍天(苍色青),东北曰变天,北方曰玄天(玄色黑),西北曰幽天,西方曰颢天(颢色白),西南曰朱天,南方曰炎天,东南曰阳天。(《有始览》)dyU中华典藏网

《淮南•天文训》所记同[4]。“九野”即是“九天”。《淮南•原道训》说:“上通九天”,《楚辞•离骚》云:dyU中华典藏网

指九天以为正兮。dyU中华典藏网

注均云:“九天,中央,八方也”。《史记•封禅书》记有“九天巫,祠九天”;《索隐》云:“《孝武本纪》云‘立九天庙于甘泉’,《三辅故事》云‘胡巫事九天于神明台’。”此“九天”,所谓平天、所谓青天、所谓变天、黑天(幽天意同)、所谓白天、所谓朱天、炎天、阳天(意同)等等,皆就上天变化的现象而立名者[5]。古人相信上天分此九部。上天既由此九部构成的,则此天彼天相接之间,当必有所至,必有所附。所以诗人问:“安放安属”?不过此在神话的创作者想来,实在不成问题的,因为那是一件神功,则附接而成为一浑然之物,自非难事。“天有九野”,野皆广大无垠,隅隈之数势必众多。《淮南》曾记此“九天之野”(高诱注语)的隅隈之数,道:dyU中华典藏网

天有九野,九千九百九十九隅,去地五亿万里。(《天文训》)dyU中华典藏网

高诱注,“九野……一野一千一百一十一隅”。这个数目,在今日的我们看来,觉得太离奇了,但古人却信以为真地传说着[6]。dyU中华典藏网

《淮南》曾说:dyU中华典藏网

天受日月星辰。(《天文训》)dyU中华典藏网

圆天如盖,天如何“受日月星辰”而使不坠?据埃及人的推想,因为是系在天上。吾先民大约也同此想象,所以《礼记》的《中庸》说:dyU中华典藏网

今夫天……日月星辰系焉。dyU中华典藏网

星辰既是系在天上,则其动止必须托依于天,故《吕览》说,“众(今本作‘极’,此从王念孙说改)星与天俱游”(《有始览》)。但在古代的传说中,亦有不“与天俱游”的星辰,如斡,如维。《天问》曾问:“斡维焉系?”斡,《说文》说“蠡柄也,从斗,倝声。”斗,按彝斗之一种,故蠡柄谓之斡,而字则从斗。许谓斡为蠡柄,“意谓亦即斗柄”(闻一多《天问•释天》)。《史记•天官书》“北斗七星”,《索隐》引《春秋运斗枢》说,“斗……第一至第四为魁,第五至第七为杓,合而为斗”,杓称斗柄,孟康注《汉书•天文志》说,“杓,斗柄也。故斡即杓,亦即北斗七星之柄”(《史记•天官书》说“斗为帝车”,北斗是天帝的车子,则斡当为这车子的柄)。维,《汉书•天文志》记,“斗杓后有三星,名曰维星”。三星即三公,《开元占经》引甘氏云,“三公三星在北斗柄南”。据古人传说,这斡是常流迁不定的(班固《幽通赋》,“斡流迁其不济兮”);又传说,维连斗杓,时聚时散(《汉书•天文志》,“维星散……则地动。……散者,不相从也”。孟康曰:“谓不复行列而聚也”)。斡常流迁,维常易位,如何能系?所以此《天问》中以此为问:“斡维焉系?”dyU中华典藏网

又有极,一称天极;天极即北辰。《史记•天官书》“中宫天极星”,《索隐》说,“《文耀钩》曰,‘中宫大帝,其精北极’……《尔雅》云,‘北极谓之北辰’”。北辰为天枢(《开元占经•石氏中官》占引《黄帝占注》曰,“北极……天之枢也”),高高的在“天之中”(昭十七年《公羊传》疏引孙炎注),所以邹衍曾说:“天极为天中”(《论衡•谈天篇》引)。北辰既是天之中枢,则当安居其所。故古相传:“天圜地方,极殖中央”(《太玄•玄莹篇》);“众星与天倶游,而天极不移”(《吕览•有始览》)。照这说法,则极星自然不是系在天上。但它不系在天上,是安居在哪里?所以《天问》曾以此问:“天极焉加(架)?”dyU中华典藏网

日月也是系在天上的。然日月的运行不已,不比众星,是一件可睹的事实。他们既是不停地在行动着,则安能系住?所以《天问》曾以此为问:“日月安属?”dyU中华典藏网

众星高系天上,列居错跱,而序次井焉。《天问》曾以此为问:“列星安陈”?在诗人看来,谁能那样的陈列起来?不过古人则深信而不起疑的,因为这当然是创世大神苦心的安排呀!dyU中华典藏网

古传上天有河,其名为“汉”。《诗》云:dyU中华典藏网

维天有汉,监亦有光。(《小雅•大东》)dyU中华典藏网

这“有光”的汉,亦称“云汉”,《诗》云:dyU中华典藏网

倬彼云汉,昭回于天。(《大雅•云汉》)dyU中华典藏网

注皆云,“天河也”。又称天汉,《左传•昭十七年》记,“有星孛于大辰,西及汉。梓慎曰,‘汉水祥也’。”贾注“天汉,水也,或曰天河”(《夏小正》传云,“汉也者,河也”;《广雅》亦云,“天河谓之天汉”)。古有天掩地之说,故世传“天河与海通”(《博物志》)。《列子》记:dyU中华典藏网

渤海之东……有大壑焉,实惟无底之谷……八纮九野之水,天汉之流,莫不注之。(《汤问》)dyU中华典藏网

“天汉之流”注入东海的“无底之谷”,是由天边与地角相接而想象出的。上天与下地的距离是如何?据《淮南》记:dyU中华典藏网

天……去地五亿万里。(《天文训》)dyU中华典藏网

王念孙云:“《开元占经•天占经》引此,作亿五万里;《太平御览•地部一》引《诗含神雾》,亦云天地相去亿五万里。然则亿五二字,今本倒误也。”刘文典云:“《御览》二引作‘天有九野,九千九百九十里,四隅去地五万里。’”或说“亿五万里”,或说“五万里”,其去地之遥远,可以想见。[7]此种设想,有如印度神话所说。据《吠陀》诗人的想象,谓金鸟(日)高飞冲天,千日可达,因知天地之间,相隔千日路程。天地之距隔,有千日路程,则其间相去之遥远,与吾先民之所想象者颇相似。dyU中华典藏网

dyU中华典藏网

天帝便是住在此穹苍的上面。dyU中华典藏网

《楚辞•招魂》记:dyU中华典藏网

魂兮归来,君无上天些;dyU中华典藏网

虎豹九关,啄害下人些;dyU中华典藏网

一夫九首,拔木九千些;dyU中华典藏网

豺狼从目,往来侁侁些;dyU中华典藏网

悬人以娱,投之深渊些;dyU中华典藏网

致命于帝,然后得瞑些;dyU中华典藏网

归来,往恐危身些。dyU中华典藏网

这是吾先民想象中的“天上”。“天有九重”(《淮南•天文训》),故古相传重各一门,九重天门皆有虎豹执其关开。《汉书•礼乐志》说,“九重开,灵之斿”。灵即神灵。师古云,“天有九重,言皆开门而来降厥福”。又《离骚》说:dyU中华典藏网

吾令帝(天帝)阍(守门者)开关兮,dyU中华典藏网

倚阊阖(天门)而望予。dyU中华典藏网

言上叩天门,命阍者开关,但阍者倚天门望而拒我,使我不得人。这“倚阊阖而望”的“帝阍”,大概便是那要“啄害下人”的神虎豹罢。天上不但有啄害凡人的虎豹,还有“拔木九千”的九头力士,竖目而“往来侁侁”的豺狼。最可恶的是那些豺狼,喜欢把凡人悬起,任意玩弄;玩弄够了,才“投之深渊”,而“致命于帝”,然后才去眠卧。这天上是天帝(天神最尊贵者)所居,凡人是不能够去玩的。dyU中华典藏网

天上有广峨奇丽的宫殿。《楚辞•远游》记诗人神游天上,曾入“帝宫”道:dyU中华典藏网

载营魄(灵魄)而登霞兮,掩浮云而上征。dyU中华典藏网

命天阍其开关兮,排阊阍而望予。(言阍者排立天门而拒己入。)dyU中华典藏网

召丰隆(云师)使先导兮,问大微(天庭)之所居。(言得云师为先导,始入天庭。)dyU中华典藏网

集重阳入帝宫兮,造旬始而观清都(天都)。dyU中华典藏网

司马相如《大人赋》又说:dyU中华典藏网

排阊阖而入帝宫兮,dyU中华典藏网

载玉女而与之归。dyU中华典藏网

这“帝宫”,是天帝所居的宫殿,与群神会叙集宴之处所。至于玉女,自然是“帝宫”中的侍者了。又说:dyU中华典藏网

乘龙兮偃蹇,高回翔兮上臻(至天);dyU中华典藏网

……dyU中华典藏网

闻素女兮微歌,听王后兮吹竽。dyU中华典藏网

素女当亦天帝的女侍。《史记•封禅书》记:dyU中华典藏网

泰帝使素女鼓五十弦瑟,悲,帝禁不止,故破其瑟为二十五弦。dyU中华典藏网

泰帝即太帝。《淮南•形训》说:dyU中华典藏网

悬圃……上倍之,乃维上天……是谓太帝之居。dyU中华典藏网

太帝即天帝,亦即黄帝[8]。《世本》云,“庖羲氏作五十弦,黄帝乃破为二十五弦”;《太平御览》云,“黄帝使素女鼓庖羲之瑟,满席悲不能已,后破为七尺二寸,二十五弦”。是素女能歌能鼓。竽,《韩非子•解老篇》云,“竽也者,五声之长者也。故竽先,则钟瑟皆随;竽唱,则诸乐皆和”。王后,当即天帝之后。天帝出发号令便在其宫中。《书•金縢》记:“乃命于帝庭”,马融注,“天帝之庭”。《墨子》记:dyU中华典藏网

昔者三苗大乱,天命殛之……高阳(天帝)乃命玄宫(《释名》“天谓之玄”,《淮南》《原道》《览冥》诸篇高注皆云,“玄,天也”),禹亲把天之瑞令(《说文》云,“瑞以玉为信也”),以征有苗。(《非攻下》)dyU中华典藏网

天上为天帝,天后所居之处,然有些天神亦是居在那儿。如云中君,《九歌》说:dyU中华典藏网

龙驾兮帝服(言云中君所衣之服与天帝同也),聊翱游兮周章(王注,“周章,犹周流也”)……dyU中华典藏网

灵(云中君)皇皇兮既降,焱远举兮云中。(言云中君来下,复又同去也。)dyU中华典藏网

又如日神、月神,和云中君一样,都是大神,居在天上的。又如句芒,《墨子》记:dyU中华典藏网

昔者秦穆公(原作郑穆公,此从孙诒让校改)当昼日中处乎庙,有神入门而左,鸟身(人面),素服三绝,面状正方。秦穆公见之,乃恐惧奔。神曰:“无惧!帝享女明德,使予锡女寿,十年有九,使若国家蕃昌,子孙茂,毋失。”秦穆公再拜稽首曰:“敢问神名?”曰:“予为句芒。”(《明鬼下》)dyU中华典藏网

这人面鸟身的句芒为司春之神(见《吕览》十二纪),主生长,故能锡寿,而“使国家蕃昌,子孙茂”。句芒为大神,即司命之神(据《随巢子》佚文)[9]。《楚辞•九歌》言大司命职司命运,凡“普天之下,九州之民,其寿考夭折”,皆此神“施行所致”(王逸注)。司命是居在天上,故巫觋形容神降,云:dyU中华典藏网

广开兮天门,纷吾(司命)乘兮玄云;dyU中华典藏网

令飘风兮先驱,使冻雨兮洒尘。dyU中华典藏网

君(司命)回翔兮以下(言司命行有节度,虽乘风雨,然徐回运而来下也),逾空桑兮从女(巫)。dyU中华典藏网

他是乘玄云,陈风雨,大开天门而来下界的。又如蓐收,《国语》记:dyU中华典藏网

虢公梦在庙,有神人面白毛虎爪,执钺立于西阿,公惧而走。神曰:“无走!帝命曰,‘使晋袭于尔门’。”公拜稽首。觉,召史嚚占之,对曰:“如君之言,则蓐收也。天之刑神也……”(《晋语》)dyU中华典藏网

这人而兽身而执钺的蓐收,是主管天刑的。他是司秋之神(见《吕览》十二纪)。他当和句芒一样,也是居在天上的。他们在天上的地位,自然要比那些力士们高得多。dyU中华典藏网

天上,除了这些虎豹豺狼力士和天神,还有许多“司天”的神灵。《山海经》记:dyU中华典藏网

……神陆吾……虎身而九尾,人面而虎爪;是神也,司天之九部及帝之囿时。(《西山经》)dyU中华典藏网

“天有九部”,亦称“九野”。这人面兽身的神陆吾,便是主管“九域之部界”(郭璞注)的。又说:dyU中华典藏网

西王母其状如人,豹尾虎齿而善啸,蓬发戴胜(玉胜),是司天之厉及五残。(《西山经》)dyU中华典藏网

这人面兽身,戴胜而善啸的西王母,是主管“疫疠及五残”的。他们虽不居在天上,然以职司之故,恐怕也是常在天上的。dyU中华典藏网

天上又为天下群神所乐游之处,《淮南书》说:dyU中华典藏网

女娲……乘雷车,服驾应龙,骖青虬,援绝瑞,席萝图,黄云络,前白螭,后奔蛇,浮游逍遥,道鬼神,登九天,朝帝于灵门。(《览冥训》)dyU中华典藏网

又说:dyU中华典藏网

冯夷(河神)……乘云车,入云蜺,游微雾……扶摇抱羊角而上,经纪山川,蹈腾昆仑,排阊阖,沦(入)天门。(《原道训》)dyU中华典藏网

凡人虽不能上天,然先王先后却是居于天上的。《商书》记盘庚之言曰:dyU中华典藏网

予念我先神后之劳尔先;予丕克羞尔,用怀尔然……汝万民乃不生生,暨予一人猷同心。先后丕降与汝罪疾……自上其罚汝,汝罔能迪。(《盘庚中》)dyU中华典藏网

所谓“上”者,即指天上而言。《诗•大雅》云:dyU中华典藏网

文王在上,于昭于天。dyU中华典藏网

文王陟降,在帝左右。(《文王》)dyU中华典藏网

可见古人以为人王死后,亦可升居天上的[10]。至于凡人,至多只能神游(如诗人),或梦游于天上的。《史记》载:dyU中华典藏网

赵简子疾,五日不知人……扁鹊曰:“……昔秦缪公尝如此,七日而寤。寤之日,告公孙支与子舆曰:‘我之帝所甚乐’……”居二日半,简子寤。语大夫曰:“我之帝所甚乐,与百神游于钧天,广乐九奏万舞,不类三代之乐,其声动人心。有一熊欲来援我,帝命我射之,中熊,熊死。又有一罴来,我又射之,中罴,罴死。帝甚喜,赐我二笥,皆有副。吾见儿在帝侧,帝属我一翟犬,曰:‘及而子之壮也,以赐之’……”(《赵世家》;《论衡•奇怪篇》引“或曰”略同)dyU中华典藏网

简子梦游帝所,是否事实,可不辨。然所记之点,如(一)“与百神游”,(二)乐舞,(三)熊罴,皆与上引的巫曲所写,诗人所言及各书所记,多消息相通,知非史家之所托,而可证古人想象中的天上,实如此。dyU中华典藏网

这是天上的情形。这里所描写的天上,还近于初民的原始的想象,和后世神仙家所杜造的天国完全不同。dyU中华典藏网

乙 下地dyU中华典藏网

dyU中华典藏网

古传大地的形状是方的。《天问》说:“地方九则”;《淮南•天文训》说:“地道曰方”。因为大地是方的,所以古又称地为“大方”。《管子•内业篇》说:“乃能履大方”(《淮南•俶真训》说同;又《管子•心术篇》说:“体乎大方”),注云:“大方,地也”。亦有称为“大矩”者,《吕览•序意篇》说:“大矩在下”,注云:“矩,方,地也”。这方方的大地,古传“不满东南”。《天问》曾以此为问,道:dyU中华典藏网

康回冯怒,地何以东南倾?dyU中华典藏网

注云:“康回,共工名也”。《淮南》记:dyU中华典藏网

昔共工之力触不周之山,使地东南倾,与高辛争为帝,遂潜于渊。(《原道训》)dyU中华典藏网

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天文训》)dyU中华典藏网

说“地东南倾”,是由地维之绝。dyU中华典藏网

古又传地有九州。《吕览》说:dyU中华典藏网

地有九州。(《有始览》)dyU中华典藏网

《御览•地部一》引《淮南》说同。《淮南•览冥训》又说:dyU中华典藏网

背方州,抱圆天。(《览冥训》)dyU中华典藏网

高诱注:“方州,地也。”地方而有九州,所以古称地为“方州”。地称“方州”,所以九州亦称“九地”。《孙子》说:“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九天”即“九野”,故知“九地”即“九州”。地即是土,故“九州”古亦称“九土”。《国语》云,“共工氏之伯九有也,其子曰后土,能平九土”(《鲁语》)。《礼记》引此,则说:“共工氏之霸九州也,其子曰后土,能平九州。”(《祭法》)何谓“九土”?《淮南书》曾说:dyU中华典藏网

东南……曰晨土,正南……曰沃土,西南……曰滔土,正西……曰并土,正中……曰中土,西北……曰肥土,正北……曰成土,东北……曰隐土,正东……曰申土。(《形训》)dyU中华典藏网

此种“九土”之说,所谓农土,沃土,肥土等等,当和上文的所谓“九天”一样,皆就土质的差异而立名者。古人相信下土是由此九种土所构成。下地既是如此构成的,则此州彼州相邻间,当必有所交错。《天问》曾问:“九州何错?”便是问这个故事的。不过这问题在初民的心中想去,是不成问题,无须考虑,相信神们自有稳妥的措置。dyU中华典藏网

还有,这块方方的地究竟有多大,有多宽呢?这也是古人想知道的。《天问》,说:dyU中华典藏网

东西南北,其修孰多?dyU中华典藏网

南北顺椭,其衍几何?dyU中华典藏网

便是问这件事。《山海经》里曾答复这个问题道:dyU中华典藏网

禹曰:“……天地之东西二万八千里,南北二万六千里;出水之山者八千里,受水者八千里。”(《中山经》与《管子•地数》所言同)dyU中华典藏网

这是《五藏山经》篇末所记的,想古昔相传必是禹平洪水时顺便量得的数目。《海外东经》又说:dyU中华典藏网

帝命竖亥步,自东极至于西极,五亿十选(万)九千八百步。竖亥右手把算,左手指青丘北。一曰“禹令竖亥”。一曰“五亿十万九千八百步”。dyU中华典藏网

“五亿”下有“十万”,则这“亿”不是“十万曰亿”的“亿”,或为“万万曰亿”的“亿”。如果照这算法,则自东极至于西极比《五藏山经》所记的要大几十倍。大约因为两说相差得太远了,《吕览》的作者便调和道:dyU中华典藏网

凡四海之内,东西二万八千里,南北二万六千里;水道八千里,受水者亦八千里。……凡四极之内,东西五亿有九万七千里,南北亦五亿有九万七千里。(《有始览》)dyU中华典藏网

这是说,《五藏山经》所记的只是“四海之内”的里数,不是“天地之东西南北”的里数;《海外东经》里所记的,才是“天地之东西南北”——所谓“四极”的里数,所以数目有那么大。又《通鉴地理通释》引《山海经》说:dyU中华典藏网

禹使大章步自东极至于西垂,二亿三万三千五百里七十一(五)步;又使竖亥步南极,尽于北垂,二亿三万三千五百里七十五步。(《诗含神雾》,《广雅》“天度”所说与此略同)dyU中华典藏网

今本《山海经》不见此说。我疑所引是本于《淮南书》,那书说:dyU中华典藏网

阖四海之内,东西二万八千里,南北二万六千里。水道八千里,通谷,其名川六百,陆径三千里。禹乃使太章步自东极,至于西极,二亿三万三千五百里七十五步;使竖亥步自北极,至于南极,二亿三万三千五百里七十五步。(《形训》)dyU中华典藏网

这里所说的四海和四极相距的里数,比在《吕览》里的要小一倍多。大约是传说者觉得数目讲得太大,叫人难信,所以缩小一点。dyU中华典藏网

《天问》问:dyU中华典藏网

东流不溢,孰知其故?dyU中华典藏网

百川所以“东流不溢”之故,古人已有解说(《楚辞》)。《远游》说:dyU中华典藏网

上至列缺兮,降望大壑。dyU中华典藏网

大壑,相传在东海,《山海经》说:dyU中华典藏网

东海之外有大壑。(《大荒东经》)dyU中华典藏网

郭璞注:“《诗含神雾》曰,‘东注无底之谷’,谓此壑也。”《庄子》也说:dyU中华典藏网

谆芒将东之大壑,适遇苑风于东海之滨。苑风曰:“子将奚之?”曰:“将之大壑。”曰:“奚为焉?”曰:“夫大壑之为物也,注焉而不满,酌焉而不竭,吾将游焉!”(《天地》)dyU中华典藏网

这大壑,“注焉而不满”,故称为“无底之谷”。大壑,相传又名“归墟”。《列子》说:dyU中华典藏网

渤海之东不知几亿万里,有大壑焉,实惟无底之谷,其下无底,名曰归墟。八纮九野之水,天汉之流,莫不注之,而无增无减焉。(《汤问》)dyU中华典藏网

“八纮”见于《淮南》,“……九州,八之外,而有八纮”(《形训》),泛指地面而言。“九野”即天上的“九野”。天汉即天河,《诗》云,“维天有汉”(《大东》)。“世传天河与海通”(张湛注)。这是说,天上和地面的水都流人这“无底之谷”,但这谷里的水始终是“无增无减”。dyU中华典藏网

“归墟”又名“尾闾”。《庄子》说:dyU中华典藏网

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秋水》)dyU中华典藏网

司马彪注云:“尾闾,水之从海水出者也……在东大海之中。尾者,在百川之下,故称尾;闾者,聚也,水聚族之处,故称闾也。”(《文选•养生论》注引)“尾闾”之意正和“归墟”相吻合。两说当为一个故事的分化。dyU中华典藏网

郭璞《江赋》说,“淙大壑与沃焦”。《玄中记》说:“天下之强者,东海之恶燋(《御览》五二引作‘沃燋石’)焉,水灌而不已。恶燋者,山名也,在东海南方三万里,海水灌之而即消。”(《艺文类聚》八引)归墟或尾闾,为一大壑,为一“无底之谷”。而沃焦则是一座山。这一变,变得相差太远了。故郭璞的《江赋》并引二事,不肯混为一谈。大壑为一“无底之谷”,所以万川“注焉而不满”。至于沃焦呢?司马彪说:“扶桑之东,有一石,方圆四万里,厚四万里,海水注者,无不燋尽,故曰沃燋。”(《文选•养生论》注引)必须这样的解释,我们心中才能了然。dyU中华典藏网

初民相信他们所居的大地是方的,而大地的边隅有大海环绕着。所以《书》正义言:“天地之势,四边有水”。因此古昔遂有“四海”的传说。例如说:dyU中华典藏网

肇域彼四海。(《诗•商颂•玄鸟》)dyU中华典藏网

四海遏密八音。(《书•舜典》)dyU中华典藏网

予决九川,距四海。(《书•益稷》)dyU中华典藏网

《逸周书•月令》记佚文云:dyU中华典藏网

明堂……水环四周,言王者……广德及四海dyU中华典藏网

可见海之原意。又如说:dyU中华典藏网

东有大海,弱水浟浟只!(《楚辞•大招》)dyU中华典藏网

北冥(即北海)有鱼……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即南海)。(《庄子•逍遥游》)dyU中华典藏网

于疆于理,至于南海。(《诗•大雅•江汉》)dyU中华典藏网

鳐……状若鲤而有翼,常从西海夜飞游于东海。(《吕览•本味篇》)dyU中华典藏网

路不周(西北方)以左转兮,指西海以为期。(《楚辞•离骚》)dyU中华典藏网

又如说:dyU中华典藏网

置之而塞乎天地,溥之而横乎四海……推而放诸东海而准,推而放诸西海而准,推而放诸南海而准,推而放诸北海而准。(《礼记•祭义》)dyU中华典藏网

《山海经》里记大地的四面都有大海,便是这个道理。《山海经》的《南山经》说,“南山经之首曰鹊山,其首曰招摇之山,临于西海之上”,注云,“山南之西头滨西海也”,又说,“祷过之山……浪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海”,海即南海;《北山经》说,“又北……曰浑夕之山……嚣水出焉,而西北流注于海”,海即北海;《南山经》说,“箕尾之山,其尾跋于东海”,又《东山经》说,“东山之首,曰樕之山……食水出焉,而东北流注于海”,海即东海。至若海外内诸经所暗示的,那更显明,不烦引证。《史记》载驺衍书说“九州之外,有大瀛海环之”,即根据此种古旧的传闻而言之者[11]。因为大地的四面都有大海,所以“海内”“海外”[12],或“四海之内”,“四海之外[13],遂成为大地——九州和九州以外的代名了。dyU中华典藏网

山岳有地载任(《礼记•中庸》说,“今夫地……载华岳而不重”),很安稳的。然而大海中的山岳,恐怕便不能这样了。你想起那大海,深不可测,广不可量,“洪涛澜汙,万里无际”(木玄虚《海赋》)。山岳在其中,激荡翻腾,势难安定。因此,而有“巨鳌负山”的神话产生。《天问》问:dyU中华典藏网

鳌戴山抃,何以安之?dyU中华典藏网

释舟陵行,何以迁之?dyU中华典藏网

王逸注:“鳌,大龟也……《列仙传》曰,有巨灵之鳌背负蓬莱之山而抃舞,戏沧海之中……”又郭氏《玄中记》说:“东南之大者有巨鳌焉,以背负蓬莱之山。巨鳌,巨龟也。”(《御览》三十八引)蓬莱山之名见于《山海经》:dyU中华典藏网

蓬莱山在海中。(《海内北经》)dyU中华典藏网

郭璞注“在渤海中”,《史记》也说:dyU中华典藏网

自(齐)威宣、燕昭使人入海求蓬莱、方丈、瀛州。此三神山者,其传在渤海中,去人不远。(《封禅书》)dyU中华典藏网

除了蓬莱,又多方丈,瀛州二山。《列子》又记:dyU中华典藏网

渤海之东……有大壑焉,实惟无底之谷……其中有五山焉,一曰岱舆,二曰员峤,三曰方壸(即方丈),四曰瀛州,五曰蓬莱。其山高下周旋三万里,其顶平处九千里,山之中间相去七万里,以为邻居焉……而五山之根,无所连着(山浮于海,故无所根底),常随潮波上下往还,不得峙焉[14]。……帝恐流于西极……乃命禺强(海神)使巨鳌十五举首而戴之,迭为三番(番更代也),六万岁一交焉。五山始峙……有大人(巨人),举足不盈数步而及五山之所,一钓而连六鳌,合负而趣归……于是岱舆员峤二山,流于北极,沈于大海。(《汤问》)dyU中华典藏网

这是说,渤海之中有五山,浮在“无底之谷”的上面。这五山,“常随潮波上下往还,不得峙”。因此天帝命海神差了十五条巨鳌“举首而戴之”,五山方才安稳了。后来被一位巨人钓去了六条鳌,员峤岱舆二山遂不幸而“沈于大海”(所以《史记•封禅书》说渤海中只有三山)。dyU中华典藏网

“鳌戴山抃”的故事,除了《列仙传》(《列仙传》,相传汉刘向所作,其书已佚。今传的《列仙传》,乃后人伪作),又见于张衡的《思玄赋》:“登蓬莱而容与兮,鳌难抃而不倾”(《文选》卷三)。鳌能载山,其躯体的巨大可想而知。巨鳌戴山而抃舞,戏于沧海之中,则山安能定而不动?巨人“钓而连六鳌”,“负而趣归”,则“释水而陵行”(王逸注),如何的移徙?这是后人百思而不得解的。dyU中华典藏网

dyU中华典藏网

在古人的想象中,天神大约都是住在天上,而地祇则多住在地上的。如山神,《山海经》的《中山经》记,“山无大小,皆有神灵”(《抱朴子•登涉篇》),住在各山。又如水神,《山海经》的《大荒东经》,记谷神天吴,住在“朝阳之谷”,又记海神禺虢是住在“东海之渚(渚,岛)中”。又如河伯,《海内北经》说他是住在“深三百仞”的“从极之渊”,而《穆天子传》又说他是住在“阳纡之山”。又如湘夫人,《中山经》说是住在“洞庭之山”。又如江神,《地理志》说是住在江都。dyU中华典藏网

不过有些神灵,居处则不一定。如司秋之神蓐收,和司春之神句芒是耦生神,本为天神,然《山海经•西山经》说他居于泑山。又如风神,也是天神,然《淮南•冥览训》说他暮宿风穴。又如雷神,天上大神之一,然《山海经》说他住在雷泽。因为神们都是各有所司,而其所司多与人间有关;换句话说,他们是管理人间的事情的,所以又多住在世间的。dyU中华典藏网

天帝是天与地之主,神与人之主。天帝是住在天上,但下界也有他的宫阙。不过天帝所住的地方,在古人的想象中,定是那极高之处。例如希腊人,以为他们的西北部那座奥林匹斯山是下地的中心,为世界上最高的山。神与人之王宙斯(Zeus)及其家属都是住在那山上。那山上有宙斯的宫殿。诸神虽各有其住处,但常在王宫集会。我们的古代也有像这样的说法。那山名为昆仑,传说是天帝的下都。山上有峻修的宫阙,为天帝朝会宴乐之所。dyU中华典藏网

丙 昆仑dyU中华典藏网

古传有一座神山叫做昆仑[15],《山海经》说:dyU中华典藏网

槐江之山……南望昆仑,其光熊熊,其气魂魂……昆仑之丘,是实惟帝之下都……有兽焉,其状如羊而四角,名曰土蝼,是食人。有鸟焉,其状如蜂,大如鸳鸯,名曰钦原,蠚鸟兽则死,蠚木则枯。有鸟焉,其名曰鹑鸟(赤凤谓之鹑),是司帝之百服(服,事也)。有木焉,其状如棠,黄华赤实,其味如李而无核,名曰沙棠,可以御水,食之使人不溺。有草焉,名曰草,其状如葵,其味如葱,食之已劳。河水出焉……洋水出焉……黑水出焉……(《西山经》)[16]dyU中华典藏网

这远远地望去,“其光熊熊,其气魂魂”的昆仑之丘,是天帝的下都。这丘之上有天帝的苑圃,所以有一人面兽身的神陆吾守管着。这丘之上,又“多怪鸟兽”。有的要“食人”,有的“蠚(毕沅曰当为螫,《说文》云螯虫行毒也)鸟兽则死,蠚木则枯”。又有“可以御水,食之使人不溺”的异木,和“食之已劳”的异草。还有一种鹑鸟,传说便是赤凤,为天帝主管百事。这种地方,自然不是凡人所能到的。dyU中华典藏网

昆仑之丘见于《西山经》,可见这座神山是在大地的西北,这一层,和先民对地形所起的观念颇有关系,他们以为地形是东南倾的,西北高而东南低。所以这座最高的山是在西北。《汉书•郊祀志》说:dyU中华典藏网

或曰,“自古以雍州积高,神明之隩(师古曰,“土之可居者曰隩”。)故立畤郊上帝,诸神祠皆聚云……”(《史记•封禅书》同)[17]dyU中华典藏网

这说法和《山海经》所记的,正相吻合。又据《山海经》说,不但天帝的下都,还有天帝的“密都”也在这一带:dyU中华典藏网

青要之山,实惟帝之密都。北望河曲,是多驾鸟,南望墠渚,禹父之所化……神武罗司之,其状人面而豹文,小要而白齿,而穿耳以,其鸣如鸣玉……有鸟焉,名曰鹕,其状如凫,青身而朱目赤尾……有草焉,其状如,而方茎黄华赤实,其本如槁木,名曰荀草。(《中山经》)dyU中华典藏网

郭璞注,“密都,天帝曲密之都”。猜想青要之山大约是天帝私人起居之处,而非聚会百神之所,故谓之“密都”罢。此外,相传有“槐江之山……实惟帝之平圃”(《西山经》),又有“帝之搏兽之丘”,在崇吾之山(《西山经》)之西。这两处也是在昆仑的附近。dyU中华典藏网

《山海经》的《五藏山经》详述四方的名山,常常提到住在那些山上的神们。其间,尤以环绕昆仑之丘诸山住的神最多,这或许不是一种偶然的事情。昆仑之丘在“崇吾之山至于翼望之山”(《西山经》)的范围之内,这一带“凡二十三山”中:崇吾之山的西北便是不周之山,乃承天之柱;在此“东望泑泽,河水所潜也,其原浑浑泡泡”。又西北便是峚山,是黄帝取玉荣之处,丹水出焉,西注于稷泽。又西北便是钟山,相传钟山之神,“其子曰鼓,其状如人面而龙身”,因杀葆江,被天帝戮于此山。又西便是槐江之山,“神英招司之……西望大泽,后稷所潜……北望诸毗,槐鬼离仑居之……东望恒山四成(重),有穷鬼居之……爰有淫水……有天神焉”。槐江之山的西南便是昆仑之丘。昆仑之西为流沙,过去便是神长乘所司的嬴母之山。又西便是玉山,西王母所居。又西便是“无草木”的轩辕之丘。又西便是长流之山,“神白帝少昊居之”;又有“员神氏之宫,是神也,主司反景”。又西是章峨之山,毕方居之。又西便是天狗所居的阴山。又西便是符惕之山,神江疑居之。又西便是三青鸟所居的三危之山,神耆童所居的山。又西便是天山,“有神焉,其状如黄囊……六足四翼,浑敦无面目”,名叫帝江,“识歌舞”。又西便是神蓐收所居的泑山。在泑山可以“西望日之所入”,“神红光之所司也”。那“日之所入”山,便是紧连着这一带山的崦嵫之山。以上诸山是以昆仑之丘为中心的,各山几乎都有神住着。而且居在这些山上的神物,多属重要而各有所司的。如英招是“司帝之平圃”的,陆吾是“司天之九部及帝之圃时”的,长乘是“司天之九德”的,西王母是“司天之厉(“厉”当作“疠”,恶病)及五残”的,还有蓐收,是“天之刑神”(《国语•晋语》),烛阴更是神中一个重要的角色。这自然因为昆仑是天帝所居之处,加之西北积高,所以好些神物集聚于其附近境内。dyU中华典藏网

昆仑积高,最近于天(是以其虚为诸水的发源之处),故为天帝及群神聚集之地。《山海经》文说:dyU中华典藏网

昆仑之虚(《说文》云,“虚,大丘也”)在西北,帝之下都。dyU中华典藏网

昆仑之虚,方八百里,高万仞。上有木禾,长五寻,大五围。上有九井,以玉为槛。旁有九门,门有开明兽守之。dyU中华典藏网

百神之所在,在八隅之岩,赤水之际,非仁羿莫能上冈之岩。dyU中华典藏网

赤水出东南隅……河水出东北隅……洋水……出西北隅……青水出西南隅……昆仑南渊深三百仞(即从极之渊,河神冯夷所居之处)。dyU中华典藏网

开明兽,身大类虎而九首,皆人面,东向立昆仑上。开明西有凤皇、鸾鸟,皆戴蛇践蛇,膺有赤蛇。开明北有视肉珠树,文玉树,玗琪树,不死树(李善注《思于赋》引此经云,“有不死之树,食之长寿”)。凤皇、鸾鸟皆戴盾。又有离朱,木禾,柏树,甘水(郭云,即醴泉也。《史记•大宛列传》云,禹本纪言昆仑上有醴泉),圣木,曼兑(郭云,《淮南》作璇树),一曰挺木牙交。开明东有巫彭、巫抵、巫阳、巫履、巫凡、巫相(皆神医),夹窫窳之尸(窫窳者,蛇身人面,贰负臣所杀也),皆操不死之药以距之(为距却死气,求更生)……服常树,其上有三头人,伺琅玕树。开明南有(绛)树鸟,六首。……(《海内西经》)dyU中华典藏网

《西山经》里所说的昆仑,很朴野。这里所描写的,便比较要神秘些,华丽些,不过还不像汉以后的人士所想象中的昆仑。照这里说,昆仑之虚是天帝的下都,同时也是“百神之所在”。上面“多怪鸟兽”,亦多奇树异草。最是神秘而不可思议的,其虚“方八百里,高万仞”。上面又有九井,用玉做着栏杆;又有九个门,每门有一“人面,类虎而九首”的开明兽守着。而“百神之所在”,不是英雄羿“莫能上”,则其峻高可想而知。dyU中华典藏网

《大荒西经》所描写的昆仑,和《海内西经》又不相同:dyU中华典藏网

西海之南,流沙之滨,赤水之后,黑水之前,有大山,名曰昆仑之丘。有神——人面虎身,有文有尾,皆白——处之。其下有弱水之渊环之;其外有炎火之山,投物辄然。有人,戴胜,虎齿,有豹尾,穴处,名曰西王母。此山万物尽有。dyU中华典藏网

这里所说“人面,虎身”的神物,当即《西山经》里所说主司昆仑的神陆吾。西王母,《西山经》说他住在昆仑之西的玉山;《海内北经》说他住在“昆仑虚北”。他是天神。在这里,他竟变为“穴处”在昆仑的“人”了。[18]《西山经》里不见弱水。《海内西经》里有弱水,说“弱水清水出西南隅”。不过这“弱水”二字,显然是后人所加的。《淮南书》记:dyU中华典藏网

弱水出自穷石……入于流沙。(《形训》)dyU中华典藏网

所以这里说“昆仑之丘……下,有弱水之渊环之”。弱,《说文》作“溺”。《天中记》说,“昆仑之溺水,鸿毛不能起”(师古注《汉书•西域传》引)。郭璞亦谓“其水不胜鸿毛”。昆仑有了这条鸿毛都沉的弱水环绕着,怎样去得?《括地图》说,“昆仑之弱水非乘龙不得至”(《史记•大宛列传》索隐引),说得最干脆!弱水之外,又“有炎火之山”。相传这山是一座“火林”(郭璞《图赞》),“长四十里,广四五里,其中皆生不烬之木,昼夜火然,得雨猛风不灭”(《水经注》引《神异传》)。要登昆仑,须经“炎火之万里”(《楚辞》)。照这样说法,除非请孙行者借得芭蕉扇,才能够设法过去。dyU中华典藏网

《海内西经》说“昆仑之虚……高万仞”,司马迁所见的《禹本纪》更讲得神奇。那《禹本纪》:dyU中华典藏网

言……昆仑其高二千五百余里,日月所相避隐为光明也。其上有醴泉,瑶池。(《史记•大宛列传》引)dyU中华典藏网

又说此山:dyU中华典藏网

去嵩高五万里,盖天地之中也。(《山海经•海内西经》郭注引)dyU中华典藏网

“醴泉”即《海内西经》的“甘水”;“瑶池”即《楚辞•九章》的“瑶之囿”。《天问》问地,曾以昆仑的情形为问,道:dyU中华典藏网

昆仑县圃,其居安在?dyU中华典藏网

增城九重,其高几里?dyU中华典藏网

四方之门,其谁从焉?dyU中华典藏网

西北辟启,何气通焉?dyU中华典藏网

《天问》所问的,《淮南书》里曾有记录:dyU中华典藏网

昆仑虚……中有增(《艺文类聚》八十三引作“层”)城九重(高注,《括地象》言有五城十二楼)。其高万一千里百一十四步二尺六寸(俞樾云“万一千里,言城之高;则百一十四步二尺六寸,当言城之厚”)。dyU中华典藏网

上(昆仑之上)有木禾,其修五寻。珠树、玉树、璇树、不死树,在其西;沙棠、琅玕在其东;绛树在其南;碧树、瑶树在其北。旁有四百四十门,门间四里;门(原作“里间”,从俞樾说改)九纯,纯丈五尺。旁有九井,玉横(或作“彭”,器名)〔受不死药〕(从刘文典校加)维其西北之隅。北门开以内不周之风。倾宫、旋室(高注,“倾宫,宫满一顷;旋室,以旋玉饰室也”。案:旋当作璇,同书《本经训》注,“璇”或作“旋”,可证。《吕览•贵直论•过理篇》云,“作为璇室,筑为顷宫”,书传多云,桀作璇室,纣作倾宫,言宫室华丽博大也)、县圃、凉风、樊桐(高注,“县圃,凉风,樊桐,皆昆仑之山名也”),在昆仑阊阖(高注,“阊阖,昆仑虚门名”)之中,是其疏圃。疏圃之池,浸之黄水;黄水三周复其原,是谓丹水,饮之不死(王念孙云“丹水本作白水。《楚辞•离骚》:‘朝吾将济白水兮’,王注曰,《淮南子》曰,‘白水出昆仑之原,饮之不死’,作白水明矣”)。dyU中华典藏网

河水出昆仑东北陬……赤水出其东南陬……弱水出其西南陬(从王引之说加)……洋水出其西北陬……凡四水者,帝之神泉,以和百药,以润万物。dyU中华典藏网

昆仑之丘,或上倍之(孙诒让云,“倍之为言乘也,登也。或者,又也”),是谓凉风之山,登之而不死;或上倍之,是谓悬圃(之山)(从王念孙校加),登之乃灵,能使风雨;或上倍之,乃维上天,登之乃神,是谓太帝(高注,太帝,天帝)之居。(《形训》)dyU中华典藏网

《禹本纪》和这里所说的昆仑,比《山海经》里所讲的又格外神气得多了。这座广而高得不可思议的神山,不在西北,而在“天地之中”,且为“日月所相隐避为光明”之处。不过这里所说,比《禹本纪》还要奇诞;《禹本纪》说昆仑“高二千五百里”,已经骇昏人;这里说“高万一千里”,又加了四倍多。照这里所说,昆仑上九城层叠而壁立,旁有四百四十门(《海内西经》只说“面有九门”)。北门开着,以纳不周之风。上有奇树异药,但无怪兽奇禽。这里的“饮之不死”的丹水,大约便是《禹本纪》里的“醴泉”;这里的“疏圃之池”,大约便是《禹本纪》里的“瑶池”。又“昆仑阊阖之中”,有悬圃、凉风、樊桐三山;悬圃之山最高,再上去便是天帝所居的天上了。悬圃之山高可接天,所以诗人想象在那山之上可以上叩天帝之居,叫那帝阍开关的(看下引《离骚》)。登了凉风之山,便不死了;登了悬圃,便能使风雨了;更上去,便登了天,便成了神。dyU中华典藏网

《西山经》说河、赤、洋、黑四水出于昆仑。《海内西经》也说四水,有青水而无黑水。这里所说的,则有弱水而又无青水。照这里说,河、赤、弱、洋四水是天帝的神泉。相传河水色白,《两汉博闻》引《河图》云,“昆仑出五色流水,其白水东南流……名为河。”[19]又《太平御览卷八》引《河图》云“赤水之气上蒸为霞”,故称为赤。至于弱水,相传“鸿毛不能起”的。只有洋水,有何怪异,我们不知道。天帝拿这神泉来调和百药,滋润万物。dyU中华典藏网

“县圃”又作“玄圃”。《山海经》“槐江之山,实惟帝之平圃”(《西山经》),郭璞注,“即玄圃也”(玄、县声近,古通用)。玄圃在昆仑的东北,这里说“在昆仑阊阖之中”。总之,不但山上的景物改变了,便是四周的情形也有点不同。dyU中华典藏网

昆仑虚上的宫阙,其规模景象如《海内西经》、《天问》、《形训》所述。《庄子•至乐篇》云,“昆仑之虚,黄帝之所休”。天帝常宴会群神于其处,《韩非子》中曾记:dyU中华典藏网

昔者黄帝(天帝)合鬼神于西泰山(即昆仑)[20]之上。驾象车而六蛟龙,毕方(神名)并,蚩尤居前,风伯进扫,雨师洒道,虎狼在前,鬼神在后,腾蛇伏地,凤皇覆上。大合鬼神,作为清角。(清角,天乐。同书记师旷为晋平公奏清角,“鼓之一奏,而有玄云从西北方起;再奏,大风至,大雨随之”。)(《十过》)dyU中华典藏网

又《紫阁图》记:dyU中华典藏网

……黄帝……张乐昆仑虔山之上。(沈钦韩曰,《穆天子传》“吉日辛酉,天子升于昆仑之丘,以观黄帝之宫”。《山海经》“黄帝取峚山之玉荣投之钟山之阳”,虔疑峚之讹。)(《汉书•王莽传》天凤六年下书引)dyU中华典藏网

天帝自天下降,“张乐”“大合”群神于“下都”的宫中,亦常集议于此,《书•尧典》和《舜典》记:dyU中华典藏网

帝(天帝)曰:“咨!四岳(岳神)……汝能庸命,巽朕位?”dyU中华典藏网

岳曰:“否德忝帝位。”dyU中华典藏网

曰:“明明扬侧陋?”dyU中华典藏网

师锡帝曰:“有鳏在下,曰虞舜。”dyU中华典藏网

……dyU中华典藏网

帝曰:“我其试哉!”dyU中华典藏网

……dyU中华典藏网

宾于四门,四门穆穆;纳于大麓(马融曰,“麓,山足也”),烈风雷雨弗迷(《论衡•乱龙篇》云,“舜人大麓之野,虎狼不犯,龙蛇不害”)。dyU中华典藏网

帝曰:“格汝舜!……汝陟帝位。”dyU中华典藏网

舜格于文祖,询于四岳,辟四门,明四目,达四聪。dyU中华典藏网

所言“四门”,即指上引“四方之门”;所言“大麓”,即指“昆仑之虚”(虚多怪异)。由集议而禅让,而新帝即位,皆在此“下者”举行。这种宴会集议的情状,恍如希腊话中——奥林匹斯山上之所见者。[21]dyU中华典藏网

这昆仑,这帝宫,这最高的悬圃之山,这与昆仑有关系的一切,正是古代诗人最喜驰骋其神思幻念之处。《楚辞•离骚》说:dyU中华典藏网

驷玉虬以乘(五彩之鸟)兮,dyU中华典藏网

溘(掩)埃(尘)风余上征。dyU中华典藏网

朝发轫于苍梧兮,dyU中华典藏网

夕余至乎悬圃。dyU中华典藏网

欲少留此灵(神)琐[22]兮,dyU中华典藏网

日忽忽其将暮。dyU中华典藏网

吾令羲和(日神)弭节(徐步)兮,dyU中华典藏网

望崦嵫而勿迫。dyU中华典藏网

……dyU中华典藏网

饮余马于咸池兮,dyU中华典藏网

总余辔乎扶桑(即扶木)。dyU中华典藏网

折若木以拂日兮,dyU中华典藏网

聊逍遥以相羊(游)。dyU中华典藏网

……dyU中华典藏网

吾令帝阍开关兮,dyU中华典藏网

倚阊阖而望予。dyU中华典藏网

……dyU中华典藏网

朝吾将济(渡)于白水兮,dyU中华典藏网

登阆风(疑即凉风之山)而绁(系)马。dyU中华典藏网

……dyU中华典藏网

夕归次于穷石兮,dyU中华典藏网

朝濯发乎洧盘。dyU中华典藏网

……dyU中华典藏网

邅吾道夫昆仑兮,dyU中华典藏网

路修远以周流。dyU中华典藏网

……dyU中华典藏网

忽吾行此流沙兮,dyU中华典藏网

遵赤水而容与。dyU中华典藏网

……dyU中华典藏网

路不周以左转兮,dyU中华典藏网

指西海以为期。dyU中华典藏网

……dyU中华典藏网

陟升皇(天)之赫戏(光明貌)兮,dyU中华典藏网

忽临睨夫旧乡。dyU中华典藏网

又《九章》的《涉江》说:dyU中华典藏网

驾青虬兮骖白螭,dyU中华典藏网

吾与重华(舜)游兮瑶之圃,dyU中华典藏网

登昆仑兮食玉英,dyU中华典藏网

与天地兮同寿,dyU中华典藏网

与日月兮同光。dyU中华典藏网

又司马相如的《大人赋》说:dyU中华典藏网

乘绛幡之素蜺兮,dyU中华典藏网

载云气而上浮。dyU中华典藏网

……dyU中华典藏网

经营炎火而浮弱水兮,dyU中华典藏网

杭绝浮渚涉流沙。dyU中华典藏网

奄息葱极(疑即从极之渊)泛滥水娱兮,dyU中华典藏网

使灵娲鼓琴而舞冯夷。dyU中华典藏网

……dyU中华典藏网

西望昆仑之轧沕荒忽兮,dyU中华典藏网

直径驰乎三危。dyU中华典藏网

排阊阖而入帝宫兮,dyU中华典藏网

载玉女而与之归。dyU中华典藏网

登阆风而遥集兮,dyU中华典藏网

亢鸟腾而壹止。dyU中华典藏网

低徊阴山翔以纡曲兮,dyU中华典藏网

吾乃今日睹西王母。dyU中华典藏网

皓然白首戴胜而穴处兮,dyU中华典藏网

亦幸有三足乌为之使。dyU中华典藏网

……dyU中华典藏网

回车朅来兮绝道不周,dyU中华典藏网

会食幽都呼吸沆瀣兮餐朝霞。dyU中华典藏网

所歌咏的,正和诸书所记录的相呼应。这些诗人擒住当时流行的神话,加上个人的情绪,而自由的发挥其想象。经过诗人这样的歌咏一番,这座神山及其附近情状遂活泼泼地跃显于我们的眼前,使人神往。dyU中华典藏网

相传周穆王“东征天下二亿二千五百里,西征亿有九万里,南征亿有七百三里,北征二亿七里”(《开元占经》引《竹书纪年》)。在“西征”中,他到过昆仑。《穆天子传》说:dyU中华典藏网

天子西征,骛行,至于阳纡之山(山近从极之渊),河伯无夷(冯夷)之所都居……河伯号(呼)之。帝曰……“穆满,示女舂(《山海经》作‘钟’)山之瑶,诏女昆仑□(此处原文为方框)舍四平泉七十(疑皆说昆仑山上事物),乃至于昆仑之丘,以观舂山之瑶”……天子受命,南向再拜……行,遂宿于昆仑之阿,赤水之阳……吉日辛酉,天子升于昆仑之丘,以观黄帝(天帝)之宫,而(封)丰隆之葬……北升于舂山之上,以望四野,曰“舂山,是唯天下之高山也”。……“舂山之泽,清水出泉,温和无风,飞鸟百兽之所饮食,先王所谓悬圃。”天子于是得玉策枝斯之英(英,玉之精华也)……乃为铭迹于悬圃之上……北征……庚辰,济于洋水……东还。甲申,至于黑水……乃循黑水……至于群玉之山(即玉山)……西征,癸亥,至于西王母之邦。吉日甲子,天子宾于西王母。乃执白圭玄璧以见西王母,好献锦组百纯,□(此处原文为方框)组三百纯。西王母再拜受之。□(此处原文为方框)乙丑,天子觞西王母于瑶池之上……天子遂驱升于弇山(郭璞注《西山经》引此书作“奄山”,即崦嵫山,日所入处)。乃纪兀迹于弇山之石,而树之槐,眉曰“西王母之山”。dyU中华典藏网

这样所说都是人话,不过神话的面目还仍然露现。大约作者是很熟悉古代或当时流行的神话的。其间不同,或系当时本有这个差异的说法,或是曾经作者的修改。第一,说昆仑有“黄帝之宫”,此与《庄子•至乐》所言符合。更可证黄帝即是天帝;昆仑说为“帝之下都”,故有宫阙。第二,钟山,《西山经》说在昆仑的东北。这里也说是“北升”,不过已变为“天下之高山”,和悬圃合而为一。因此,“疏圃之池”遂成为“舂山之泽”了。第三,这里也只有河、赤、黑、洋四水,没有青水,更没有弱水,和《西山经》同,清水是黑水的化身,弱水本不出于昆仑,昆仑之有青水,弱水,大约是后起的。dyU中华典藏网

这座充满了神秘的昆仑,是天帝所居,及群神常“逍遥以相游”之处;他不但高广得不可思议,并且远望去如笼罩在熊熊的光与魂魂的气之中。这昆仑是天地最接近之处,同时也是百川流出之源,它“去嵩高五万里,盖天地之中”。这昆仑“下有弱水之渊环之”;“其外又有炎火之山”。这是古代神话中的昆仑。传说的情状虽不一致,但并不足怪。因为神话传说的分合无常变化莫测,是其特性[23]。这座山是不可案实的,因为像这样的一座山试想到哪里去寻呢?所以司马迁说:dyU中华典藏网

《禹本纪》言:“河出昆仑,昆仑其高二千五百余里……今自张骞使大夏之后也,穷河原,恶睹《禹本纪》所谓昆仑者乎!”dyU中华典藏网

司马迁不敢信昆仑的理由,因为难以案实。其实我们要知道昆仑乃一座神秘而迷离的神山,本来是不能案实的呵![24]dyU中华典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