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子春秋集释
作者:吴则虞章节列表
升序↑第一卷內篇諫上第一
- *內篇諫上第一〔一〕
- *景公飲酒酣願諸大夫無為禮晏子諫第二〔一〕
- *景公飲酒酲三日而後發晏子諫第三
- *景公飲酒七日不納弦章之言晏子諫第四
- *景公飲酒不恤天災致能歌者晏子諫第五〔一〕
- *景公夜聽新樂而不朝晏子諫第六
- *景公燕賞無功而罪有司晏子諫第七
- *景公信用讒佞賞罰失中晏子諫第八〔一〕
- *景公愛嬖妾隨其所欲晏子諫第九
- *景公敕五子之傅而失言晏子諫第十
- *景公欲廢適子陽生而立荼晏子諫第十一〔一〕
- *景公病久不愈欲誅祝史以謝晏子諫第十二〔一〕
- *景公怒封人之祝不遜晏子諫第十三〔一〕
- *景公欲使楚巫致五帝以明德晏子諫第十四
- *景公欲祠靈山河伯以禱雨晏子諫第十五
- *景公貪長有國之樂晏子諫第十六
- *景公登牛山悲去國而死晏子諫第十七
- *景公遊公阜一日有三過言晏子諫第十八〔一〕
- *景公遊寒塗不恤死胔晏子諫第十九〔一〕
- *景公衣狐白裘不知天寒晏子諫第二十
- *景公異熒惑守虛而不去晏子諫第二十一
- *景公將伐宋瞢二丈夫立而怒晏子諫第二十二
- *景公從畋十八日不返國晏子諫第二十三
- *景公欲誅駭鳥野人晏子諫第二十四
- *景公所愛馬死欲誅圉人晏子諫第二十五〔一〕
第二卷內篇諫下第二
- *景公藉重而獄多欲託晏子晏子諫第一
- *景公欲殺犯所愛之槐者晏子諫第二〔一〕
- *景公逐得斬竹者囚之晏子諫第三〔一〕
- *景公以摶治之兵未成功將殺之晏子諫第四
- *景公冬起大臺之役晏子諫第五〔一〕
- *景公為長庲欲美之晏子諫第六
- *景公為鄒之長塗晏子諫第七
- *景公春夏游獵興役晏子諫第八〔一〕
- *景公獵休坐地晏子席而諫第九
- *景公獵逢蛇虎以為不祥晏子諫第十
- *景公為臺成又欲為鐘晏子諫第十一〔一〕
- *景公為泰呂成將以燕饗晏子諫第十二〔一〕
- *景公為履而飾以金玉晏子諫第十三〔一〕
- *景公欲以聖王之居服而致諸侯晏子諫第十四〔一〕
- *景公自矜冠裳遊處之貴晏子諫第十五
- *景公為巨冠長衣以聽朝晏子諫第十六〔一〕
- *景公朝居嚴下不言晏子諫第十七
- *景公登路寢臺不終不悅晏子諫第十八〔一〕
- *景公登路寢臺望國而歎晏子諫第十九〔一〕
- *景公路寢臺成逢于何願合葬晏子諫而許第二十
- *景公嬖妾死守之三日不斂晏子諫第二十一〔一〕
- *景公欲厚葬梁丘據晏子諫第二十二
- *景公欲以人禮葬走狗晏子諫第二十三
- *景公養勇士三人無君之義晏子諫第二十四
- *景公登射思得勇力士與之圖國晏子諫第二十五〔一〕
第三卷內篇問上第三
- *莊公問威當世服天下時耶晏子對以行也第一
- *莊公問伐晉晏子對以不可若不濟國之福第二
- *景公問伐魯晏子對以不若修政待其亂第三
- *景公伐斄勝之問所當賞晏子對以謀勝祿臣第四
- *景公問聖王其行若何晏子對以衰世而諷第五〔一〕
- *景公問欲善齊國之政以干霸王晏子對以官未具第六〔一〕
- *景公問欲如桓公用管仲以成霸業晏子對以不能第七
- *景公問莒魯孰先亡晏子對以魯後莒先第八
- *景公問治國何患晏子對以社鼠猛狗第九
- *景公問欲令祝史求福晏子對以當辭罪而無求第十〔一〕
- *景公問古之盛君其行如何晏子對以問道者更正第十一
- *景公問謀必得事必成何術晏子對以度義因民第十二
- *景公問善為國家者何如晏子對以舉賢官能第十三
- *景公問君臣身尊而榮難乎晏子對以易第十四
- *景公問天下之所以存亡晏子對以六說第十五
- *景公問君子常行曷若晏子對以三者第十六〔一〕
- *景公問賢君治國若何晏子對以任賢愛民第十七
- *景公問明王之教民何若晏子對以先行義第十八
- *景公問忠臣之事君何若晏子對以不與君陷于難第十九
- *景公問忠臣之行何如晏子對以不與君行邪第二十
- *景公問佞人之事君何如晏子對以愚君所信也第二十一〔一〕
- *景公問聖人之不得意何如晏子對以不與世陷乎邪第二十二
- *景公問古者君民用國不危弱晏子對以文王第二十三
- *景公問古之蒞國者任人如何晏子對以人不同能第二十四
- *景公問古者離散其民如何晏子對以今聞公令如寇讎第二十五
- *景公問欲和臣親下晏子對以信順儉節第二十六
- *景公問得賢之道晏子對以舉之以語考之以事第二十七〔一〕
- *景公問臣之報君何以晏子對報以德第二十八
- *景公問臨國蒞民所患何也晏子對以患者三第二十九
- *景公問為政何患晏子對以善惡不分第三十
第四卷內篇問下第四
- *景公問何修則夫先王之遊晏子對以省耕實第一
- *景公問桓公何以致霸晏子對以下賢以身第二
- *景公問欲逮桓公之後晏子對以任非其人第三〔一〕
- *景公問廉政而長久晏子對以其行水也第四
- *景公問為臣之道晏子對以九節第五〔一〕
- *景公問賢不肖可學乎晏子對以勉彊為上第六〔一〕
- *景公問富民安眾晏子對以節欲中聽第七〔一〕
- *景公問國如何則謂安晏子對以內安政外歸義第八
- *景公問諸侯孰危晏子對以莒其先亡第九
- *晏子使吳吳王問可處可去晏子對以視國治亂第十〔一〕
- *吳王問保威彊不失之道晏子對以先民後身第十一〔一〕
- *晏子使魯魯君問何事回曲之君晏子對以庇族第十二〔一〕
- *魯昭公問魯一國迷何也晏子對以化為一心第十三
- *魯昭公問安國眾民晏子對以事大養小謹聽節儉第十四〔一〕
- *晏子使晉晉平公問先君得眾若何晏子對以如美淵澤第十五
- *晉平公問齊君德行高下晏子對以小善第十六
- *晉叔向問齊國若何晏子對以齊德衰民歸田氏第十七
- *叔向問齊德衰子若何晏子對以進不失忠退不失行第十八
- *叔向問正士邪人之行如何晏子對以使下順逆第十九
- *叔向問事君徒處之義奚如晏子對以大賢無擇第二十
- *叔向問處亂世其行正曲晏子對以民為本第二十一
- *叔向問意孰為高行孰為厚晏子對以愛民樂民第二十二〔一〕
- *叔向問嗇吝愛之于行何如晏子對以嗇者君子之道第二十三
- *叔向問君子之大義何若晏子對以尊賢退不肖第二十四
- *叔向問傲世樂業能行道乎晏子對以狂惑也第二十五
- *叔向問人何若則榮晏子對以事君親忠孝第二十六
- *叔向問人何以則可保身晏子對以不要幸第二十七〔一〕
- *曾子問不諫上不顧民以成行義者晏子對以何以成也第二十八
- *梁丘據問子事三君不同心晏子對以一心可以事百君第二十九
- *柏常騫問道無滅身無廢晏子對以養世君子第三十
第五卷內篇雜上第五
- *莊公不說晏子晏子坐地訟公而歸第一
- *莊公不用晏子晏子致邑而退後有崔氏之禍第二〔一〕
- *崔慶劫齊將軍大夫盟晏子不與第三
- *晏子再治阿而見信景公任以國政第四
- *景公惡故人晏子退國亂復召晏子第五
- *齊饑晏子因路寢之役以振民第六
- *景公欲墮東門之堤晏子謂不可變古第七
- *景公憐饑者晏子稱治國之本以長其意第八〔一〕
- *景公探雀鷇鷇弱反之晏子稱長幼以賀第九
- *景公睹乞兒于塗晏子諷公使養第十
- *景公慚刖跪之辱不朝晏子稱直請賞之第十一
- *景公夜從晏子飲晏子稱不敢與第十二
- *景公使進食與裘晏子對以社稷臣第十三
- *晏子飲景公止家老斂欲與民共樂第十四
- *晏子飲景公酒公呼具火晏子稱詩以辭第十五
- *晉欲攻齊使人往觀晏子以禮侍而折其謀第十六〔一〕
- *景公問東門無澤年穀而對以冰晏子請罷伐魯第十七
- *景公使晏子予魯地而魯使不盡受第十八
- *景公遊紀得金壺中書晏子因以諷之第十九
- *景公賢魯昭公去國而自悔晏子謂無及已第二十
- *景公使魯有事已仲尼以為知禮第二十一〔一〕
- *晏子之魯進食有豚亡二肩不求其人第二十二
- *曾子將行晏子送之而贈以善言第二十三
- *晏子之晉睹齊纍越石父解左驂贖之與歸第二十四〔一〕
- *晏子之御感妻言而自抑損晏子薦以為大夫第二十五〔一〕
- *泯子午見晏子晏子恨不盡其意第二十六
- *晏子乞北郭騷米以養母騷殺身以明晏子之賢第二十七〔一〕
- *景公欲見高糾晏子辭以祿仕之臣第二十八
- *高糾治晏子家不得其俗迺逐之第二十九
- *晏子居喪遜畣家老仲尼善之第三十
第六卷內篇雜下第六
- *靈公禁婦人為丈夫飾不止晏子請先內勿服第一
- *齊人好轂擊晏子紿以不祥而禁之第二
- *景公瞢五丈夫稱無辜晏子知其冤第三〔一〕
- *柏常騫禳梟死將為景公請壽晏子識其妄第四
- *景公成柏寢而師開言室夕晏子辨其所以然第五
- *景公病水瞢與日鬥晏子教占瞢者以對第六
- *景公病瘍晏子撫而對之迺知群臣之野第七
- *晏子使吳吳王命儐者稱天子晏子詳惑第八〔一〕
- *晏子使楚楚為小門晏子稱使狗國者入狗門第九
- *楚王欲辱晏子指盜者為齊人晏子對以橘第十
- *楚王饗晏子進橘置削晏子不剖而食第十一〔一〕
- *晏子布衣棧車而朝陳桓子侍景公飲酒請浮之第十二〔一〕
- *田無宇請求四方之學士晏子謂君子難得第十三〔一〕
- *田無宇勝欒氏高氏欲分其家晏子使致之公第十四
- *子尾疑晏子不受慶氏之邑晏子謂足欲則亡第十五
- *景公祿晏子平陰與槁邑晏子願行三言以辭第十六
- *梁丘據言晏子食肉不足景公割地將封晏子辭第十七
- *景公以晏子食不足致千金而晏子固不受第十八〔一〕
- *景公以晏子衣食弊薄使田無宇致封邑晏子辭第十九
- *田桓子疑晏子何以辭邑晏子答以君子之事也第二十
- *景公欲更晏子宅晏子辭以近市得求諷公省刑第二十一
- *景公毀晏子鄰以益其宅晏子因陳桓子以辭第二十二〔一〕
- *景公欲為晏子築室于宮內晏子稱是以遠之而辭第二十三
- *景公以晏子妻老且惡欲內愛女晏子再拜以辭第二十四
- *景公以晏子乘弊車駑馬使梁丘據遺之三返不受第二十五
- *景公睹晏子之食菲薄而嗟其貧晏子稱其參士之食第二十六
- *梁丘據自患不及晏子晏子勉據以常為常行第二十七
- *晏子老辭邑景公不許致車一乘而後止第二十八〔一〕
- *晏子病將死妻問所欲言云毋變爾俗第二十九
- *晏子病將死鑿楹納書命子壯示之第三十
第七卷外篇第七
- *景公飲酒命晏子去禮晏子諫第一〔二〕
- *景公置酒泰山四望而泣晏子諫第二〔一〕
- *景公瞢見彗星使人占之晏子諫第三〔一〕
- *景公問古而無死其樂若何晏子諫第四〔一〕
- *景公謂梁丘據與己和晏子諫第五〔一〕
- *景公使祝史禳彗星晏子諫第六〔一〕
- *景公有疾梁丘據裔款請誅祝史晏子諫第七〔一〕
- *景公見道殣自慚無德晏子諫第八〔一〕
- *景公欲誅斷所愛橚者晏子諫第九〔一〕
- *景公坐路寢曰誰將有此晏子諫第十〔一〕
- *景公臺成盆成适願合葬其母晏子諫而許第十一〔一〕
- *景公築長庲臺晏子舞而諫第十二〔一〕
- *景公使燭鄒主鳥而亡之公怒將加誅晏子諫第十三〔一〕
- *景公問治國之患晏子對以佞人讒夫在君側第十四〔一〕
- *景公問後世孰將踐有齊者晏子對以田氏第十五〔一〕
- *晏子使吳吳王問君子之行晏子對以不與亂國俱滅第十六〔一〕
- *吳王問齊君僈暴吾子何容焉晏子對以豈能以道食人第十七
- *司馬子期問有不干君不恤民取名者乎晏子對以不仁也第十八
- *高子問子事靈公莊公景公皆敬子晏子對以一心第十九〔一〕
- *晏子再治東阿上計景公迎賀晏子辭第二十〔一〕
- *太卜紿景公能動地晏子知其妄使卜自曉公第二十一〔一〕
- *有獻書譖晏子退耕而國不治復召晏子第二十二〔一〕
- *晏子使高糾治家三年而未嘗弼過逐之第二十三〔一〕
- *景公稱桓公之封管仲益晏子邑辭不受第二十四〔一〕
- *景公使梁丘據致千金之裘晏子固辭不受第二十五〔一〕
- *晏子衣鹿裘以朝景公嗟其貧晏子稱有飾第二十六〔一〕
第八卷外篇第八
- *仲尼見景公景公欲封之晏子以為不可第一〔一〕〔二〕
- *景公上路寢聞哭聲問梁丘據晏子對第二
- *仲尼見景公景公曰先生奚不見寡人宰乎第三
- *仲尼之齊見景公而不見晏子子貢致問第四〔一〕
- *景公出田顧問晏子若人之眾有孔子乎第五
- *仲尼相魯景公患之晏子對以勿憂第六〔一〕
- *景公問有臣有兄弟而彊足恃乎晏子對不足恃第七〔一〕
- *景公遊牛山少樂請晏子一願第八〔一〕
- *景公為大鐘晏子與仲尼柏常騫知將毀第九〔一〕
- *田無宇非晏子有老妻晏子對以去老謂之亂第十〔一〕
- *工女欲入身于晏子晏子辭不受第十一〔一〕
- *景公欲誅羽人晏子以為法不宜殺第十二〔一〕
- *景公謂晏子東海之中有水而赤晏子詳對第十三〔一〕
- *景公問天下有極大極細晏子對第十四〔一〕
- *莊公圖莒國人擾紿以晏子在迺止第十五〔一〕
- *晏子死景公馳往哭哀畢而去第十六〔一〕
- *晏子死景公哭之稱莫復陳告吾過第十七
- *晏子沒左右諛弦章諫景公賜之魚第十八〔一〕
吴则虞其它书籍
猜你喜欢的书
交州记
地方志。刘欣明撰。记古交州(现广东、广西大部及越南承天以北诸省)风土人情。《晋书·艺文志》有著录。
周易译注
黄寿祺译注。冠居“群经”之首的《周易》,是我国古代现存最早的一部奇特的哲学专著。本书将《周易》全文译成易读的现代汉语,并加以详细的注释、解说,对《周易》的历史、读易的方法,每卦、每爻爻辞内在含义等向读者作了深入而又浅近明白的介绍。
傅青主女科
中国妇科类著作。共4卷。明末清初医家傅山(1607~1684)所撰。约成书于17世纪,1827年始有初刊本。傅山字青主,号朱衣道人,又有真山、浊翁、石道人等别名。山西阳曲人。明亡之后,奉母隐居。博通经史诸子和佛道之学,兼工诗文、书画、金石,又精通医学。医学上传有《傅青主女科》、《傅青主男科》、《傅氏幼科》等。《傅青主女科》又名《女科良方》、《女科全集》、《女科》、《傅氏女科》。本书上下两卷,末附《产后编》两卷,计分10门、77论、80证、83方,约5万字左右。上卷述带下、血崩、鬼胎、调经及种子; 下卷分妊娠、小产、难产、正产、产后诸门。
徐正字诗赋
二卷。唐徐寅撰。徐寅,字昭梦,泉州莆田 (今属福建)人。生卒年不详。工诗,屡举不第。尝游大梁,以赋谒梁王朱温,误触其讳,欲遁不得,乃作过大梁赋以献。温大悦,酬一字绢一匹,厚礼馆待。大顺三年(892)始登第,乾宁元年 (849)进士及第。授秘书省正字。后依王审知幕府,归老延寿溪。所著有《探龙》、《钓矶》二集,共五卷。自 《唐书·艺文志》已不著录。诸家书目也未载其名。意当时即散佚不传。此书又作_《钓矶文集》,全名为《唐秘书省正字先辈徐公钓矶文集》仅存赋一卷,计八首。各体诗一卷,计三百六十八首。盖其后裔从《唐音统签》、《文苑英华》诸书裒辑成编,附刻家乘之后,已非五卷之旧。其赋句雕字琢,不出当时程试之格。而刻意求工,多有秀句。但此书最早是由徐寅族孙徐师仁于南宋建炎三年(1129),辑成八卷本,其中赋五卷,《雅道机要》一卷,诗二卷。钱遵王有其抄本。元代时,徐寅裔孙徐玩又重辑为十卷本,前五卷为赋,后五卷为诗。此本也只有抄本流传。丁丙《善本书室藏书志》、瞿镛《铁琴铜剑楼藏书目录》、陆心源《皕宋楼藏书志》均有记载。《四库未收书目提要》中,又录一种“赋五卷,凡五十首”的《钓矶文集》,实际是十卷本的前五卷。此本亦收入《宛委别藏》丛书。另外,清人席启寓辑《唐诗百名家全集》也录有 《徐昭梦诗集》三卷本。
明夷待访录译注
明清之际哲学家黄宗羲所著之启蒙思想名著。凡一卷二十章。“明夷”是《周易》卦名。卦象为䷣,离下坤上,离代表火,坤代表地,火入地中,明伤而昏暗。该卦六五爻有“箕子之明夷”句,《周易正义》释为,“日入地中,明夷之象,施之于人事,闇主在上,明臣在下,不敢显其明智。”黄宗羲以此为书名,意在自况箕子身处艰难,立志藏晦其明而守正志,著书留待未来圣王,希望明智虽被压抑但不久光明终将冲破黑暗。该书首先对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进行了批判揭露,认为君主的设立,本应是为天下兴利除弊,而今君主已成为天下最大的祸害,君与天下的关系被颠倒了,应该回复天下为主君为客的主从关系。官吏的设置是与君主分工合作,共同治理天下,官吏应“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明夷待访录·原臣》)君臣应是如曳大木者前唱后和的协作关系,如今相反,官吏为君主服务如同奴隶,不为天下万民谋利益。法制本该是“天下之法”,如今却只有一家之法、“非法之法”。其次提出了一套改革主张:恢复宰相制度以限制君权;使学校成为议政机关,有监督弹劾朝廷和地方各级官吏的权力,改以君主之是非为是非为以学校之是非为是非,提出了知识分子参政议政的要求;经济上主张平均授田,减轻赋税,改革币制,促进流通,提出了“工商皆本”,反映出商品经济发展的时代要求和近代民主启蒙思想的萌芽。该书对清末的民主革命影响深远。该书于清康熙二年(1663)写成,乾隆年间被列为禁书,到100年后的嘉庆年间才有浙江慈溪二老阁初刻本,已佚。现存版本有道光咸丰年间番禺氏刻、光绪中补刻《海山仙馆丛书》本,同治十三年(1847)虞山顾氏刻《小石山房丛书》本,1915年上海时中书局薛凤昌《黎洲遗著汇刊》本,1955年北京古籍出版社标点本,1981年中华书局又以初刻本浙江慈溪二老阁本重校,刊行新一版。
春秋集注
十一卷。纲领一卷。张洽撰。张洽字元德,清江(今属江西)人,宋代着名经学家。张洽曾在朱熹门下研习六经传注,皆能究其指归。嘉定进士,历任袁州司理参军、知永新县、池州通判,皆有善政,官至着作佐郎。除此书外,张洽还着有《春秋集传》、《春秋历代郡县地理沿革表》,皆佚。宋理宗知张洽家居着书,于是命临江军守臣以礼延访,张洽因此而升任知宝章阁。张洽《进书状》称:“于汉唐以来诸儒之议论莫不考核研究,取其足以发明圣人之意者,附会于每事之左,名曰《春秋集传》,又因此书之粗备,复仿先师文公《语》、《孟》之书,会其精意,诠次其说,以为《集注》。”可见此书是仿朱熹《四书集注》体例,旨在汇集诸家之说而斟酌发明。然通观其书,集解者多而发明者少。张洽为朱熹高足,其说亦多从朱子。如胡安国创“夏时冠周月”说,认为《春秋》经中如“春二月”、“夏五月”之记时,“春”“夏”为夏正,“二月”、“五月”为周正,朱熹曾反对此说,张氏捍卫朱子之说,以“春”为建子之月,与《左传》“王周正月”义合。朱熹曾反对《春秋》一字褒贬说,认为“《春秋》大旨,其可见者,诛乱臣、讨贼子、内中国、外吴楚、贵王贱伯而已,未必如先儒所言字字有义也。”又说:“若欲推求一字之间,以为圣人褒善贬恶专在于是,窃恐不是圣人之意。”又说:“而今却要去一字半字上理会褒贬,却要去寻求圣人之意,你如何得知他肚子里事?”(《朱子五经语类》)张洽继承朱子之说,认为:“《春秋》一书,质实判断不得,除非起孔子出来说当时之事,与所以褒贬去取之意方得。”明初科举,经义宗法程朱,乃以胡安国《春秋传》与此书同列于学官,作为解释程朱之说的权威。至永乐年间钦定《五经大全》,胡广等抄袭汪克宽《春秋纂疏》而为《春秋大全》,其说专主《胡传》,成为科场程式,此书遂被废弃。现存宋宝璠三年临江郡庠刻本、元延璠刻本、清《通志堂经解》本、务滋堂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