佩韦斋辑闻
作者:俞德邻
四卷。宋末元初俞德邻撰。俞德邻字宗大,号大迂山人,又作太玉山人,温州永嘉(今浙江温州)人,徙居京口(今江苏镇江)。咸淳九年(1273)进士及第。宋亡不仕,隐居以终。隐居期间,遍读经史百家之书,搜集朝野典故遗文,撰成此书。全书以考论经史为主,间及当代故实及典籍文艺,一事一考,分条记事。大体皆详核有据,不同于一般的裨贩之谈。第四卷专说《四书》,不拘泥常说,颇出新意。如论九合诸侯,谓自庄十五年再会于鄄,齐桓公始霸,至葵丘会盟而九,故曰九合。其北杏与鄄之始会,霸业未成,不计算在内,作为一家之说,是可以的。又谓孔子在齐闻韶乐,三月不知肉味,是忧陈氏强而齐将乱; 又谓匏瓜系而不食为系以济涉,引 《卫风》及《庄子》为证;又谓孔子击磬于卫,为磬以立辨,欲其辨上下之分等,皆有新意。虽不为各家所赞同,但作为一家之言,新颖别致,足资后人考证。今传本不一,主要有《四库全书》、《读画斋丛书》、《学海类编》、《丛书集成初编》等丛书本。《丛书集成初编》本据《读画斋丛书》本排印,比《学海类编》等本多数则及卷首俞德邻自序,为较好较通行版本。
俞德邻其它书籍
猜你喜欢的书
先驱者
《先驱者》(The Forerunner)是黎巴嫩诗人纪伯伦用英文写成的第二本散文诗集。 正式出版于1920年8月中旬,该集收入有标题的作品23篇,加上原本无标题的首篇《题记》,共24篇。这些作品在风格上与《疯人》中的那些作品颇为相似,多数具有哲理故事或现代寓言的形式特点,少数则为充满激情、直抒胸臆的典型抒情散文诗。
周易参同契分章通真义
周易参同契分章通真义,五代后蜀道士彭晓撰。《通志•艺文略》、《晁志》及《宋史•艺文志》均着录。三卷,收入《正统道藏》太玄部。此书为现存《参同契》最佳注本之一。书前有作者自序,概述魏伯阳撰《参同契》之旨意。宣称:「参同契者。参,杂也;同,通也;契,合也。谓诸丹经与《周易》理通而契合也。其书假借君臣,以彰内外;叙其离坎,直指汞铅;列以乾坤,奠量鼎器;明之父母,保以始终;台以夫妻,拘其交媾……莫不托易象而论之,故名《周易参同契》云」。正文分原经为九十章,而以内丹法注解之。大率以乾坤为鼎器,阴阳为堤防,水火为化机,五行为辅助。真铅为药祖,互施八卦,驱役四时,得药忘言,假《易》显象。其行文晓畅,立论持正,对后世内丹家影响甚大。
既济真经
又名《吕祖御敌既济真经》,一卷,著者佚名,原题“纯阳纯阳演正孚佑帝君”“门人紫金光耀大仙邓希贤笺注”。该书为一部专门探究房室养生之典籍。说理精深,似有故弄玄奥之嫌。版本早已失传。此次整理版本乃由东瀛手抄辗转而来。
高斋诗话
宋代论诗著作。又称《高斋词话》。原卷数不详。曾慥著。此书成于南宋初,亡佚已久;今人郭绍虞自《苕溪渔隐丛话》等书中辑得25则,编入于《宋诗话辑佚》。书中所重在于记载故事,考订名物,辨识出处,有关诗学见解者较少。其中如苏轼讥秦观作词学柳永,尤为后人称引。曾慥有《高斋漫录》,也见于著录,今所传为辑佚本。《高斋诗话》,不知卷数,原书久佚,亦不见诸家著录。郭绍虞、罗根泽均曾辑其佚文,郭得二十五条,罗得二十三条。郭绍虞疑本书系自《高斋漫录》中辑出别行者,罗根泽谓《苕溪渔隐丛话》所引二十三条“几尽全书”。 《高斋诗话》所载王安石、苏轼辨“落英”一事,亦见《西清诗话》,然西清以苏为欧阳修,诗句有小异。《苕溪渔隐丛话》曾据欧、苏全集并无“秋英”二句,谓:“不知西清、高斋何从得此?”此一轶事,显系他人假托。惟王、苏(欧)“落英”之辨,为宋人常谈,且与诗学不无关涉。此外,书中于用事、袭意,亦有所及。
靖康要录 [标点本]
编年体史书。十六卷。宋汪藻撰。成书所代不详。 此书所叙,起自钦宗未即位之前,迄于靖康二年(1127年)五月一日。该书按日编次,凡政事制度及诏诰奏议,均应有尽有,凡与金国和战经过,编载尤为详尽。徐梦莘的《三朝北盟会编》二百五十卷,被誉为研究宋辽金关系的珍贵史料,而此所载,又多为会编所未收。此书完全具录秘阁所藏文献,因而极有史料价值。乾道三年(1167年),洪迈修钦宗实录,曾取材于此书。 是书原属佚名撰,后经考证为南宋汪藻所编。洪迈上奏,陈述史料放逸和收集史料极感困难时,提到汪藻所编靖康要录一事。此书旧本题孝慈渊圣皇帝要录。直斋书录解题和文献通考都著录靖康要录五卷。现通行本迄靖康二年五月一日高宗即位。因为高宗继位后,始改靖康二年为建炎元年,这一年的前四个月,仍属钦宗在位时期。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此书是:今观其书记事具有日月,载文具有首尾,决非草野之士,不睹国史日历者所能作。考书录解题又载钦宗实录四十卷,乾道元年修撰洪迈等进,此必实录既成之后,好事者撮其大纲,以成此篇,以要录名也。 此书有光绪末年十万卷楼丛书藏本。
通鉴续编
明陈桱撰。二十四卷。陈桱以《资治通鉴》和《通鉴纲目》皆终于五代,而周威烈王以前,虽有金履祥《通鉴前编》,亦断自陶唐,因著此书。首述盘古至高辛氏,以补金氏《通鉴前编》所未备,为第一卷。次采契丹在唐及五代时事,以记其得国之故,为第二卷。其余二十二卷皆为宋事,起自太祖,迄于昰、昺二王,以续《资治通鉴》,故以“续编”命名。后世学者对之颇多评论,毁誉不一。然自朱熹《通鉴纲目》以后,继而作者,实始于陈桱,其后王宗沐、薛应旂等虽各有增修,而才识亦无以相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