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阵合变图说

作者:龙正
八阵合变图说

一卷。明龙正撰。龙正生卒年不详。《四库提要》云:正,武都人。正德中,莱阳蓝章巡抚四川,驻兵汉中。遣人至鱼复江图八阵垒石。正时在章幕中,遂推演为 《图说》,刊于蜀中。此书首述八阵号令,并附八阵图。次述八阵变例。内外之分为第一变,外之分变为天覆阵,内之分变为地载阵。左右之分为第二变,右变为风扬阵,左变为云垂阵。前后之分为第三变,后变为龙飞阵,前变为虎翼阵。四隅之分为第四变,东北、西南二隅变为鸟翔阵,西北、东南二隅变为蛇蟠阵。凡四变化八阵,皆附有图,故谓之曰《八阵合变图说》。黄虞稷《千顷堂书目·子部兵家类》著录 “蓝章《八阵合变图说》一卷,注云,东莱人,一作雷震北。”“龙正《八阵图演注》一卷,注云,武都人。”由是知龙正之书曰《八阵图演注》,《八阵合变图说》为蓝章之著述。考今本书首有正德丙子前广东布政司右参议徐昂之《叙》一篇,《叙》曰“此吾东莱蓝公以大都宪典兵汉中之时,所以慕景武侯,遣使鱼腹,图其犹在之垒石,而谛观之,加以推演。后一旦恍然,乃取小石于厅,布以合之,起以变之,其合其变,应手而成,著成一书。又书后之《跋》,不著撰人,也有予奉诏致讨,督师至汉中,因取八阵图而推演之云云,疑是书为蓝章书。然《四库提要》及今本皆题龙正撰,当也别有所据。故暂仍其旧,待考。此书有 《学津讨原》

龙正其它书籍

猜你喜欢的书

中国风俗史

张亮采编著,上海商务印书馆1912年出版。中国近现代第一部风俗史著作。本书按照历史发展阶段,将上至远古下至明代这几千年历史划分为四个大的时期,在书中列为四编,编下各章即各历史时代。第一编,浑朴时代。为黄帝以前、黄帝至夏商、周初至周之中叶。第二编,驳杂时代。为春秋战国、两汉。第三编,浮靡时代(浊乱时代)。为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第四编,由浮靡而趋淳朴时代。为宋、辽金元、明。对于各代民俗事项的设置,本书原则是:风俗有为此时代所有,而为彼时代所无者,则仅著于此时代中。有为数时代所有,而非各时代所均有者,则仅著于数时代中,有为各时代所均有,而不必于各时代全列此条者,则仅著于一时代或数时代中。作者对于各代民俗事项的列取,也有自己的出发点,如: “各章列饮食、衣服、婚娶、丧葬等条,以觇奢俭。列忠义、名节、风节、廉耻等条,以励忠节。列诗歌、乡评、清议等条,欲据民情舆论,以知风俗之厚薄。列淫祀、巫觋二条,以醒时俗。”此外,书中各章之末的言语一节,搜集颇多。各章之首均有概论一节作综合叙述。本书在时代划分和民俗事项选订的科学性上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但它作为早期编纂出版的一部中国风俗史的著作,在中国民俗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对于今天的研究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处世悬镜

《处世悬镜》是一本教人如何为人处世的经典古书。行为上,识为先;藏者盛,舍者得;曲为聪,止为智;忍为要,厚者成;信者无敌。世事无常,先求退安而后致荣达。

清宫二年记

德龄原著,顾秋心译述。本书作者原系西太后慈禧身边七个得宠的女官之一。该书是慈禧太后御前一等女官公主德龄在慈禧身边生活两年的回忆录。它侧重于记述慈禧太后的饮食起居、生活情趣、内心世界、听政内幕及光绪皇帝的政见和处境等宫廷秘史。作者与慈禧太后朝夕相伴,形影不离,将所见所闻秉笔直书,并稍作艺术加工而成此书。全书分为二十个题目记述了作者在随侍慈禧期间的亲身见闻,包括饮食、起居、服饰、娱乐游艺、光绪皇帝及皇后的生活,宫眷们的生活,皇帝太后的生日庆典、紫禁城内过新年的情景等等。

耻言

二卷,清徐祯稷撰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南扶山房重刻本一册山大。本书是《儒林宝训丛书》之一,收录了前人撰写的山居琐记。以帮助读者了解儒家先哲箴言语录的概貌,领略历代儒生学士奇言妙语的风采,汲取中华仁人志士劝世化俗言论的思想精华。希望读者通过阅读此书,能够与千古圣贤共赴心灵之约,找到自己终身奉行的人生格言。

朱子学的

明邱濬编。其体例仿照《论语》, 多用“朱子曰”引出朱熹语录。书分上 下二卷,上卷又分下学、持敬、穷理、精 蕴、须看、鞭策、进德、道在、天德、韦斋 等十篇,下卷分上达、古者、此学、仁 礼、为治、纪纲、圣人、前辈、斯文、道统 等十篇。上卷十个篇章侧重于由事以 达理,首篇总论为学之道;第二篇、第 三篇论述用功之要;第四篇至第九篇 在于阐述学者由下学人事而上达天理 的不同方法与阶段;第十篇仿效《论 语》的《乡党》篇,列举朱熹的生平行 状。下卷十个篇章侧重于由理而事。 全书归根于道统,道统篇记录了濂、 洛、关、闽之学的来龙去脉,如同《论 语》的《尧曰》篇。《四库全书总目提 要》曾对该书“摹拟《论语》,使之貌似 圣人”仿照《论语》体例的作法有所讥 刺。收入《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齐鲁 书社1995年版)。

优婆塞五戒威仪经

全一卷。刘宋求那跋摩译。又称菩萨优婆塞五戒威仪经、五戒威仪经。收于大正藏第二十四册。与昙无谶译之菩萨戒本经、玄奘译之菩萨戒本为同本异译。内容记述菩萨戒之戒相、持戒功德、忏悔法、自誓受法,及优婆塞所应具备?之威仪等。如明示依优婆塞五戒生活者,须远离身四恶、口五恶、五邪命、五事严饰与五事放逸等。所说摄于大乘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