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要论
作者:佚名
《九要论》又名《岳武穆九要论》,是一篇武学经典,其包含九篇,有数理结构,内容包括一贯,二气,三节,四梢,五行,六合,七进,八身,九步。从其武学思想和所用术语来看,无疑是来自心意六合拳的理论体系,从与《九要论》合抄在一起的《心意要诀》和《交手法》这两部分来看,更是与心意六合拳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其内容基本上都是出自《心意六合拳谱》,字句皆相同。那么,《九要论》与《心意六合拳谱》孰早孰晚,谁是谁的发展演变呢?心意拳谱的《六合十大要》已经系统整理了心意拳的内容,其十则为:一曰三节,二曰四梢,三曰五行,四曰身法,五曰步法,六曰手法、足法,七曰上法、进法,八曰顾法、开法、截法、追法,九曰三性调养法,十曰内劲法。《六合十大要》的体系不仅有理论的,也有技术的,每一篇都能够指导修习,互相之间没有联系,是各自独立的,这与《九要论》有本质的差别。
猜你喜欢的书
荷兰鞋之谜
埃勒里·奎因著,主要内容是荷兰纪念医院的手术台上,临近手术时道恩夫人在埃勒里·奎因的眼前神秘死去。一根金属线缠绕在她的脖子上。嫌疑最大的让奈医生却行使着他的沉默权,对手术前的神秘来客不吐露半字。道伦家庭的谜又困扰着全能的埃勒里·奎因——虔诚的管家?邪恶的女主人?柔弱的少女?神秘来客不见踪影,神秘博士害怕被人暗算,神秘谋杀接踵而来,……埃勒里·奎因最终将谜底向你娓娓道来。
西湖游览志
记胜著作。明田汝成撰。二十四卷。汝成字叔禾,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嘉靖进士,授南京刑部主事,累升广西右参政,终福建提学副使。田氏博学工古文,归田后,盘桓湖山,穷游浙西诸胜,感于前志记载西湖简略,遂于嘉靖间成此书。约十六万字。全书分西湖总叙、孤山三堤胜迹、南山胜迹、北山胜迹、南山城内胜迹、南山分脉城内胜迹、城外、北山分脉城内胜迹、浙江胜迹九门。体例大致与潜说友《咸淳临安志》同。但在历述西湖山川形势之外,对每一名胜古迹都详记其兴废沿革,广泛搜集历代诗人题咏,尤详于人物掌故,因而颇富于文学趣味。地方志而兼有文学色彩,是此书最大特点。有明嘉靖刻本。
雷峰宝卷
宝卷,一种讲唱文学形式,由唐代的变文和宋代和尚的说经发展而成。早期作品的题材多为佛教故事,宣扬因果报应,以用七字句、十字句的韵文为主,间以散文。现存《香山宝卷》,一般认为是宋代普明和尚的作品。明代以后,取材一般民间故事和现实生活的宝卷日益流行,有二百种以上,例如《梁山泊宝卷》、《土地宝卷》、《药名宝卷》等。佛家宣讲宝卷称“宣卷”,后来发展成为一种曲艺。《雷峰宝卷》的开头和结局,写白蛇从仙界下凡,又从凡间被收伏而去,许宣则了却宿缘后,最后板依于佛门。宝卷把这种“天数”贯穿到了全部的故事情节之中,成为每一事件的夙因。
抱朴子内篇校释
校勘注释《抱朴子·内篇》的著作。中华书局1985年增订本,收入《新编诸子集成》第1辑,20卷。王明撰。《序言》部分对葛洪其人及《抱朴子·内篇》的价值有颇为详尽的介绍。《附录》1列清严可均辑《抱朴子·内篇佚文》,《抱朴子·内篇序》(葛洪撰),《抱朴子外篇自叙》,《晋书·葛洪传》。《附录》2收入孙星衍《新校正抱朴子内篇序》、《抱朴子内篇目录》,方维甸《校刊抱朴子内篇序》,《葛洪撰述书目表》。本校释以清孙星衍平津馆校刊本为底本,与其他10余种书籍参校。或采用前人校语,标明出处;或断以己意,迳作校语。《抱朴子》向无注本行世,此书先校后释,注解简明扼要。汇校和注释,于此书均属首次,然已有集大成的性质。
正理滴论
亦名《正理一滴》、《正理方隅》。佛教因明书名。因明七论之一。古印度法称著。一卷。德格、北京、那塘等版的藏文《丹珠尔》中有译本。汉文有王森与杨化群二人各自的译本,藏文还译有律天和法上的注释,莲花戒的《正理滴论所破前宗略说》和胜友的《摄义》。藏人自撰的注释有贾曹杰·达玛仁钦的《正理滴论嘉言心要疏》。全书分为三品:第一品略讲现量的性相及四种差别;第二品是为自比量品,讲因三相及三种真因,于未缘到因较详;第三品是为他比量品,于过类较详。全书在整体上依循陈那的因明体系,但在局部问题上又与陈那及商羯罗主有区别:(1)按照不可得、自性、果三种情况,对*因三相作出更详细的说明;(2)主张废除喻支,把同喻体和异喻体归入因中;(3)在宗过中,废除自教相违, 能别不极成、所别不极成、俱不极成等过;(4)认为不会出现相违决定的因过,并将法差别相违、有法自相相违、有法差别相违三种因过归入“法自相相违”过中;(5)同喻、异喻各增加四过,将喻十过变成十八过。古印度法上(9世纪)著有梵文注释书,流传于耆那教中。为因明学的简明纲要,藏族早期学者和现代国外学者大都从此书入手研究因明。
略诸经论念佛法门往生净土集
凡三卷。今残存上卷。唐代慧日撰集。又作净土慈悲集、往生净土集、慈愍三藏文集、慈悲集。收于大正藏第八十五册。系援引诸经论赞西方净土之文,以劝说念佛往生。据卷上归敬偈所载,系为怜愍一切众生,无明覆心迷于净土,恋着三界不求往生,六道轮回漂流生死,为斯颠倒无信凡夫,集诸经论净土法门,编成三卷。又认为若不摧邪难以显正,故立宗者,先破后立;因而初卷先叙异见,以教及理逐遣知非,第二卷广引圣教,成立净土念佛正宗,第三卷会释诸教古今疑滞,校量诸行出离迟疾。由上述足见全集旨趣所在及各卷之概要。其中所谓‘异见’,即指禅师(特指南宗禅诸家)之说。所引经典有无上依经、涅槃经、维摩经、法华经、月灯三昧经、大宝积经、净土三部经、华严经、观佛三昧经、文殊般若经、金刚般若经、佛报恩经、金光明经、造像经、菩萨戒经、楞伽经等。本书系宋代元照所开版流通,然据佛祖统纪卷四十六载,当时四明、大梅山、法英等十八人提出抗议,一致认为本书为元照之伪作,乃假藉劝修净业之名,而毁谤禅宗。后于绍圣四年(1097)奉敕毁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