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要论
作者:佚名
《九要论》又名《岳武穆九要论》,是一篇武学经典,其包含九篇,有数理结构,内容包括一贯,二气,三节,四梢,五行,六合,七进,八身,九步。从其武学思想和所用术语来看,无疑是来自心意六合拳的理论体系,从与《九要论》合抄在一起的《心意要诀》和《交手法》这两部分来看,更是与心意六合拳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其内容基本上都是出自《心意六合拳谱》,字句皆相同。那么,《九要论》与《心意六合拳谱》孰早孰晚,谁是谁的发展演变呢?心意拳谱的《六合十大要》已经系统整理了心意拳的内容,其十则为:一曰三节,二曰四梢,三曰五行,四曰身法,五曰步法,六曰手法、足法,七曰上法、进法,八曰顾法、开法、截法、追法,九曰三性调养法,十曰内劲法。《六合十大要》的体系不仅有理论的,也有技术的,每一篇都能够指导修习,互相之间没有联系,是各自独立的,这与《九要论》有本质的差别。
猜你喜欢的书
学校与社会
美国杜威著。该书是根据他对芝加哥实验学校学生家长和赞助人的几篇演讲汇集而成,1899年出版,被认为是他的教育著作中影响较大的一本书。在书中,作者从美国资本主义现代化过程中引起的社会生活的根本变化,以及教育应当怎样适应这种变化出发,要求教育加强与社会的联系,谋求在儿童观、教材观和教学方法上的彻底改造。作者认为脱离实际的、狭隘的旧教育已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应把各种主动作业、自然研究、科学常识、艺术、历史等引进学校,使学校成为一个小型的社会,引导和训练儿童成为社会的成员。作者反对旧教育的消极的“儿童观”,认为它使学校的重心在儿童之外,在课程和教师身上,主张进行“哥白尼式的革命”,把学校的重心转移到儿童生活上来。杜威尖锐地抨击了传统课堂教学方法,称之为“静听”的教学,很少给儿童活动的余地。主张教学应以儿童的本能活动为中心,围绕儿童的活动来组织教学。杜威的教育思想反映了美国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对教育提出的新的要求和教育上相应的革新,对美国教育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
绣谱
一卷。清丁佩撰。成于清道光元年(1821)。陈丁佩,字步珊,云间(今上海松江)人。自幼喜好刺绣,兼擅琴棋书画。《绣谱》是一部有关刺绣工艺的专著。以绘画、书法、诗词、建筑等艺术与刺绣互为对比借鉴,解说了刺绣工艺的特点和规律。共分为六个部分:①择地。即从刺绣工艺的要求出发,说明作业的环境必须闲、静、明、洁。②选择。即选择刺绣的底稿,提出了必须要有审理、度势、剪裁、点缀、崇雅、传神的眼光要求,避免能巧庸俗及过繁过简,这是整个绣工过程的基础条件,因此必得十分谨慎选定。③取材。从刺绣的具体要求出发,讲述了其所用材料诸如丝线、绫缎、纱罗、绣针、剪刀、棚架的重要作用。④辨色。对红、绿、黄、白、蓝、黑、紫、藕色、赭、牙色、灰色、绛色、月白、天青、金、银等等丝线的用途及其搭配方法作了细微精辟的讲述。⑤程工。讲叙刺绣工艺中齐、光、直、匀、薄、顺、密等具体技法和工艺标准。⑥论品。以文品之高下,书理之深浅来品评刺绣的能、巧、妙、神、逸五个不同的层次,并说明有精工、富丽、清秀、高超四种格调。这六个部分的阐述,显示了作者娴熟的绣工技能与不同凡俗的审美趣味。本书是既有实用价值,又具鉴赏品位理论的技术性著述,是我国刺绣工艺史上不可多得的文献。
洞玄灵宝玄一真人说生死轮转因缘经
《洞玄灵宝玄一真人说生死轮转因缘经》,撰人不详。从内容文字看,约出于隋唐。一卷,收入《正统道藏》太平部。经文乃三天法师玄一真人为仙人云度讲说生死因缘之事。谓天地与人皆随因缘轮转相生,父母妻子兄弟姐妹皆非常会,死后各随善恶之缘转生。世人若能供养三宝,心慕神仙,必降致仙人,白日升天。又称行善者天选善人生为其子孙,使父母得其福;行恶者天选恶逆生于其门,使父母受其累。又称金马之末,天运交周,水龙之岁,李君(李弘)出治。其时圣世,生死善恶将分,善心男女得遇圣人超度,一门同庆,恶人则不与圣人相宜。此说出自《太上洞渊神咒经》。
犹龙传
道教经籍。北宋贾善翔编。6卷。作者认为当时记载老子神异的史籍、道经大多十分简单粗率,道士和学者对老子的生平和神迹了解得很肤浅,故广集资料加以编纂。此书详细记载了有关老子的生平和神话传说,从其出生一直记载到宋真宗朝谒太清宫。同时书中还提到了老子父母及儿子的名字和简历。可谓是当时一部最详尽的老子传记。因《史记·老子列传》中孔子称:“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后世遂以犹龙为老子代称,故名。
纸醉金迷
现代长篇小说。张恨水著。广州国光书局1949年4月初版。原载1946年上海《新闻报》。这是一部社会讽刺小说。作品以抗战胜利前夕的重庆为背景,描写了一幅物价飞涨,聚赌成风,官吏大发“国难财”,商人大做“黄金梦”,小市民“纸醉金迷”,昏天黑地的社会丑图。小说主人公魏端本是个正直善良的小公务员,其妻田佩芝则是个爱慕虚荣的小市民。魏的上司为了发财,不惜挪用公款去抢购黄金储蓄券,事发后却嫁祸于他,使魏端本蒙受50天的牢狱之苦。而信奉“自己寻求自己的快乐”的田佩芝,为了“要戴金,要穿纱”,居然忍心抛下两个年幼的孩子,堕入与投机商人范宝华等人同居行骗的泥坑,整日游山玩水,嗜赌成性,又“屡战屡败”,最后竟沦为“出卖灵魂”的“拜金主义”者。小说反映了张恨水思想上的另一面,从中可见他的民族良心和正义感。作者在《我的写作生涯》中指出,《纸醉金迷》是“以重庆为背景的,在别人看来,不知作何感想,至少我自己是作了一个深刻的纪念。”这篇小说的初版本,还为美国国会图书馆所收藏。
禅源诸诠集都序
凡二卷或四卷。唐代宗密(780~841)着。收于大正藏第四十八册。初宗密著有禅源诸诠集一书,收录禅宗诸家之言句偈颂,别称禅那理行诸诠集,凡百卷,后遇会昌法难(845)与唐末五代之乱而佚失,今仅残存都序,即是本书。宗密同属禅宗(荷泽禅)与华严宗,故主张教禅一致,本书即为提倡此一主张之代表作,为佛教思想史上之要典。本书将一切众生之根源称为本觉真性、佛性、心地,以此为主题而展开之理论,即是教义;依之修证开悟,便是禅;此即禅之本源,故称禅源。著者又多处征引大乘起信论之心真如、心生灭等,而将禅之实践分成五种,即外道禅、凡夫禅、小乘禅、大乘禅、最上乘禅。于教禅一致之主张中,作者将教、禅各分为三种,互相发明融合,示其一致。教三种为:(一)密意依性说相教,(二)密意破相显性教,(三)显示真心即性教。禅三宗为:(一)息妄修心宗,(二)泯绝无寄宗,(三)直显心性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