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奇龄其它书籍
猜你喜欢的书
黑色方尖碑
1923年,德国正处于战后的恶性通货膨胀中。主人公路德维希25岁,热爱艺术和诗歌,他17岁时便应征入伍,和许多同辈一样参加过“一战”,如今在一家墓碑公司里工作,黑色方尖碑是这家公司最有历史也最值钱的纪念碑。战争对这一代人的影响不仅体现在战场上,更体现在战后的艰难生活中,正如本书副标题所揭示的,这是一个关于“被耽搁的青年时代的故事”,这一代人的青春由于他们参加战争和战后过着迷茫的生活而被耽误了。
诸史夷语音义
此《诸史夷语音义》是明代陈士元为了方便当时阅读史籍中的汉译夷语内容而编写。全书共四卷,其内容收录历代史书(从史记到元史)中的少数民族语言(夷语)词汇进行标音和释义,也收录了一些与外族相关的汉语词。此为明万历十八年序写刻刊本。诸史夷语音义叙(甘雨撰)、诸史夷语音义序(陈士元撰)、 卷一:史记、前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南史 卷二:魏书、北齐书、后周书、隋书、北史、唐书、五代史 卷三:宋史、辽史 卷四:金史、元史 诸史夷语音义后序(祝以豳撰)
柏台故事
柏台之名起于汉朝。御史府中多植柏树,而朝廷禁省,统称台阁,所以御史府别称柏台。明朝改前朝御史台为都察院,与六部平行,合称“七卿”。都察院下设的监察御史与六部下设的六科给事中统称“台垣”,皆为负责监督与上谏的言官。 清朝的监察制度沿袭明朝,但有所变化。六科给事中纳入检察院,御史分道即分地区监察,两者合称“科道”。 本书主要谈的就是清朝科道的轶事,兼谈有天子近臣之称、隶属翰林的“日讲起居注官”,他们都能向皇帝进言。清朝的言路开通,言官们有的正气凛然,有的却阴险狡诈,其中的谈资颇多。
玉琳国师传
本书是星云大师佛教人物传记系列中的一本,以平实的语言,细腻的描述,讲述了玉琳国师坎坷而极富传奇的一生经历。
大史
亦译《大王统史》。斯里兰卡早期用巴利文撰写的王朝与佛教编年史。有三种编订本:(1)与《小史》合编,全书分四个部分。(2)与《小史》的一部分合编,全书分两个部分。(3)目前较流行的编订本,由德国威廉·盖格(Wilhelm Geiger,1856—1943)编订,伦敦巴利语圣典学会出版。只包括上述两种编订本的第一部分,共三十七章,从佛教的产生、传入斯里兰卡一直记载到摩诃舍那国王(Mahasena)统治时期(276—303或325—352)。此本分四个主题,即佛教的产生与发展;佛陀到斯里兰卡弘法的传说;佛教传入斯里兰卡;斯里兰卡护佛国王杜多伽摩尼(Dutthagamani,前161—前137在位)的业绩。作者是公元6世纪的摩诃那摩(Mahanama)长老,主要资料来源是《岛史》和朝廷文件。与《岛史》互相连贯,但比《岛史》更精炼和丰富,提供了印度和斯里兰卡早期佛教发展的一些有价值的史料。体裁是史诗体,文笔优美,有一定文学价值。
毗尼心经
亦称《毗尼心》。佛教律典。著译者不详。一卷。仅存于敦煌遗书中。本书以《四分律》为主,结合《十诵律》、《五分律》的观点,提纲挈领地论述了佛教戒律的主要内容。分八个部分:学戒法第一;师徒法第二;众僧法第三;行道忏悔法第四;行道修善法第五;发道资缘法第六;信施檀越法第七;护持法藏法第八。对与戒律有关的主要术语都作了较为详尽的介绍,是研究佛教戒律的重要资料。在“护持法藏法”中提出印验小乘教的三法印、印验通教大乘的四法印与印验通宗大乘的五法印,为佛教研究提出了新的问题。本经未为中国历代大藏经所收。在敦煌出土后,被收入日本《大正藏》第八十五卷。1934年,北平佛经流通处出版过单行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