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学纪闻注

作者:翁元圻
困学纪闻注

二十卷。清翁元圻 (1749—1825)撰。翁元圻字载青,浙江省余姚县人。其兄翁元堂,精通王应麟的《困学纪闻》,在翁元圻四岁时,就给他讲授《困学纪闻》一书,此后,翁元圻专心研究《困学纪闻》,为《困学纪闻》作长篇注疏,并把其兄口授内容载入书中。全书共分六类,即经义、史事、书籍杂文、人名、物类、杂义等。用史实详细标目,按类分别作注。其具体内容包括易、书、诗、周礼、仪礼、礼记、大载记、乐各一卷。春秋、左氏传一卷。公羊传、谷梁传、论语、孝经一卷。孟子、小学、经说一卷。天道、历数一卷。地理、诸子一卷。考史、史记正误一卷。考史五卷。评文二卷。评诗一卷。杂识一卷。编辑务求详尽,只列总目,没有子目,很少有疏漏,便于查阅。有道光五年(1825)余姚守福堂刊本,长沙重刻巾箱本,《四部备要》 本等。

翁元圻其它书籍

猜你喜欢的书

精神分析新论

精神分析新论

收录四部分内容。1.《精神分析新论》完成于1933年,虽然是弗洛伊德在他1932年所做的演讲基础上成书的,但却是他在《精神分析导论》发表后经过15年研究实践和反思的成果。2.《精神分析五讲》于1910年首次刊出,是由弗洛伊德1909年应邀为美国克拉克大学20周年校庆所做的五次演讲稿汇集而成,它从叙述弗洛伊德与布洛伊尔合作研究癔症开始,通过大量的临床实践和观察事例,比较系统地介绍了精神分析关于宣泄法、压抑、梦、失误、性欲和移情等重要思想与概念的形成及发展过程。3.《精神分析运动史》发表于1914年,该文是对精神分析产生、发展和分裂过程的历史总结。4.《精神分析纲要》发表于1940年,它既是向读者介绍精神分析基本原理的指南,又是弗洛伊德对自己为之奋斗一生的精神分析理论全面而精辟的总结。

可庵遗稿

可庵遗稿

诗文集,朝鲜金龟柱撰,三十七卷加续集四卷。金龟柱,朝鲜王朝后期外戚、大臣。字汝范,号可庵、聋哑子,本贯庆州,朝鲜英祖继妃贞纯王后之兄。在英祖后期官至工曹参判。曾攻击过思悼世子李愃,并作为南党领袖与洪凤汉为首的北党对立,后因上疏请诛洪凤汉而被罢官。

故事新编

故事新编

现代短篇小说集。鲁迅著。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1936年1月初版,列为巴金所编“文学丛刊”之一。现收入《鲁迅全集》第2卷。书前有作者序。内收1922年至1935年小说8篇。作者说:历史小说有“博考文献,言必有据者”和“只取一点因由,随意点染,铺成一篇”的两种。而他所写的,除《铸剑》外,都属于后者。1922年所作《补天》,主要描绘女娲以“黄土作人”和“炼石补天”,歌颂了劳动和创造的精神。《铸剑》和《奔月》都是作者经历了所谓孤军奋战刚离开北京时所作,这在作品里留下了明显的痕迹。前者歌颂了向暴君清算血债的复仇和韧战的精神,后者抒写了以善射著称的英雄由于亲近者的叛离所引起的愤怒和伤感。为了刨坏种的祖坟,扬民族的正气,作者于1934年至1935年,又写了5篇。《非攻》写墨子反对强大的楚国进攻宋国的故事,《理水》则以大禹治水为题材。这两篇都歌颂了历史上的“中国的脊梁”,出现了前期小说未曾出现的光辉的、摆脱了孤寂情绪的正面形象。这体现了作者思想的重大进展,寄托着他对现实中的“中国脊梁”的祟敬。《采薇》、《出关》和《起死》都是批判性的作品。《出关》写老子西出函谷关的故事,批判他的消极无为思想。《起死》则以庄子路遇髑髅的喜剧形式,彻底批判虚无主义思想。这个集子一方面保持了作者在小说创作中的现实主义原则,真实地反映古代人物的精神;另一方面又大胆地驰骋浪漫主义的想象,在历史题材里注入强烈的爱憎和现实感,大量地吸收现代生活细节,采用“油滑”的笔墨即漫画化手法,以突出作品的现实战斗性。

丁甘仁医案

丁甘仁医案

又名《孟河丁氏医案》。医案著作。8卷。近代名医丁泽周(甘仁)著。系著者逝世后,由其孙丁济万汇编刊刻。全书选案400余例,分42目,包括伤寒、温病、内科杂病、外科、妇产等疾病。该书编汇者将丁氏治疗案例分门别类,按系统依次编排,条理清晰,内容较全面。卷1为外感热病,分伤寒、风温、暑温、湿温、痉症案五类罗列;卷2~6为内科杂病,包括霍乱、痢、喉痧、中风、肺痈、黄疸等案例;卷7为妇产科,包括调经、崩漏、带下、胎前、产后等案;卷8为外科案,包括脑疽、骨槽风、牙岩、血瘤、气瘿等,又附膏方医案等内容。所载各案,必详书脉象、舌苔、症状、病理,辨阴阳表里,究经络脏腑,审证求因,以因求治,因治制方遣药,论述严谨精当,理法方药丝丝入扣。本书特色有四:治疗外感热病,融汇伤寒与温病辨证治法,不以经方时方为界;治疗疑难重症能切实掌握辨证要点,丁氏临证遇杂证,往往先定六经,然后施治;对外科病证注意整体,处方用药内外参合,尤精于喉痧症治,案中细别痧喉种类,察其在气在营,分初、中、末三期,施表、清、下诸法,阐发甚详;丁氏崇尚和缓,药用轻灵,无猛峻之剂。曹颖甫谓其“虽剂量过轻,于重症间有不应,甚或连进五、六剂才得小效,然此即先生之道与术,所以免人疑畏者也”。现存1927年石印本,上海华丰印刷铸字所、崇礼堂排印本等多种版本,后者并附有《喉痧症治概要》,对喉痧病因、病理、治疗记述详明。建国后有上海科技出版社排印本。

成唯识论译文

成唯识论译文

中国佛教论书。略称《唯识论》,又名《净唯识论》。唐玄奘采纳窥基建议,以护法注本为主,糅译“十家”,窥基笔受集成,10卷。中国佛教唯识宗依此而创宗。主要论述阿赖耶缘起,“实无外境,唯有内识”,通过“五位”而证唯识实性。按相、性、位分3大部分:(1)明唯识相,通过对三类能变识相及种子、现行、诸业习气等相以明生死相续之理,又释三性、三无性,以明一切唯识。(2)明唯识性,阐明胜义谛的真如,即唯识性。(3)明唯识位,依践行所证次第分“五位”而证入唯识性。主要注释有:窥基的《成唯识论述记》,20卷;《成唯识论掌中枢要》,4卷;慧沼的《成唯识论了义灯》,13卷;智周的《成唯识论演秘》,7卷。后3书并称为“唯识三疏”。

净土旨诀

净土旨诀

净土旨诀,一卷,清道霈撰,龚锡瑗序,首题鼓山为霖和尚示修净土旨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