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董十三说

作者:董其昌
骨董十三说

一卷。明董其昌撰。是编首言“骨董”字义,进论其本义、类别及其见识与杂说,实为骨董概说书。若以内容而别,可分十七则。系董氏临平湖(在浙江余杭县临平山东南)舟行途中所撰,天启元年 (1621) 成编。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杨文斌刊行。有 《静园丛书》本、《美术丛书》本。

董其昌其它书籍

猜你喜欢的书

羊脂球

羊脂球

短篇小说。法国莫泊桑的成名作。小说以普法战争为背景,塑造了一个具有爱国心助人为乐又具有自我牺牲精神的妓女,通过她的不幸遭遇,愤怒地揭露和批判了地主资产阶级的自私自利、虚伪、卑鄙,雄辩地证明“上流社会”的自私和腐败是法国失败的主要原因。1959年8月《解放军文艺》发表茅盾《在部队短篇小说创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文中茅盾指出:《羊脂球》“这篇小说尖锐地暴露了法国上层阶级的自私自利和虚伪卑鄙,毫无爱国思想,是一些肮脏到极点的人。作者以他们的卑鄙龌龊来衬托‘羊脂球’这个人物,她虽然是个妓女,但却有爱国思想,她的灵魂比他们的要高尚得多。莫泊桑所写的这些上层阶级的人,很有普遍性,很有典型性。在普法战争中,法国劳动人民在抵抗普鲁士军队的侵略,法国的资产阶级、贵族,却只是为自己打算,他们既不爱国,也不爱别人,只爱自己。这就是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

猗觉寮杂记

猗觉寮杂记

《猗[yǐ]觉寮[liáo]杂记》,笔记。宋朱翌撰。二卷。翌字新仲,自号潜山居士,舒州(今安徽潜山)人。政和进士,南渡后官中书舍人。此书上卷是诗话,但仅仅是考证典据而不评论诗的工拙;下卷杂论文章,兼及史事。书前有洪迈庆元三年(1197)序,对作者其人其书甚为推崇,《四库全书总目》也认为是“《容斋随笔》之亚”。引据精凿者固然不少,但穿凿附会,错置史事者亦有之。有《四库全书》本

唐朝名画录

唐朝名画录

唐代朱景玄著。中国第一部纪传体绘画断代史。作者系吴郡人,生活于唐宪宗元和年至武宗会昌年间(806~846),曾官翰林学士,太子谕德。朱景玄以“寻其踪迹,不见者不录,见者必书”为原则写成本书。书中将绘画分为人物、禽兽、山水、楼殿屋木四科,以人物为重,按“神、妙、能、逸”四品评鉴唐代画家吴道子等一百二十余人,“以张怀瓘《画品断》‘神、妙、能’三品定其品格,上中下又分为三。其格外有不拘常法,又有逸品以表其优劣也。”先在目录中注明每家所擅画科,次立小传,略叙事迹,评论画艺。在入品画家中,定为一尊的是居神品上的吴道子,称之为“冠绝于世,国朝第一”。引人注意的是,与同时的张彦远不同,他将类同“自然”的逸格置于末品。本书记载虽间有舛误,多半尚较确当,在品格中略叙其事,可谓创举。开后世之先河,为唐代画家保存了不少史料。

桃花女阴阳斗传

桃花女阴阳斗传

内封题“绣像阴阳斗法传”,左右栏分题“周公擅卜神通卦”、“桃花女破解压魂符”。此书传世刻本均为坊刻,最早为道光二十八年(1848)联益堂刊,内封题“桃女阴阳斗传”。凡四卷十六回,是清代某无名氏约在道光前后问世的一部中篇小说。 桃花女斗法破周公的故事,早在元代就被王哗写成《桃花女破法嫁周公》的杂剧,给后世的桃花女传说确立了故事间架,曲折反映古代劳动群众要求改变和掌握自身祸福命运的理想,具有一定的人民性。《桃花女阴阳斗传》更新了杂剧的构思,更动许多重要情节,塑造了桃花女、周公、彭祖等典型人物,这是小说对传说和杂剧的最重要的突破。 作为小说主人公,桃花女首先被写成一位以自己斗争方式反抗天国权威的独特的叛逆女神。 她有一番与众不同的身世。桃花女既非一般的仙佛神圣、妖魔鬼怪,亦非普通的凡夫俗子。

双砚斋词话

双砚斋词话

清代词话著作。邓廷桢撰。共十五则,收于民国十一年(1921)邓邦述辑刊《双砚斋丛书》之一《双砚斋随笔》中。唐圭璋《词话丛编》即据此收入。邓廷桢论词尊崇南宋姜夔、张炎,说姜词“识趣既高、兴象自别”,能寓家国兴亡之感,有击碎唾壶之意,而且运笔琢句都异常工妙。他比较姜、张词风的不同,说姜“硬语盘空,时露锋芒”,张炎则“返虚入浑,不啻嚼蕊吹香”。这些见解虽然受浙派词人的影响,但是从总体上邓廷桢却竭力避免浙派的偏颇倾向。论姜词如此,论苏轼、辛弃疾的作品也是如此。

书传会选

书传会选

六卷。明刘三吾等奉敕撰。三吾名如孙,以字行,自号坦坦翁,湖广省茶陵(今属湖南省)人。元末明初经学家、文学家。仕元为广西儒学副提举。入明,官至翰林学士。三吾博闻强记,学识过人,每承皇帝垂问,应对详备得体;御制书成,多使之为序,后坐事戌边,建文初年召还。其所着述,除《书传会选》之外,尚有《坦斋文集》。蔡沈《书集传》自元代立为学官,学者多宗之,其说解《尚书》者,亦多以发明、疏证蔡《传》为主,蔡传不妥之处,则存而不论。至明太祖始考验天象,知与蔡《传》多不合,洪武十年(1377)三月,召群臣以议论蔡《传》之失,并于二十七年(1394)四月颁诏修《书传会选》,三吾主其事,是年九月而书成。此书不为门户所囿,凡蔡氏说解安妥者则存之,不安妥者则改之,凡纠正66条,其所纠正多采前儒成说。每段之下,附以邹友仁音释,于字音、字体、字义说解甚为详明。传中古人姓名、古书名目必具出处,兼亦考证典故。此书持论平允,引证翔实,于后学尚属有功之作。唯该书成自众人之手,书中自相抵牾之处,亦在所难免。如《金滕》篇“周公居东”,此书驳伪孔东征之说,至《洛诰》说解,又蹈袭伪孔传,取东征之说。此书现存有明初刻本,藏北京图书馆、西安市文管会。另有明赵府味经堂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