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文类聚
作者:欧阳询
类书。唐欧阳询(557—641)等奉敕撰。一百卷。询字信本,潭州临湘(今湖南长沙)人。隋时官太常博士。入唐,累官至太子率更令,弘文馆学士。唐高祖李渊因古今图书日渐繁多,欲知事之源流颇难寻究,故于武德五年(622)命询等修纂此书,至七年乃成。分天、岁时、地、州郡、山、水、符命、帝王、后妃、 储宫、 人、礼、乐、职官、封爵、治政、刑法、杂文、武、军器、居处、产业、衣冠、仪饰、舟车、食物、杂器物、巧艺、方术、内典、灵异、火药、香草、宝玉、百谷、布帛、果、木、鸟、兽、鳞介、虫豸、祥瑞、灾异等四十四部(一作四十八部或四十七部)。每部又分子目若干,凡七百二十余项。每目下“事居于前,文列于后”,辑录经史百家等书中有关故事、解释、传说等资料以记事。摘抄有关诗文、赋颂、歌赞等多种文体的句、段以为文,理清条序,事贯文存。并逐一注明引文出处,标以文体,或诗或赋。极便检索,并改变了以往类书有事无文之法。引征唐以前文献一千四百三十一种,今存已十不一、二,学者多用以辑佚、引证、汇录、校勘。后世类书多仿其体例。然门类子目颇有繁简失宜,分合不当之处,宋明坊刻多有窜乱。早有宋绍兴刊本。一九五九年,中华书局影印出版。明有六家刻本。一九六五年,中华书局又以影印宋本作底本,取明本对校,
章节列表
升序↑- 卷一 天部上 据明本补
- 卷二 天部下 据明本补
- 卷三 岁时上 据明本补
- 卷四 岁时中 据明本补
- 卷五 岁时下
- 卷六 地部、州部、郡部
- 卷七 山部上
- 卷八 山部下、水部上
- 卷九 水部下
- 卷十 符命部
- 卷十一 帝王部一
- 卷十二 帝王部二
- 卷十三 帝王部三
- 卷十四 帝王部四
- 卷十五 后妃部
- 卷十六 储宫部
- 卷十七 人部一
- 卷十八 人部二
- 卷十九 人部三
- 卷二十 人部四
- 卷二十一 人部五
- 卷二十二 人部六
- 卷二十三 人部七
- 卷二十四 人部八
- 卷二十五 人部九
- 卷二十六 人部十
- 卷二十七 人部十一
- 卷二十八 人部十二
- 卷二十九 人部十三
- 卷三十 人部十四
- 卷三十一 人部十五
- 卷三十二 人部十六
- 卷三十三 人部十七
- 卷三十四 人部十八
- 卷三十五 人部十九
- 卷三十六 人部二十
- 卷三十七 人部二十一
- 卷三十八 礼部上
- 卷三十九 礼部中
- 卷四十 礼部下
- 卷四十一 乐部一
- 卷四十二 乐部二
- 卷四十三 乐部三
- 卷四十四 乐部四
- 卷四十五 职官部一
- 卷四十六 职官部二
- 卷四十七 职官部三
- 卷四十八 职官部四
- 卷四十九 职官部五 据明本补
- 卷五十 职官部六 据明本补
- 卷五十一 封爵部 据明本补
- 卷五十二 治政部上 据明本补
- 卷五十三 治政部下 据明本补
- 卷五十四 刑法部
- 卷五十五 杂文部一
- 卷五十六 杂文部二
- 卷五十七 杂文部三
- 卷五十八 杂文部四
- 卷五十九 武部
- 卷六十 军器部
- 卷六十一 居处部一
- 卷六十二 居处部二
- 卷六十三 居处部三
- 卷六十四 居处部四
- 卷六十五 产业部上
- 卷六十六 产业部下
- 卷六十七 衣冠部
- 卷六十八 仪饰部
- 卷六十九 服饰部上
- 卷七十 服饰部下
- 卷七十一 舟车部
- 卷七十二 食物部
- 卷七十三 杂器物部
- 卷七十四 巧艺部
- 卷七十五 方术部
- 卷七十六 内典上
- 卷七十七 内典下
- 卷七十八 灵异部上
- 卷七十九 灵异部下
- 卷八十 火部
- 卷八十一 药香草部上
- 卷八十二 草部下
- 卷八十三 宝玉部上
- 卷八十四 宝玉部下
- 卷八十五 百穀部、布帛部
- 卷八十六 果部上
- 卷八十七 果部下
- 卷八十八 木部上
- 卷八十九 木部下
- 卷九十 鸟部上
- 卷九十一 鸟部中
- 卷九十二 鸟部下
- 卷九十三 兽部上
- 卷九十四 兽部中
- 卷九十五 兽部下
- 卷九十六 鳞介部上
- 卷九十七 鳞介部下、虫豸部
- 卷九十八 祥瑞部上
- 卷九十九 祥瑞部下
- 卷一百 灾异部
猜你喜欢的书
千顷堂书目
目录书。黄虞稷撰。本书成于清初,乾隆中修《四库全书》时收入史部目录类,但向无刊本。至民国二年(1913)乌程张均衡始以十万卷堂、汉唐斋两钞本互补,刻入《适园丛书》。黄虞稷(1629—1691),字俞邰,又字楮园,先世福建泉州人。其父居中,字明立,官南京国子监丞,遂居南京户部街,有千顷斋,藏书60000余卷。虞稷为居中次子,继承父业,复增益数千卷。明清之交,公私藏书散亡者不计其数,黄氏之书不但俨然无恙,而且续有增益。虞稷受到父亲影响,自小刻苦向学,绍承先绪,慎守父业,或借人藏本,稽其异同;或广加访求,收而聚之,岁增月益,家中藏书大为扩充。又孜孜不倦,在《千顷斋藏书目录》基础上编成《千顷堂书目》。
御制纪梦
昔当辛卯有元至正君弱政不务臣弄权擅威福海内失驭邪术者倡乱遂致王纲解纽天下纷纭其年汝颖蕲黄民皆为逆次年徐宿炽然盗起蔓及锺离定远民弃农业执刃器趋凶者数万当时贪官污吏莫敢谁何未几壬辰二月二十七日陷濠城而拒守之哨掠四邻焚烧闾舍荡尽民财屋无根椽片瓦墙无立堵可观不两月越境犯他邑所过亦然时官军久不见至失民依望弃顺效逆之心萌矣俄而胡帅至乃彻里不花率骑三千会陷城州主谋营城南三十里声攻城而逡巡不进惟是四掠良民得之则以綘系首称为乱民献俘于上请给其功于是良民受害激动前日萌逆之心是有呼亲唤旧相继入城合势共守以相拒以守则稳如泰山若以胡帅攻之则如蚍蜉之撼石柱识者以为胡亡自是始也
观钟繇书法十二意
一卷。书评。南朝梁萧衍撰。全篇仅为两部分,凡二百五十字左右。首论钟繇书法十二意,为:“平,谓横也。直,谓纵也。均,谓间也。密,谓际也。锋,谓端也。力,谓体也。轻,谓屈也。决,谓牵掣也。补,谓不足也。捐赠,谓有余也。巧,谓布置也。称,谓大小也。”而“规矩必周”;次评钟繇、二王书,亦“褒贬大备”。
船山思问录
船山之学博涉多方,若要对其思想有一个鸟瞰式的把握,《思问录》可作首选。此书分为内外二篇,内篇是对自家基本哲学观点的陈述,外篇则是申说对具体问题的看法。《思问录》是船山学说主要观点的浓缩,可与《张子正蒙注》互相发明。
慈悲地藏菩萨忏法
慈悲地藏菩萨忏法,三卷,佚名,内题慈悲地藏忏法,末卷尾题南无地藏忏法,又云地藏忏法。
黄檗山断际禅师传心法要
全一卷。唐代裴休集录于大中十一年(857)。收于大正藏第四十八册。系裴休集录亲闻断际禅师希运之法要,间记其月日。由本书得以窥知宋代崄峻禅风之渊源。卷首有裴休之序,末附禅师之宛陵录一卷。然景德传灯录卷九所收之黄檗希运禅师传心法要,各章皆删去年月,卷末又省略三分之一,而附以裴休之传心偈四言长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