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和五礼新仪
作者:郑居中
二百二十卷。宋郑居中等撰。郑居中,字达夫,河南开封人,登进士第,由中书舍人连擢至翰林学士。官拜太宰,加少师,封燕国公,卒谥文正。本书为其于议礼局官知枢密院时奉敕所撰。有宋徽宗御制序文,并题有“政和新元三月一日”。文前列议礼局官员随时斟酌提议之科目条文及徽宗逐事进行的批阅,接着列御制冠礼。当时颁布这些条文作为格式,故列于书前。序文后为六卷目录。除书前之徽宗御制序外,此书含4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卷首》,载局官随时酌议科条及徽宗御笔每事指挥。第二部分为《政和御制冠礼》10卷,这是徽宗为局官所颁示的修书样板。第三部分是《目录》6卷。第四部分为《政和五礼新仪》220卷,这是本书的主体。在这220卷中,前24卷为《序例》,是全书纲领。
章节列表
升序↑- 提要
- 政和五礼新仪原序
- 政和五礼新仪卷首
- 政和御制冠礼卷一
- 政和御制冠礼卷二
- 政和御制冠礼卷三
- 政和御制冠礼卷四
- 政和御制冠礼卷五
- 政和御制冠礼卷六
- 政和御制冠礼卷七
- 政和御制冠礼卷八
- 政和御制冠礼卷九
- 政和御制冠礼卷十
- 政和五礼新仪卷一
- 政和五礼新仪卷二
- 政和五礼新仪卷三
- 政和五礼新仪卷四
- 政和五礼新仪卷五
- 政和五礼新仪卷六
- 政和五礼新仪卷七
- 政和五礼新仪卷八
- 政和五礼新仪卷九
- 政和五礼新仪卷十
- 政和五礼新仪卷十一
- 政和五礼新仪卷十二
- 政和五礼新仪卷十三
- 政和五礼新仪卷十四
- 政和五礼新仪卷十五
- 政和五礼新仪卷十六
- 政和五礼新仪卷十七
- 政和五礼新仪卷十八
- 政和五礼新仪卷十九
- 政和五礼新仪卷二十
- 政和五礼新仪卷二十一
- 政和五礼新仪卷二十二
- 政和五礼新仪卷二十三
- 政和五礼新仪卷二十四
- 政和五礼新仪卷二十五
- 政和五礼新仪卷二十六
- 政和五礼新仪卷二十七
- 政和五礼新仪卷二十八
- 政和五礼新仪卷二十九
- 政和五礼新仪卷三十
- 政和五礼新仪卷三十一
- 政和五礼新仪卷三十二
- 政和五礼新仪卷三十三
- 政和五礼新仪卷三十四
- 政和五礼新仪卷三十五
- 政和五礼新仪卷三十六
- 政和五礼新仪卷三十七
- 政和五礼新仪卷三十八
- 政和五礼新仪卷三十九
- 政和五礼新仪卷四十
- 政和五礼新仪卷四十一
- 政和五礼新仪卷四十二
- 政和五礼新仪卷四十三
- 政和五礼新仪卷四十四
- 政和五礼新仪卷四十五
- 政和五礼新仪卷四十六
- 政和五礼新仪卷四十七
- 政和五礼新仪卷四十八
- 政和五礼新仪卷四十九
- 政和五礼新仪卷五十
- 政和五礼新仪卷五十一
- 政和五礼新仪卷五十二
- 政和五礼新仪卷五十三
- 政和五礼新仪卷五十四
- 政和五礼新仪卷五十五
- 政和五礼新仪卷五十六
- 政和五礼新仪卷五十七
- 政和五礼新仪卷五十八
- 政和五礼新仪卷五十九
- 政和五礼新仪卷六十
- 政和五礼新仪卷六十一
- 政和五礼新仪卷六十二
- 政和五礼新仪卷六十三
- 政和五礼新仪卷六十四
- 政和五礼新仪卷六十五
- 政和五礼新仪卷六十六
- 政和五礼新仪卷六十七
- 政和五礼新仪卷六十八
- 政和五礼新仪卷六十九
- 政和五礼新仪卷七十
- 政和五礼新仪卷七十一
- 政和五礼新仪卷七十二
- 政和五礼新仪卷七十三
- 政和五礼新仪卷七十四
- 政和五礼新仪卷七十五
- 政和五礼新仪卷七十六
- 政和五礼新仪卷七十七
- 政和五礼新仪卷七十八
- 政和五礼新仪卷七十九
- 政和五礼新仪卷八十
- 政和五礼新仪卷八十一
- 政和五礼新仪卷八十二
- 政和五礼新仪卷八十三
- 政和五礼新仪卷八十四
- 政和五礼新仪卷八十五
- 政和五礼新仪卷八十六
- 政和五礼新仪卷八十七
- 政和五礼新仪卷八十八
- 政和五礼新仪卷八十九
- 政和五礼新仪卷九十
- 政和五礼新仪卷九十一
- 政和五礼新仪卷九十二
- 政和五礼新仪卷九十三
- 政和五礼新仪卷九十四
- 政和五礼新仪卷九十五
- 政和五礼新仪卷九十六
- 政和五礼新仪卷九十七
- 政和五礼新仪卷九十八
- 政和五礼新仪卷九十九
- 政和五礼新仪卷一百
- 政和五礼新仪卷一百一
- 政和五礼新仪卷一百二
- 政和五礼新仪卷一百三
- 政和五礼新仪卷一百四
- 政和五礼新仪卷一百五
- 政和五礼新仪卷一百六
- 政和五礼新仪卷一百七
- 政和五礼新仪卷一百八
- 政和五礼新仪卷一百九
- 政和五礼新仪卷一百十
- 政和五礼新仪卷一百十一
- 政和五礼新仪卷一百十二
- 政和五礼新仪卷一百十三
- 政和五礼新仪卷一百十四
- 政和五礼新仪卷一百十五
- 政和五礼新仪卷一百十六
- 政和五礼新仪卷一百十七
- 政和五礼新仪卷一百十八
- 政和五礼新仪卷一百十九
- 政和五礼新仪卷一百二十
- 政和五礼新仪卷一百二十一
- 政和五礼新仪卷一百二十二
- 政和五礼新仪卷一百二十三
- 政和五礼新仪卷一百二十四
- 政和五礼新仪卷一百二十五
- 政和五礼新仪卷一百二十六
- 政和五礼新仪卷一百二十七
- 政和五礼新仪卷一百二十八
- 政和五礼新仪卷一百二十九
- 政和五礼新仪卷一百三十
- 政和五礼新仪卷一百三十一
- 政和五礼新仪卷一百三十二
- 政和五礼新仪卷一百三十三
- 政和五礼新仪卷一百三十四
- 政和五礼新仪卷一百三十五
- 政和五礼新仪卷一百三十六
- 政和五礼新仪卷一百三十七
- 政和五礼新仪卷一百三十八
- 政和五礼新仪卷一百三十九
- 政和五礼新仪卷一百四十
- 政和五礼新仪卷一百四十一
- 政和五礼新仪卷一百四十二
- 政和五礼新仪卷一百四十三
- 政和五礼新仪卷一百四十四
- 政和五礼新仪卷一百四十五
- 政和五礼新仪卷一百四十六
- 政和五礼新仪卷一百四十七
- 政和五礼新仪卷一百四十八
- 政和五礼新仪卷一百四十九
- 政和五礼新仪卷一百五十
- 政和五礼新仪卷一百五十一
- 政和五礼新仪卷一百五十二
- 政和五礼新仪卷一百五十三
- 政和五礼新仪卷一百五十四
- 政和五礼新仪卷一百五十五
- 政和五礼新仪卷一百五十六
- 政和五礼新仪卷一百五十七
- 政和五礼新仪卷一百五十八
- 政和五礼新仪卷一百五十九
- 政和五礼新仪卷一百六十
- 政和五礼新仪卷一百六十一
- 政和五礼新仪卷一百六十二
- 政和五礼新仪卷一百六十三
- 政和五礼新仪卷一百六十四
- 政和五礼新仪卷一百六十五
- 政和五礼新仪卷一百六十六
- 政和五礼新仪卷一百六十七
- 政和五礼新仪卷一百六十八
- 政和五礼新仪卷一百六十九
- 政和五礼新仪卷一百七十
- 政和五礼新仪卷一百七十一
- 政和五礼新仪卷一百七十二
- 政和五礼新仪卷一百七十三
- 政和五礼新仪卷一百七十四
- 政和五礼新仪卷一百七十五
- 政和五礼新仪卷一百七十六
- 政和五礼新仪卷一百七十七
- 政和五礼新仪卷一百七十八
- 政和五礼新仪卷一百七十九
- 政和五礼新仪卷一百八十
- 政和五礼新仪卷一百八十一
- 政和五礼新仪卷一百八十二
- 政和五礼新仪卷一百八十三
- 政和五礼新仪卷一百八十四
- 政和五礼新仪卷一百八十五
- 政和五礼新仪卷一百八十六
- 政和五礼新仪卷一百八十七
- 政和五礼新仪卷一百八十八
- 政和五礼新仪卷一百八十九
- 政和五礼新仪卷一百九十
- 政和五礼新仪卷一百九十一
- 政和五礼新仪卷一百九十二
- 政和五礼新仪卷一百九十三
- 政和五礼新仪卷一百九十四
- 政和五礼新仪卷一百九十五
- 政和五礼新仪卷一百九十六
- 政和五礼新仪卷一百九十七
- 政和五礼新仪卷一百九十八
- 政和五礼新仪卷一百九十九
- 政和五礼新仪卷二百
- 政和五礼新仪卷二百一
- 政和五礼新仪卷二百二
- 政和五礼新仪卷二百三
- 政和五礼新仪卷二百四
- 政和五礼新仪卷二百五
- 政和五礼新仪卷二百六
- 政和五礼新仪卷二百七
- 政和五礼新仪卷二百八
- 政和五礼新仪卷二百九
- 政和五礼新仪卷二百十
- 政和五礼新仪卷二百十一
- 政和五礼新仪卷二百十二
- 政和五礼新仪卷二百十三
- 政和五礼新仪卷二百十四
- 政和五礼新仪卷二百十五
- 政和五礼新仪卷二百十六
- 政和五礼新仪卷二百十七
- 政和五礼新仪卷二百十八
- 政和五礼新仪卷二百十九
- 政和五礼新仪卷二百二十
郑居中其它书籍
猜你喜欢的书
记纂渊海
类书。宋潘自牧编。一百卷。依 次分混元、天文、岁时、节序、律历、祥瑞、灾异、 地理、居处、郡县、职官、仕宦、科举、学校、人 伦、家世、性行、识见、问学、言语、政事、名誉等 部类。《四库全书总目》谓其“分门隶事,与诸家 略同,惟一百卷中,叙天道者五卷,叙地理者二 十卷,叙人事者六十四卷,叙物类者仅十一卷。 详其大而略其细,与他类书小异”,“其中性行、 议论诸部子目,未免琐碎,然亦不失为赅备 也”。今传为明万历七年(1579)陈文燧刊王嘉 宾校补本,清乾隆间收入《四库全书》,《总目》 以为“亦如陈禹谟之改《北堂书钞》,已非自牧 之旧”,“要其根柢,则固宋人之旧帙耳”。有 1988年中华书局影印本,分装四册。
弟子规
初名《训蒙文》。传统蒙学读本。清代李毓秀编撰。后由儒生贾存仁修订,更名为《弟子规》。是一部对学童进行封建伦理教育和学习指导的蒙学教材。全书共1080字,以孔子《论语》中“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为纲,选择《论语》、《孟子》、《礼记》、《孝经》和朱熹语录纂辑而成。在体例上仿《三字经》,句句押韵。一卷分五节:总叙;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有《复性斋丛书》收录,也有单行本。
闲窗括异志
南宋·鲁应龙撰。志怪小说集。一卷。有《稗海》《敬修堂丛书》《丛书集成初编》诸本。《旧小说》收三则。均记奇闻异事,《嘉兴贡院》闹鬼一则,为著名鬼话。另《说郛》题《括异志》,收《黄翁》,叙黄翁妻夜梦阴司鬼,以沸汤浇其夫;书中皆言神怪之事,借以阐明因果。如住庵僧事母至孝,母病危,即日夜祷于神。神感其诚孝,教以药饵,母病遂愈。又如惠州一娼被震死于市,胁下有朱书小字,称其前世为李林甫,因毒虐弄权,帝命震死等等。
五经蠡测
六卷。明蒋悌生(生卒年月不详)撰。悌生字仁叔,福宁州(今福建霞浦)人,洪武初举明经,任本州训导。此书乃作者为避元末战乱,潜遁蓝田深谷中修研经籍,时有所得,辄笔录而成。内容包括《周易》、《尚书》、《毛诗》、《春秋》。书名为五经而实只四经,是因此书在蒋悌生时并未定稿传世,直到明嘉靖十七年,浮梁闵文振纂修州志,始得书稿于其后人,序而刻之,其时原稿已残缺不全,《礼记》部分已全佚。今所见传本中说经之文或大写或夹注,有些只有经文或章句之目而无训释,体例散乱,正说明此书为草稿而非定稿。悌生解经虽以宋人为主,却并不墨守宋学,对前人成说多所订正,又提出了不少新的见解,尤为后人所称道,认为他名虽不及熊朋来,书则实在朋来上。但由于书稿成于穷山,所见书籍有限,考据引证非其所长,成为该书主要缺陷。取名“蠡测”,含义也正在于此。今存有明嘉靖十七年蒋世滋刻本,清通志堂经解本。
大唐青龙寺三朝供奉大德行状
佛教传记。唐佚名撰。一卷。记述了备受唐代宗、德宗、顺宗三朝皇帝尊崇的惠果法师的生平事迹。惠果事迹不见于《宋高僧传》,唐海云的《两部大法相承师资付法记》亦仅记惠果事迹片段,故《行状》成为记述惠果生平的惟一材料。全文约二千字。内容为:(1)记述惠果姓氏、籍地、出家,以及从不空、善无畏弟子玄超等受学的经过;(2)记述代宗大历十年(775),惠果于青龙寺东塔院设置卢遮那灌顶道场,分别为代宗、华阳公主行“加持”法,代宗赐以紫衣,敕为国师等事;(3)记述德宗朝惠果弘教和收授徒众的情况;(4)记述顺宗永贞元年(805)十二月,惠果亡故等情况,年寿缺载。见载于日本《大正藏》。
千手眼大悲心咒行法
《千手眼大悲心咒行法》又名 《大悲心咒忏法》、《大悲忏法》等。是宋代天台宗僧人知礼依据《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大悲心陀罗尼经》,按天台宗的教观行仪而作的佛教忏仪作法书。此书被编入历代刊刻的佛教《大藏经》中,清代僧人读体曾依知礼《大悲忏法》重新加以编纂,成《千手千眼大悲心咒行法》一卷。日本《大正新修大藏经》将知礼此书收于第46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