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野类要
作者:赵升
五卷,南宋赵升撰。据此书自序称,自幼入京都观朝仪、刑政、名理诸事,吏牍之文,及闻缙绅间互相称谓等沿习之语,皆蒙然无所知识,遂搜求诸书,但不是记载简略,就是失于记载,只好求教于诸师友及老先生,日积月累,遂记录下来,于南宋理宗端平三年(1236)整理成书。所记多为宋代朝野故事,以类相从。共分班朝、典礼、故事、称谓、举业、医卜、入仕、差除、升转、爵禄、职任、法令、文学、政事、杂制、帅幕、降免、退闲、忧难、馀纪二十类。《四库全书总目》只记载十四类,缺少差除、升转、爵禄、文书、杂制、退闲六类。各类之下分别记录,共三百二十九事。每事又各标小目,而一一详诠其说。全书于宋代案牍文辞及官场习语逐一解释。但对宫禁内职不作记录。对后人研究宋代朝野礼仪、典章制度等,有很高的参考价值。版本主要有武英殿聚珍版书本、《四库全书》本、《知不足斋丛书》本、《丛书集成初编》本、《笔记小说大观》本等。
赵升其它书籍
猜你喜欢的书
梁溪集
诗文别集。一百八十卷,其中诗二十八卷。宋李纲撰。《宋史》本传言其“文章、歌诗、奏议百馀卷”。赵希弁《郡斋读书志·附志》著录《梁谿先生文集》一百七十卷。《直斋书录题解》著录《梁谿集》一百二十卷。由于其各种杂著如《靖康传信录》等,或收或不收,或收多收少,故流传有各种卷帙不同之本。李集最初由纲子秀之编辑,当时只刊表章奏札八十卷,不包括诗、文。赵记之一百七十卷本、陈记之一百二十卷本,皆包括诗、文而言,诗、文部分,当为后人所补辑。此集尚有宋刻残本传世,为南宋宁宗嘉定(1208—1224)时史氏所刊。另有清影宋刊本,《附录》一卷,为年谱、行状、谥议、祠记、祭文、挽词等,刻于清宣宗道光十四年(1834)。此本犹存宋刻遗意。《四库全书》所收《梁溪集》为一百八十卷、附录六卷本,包括赋四卷、诗二十八卷、表本诏书二卷、拟制诏四卷、表札奏议六十四卷、札子二卷、状三卷、书二十二卷、启二卷、记二卷、序六卷、赞二卷、颂箴铭辞一卷、论二卷、迂论十卷、杂著六卷、题跋三卷、祭文疏词二卷、碑志五卷、《靖康传信录》三卷、《建炎进退志》四卷、《建炎时政记》三卷,另附年谱一卷,行状、谥议、祠记、祭文、挽诗、像赞、书跋等五卷。李集流传版本较多,如南宋嘉定时其孙李大有刊印之八十卷本,明武宗正德(1506—1521)间邵武县刊印之《宋丞相李忠定公奏议》六十九卷、《附录》九卷,明末左光先所刊《李忠定公选集》四十七卷以及清圣祖康熙(1662—1722)间李荣芳之重刊本。又有明刊《李忠定公选集》四十卷本。
兰蕙小史
《兰蕙小史》是近代兰艺历史中最为著名的一部兰谱。吴恩元、唐驼先生将自己毕生选育培植的兰蕙铭品尽数收录书中
水镜录
水镜录,编撰者不详。似出于明代。一卷,收入《万历续道藏》。此书辑录七篇劝善戒杀,积功修德之文。即《太上感应篇》、《梓橦帝君戒士子文》、《阴德延寿论》、《放生文》、《杀生七戒》、《劝杀牛歌》。各篇大旨谓天道福善而祸淫,神明赏善而罚恶,善恶有报,应如影响。故劝人行善积德,不可杀生害命。
太玄金锁流珠引
原题唐李淳风注并序。然唐宋公私书目皆无着录,疑为宋元道士之作。原书二十九卷,并序文一卷,合共三十卷,收入《正统道藏》太玄部。据该书〈序〉称,其书本名《金箓行法》,后改「金箓」为「金锁」。金锁之意,为「锁魂炼魄,求生去死」,亦为「坚身如金,留神系锁」。「流珠」本指北斗九星,在此则喻「修行步纲(罡)」、「流转随珠」。据现代学者考证,该书大约出于八世纪末至九世纪初。但也有学者因诸家目录罕见著录之,故怀疑它可能是宋元间术士拾缀六朝时术数家言而成。此书分为七十八篇,融会上清、天师道符箓法术,乃上清金阙帝君等神仙降授。书中列举若干符箓、禹步之图,详述步罡踏斗、存神诵咒、醮祭日月星辰、飞符上章、召役六甲、为人收鬼去邪、断瘟除病、制伏虎豹龙蛇,以至于行水缩地、出没隐现等法术,无不详载。大抵以上清派飞步星斗及天师道驱邪治病之术为主。该书收录了唐代道教大量的正一法术(尤其是正一驱邪法术),主要如下:从《金锁流珠引》的相关记载可以看出,唐代正一法师在行法术时往往将建坛、步纲、存想、服炁、上章以及符箓等结合在一起,其中收录的法术与宋代新符箓道派天心派的法术(天心正法)非常相似,反映出了唐代正一法术对天心正法的影响。又书中往往以总真大仙王方平、司命李仲甫、茅盈、许玉斧及张道陵、赵升、王长等人撰述。全书搜罗宏富,卷帙庞杂,益经众手纂集,非一人一时之作。
神童诗
蒙学读本。一卷。北宋汪洙撰。成书时间已不可考。汪洙,字德温,鄞县(今属浙江)人。元符三年进士,官至观文殿大学士,谥“文庄”。据明代朱国桢《涌幢小品》载:汪洙九岁能诗,自称神童。世人收其五言诗为《汪神童诗》,以教蒙童。在流传过程中,遂直称《神童诗》,又称《幼学诗》。今传本《神童诗》共收五言诗34首。采用按诗的内容分类编写的方式,首选“劝学”诗14首,继选“状元”、“言忠”、“帝都”、“四喜”、“早春”、“春游”、“暮春”、“寒食”、“清明”、“纳凉”、“秋夜”、“中秋”、“秋凉”、“七夕”、“登山”、“对菊”、“冬初”、“季冬”、“除夕”等十九类二十首(其中“帝都”2首)。包括了劝学、得第、为官以及四季景物、节日礼仪的描写。篇幅短小,诗味浓郁、格律严谨,音韵和谐,读起来琅琅上口、情趣盎然,易于背诵。《神童诗》的内容有些反映了当时士子的苦读情形,如《秋夜》:“漏尽金风冷,堂虚玉露清。穷经谁氏子?独坐对寒檠。”《秋凉》:“一雨初收霁,金风特送凉。书窗应自爽,灯火夜偏长。”但也有相当多的诗以高官厚禄引诱蒙童就学,如“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君看为宰相,必用读书人”,“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之类,不仅为现代人而且也为古人所非议。应该指出,今本《神童诗》并非汪洙一人之作,也非尽为儿时作品,其中至少有两首为唐代大诗人李白所作,还有南朝陈末代皇帝陈叔宝的诗。《神童诗》坊间刻本甚多,流传很广。后有人杂采历代诗作,增补至数千首,仿作中以《千家诗》影响最大,甚至超过《神童诗》。
万善同归集
凡三卷。北宋延寿述。收于大正藏第四十八册。系广举经论、祖释等禅家心要之书。各卷之初,首叙其概旨,而后以问答体解明其意旨。问答总数有一一四条,其中第一一二条(大四八·九九二上):‘问:“此集所陈,有何名目?”答:“若问假名,数乃恒沙。今略而言之,总名万善同归,别开十义。一名理事无阂,二名权实双行,三名二谛并陈,四名性相融即,五名体用自在,六名空有相成,七名正助兼修,八名同异一际,九名修性不二,十名因果无差。”’由此可知本书之概要,乃逐条解说其意义者。然实际之记述却未必依上所述之顺序。卷上之初,即说理事相即、万行由心等义,次则以三十三条问答解说其意;卷中之初,即略示波罗蜜等实践行法,后复以二十七问答细说之。卷下之初,举示妙行圆满之趣旨,再揭以五十四条问答,论述其意义。全书虽以宣扬禅旨为主干,而华严、天台、净土等诸宗思想之融合,随处可见,所引用之书目亦甚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