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离钩
作者:潘之淙
十卷。书论。明代潘之淙撰。之淙,字无声,号达斋,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所著《书法离钩》汇集了前代各家书法论著精华,分为八十一类编纂成集。卷一分为源流、六义、四学、证非、述传、古文、大篆、小篆、八分、隶书、飞白、楷书、行书、急就、草书十五个细目,论述六书源流;卷二至卷六分取法、初学、执笔、操手、用笔、笔锋、定心、知道、从性、适志、解悟、记异、学篆、学隶、学楷、学行、学草、论写、论血、论骨、论筋、论肉、论脉、体式、形状、气势、布置、运用、肥瘠、方圆、迟速、劲软、结构、弊病、钟意、灌法、心颂、纲目、八法、一侧、二勒、三弩、四趯、五策、六掠、七啄、八磔、点例、勾例、撇例、笃学、临书、摹书、书丹、辨惑、先后、误写、利器五十八个细目,论述学书方法;卷七至卷八分为品题、赏鉴;卷九分为法帖、原笔、原墨、原砚、原纸五个细目,讲法帖及文房四宝;卷十为均韵。分类虽支离破碎、漫无系统,但从以上细目可清楚看出此书主旨在于阐述书法名家笔法,主张学书只有在学得前人方法基础上,然后才有创造。后人评此书多袭旧说,且在编辑中漫无系统,出处不尽注明。书名“离钩”二字是采用佛家语“垂丝千尺,意在深潭,离钩三寸”的意思。有《惜阴轩丛书》本、《四库
潘之淙其它书籍
猜你喜欢的书
爱你如诗美丽
纪伯伦生命中曾有两位红颜知己,对他的一生都有重要的影响。其中这位年长纪伯伦的异国女性,在纪伯伦生命最艰难、最晦暗的时候给了他巨大的帮助,注入给纪伯伦的绝不简简单单是金钱,而是一种高山流水的能量。在所有纪伯伦的通信中,从来没有这样巨大数量的书信写给特定的一个人。纪伯伦蒙受她的照顾,迅速在异国成长。因为命运的安排,这对高尚的精神情侣未能在一起。纪伯伦临终前,把所有的画作全部送给了玛丽。因为这些画全都来自于玛丽的精神指导。本书收入了纪伯伦致玛丽的信179封,玛丽致纪伯伦的信72封,纪伯伦日记3篇,玛丽日记34篇。
中朝故事
笔记。五代尉迟偓撰。二卷。共二十九条,七千多字。偓官南唐朝议郎,给事中。参修国史。李昇得国,自以为出唐太宗之后,袭承唐统,故称长安为中朝,因以名书。上卷记朝廷典章制度及君臣间事,下卷多记神仙志怪、掌故遗闻、轶事杂录等。多载晚唐宣宗、懿宗、昭宗、哀帝四朝故事。有关郑畋、李纳、李德裕轶事传闻多属无稽。如郑宰相堂饭。黄巢退出长安后,巨富捐纳修缮殿堂寺观,颇有参考价值。书版本有: 《广四十家小说》本二卷,又《历代小史》本、 《说郛》本、 《五朝小说》本、 《唐人说荟》本、 《唐代丛书》本、 《随庵徐氏丛书》本、《丛书集成》本均一卷。《随庵徐氏丛书》影刻宋抄本较佳。一九五八年中华书局标点本,可资研读。
独断
东汉蔡邕撰。2卷。今天的通行本不分卷。《四库全书》把此书归入子部杂家类。记汉代制度礼文车服及诸帝世次,兼及前代礼乐。《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一百十八说,此书是“考证家之渊薮”。书中颇多涉及文体的解说。今摘录如下:“(汉天子)命令,一曰策书,二曰制书,三曰诏书,四曰戒书。”“策书,策者,简也。《礼》曰:‘不满百文,不书于策’。”“制书,帝者制度之命也,其文曰制诏三公,赦令赎令之属也。”“诏书者,诏诰也,有三品,其文曰告某官,官如故事,是为诏书。”“戒书,戒敕剌史太守及三边营官,被敕文曰有诏敕某官,是为戒敕也。”凡群臣上书于天子者,有四名,一曰章,二曰奏,三曰表, 四曰驳议。章者需头,称稽首上书,谢恩陈事诣阙通者也。奏者亦需头,其京师官但言稽首,下言稽首以闻。……表者不需头,上言臣某言,下言臣某诚惶诚恐,顿首顿首,死罪死罪。左方下附曰某官某臣甲上文。……驳议曰某官某甲议以为如是,下言臣愚戆议异。其非驳议,不言议异。其合于上意者,文报曰某官某甲议可。”这里所说,虽指汉制,其实亦是以后各朝遵循的某些文体的写作格式。
一层楼
近代长篇小说。尹湛纳希(蒙古族)著,约成书于19世纪末叶。它是中国蒙古族文学摆脱民间文学和对历史故事的依附,以现实社会生活为题材,由作家创作而成的第一部现实主义长篇作品。《一层楼》叙述了璞玉和炉梅、琴默、圣如之间的爱情故事。这三位小姐都长期寄居贲府,从小与璞玉青梅竹马,有了深厚的感情。贲母看中了琴默,贲侯看中了盛如,璞玉之母金夫人看中了卢梅,都私下为璞玉定了婚约。璞王却爱慕着卢梅。后来贲侯给璞玉高攀了苏节度使的小姐苏己。苏已婚后不久病死,卢梅等三人也都四散飘零;他们的爱情便以悲剧告终。
格兰斯顿
《少年丛书》之一,《少年丛书》最早于1908年冬天由张元济主持的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出版,又名《中外伟人的传略》。《少年丛书》共28册,分别讲述了28位中外名人的人生故事。《格兰斯顿》孙毓修著。格兰斯顿即格莱斯顿,英国著名政治家、自由党领袖和内阁首相。出身商人家庭,毕业于牛津大学。1833年进入众议院。历任贸易大臣、殖民大臣、财政大臣,1868年起四次出任首相(1868—1874、1880—1885、1886.4—6月、1892—1894)。任内竭力维护工业资本利益,取消保护关税制度,同法、比、意、奥诸国订立通商条约,深得自由贸易派拥护。1870年推行教育改革,实行文官考试制度。1884年实行议会改革,农业工人获选举权。在他生命的最后10年中,致力于争取实现爱尔兰自治法案的斗争,未成。反对工人运动。对外推行殖民扩张政策,镇压了埃及和苏丹人民反英起义。
中论
儒学类著作。东汉徐幹著。今本二卷,共二十篇。《隋书·经籍志》、《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皆云六卷。陈振声《直斋书录解题》、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并作二卷,与今本合。北宋曾巩在《校书序》中指出:“始见馆阁及世所有徐幹《中论》二十篇,以谓尽于此;及观《贞观政要》,怪太宗称尝见幹《中论·复三年丧篇》,而今书此篇缺;因考之《魏志》,见文帝称幹著《中论》二十余篇,于是知馆阁及世所有幹《中论》二十篇者非全书也。”书中提出:“大义为先,物名为后”的命题,反对当时“鄙儒”之“矜于诂训,摘其章句,而不能统其大义之所极”(《中论·治学》)。故其内容主要是阐明儒家经义。魏文帝曹丕称其成一家之义,足传于后。有《四部丛刊》本、《双鉴楼》本及《四库全书》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