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事微言
作者:唐志契
中国古代画学论著。明唐志契著。四卷。卷一凡五十一节,论述山水画美学原理。认为“凡画山水,最要得山水性情”,主张情景合一,以艺术家的个性贯注于山水之中。提出“山情即我情,山性即我性”;“水情即我情,水性即我性”的观点。指出以情观景,才能使落笔不生软、不板呆,强调以审美情态观察山水,才能使作品超越古人。又有“画尊山水”、“画以地异”、“山水写趣”、“画要读书”、画“要看真山真水”等各节,反映其反对绘画摹拟古风,重视真、情的美学观点。卷二至卷四,采集前人观点,包括《品画录》、《续画品序》、《画录补遗》、《纪艺》、《续纪艺》、《画笺》、《画麈选要》、《画媵选要》、《画题》、《山水松石格》、《山水诀》、《画论》、《画山水赋》、《笔法记》、《名画记》、《林泉高致》、《山水纯全集》、《画史》、《画训》、《画继杂说》、《画山水诀》、《图画歌》、《山水节要》、《绘宗十二忌》、《采绘辑议》、《画谱》、《无声诗》、《画苑》、《画说选要》、《国朝吴郡丹青志》、《画史》、《书画金汤》、《名人图画语录》等。为历代画学美学思想精华。该书一度流传较广,为艺林所重。原刻藏本有“天启丁卯(1627年)仲春自序”,今已佚。现只存郑元勋序一篇。有
唐志契其它书籍
猜你喜欢的书
大城北京
林语堂旅居美欧数十年,用多部传世经典专著,向西方介绍光辉灿烂的中国文化。本书同大师同类专著一样,旁征博引,纵横捭阖,以丰富的文史资料和自由的行文风格,重新演绎了北京数千年的历史演变,北京文化的各个层面——内城与外郛、市区与郊野、皇室与民众、皇宫、御苑、寺庙、佛塔、雕塑、绘画、书法等等城市名片也尽收其中。而这些,再尽可能的辅之以大量珍贵的老北京照片和地图,更是国人不可不读的大师又一名作。全方位再现原味北京的大师经典,贴心体会北京精神的大成之作!最真实准确的纪实性、最引人入胜的可读性、最高的艺术品位、最强的收藏价值!
四明洞天丹山图咏集
原题唐木玄虚撰,唐贺知章注。今观此集,编排混乱,不仅误题撰者、注者、且序文与所序之书亦张冠李戴、阴差阳错,极易使人误以本书为曾坚所集,或曾坚与危素合集。今集实有三序:一为卷前曾坚序,误题《四明洞天丹山图咏集序》,实为《四明洞天丹山图序》;二为书中曾坚《石田山房诗序》;三为书中危素序,误题《白水观记》,实为《四明洞天丹山图咏集序》。由三序可知,四明山道士毛永贞之徒吴国珙请危素为题《四明山铭》勒于山石。12年后,另一徒薛毅夫携毛永贞所刻《四明洞天丹山图》,请曾坚作序,即今集所录第一序。图盖古人所作,唐木玄虚作七绝24首附于图,贺知章作注,后附《吴上虞令刘公传赞》和《宋孔先生传赞》。后毛永贞集其徒薛毅夫与京师文士大夫所赋诗若干首,名曰《石田山房诗》,复请曾坚作序,即今集所录第二序。一年后,毛永贞将《四明洞天丹山图》、《四明山铭》和《石田山房诗》合刻,相当于今集,请危素作序,述其始末,即今集所录第三序。《四明洞天丹山图咏集》实为毛永贞及弟子薛毅夫所集。危素序作于元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永贞及毅夫皆元人。永贞字善卿,毅夫字茂弘。该集述刘纲、樊云翘成仙之事及历代隐士、道士事迹。上虞令刘公即刘纲。宋孔先生,名祐。本书现存诸本中,以《道藏》本早出。
傲霜花
现代长篇小说。张恨水著。1947年上海百新书店初版。内收《自序》1篇。小说初载时原名《第二条路》,1941年初载于重庆、成都两地的《新民报晚刊》。作者在《自序》中说,这是一部叙述人生的书,将自己抗日战争时期在重庆所见所闻有关教育界的困苦情形,“摄取了一部分现象,来构成这部小说”,“替教育界人呼吁”。小说共48章。女主人公华傲霜是个老处女,职业是教师,受过高等教育,但情性孤傲。她热心于妇女运动,办妇女补习学校,曾说:“其实我并没有崇高的理想,只是从小在学校里念书,就养成了这么一个习惯,不甘寂寞,不肯承认男子对外,女子对内这个原则。不过我的交际手腕和我的理想,不能融合,往往在这二点上失败。”她抱独身主义,独处30多年后,才深觉没有男人不易生活,最后和留学生出身的老商人夏山青结合。华傲霜生活道路和人生看法的这个大转变,还由于教育界生活困苦的原因所造成。她教书无法糊口时,不得不弃教从商,与人合办合作社。她一向看不起经商,视商人为市侩。可是一旦生活不下去,自己也不得不经商时,才扭转了旧时的观念,改变了生活态度,最后同经商者结为伉俪。作者写来不无幽默感,但仍“不失正义感”(《自序》)。
柳氏传
唐代传奇小说。又称《章台柳传》。1卷。许尧佐撰。《太平广记》卷485采入。故事梗概是说名列“大历十才子”之一的诗人韩翊,得友人李生所赠宠姬柳氏。2人感情极好。“安史之乱”中,2人失散。韩翊在节度使侯希逸帐下任书记,柳氏剪发寄居寺庙。乱平后,韩翊派人寻找柳氏,并以练囊盛麩金,题诗曰:“章台柳,章台柳,昔日青青今在否?纵使长条似旧垂,亦应攀折他人手。”柳氏见诗啼泣,并有答诗,但不久柳氏就被恃功邀宠的蕃将沙吒利劫去。韩翊在一次酒宴上神情沮丧,座中有虞侯许俊答应相助,不一会儿就以智谋劫回柳氏。侯希逸也奏明皇上,遂以柳氏归韩翊。这个爱情故事是当时真人真事,早已广为流传。《本事诗》“感情第一”中也载有此事,是孟棨据目击者赵唯的口述所记。与本篇比较,《本事诗》所载此事的文字有差异,无篇末感慨,却多出韩翊复得柳氏以后的轶事。其情节后来被引为典故,改写成戏本。明代《玉合记》、《练囊记》、《章台柳》等都是演此故事的传奇剧。本篇被收入《绿窗女史》、《五朝小说》、《唐人说荟》、《龙威秘书》、《丛书集成初编》、《旧小说》等丛书,题《章台柳传》。《虞初志》、《唐宋传奇集》、《唐人小说》中所收入的本篇,题名为《柳氏传》。
春秋四传质
二卷。王介之撰。王介之字石子,号石崖,衡阳(今属湖南)人,明末经学家,清代着名哲学家王夫之之兄。明崇祯时,介之与其弟夫之同举于乡,明亡,遂隐居不仕。除此书外,王介氏还撰有《周易本义质》、《诗经尊序》诸书。此书取《春秋》三传及胡传之异同而断以己意。王氏认为,“《春秋》二百四十二年间,事屡变,文亦屡易,四传各存其说。而断以义,则《胡氏》精而《公》、《穀》尤正;质以事,则《左氏》有征为可信也。”此即是本书之宗旨。此书有本旧说者,如隐公元年用杨时《答胡康侯书》以驳胡氏“元即仁”之说;有据一传而去取互异者,如隐公元“王正月”既采《公羊》大一统之说,又驳《公羊》王即文王之说;有就四传互质者,如文公四年“逆妇姜于齐”,四传异说,王氏舍《左》、《公》、《胡》而从《穀梁》“礼成乎齐”之说;有专据《胡传》而不尽从者,如定公从祀先公,取胡氏昭公始祀于庙之说,而驳其事出阳虎而不可详之说。要之,王氏之治《春秋》,归之于“君子原心”,“绝恶于未萌”。桓公元年“公即位”,王氏说云:“恶莫憯于意,意者,不可如者也。故《春秋》之法有诛意以殊诸文者矣,未有因其意而为文以执法者也。意动于微而滔天之恶从之以生,圣人笔削以夺其意,所以窒乱源而遏人心之横流也。”《四库》系据抄本收录。
遗教经论记
遗教经论记,三卷,宋观复述并序及题记,善服后序,日本淨确题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