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事微言

作者:唐志契
绘事微言

中国古代画学论著。明唐志契著。四卷。卷一凡五十一节,论述山水画美学原理。认为“凡画山水,最要得山水性情”,主张情景合一,以艺术家的个性贯注于山水之中。提出“山情即我情,山性即我性”;“水情即我情,水性即我性”的观点。指出以情观景,才能使落笔不生软、不板呆,强调以审美情态观察山水,才能使作品超越古人。又有“画尊山水”、“画以地异”、“山水写趣”、“画要读书”、画“要看真山真水”等各节,反映其反对绘画摹拟古风,重视真、情的美学观点。卷二至卷四,采集前人观点,包括《品画录》、《续画品序》、《画录补遗》、《纪艺》、《续纪艺》、《画笺》、《画麈选要》、《画媵选要》、《画题》、《山水松石格》、《山水诀》、《画论》、《画山水赋》、《笔法记》、《名画记》、《林泉高致》、《山水纯全集》、《画史》、《画训》、《画继杂说》、《画山水诀》、《图画歌》、《山水节要》、《绘宗十二忌》、《采绘辑议》、《画谱》、《无声诗》、《画苑》、《画说选要》、《国朝吴郡丹青志》、《画史》、《书画金汤》、《名人图画语录》等。为历代画学美学思想精华。该书一度流传较广,为艺林所重。原刻藏本有“天启丁卯(1627年)仲春自序”,今已佚。现只存郑元勋序一篇。有

唐志契其它书籍

猜你喜欢的书

金漳兰谱

金漳兰谱

南宋赵时庚撰。时庚,宋宗室,自称爱兰成癖。书作于绍定六年(1233)。全书五篇,分叙兰花容质、品兰高下、天下爱养、坚性封植、灌溉得宜。不仅记兰的各品种形色特点,还记品种和培护方法。是中国最早关于兰草的专著。首有绍定癸已(1233)作者自序,书大约成于此时。作者自少时即爱赏兰花,“艳丽之状,清香之幽,目不能舍,手不能释”,历时三十年,始成此书,可谓对兰花深有研究。内容分叙兰容质、品兰高下、天地爱养、坚性封植、灌溉得宜、奥法等六篇,后有嫩真子李子跋。《叙兰容质》一篇,评介诸名花,除叙述其名称由来、形状、颜色外,注重品评其审美风格。

大唐开元礼

大唐开元礼

典制文献。原名《开元礼》。唐开元中敕撰。150卷。署名为唐玄宗时宰相萧嵩奉敕修撰,而实际参加工作的主要是徐坚、李锐、施敬本、王仲邱等人。以唐太宗贞观年间和唐高宗显庆年间的礼书为基础,加以折衷同异编次而成。唐初礼司无定制,遇事临时议定礼仪,张说提出折衷《贞观礼》、《显庆礼》等书,以定礼制,因有此编。诏徐坚等初修未成,萧嵩等再修,于玄宗开元二十年(732)成书。分吉、宾、军、嘉、凶五礼,系226目,为唐科举考试必读之书。

古书医言

古书医言

医史著作。日本吉益为则著。又名《医方古言》。全书共4卷,成书于1773年。此书按医言出处分卷辑录30余种诸子百家著作中数百条医论医话,是收集古人医事活动的较早记载。卷1辑自《周易》、《诗经》、《礼记》、《左氏传》;卷2辑自《荀子》、《列子新论》、《鬼谷子》、《战国策》、《吕氏春秋》等;卷3辑自《史记》、《淮南子》、《盐铁论》、《扬子法官》等;卷4辑自《刘向新序》、《说苑》、《论衡》、《前汉书》、《内经》等书。全书对秦汉以前古书中有关医事史料考古证今,加以诠解,使治病之道复明于时世。现存日本文化二年乙丑(1805年)爱鹅堂泰中主人抄本,日本文化三年(1806年)藤大信刻本,日本文化十一年(1814年)晚成堂刻本。

太上洞玄灵宝本行宿缘经

太上洞玄灵宝本行宿缘经

《太极左仙公请问经》,《正统道藏》题作《太上洞玄灵宝本行宿缘经》。「古灵宝经」之一,约成书于东晋末南朝初。陆修静《灵宝经目》已着录。原经二卷,上卷有敦煌抄本(s135l号);下卷收入《正统道藏》太平部,经名误题作「本行宿缘经」。本书上卷乃太极左仙公(葛玄)向「高上老子无上法师」请问修行善功之事。经文下卷乃葛玄向「太极真人高上法师」请问人生宿缘之事。谓世人各有本行宿缘命根,随先世善恶之不同而受命有异。罪福之报应如影随形,而报在三世。修道受戒者来世可得福报,作恶犯戒者生受刑罚考治,死入地狱受苦,来世转生为 ... 仆役或边夷残疾。全书主旨在劝人修道行善。

汉上易集传[四库本]

汉上易集传[四库本]

十一卷,宋朱震著。据书前《进书表》,此书之作始于政和丙申(1116年),完成于绍兴甲寅(1134年),历十八年而成。大旨以象数之学为主,多发明卦变、互体、伏卦、反卦、纳甲等说。为反对象数之学的讥诋。但魏了翁以为,《汉上易》太烦,却不可废。其《进周易表》称:“以《易传》为纲,……包括异同,补苴罅漏,庶几道离而复合。”其中对六十四卦之解说引用程颐《伊川易传》处近百条,多属政治思想及修养方法。《卦图》及《丛说》中保存大量象数学资料。《四库全书》、《直斋书录解题》俱作十一卷。题曰 “汉上”,盖因所居以为名。凡十八年而成。其说以象数为宗,推本源流,包括异同,以救老庄虚无之失。

类证治裁

类证治裁

综合性医书。8卷。附卷1卷。清·林佩琴撰于1839年。作者将内科杂病、妇科、外科等病证据不同的病因和临床表现,详予辨析,在辨证论治原则的指导下,对各种病证提出具体治法及应用方剂。其中有不少病证,附述了个人治案,从实践的角度补充作者的论述。亦可供学医者借鉴。本书为综合性医书。林氏认为诊治疾病,难点在于识证和辨证,所以非常重视识证与辨证。识证的重点是阴阳虚实,六淫七情;辨证则须辨其在经、络、腑、脏、营卫、筋骨等不同的病位。他编写此书,首先以《内经》理论为本,因为是临床为主的著作,书中广泛吸取古今名医的学术经验,上自张仲景,中迄金元刘完素、李果、朱震亨等,下迄清代张璐、叶香岩、程钟龄辈,立论比较严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