歙砚说
作者:佚名猜你喜欢的书
樊川文集
诗文集。唐杜牧撰。二十卷,外集一卷,别集一卷。牧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宰相杜佑之孙。太和进士。曾在江西、宣歙等地节度使幕中任幕僚,后又任黄州、池州、睦州、湖州刺史,官至中书舍人。后人称“小杜”。有经邦济世抱负与忧国忧民情怀,其古诗多反映这类内容。在七言绝句创作上有独特成就,其七绝或咏史,或抒情,或写景,无不俊逸脱俗,爽朗清新。创作有多方面成就。诗文俱佳,诗成就尤高。诗多律体、绝句。内容有以论政、强兵、反佛来阐述其主张,表达削平藩镇势力,平治天下的雄心。有表达诗人意气抱负及感伤时事的。古体诗题材广泛,笔力峭健。
声律启蒙
清邵阳车万育著。全书两卷。按三十个平声韵部编写对文,上、下卷各十五个韵部。每韵有对文三则,每则有联语十对,联语也从三言到十一言不等。对仗工整,语言雅致,一韵到底,便于记忆,流传以来,影响极为深广,深受读者喜爱,因而版本很多。近年来湖南岳麓书社加以整理重印。兹录其“东”韵对文一则,以见一斑:“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来鸿对去燕,宿鸟对鸣蛩。三尺剑,六钧弓,岭北对江东。人间清暑殿,天上广寒宫。两岸晓烟杨柳绿,满园春色杏花红,两鬓风霜,途次早行之客;一蓑烟雨,溪边独钓之翁。”
草山残梦之七:五·二四事件
长篇历史小说。唐人著。写于六十年代至七十年代,从蒋介石逃离大陆写起,直至蒋客死台湾,描写了蒋家父子及蒋氏家族在台湾复杂环境中的种种活动及心理状态。《草山残梦第七集 五·二四事件》围绕 “五・二四” 事件展开,详细描述了该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这一事件通常是台湾社会矛盾激化的一个体现,涉及到民众对国民党统治的不满以及由此引发的一系列冲突和动荡,反映了当时台湾社会的不稳定和国民党统治面临的危机。
易经
虽然家族秘史谜云满布让琵琶很迷惘,但童年毕竟是悠长而美好的。十八岁那年,她因为惹怒了父亲与后母,惊险地逃出那个囚禁她的豪宅,去投奔母亲与姑姑。原本母亲打算让琵琶去英国留学,却遇上了战争爆发,只好安排她去香港大学念书。此时琵琶才发现上海在拉扯着她的心,她爱上海,就像从前的人思念着自己的未婚夫! 求学时期的琵琶初尝团体生活的热闹,并结识了风趣的印度女子比比,但烽火很快地威胁到香港,学生们也开始过着战战兢兢的日子。琵琶备感流落异地的恐惧与无助,然而母亲非但没能给她半点依靠,反而更显疏离防备。 随着香港被日军占领,琵琶不得不中断学业,她和比比商量要一起回上海,她相信只有故乡能与自己的希望混融!为了拿到船票,琵琶必须发挥从小累积的世故与智慧,即使那要冒上生命的危险…… 接续《雷峰塔》的故事,《易经》描写女主角十八岁到二十二岁的遭遇,同样是以张爱玲自身的成长经历为背景。张爱玲曾在写给好友宋淇的信中提及:「《雷峰塔》因为是原书的前半部,里面的母亲和姑母是儿童的观点看来,太理想化,欠真实。」相形之下,《易经》则全以成人的角度来观察体会,也因此能将浩大的场面、繁杂的人物以及幽微的情绪,描写得更加挥洒自如,句句对白优雅中带着狠辣,把一个少女的沧桑与青春的生命力刻划得余韵无穷!
山鬼
中篇小说。沈从文著。作于1927年。作品取屈原《九歌》中《山鬼》同一题目,写一个湘西青年因失恋而迷惘,终于成为疯子的凄凉故事。一个被人叫做“癫子”的青年突然失踪了,牧童发现他藏在山洞里做着白日相思梦。后来,他颓然回家,给母亲带来无限的哀愁。小说通过这一原为人们喜欢的小伙子变为任性、乖僻的“癫子”的描写,表现对压抑人性的世俗的批判和对青年得不到人们理解的深切同情。围绕着主人公的命运,作品摇曳多姿地点缀着种种山乡风俗,娓娓描述了各种民俗趣事,构成了一幅独具魅力的湘西风情画。但由于山鬼孤寂的幽灵的存在,使这幅画面抹上了一层忧郁的色彩。
生存,并不是苟活:鲁迅传
许寿裳于日本留学期间与鲁迅相识,并结为终身挚友。鲁迅去世后,他多次撰写回忆文章,内容翔实,感情深挚,文笔淳厚。许寿裳笔下的鲁迅,不是神,而是人,是和我们一样的普通人;但另一方面,他和我们大多数人所习惯的人是不一样的,是一个特别的人,因为特别所以稀少,因为稀少所以我们需要鲁迅。许寿裳是最能理解鲁迅的同时代人,鲁迅的伴侣许广平在给许寿裳的信中说:“回忆之文,非师莫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