烹飪與醫藥

在現代生活裏,醫生與厨師是兩種截然不同的職業,藥品與食品在不同的商店出售,吃藥與吃飯更有極不相同的苦與樂。可是在我國的古代,烹飪與醫藥却有着十分密切的關係,乾脆説,醫生與厨師不分,藥品與食品一致,吃飯,有時候就等於吃藥。xAa中华典藏网

根據《周禮》(我國古代講禮制的專書),古代宫廷裏負責餐食的官如“庖人”、“内饔”、“外饔”、“亨人”、“甸師”、“獸人”、“帷人”、“臘人”都在食官之長“膳夫”的統領之下。但是有一種食官叫“食醫”,都在醫官之長“醫師”的統領之下,與“疾醫”、“痬醫”、“獸醫”並職。“食醫”的職務是“掌和王之六食、六飲、六膳、百羞、百醬、八珍之齊”。用今天的話説,就是掌管搭配主食、副食,確定餐飯的食譜。由醫生來掌管食譜,道理很簡單:吃飯不僅是爲了解餓,更重要的還要能養身治病;吃藥雖不能馬上解餓,在養身治病上,作用與吃飯相同。所以定食譜跟開藥方都讓醫生管,是大有道理的。《詩經》裏有“可以療飢”的句子,足見古代人連飢餓也認爲是一種病,必須用吃飯來治療。xAa中华典藏网

一般人認爲調味是爲了可口,也就是爲了解饞。但是從醫學的角度看,調味的目的主要是使食品切合人的健康要求。《周禮·食醫》有“春多酸,夏多苦,秋多辛,冬多鹹,調以滑甘”的説法,就是講味道要應合時氣。春天酸味大,夏天苦味大,秋天辣味大,冬天鹹味大,都用棗、栗、飴、蜜等甘甜的調料衝淡它,免得太過而傷身。主食與副食的搭配,也有醫學根據。《食醫》記載:“牛宜稌,羊宜黍,豕宜稷,犬宜粱,雁宜麥,魚宜苽。”也並非只爲了可口,更取其氣味相成。比如,稌就是稻米,牛味甘平,稻味苦而又温,“牛宜稌”,取其甘苦相成。又如,犬味酸而温,粱米味甘而微寒,“犬宜粱”,取其温寒相成。……查查古代的醫藥書《本草》、《素問》,牲與穀配合的根據皆可索尋。xAa中华典藏网

我國古代的文字訓詁也常常反映醫與食的關係。xAa中华典藏网

齊,小篆作,用禾麥吐穗上平的形象表示整齊之義。整齊是人爲約束的結果,所以“齊”又有約束之義。規定各物的統一比例加以混合或化合也叫“齊”,藥劑的“劑”就是用的這個意義,“劑”字則是從“齊”裏分化出的後起字。前文所説“掌和王之六食、六飲、六膳、百羞、百醬、八珍之齊”的“齊”,就是後來的“劑”。由此可以看出,食品的調和與醫藥的配方在古代同名,都叫“齊”(劑)。xAa中华典藏网

“藥”,從“艸”,本是治病的中草藥的統稱。但漢朝人的“芍藥”(一作“勺藥”)却是調料的意思。《論衡·譴告》説:“釀酒於罌,烹肉於鼎,皆欲其氣味調得也,時或鹹苦酸淡不應於口者,猶人勺藥失其和也。”這裏的“勺藥”就是調料。引申之,經過烹調的食品也叫“勺藥”。張衡《南都賦》説:“歸雁、鳴鵽(duó)、黄稻、鮮魚以爲勺藥。”“勺藥”指的是食品。“勺藥”這個詞,經過音變,成了今天的佐料。《説文解字》中有“岝”字,訓釋作“和也,从甘,从厤。厤,調也”。“調”,就是“調和”(即“調料”)。“厤”就是“適厤”(dí lì)。“適厤”也就是“芍藥”。可見“藥”用於醫藥,也用於烹飪。xAa中华典藏网

烹飪要有利於健身,注重治病和營養,這是我國古代早有的傳統。但是用醫藥的觀點確實也可以做出許多美味可口的佳肴來。唐朝人昝殷寫過一部醫書叫《食醫心鑒》,都是用食品來治病。比如,將粳米填在鴨子裏蒸食可治脚氣,真不失爲佳肴兼良藥。廣東有一種“黄芪鴨子”,用補氣的黄芪爲佐料,噴香焦黄,既爲口腹之美食,又可健身治病,更是食醫的佳作了。xAa中华典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