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救藥”解

一個人的毛病改不好或者一件事的後果不可制止,都可以説是“不可救藥”。“不可救藥”語出《詩經·大雅·板》:“多將熇熇,不可救藥。”孔穎達解釋這句話説:“多行慘酷毒害之惡,誰能止其禍?如人病甚,不可救以藥。”5Zj中华典藏网

孔穎達把“不可救藥”解釋作“不可救以藥”,用今天的話説就是“没法用藥治”。這在意義上可以説得過去,可惜不符合先秦的句法。從語義關係上説,動詞“救”可以帶兩種意義的賓語:一種是被救助的對象,例如“救民”、“救國”、“救人”等;另一種是需要免除的灾禍,例如“救灾”、“救死”、“救火”等。但是不能帶“藥”,這種意義爲救灾手段的賓話。説成“不可救以藥”,也有點不成話,注釋家們常批評這種生硬的解釋爲“不辭”。5Zj中华典藏网

其實,“不可救藥”應是“不可救療”,用今天的話説就是“没法救治”。王引之在《經義述聞》裏“藥石”一條下説:“‘藥’字古讀若‘曜’(説見《唐韻正》),聲與‘療’相近。”又引《方言》:“愮,療治也。江湘郊會謂醫治之曰愮,或曰療。”注:“愮音曜。愮與藥古字通。”這一條也適合於“不可救藥”。《詩·大雅·板》:“多將熇熇,不可救藥。”《韓詩外傳》“藥”作“療”。《左傳·襄公二十六年》:“今楚多淫刑,其大夫逃死於四方,而爲之謀主,以害楚國,不可救療。”——也寫“不可救療”。5Zj中华典藏网

“藥”和“療”通用和互訓的地方很多,這兩個字本是一詞之分化。“療”是治病的行爲,“藥”是治病的湯餌,本來用一個詞表達,以後分寫兩字,分化初期習慣上還互相通用。《説文》“藥”寫作“藥”,“療”寫作“恁”,都從“樂”聲,分化的痕迹更爲明晰。“不可救藥”以“不可救療”來理解,講成“没法救治”,再清楚不過了。5Zj中华典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