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尾大不掉”
“朝夕相因”與“朝不及夕”是兩個意義恰好相反的成語:一個是説日夜延續,不改樣子;一個則説有了早上,到不了晚上,很快就要大變樣了。
“朝夕相因”語出《周禮》鄭玄注。《周禮·春官·司几筵》説:“凡吉事變几,凶事仍几。”几,是一種低矮的小桌。古人席地而坐,“几”相當於今天的桌子。鄭玄解釋“變几”與“仍几”,認爲凡吉事,每事都要换一種几,所以叫變几;凡凶喪事,不换几,放在那兒不動,所以叫奠几,又叫仍几。“奠”是“停”的意思,“奠几”就是置而不動之几。“仍”訓“因”,《説文·八上·人部》:“仍,因也。”“因”當承襲、繼續講,“仍几”就是延續不變之几,鄭玄説:“奠几,朝夕相因。”這就是成語的出處。
“朝不及夕”則出自《左傳》。《左傳·僖公七年》説:“齊人伐鄭,孔叔言於鄭伯曰:‘諺有之曰:心則不競,何憚於病。既不能强,又不能弱,所以斃也。國危矣,請下齊以救國。’公曰:‘吾知其所由來矣,姑少待我。’對曰:‘朝不及夕,何以待君!’夏,鄭殺申侯以説於齊,且用陳轅濤塗之譖也。”——國家將危,而鄭伯還要“姑少待我”,所以孔叔答復他“朝不及夕,何以待君!”“及”當“達到”講,這句話意思是有了早上,到不了晚上啦,等不了你啦!
這兩個成語雖然出處不同,但因爲意義相關,所以過去經常連言或對言。今天却都在字面上有了變化。“朝夕相因”説成了“朝夕相處”,不但字面變了,意義也變了。“朝不及夕”説成“朝不保夕”或“朝不慮夕”,意義没變,但更具體、更明確了。所以現在已經不再將這兩個成語連用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