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厠”
厠,古代又名“匽”、“偃”。《莊子·庚桑楚》:“觀室者周於寢廟,又適其偃溲焉。”這是説,參觀宫室的人周覽寢室廟堂後,又上便厠去解溲。
便厠在古代之所以名“匽”、“偃”,是因爲“匽”、“偃”有“卧倒”、“止息”之義。如《論語·顔淵》:“草上之風,必偃。”《詩·小雅·北山》:“息偃在牀。”《漢書·禮樂志·郊祀歌》:“海内安寧,興文匽武。”由“卧倒”、“止息”之義,可以引申出“隱蔽”的意義,所以《廣雅疏證》卷七上説匽、偃“取隱蔽之義”。凡是“隱蔽”的地方,一般是不當道的,有藩屏的。《説文·人部》:“側,旁也。”《尸部》:“屏,屏蔽也。”《艸部》:“藩,屏也。”便厠正是建在路旁僻静隱蔽之處,它的四周有藩屏圍繞,如《墨子·旗幟篇》所説:“爲屏三十步而爲之圜,高丈,爲民圂(便厠)。”因此,便厠又稱爲“屏厠”。對於上面引用的《庚桑楚》“偃溲”之“偃”,郭象即注釋爲“屏厠”。
便厠建造的位置是在路旁屏蔽之處,而便厠的作用則是維持清潔。《周禮·天官·宫人》:“爲其井匽(應爲“庰匽”,“井”是訛字。庰是“屏”的異體字,《説文·广部》:“庰,蔽也。”——引者),除其不蠲,去其惡臭。”“蠲”是“潔”的意思。這段話是説:在宫中路邊隱蔽的地方修造厠所,清除髒物,消去惡臭。這體現了古代設置厠所的有關制度。
那麽,便厠怎樣清除髒物、消去惡臭呢?
《周禮·天官·宫人》鄭玄注指出:“匽豬謂霤下之池,受畜水而流之者。”(《十三經注疏》本676頁)
“霤下之池”的“霤”是指什麽呢?《説文·雨部》:“霤,屋水流也。”《燕禮》:“設洗篚於阼階東南當東霤。”又:“賓所執脯以賜鍾人於門内霤。”這些都説明,霤是屋檐端雨水下注之處。
有“霤”,就有“承霤”。“承霤”是屋檐下承接雨水的槽,用木或銅做成。設置承霤是便於雨水流通,正如《禮記·檀弓上》鄭玄注所云:“如堂之有承霤也。承霤以木爲之,用行水,亦宫之飾也。……今宫中有承霤,云以銅爲之。”
承霤在漢代又名爲“池”。《禮記·檀弓上》:“池視重霤。”孔穎達解釋説:“重霤者……承於屋,霤入此木中,又從木中而霤於地。故謂此木爲重霤也。天子則四注,四面爲重霤……名之爲池。”《漢書·宣帝紀》顔師古注引如淳也説:“銅池承霤。”
至此,我們就明白了,古代的便厠是通過“霤下之池”的流水來保持清潔的。鄭玄所説的“匽豬謂霤下之池,受畜水而流之者”,意思是,修築“匽豬”,就是在厠所屋檐下築土而爲蓄水池,用“承霤”把屋檐水接到池裏,讓池水流過厠所,這樣就清洗了髒物和惡臭。
漢代以前是以霤池衝洗便厠之污穢,漢以後則變爲一般地用水清洗。《史記·萬石張叔列傳》:“(石)建爲郎中令,每五日洗沐歸謁親,入子舍,竊問侍者,取親中裙、厠牏,身自浣滌。”孟康曰:“牏,行中受糞者也。東南人謂鑿木空中如曹謂之窬。”這是説石建拿着父親的内衣、便器,親自洗滌,使清潔之。
根據以上分析,可以知道,在古人心目中,談到“便厠”的時候,意味着應當時時清洗以保持清潔。所以《説文·广部》説:“厠,清也。”《釋名》也説“厠”爲“至穢之處,宜常修治使潔清也”。
從讀音上看,“清”與“厠”有雙聲關係。“清”後出字作“圊”。《釋名·釋宫室》:“厠,或曰圊。”《廣雅·釋宫》:“圊,厠也。”《涅盤經》:“大小圊厠無不備足。”《法苑珠林》:“於四門各作圊厠,給人便利。”
有人認爲,訓“厠”爲“清”是反訓。這種看法,只是局限於從字義的表面看問題,而没有從古代厠所的建制來深入領會“厠”的内涵。《釋名·釋宫室》:“厠”“或曰溷,言溷濁也”。《説文·水部》:“溷,亂也。”那麽,“濁”是怎樣出現的呢?《説文·水部》:“洿,濁水不流也。”段注:“《左傳》云,水不流謂之汙,按汙即洿之假借字。”又,《水部》:“潿,不流濁也。”段注:“謂薉濁不流去也。”可見,“濁”的出現是由於水不流,或者説,没有流水來把污濁衝走。
因此,爲了“不濁”,就得創造一個先决條件:使水“流”動。古人深知此理,因而在漢代以前,厠所采取了屋檐下“畜水而流之”的辦法。這説明,訓“厠”爲“清”的含義是憑藉水流來衝洗。《説文·水部》:“瀞,無垢薉也。”段注:“此今之‘净’字也,……古書多假‘清’爲‘瀞’。”“瀞”是“清净”,水流衝洗之後則無垢薉,就清潔乾净了,這應該是“厠,清也”所包含的意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