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尊師之禮——釋菜
應劭的《風俗通義》卷七記載:
孔子困於陳、蔡之間,七日不嘗粒,藜羹不糝,而猶弦琴於室。顔回釋菜於户外,子路、子貢相與言曰:“夫子逐於魯,削迹於衛,拔樹於宋,今復見厄於此。殺夫子者無罪,籍夫子者不禁;夫子弦歌鼓舞,未嘗絶音。蓋君子之無耻也若此乎?”顔回無以對,以告孔子。孔子恬然推琴,喟然而嘆曰:“由與賜小人也,召,吾語之。”子路與子貢入,子路曰:“如此可謂窮矣!”夫子曰:“由,是何言也?君子通於道之謂通,窮於道之謂窮。今丘抱仁義之道以遭亂世之患,其何窮之爲?故内省不疚於道,臨難而不失其德。大寒既至,霜雪既降,吾是以知松柏之茂也。昔者桓公得之莒,晋文公得之曹,越得之會稽,陳、蔡之厄,於丘其幸乎?”
這是一個含意豐富而深刻的故事,它説明了我們民族傳統的窮通觀:通於道之謂通,窮於道之謂窮。也就是説,一個有道德修養的人,不應以物質財富和處境順逆來衡量窮與通,而應以精神財富和思想境界的高低來衡量窮與通。它還説明了中國古代知識分子的追求和氣節:處境越壞,越要重道。古往今來,多少“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仁人志士,正是抱着這種追求,做到臨難而不失其德,勇於爲真理而獻身的。除此而外,這則故事還告訴我們中國古代的一個傳統道德,那就是,尊師的意義在於重道。爲了領會這一思想,首先要弄懂什麽叫“釋菜”。
“釋菜”,《莊子·讓王篇》和《吕氏春秋·慎人篇》在記載同一故事時作“擇菜”。有人附會“七日不嘗粒,藜羹不糝”的處境,將“擇菜”解釋爲“摘野菜”,這實在是一個大誤會。“釋菜”始見《周禮·春官·樂師》:“春入學,舍采,合舞。”這是講古代卿大夫的兒子,到十二歲,身高大約到古制五尺以上,就要入學士學宫學習禮樂。禮樂與舞是不可分的,始入學,首先學習列隊和節奏,這就是“合舞”。而合舞之前,要先行舍采之禮。“舍采”,鄭司農引了多種解釋,其中之一是:“古者士見於君,以雉爲摯;見於師,以菜爲摯。菜直謂疏食菜羹之菜。”而鄭玄的解釋比之鄭司農更爲清楚合理,他説:“舍即釋也,采讀爲菜。始入學,必釋菜禮先師也。菜,蘋蘩之屬。”——他的意思是説,“舍”是“捨”的古字,“捨”和“釋”通用。“采”是“菜”的借字,“舍菜”就是“釋菜”,也就是用蘋蘩等菜來敬老師。“舍”與“釋”二字相通是有足够的根據的。《禮記·月令》和《文王世子》都有“釋菜”的記載,《周禮·甸祝》的“舍奠”,《太史》的“舍算”,鄭注都以“舍”爲“釋”,古書“釋奠”、“釋幣”,“釋”字亦作“舍”字。“舍”與“釋”古音都在“鐸”部,而“舍”與“釋”都有“棄置”、“放下”的意思,兩字同源而通用。《左傳·隱公三年》説:“蘋蘩蕰藻之菜……可薦於鬼神,可羞於王公。”又説:“《風》有《采蘩》、《采蘋》,《雅》有《行葦》、《泂酌》,昭忠信也。”杜注:“明有忠信之行,雖薄物皆可爲用。”由此可以看出“釋菜”的用意。“釋菜”表示對老師的恭敬,表明自己誠心誠意學習的心迹。既有忠信,何必厚禮!敬師之禮,“釋菜”而已。《風俗通義》所云“顔回釋菜於户外”者,是説他在孔子困於陳蔡,連飯也吃不飽的時候,在門口行“釋菜”之禮,重新表示自己仍要就學於老師,不以老師的艱難而爲意也。子路、子貢懷着與孔子、顔回絶然不同的窮通觀,他們以官運不通爲耻,不懂得“古之得道者窮亦樂,通亦樂,所樂非窮通也,道德於此,則窮通爲寒暑風雨之序矣”(《莊子·讓王篇》)的道理,所以,孔子指斥他們是小人。
至今嶺南梅縣地區,仍有學生將蔬菜置於老師門外以示敬意的風俗,這應該是古代“釋菜”之禮的孑遺罷。這種古樸的民俗,常使我們想起顔回“釋菜”的故事,並使我們永遠記得這一值得繼承的爲學、爲人的準則——即使老師暫處逆境,只要他未窮於道,做學生的,便應當一如既往地尊崇老師。願那種師權勢、師富貴、師名位的勢利惡俗永遠絶迹,願天下學子皆如顔回,敬師於困厄之際,“釋菜”於危難之間。因術業而尊師,因科學而尊師,因真理而尊師,其禮可薄於“釋菜”,其情則重於泰山。在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今天,這恐怕仍是我們應當提倡的良好風尚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