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真经广圣义节略

作者:佚名
道德真经广圣义节略

道德真经广圣义节略,原题「唐玄宗御制道德真经疏」。四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神部玉诀类。卷前有《道德真经外传》。按《续修四库全书提要》谓此书「其非玄宗御制明矣。……此盖诸臣所撰,或后人所为也」。《天一阁具存书目》称玄宗所撰《道德真经疏》十卷本与四卷本回异。又有当代学者检考其文,断此书作于玄宗之后。今按,此书即唐末道士杜光庭《道德真经广圣义》之节录本。卷前所谓《道德真经外传》,是杜光庭《道德真经广圣义》之序,正文四卷亦从杜氏之书节录而出。杜氏为唐玄宗《道德经》注疏作义释,「义曰」乃杜氏所作。

猜你喜欢的书

插图本中国文学史

插图本中国文学史

现代古典文学史论著。郑振铎著。1932年北京朴社初版。该书与以往同类著作不同,它所掌握的文学史料的来源及对文学史的看法均有某些独到之处。把注意力放在那些流行于民间的,为一般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通俗文学上是该书最大的特点。像“变文的出现”、“鼓子词与诸宫调”、“话本的产生”、“戏文的起来”、“杂剧的鼎盛”、“讲史与英雄传奇”、“明初的戏曲作家们”、“散曲的进展”等篇章,所论述的问题就是以往的文学史不予注意或很少注意的。这些篇章,运用了当时新发现的新材料,诚如作者所说,“本书作者对于这种新的发见,曾加以特殊的注意。”(《例言》)该书不同意以往同类著作将中国文学史按政权交替分为上古、中古、近古及近代四期的做法,而是按文学史自然进展的趋势,分为古代、中世及近代三期。每期为1卷,每卷各分章节,共64章。中古始于佛教文学大量输入的东晋;近代文学则开始于昆曲的产生及长篇小说发展时的明嘉靖时期。每期之中的各个章节,也都是就一个文学运动,一种文体,或一个文学流派的兴衰起落而论述的。附有大量插图也是该书的显著特色之一。其插图之丰富、名贵及作为古代文物珍品保存的价值都为其他同类著作所无法比拟。这些插图“可以使我们得见各时代的真实的社会的生活的情态”(《例言》)。本书曾于1957年、1982年两次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再版。

涧泉日记

涧泉日记

三卷。南宋韩淲撰。韩淲字仲止,号涧泉,家世居开封雍丘,后徙信州上饶。参政韩亿后裔,吏部尚书韩元吉之子。韩淲淲生平事迹不详,唯戴复古《石屏集》有 “挽韩仲止”诗云:“雅志不同俗,休官二十年。隐居溪上宅,清酌涧中泉。慷慨商时事,凄凉绝笔篇。三篇遗稿在,当并史书传。”自注云:“时事惊心,得疾而卒。作所以商山人、所以桃源人、所以鹿门人三诗,盖绝笔也。”。据此可知,韩淲遭逢乱世,坎坷退居,赍志以没。是书当退居时所作,后散佚。《宋史·艺文志》没有著录,原书卷帙不可考。清修《四库全书》时,将散见《永乐大典》中的内容,搜集起来,重新排次,定为上、中、下三卷。全书以类相从,大体上按有关史事、品评人物、考证经史、品定诗文、杂记山川古迹顺序排列,共一百九十八条。所记多有他书不载之遗闻轶事,考证颇为精详。如所记明道二年 (1033)明肃太后亲谒太庙事,可证《石林燕语》之误;大观四年(1110)四月命礼部尚书郑允中等修哲宗正史事,也可补史传之缺。其他议论,亦皆精审。《四库全书总目》说此书 “在宋人说部中,固卓然杰出者也。”足资治文治史者参证。今传版本,《四库全书》以外,尚有《武英殿聚珍版书》、《清芬堂丛书》、《励志斋丛书》、《说库》、《说郛》、《丛书集成初编》等丛书本。《丛书集成初编》据《武英殿聚珍版》本排印,为通行版本。

铁笛子

铁笛子

《铁笛子》 是还珠楼主的武侠小说。离开兰州北关十七里有一个地方名叫花兰堡,是个两千多户人家的大镇。地当水陆要冲,一面通着黄河渡口,一面又是官驿往来要道,商贾云集,甚是繁富。附近还有许多小村镇,到处水田纵横,土厚泉甘,出产丰美,昔年甘凉、宁夏、青海、新疆各省各地往来贩运的货物都以此为集散转运之地,无形中成了西北诸省的交通枢纽。河岸上下游停满舟船皮筏,人烟稠密,热闹非常。附近村镇富翁甚多,除拥有大片田业、聚族而居的多年土著而外,另有好些都是靠着贩运羊毛、布匹、水菸、杂货以及各种土产因而致富的大商人。地方富足,屋是五方杂处,平日倒也安静。

复堂词话

复堂词话

清谭献撰。共一百三十一则,为其门生徐珂所辑,1925年付梓。徐珂跋云:“师之论词诸说,散见文集、日记及所纂《箧中词》、所评周止庵《词辨》。光绪庚子(1900),珂里居,思辑为专书,请于师曰:‘集录绪论,弟子职也。侍教有年,请从事。’师诺。其年冬,书成,呈师。师曰:‘可名之曰《复堂词话》。’”谭献论词继承常州词派张惠言、周济的词学观点而有所发挥,认为“倚声之学,由二张(张惠言、张琦)而始尊”;周济“切磋于晋卿,而持论益精”。谭氏极少推尊词体,并在《复堂词录叙》中指出:“词为诗馀,非徒诗之馀,而乐府之馀也。”词是由风、骚和乐府的演变发展而来,不应“以词为小道”。作者虽撰《箧中词》,“以衍张茗柯、周介存之学”,但又感到“以常(州)派挽朱、厉、吴、郭,佻染饾饤之失,而流为学究”。故“常州词派,不善学之,入于平钝廓落,当求其用意深隽处”。他不囿于门户之见,而自立己说。如对苏轼《卜算子·雁》,张惠言《词选》以《诗经·考槃》为比,谭献以为“其言非河汉也”,并提出“所谓作者未必然,读者何必不然”的主张,颇有新见,对晚清词坛产生一定的影响。是书有1959年人民文学出版社校点本。唐圭璋《词话丛编》据《心园丛刊》辑入。

法华经大窾

法华经大窾

法华经大窾,八卷,明通润笺并序,刘谷贞序。

菩提达摩南宗定是非论

菩提达摩南宗定是非论

《菩提达摩南宗定是非论》一卷。写本有:P.3047、3488、2045。胡适把第一写本校订编入《神会和尚遗集》卷二,作为《神会语录第二残卷》;第二写本编入该书卷三,作为《第三残卷》。第三写本由铃木大拙发现,内容包括第二写本的全部,又有此论最后部分及造论者的骈文论赞和韵文颂赞,最后有‘菩提达摩南宗定是非论一卷’一行。胡适将三本重加校订,分为上下两卷,1958年发表于台湾《历史语言研究所》第二十九本《庆祝赵元任先生六十五岁论文集》,后收入新版《神会和尚遗集》附录之中。此论由神会弟子独孤沛集录,记载神会在开元二十年(732)于滑台大云寺批判北宗,与北宗僧人崇远(山东远)辩论情形。论前有独孤沛加的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