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珠心镜注
作者:佚名猜你喜欢的书
陈后主集
诗文集。南朝陈叔宝 (553—604)撰。一卷。叔宝字元长,小字黄奴,吴兴长城(今浙江长兴)人。南朝陈末代皇帝,诗人。生于江陵,公元五八二年即帝位,嗜酒色,荒朝政,大建宫室,崇尚奢侈,荒嬉无度。日与妃嫔、狎客游晏,重赋严刑,不虞外难,公元五八九年,隋兵攻入建康(今南京),被俘,病死于洛阳。好艳词, 日与文士江总、孔范等,竟制淫词艳曲,互相赠答,有《三妇艳词十一首》、《舞媚娘三首》,词意淫艳,轻薄尤甚。原有集,已散佚。今集为明张溥辑刊。收赋、诏、勑、制、策、书、铭,等近三十篇;乐府、诗九十余首。有《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本。
麟角集
一卷。唐王棨(约873前后在世)撰。王棨,字辅文,一作字辅之,福清 (今属福建)人。生卒年不详。咸通三年(862)登进士第。官至水部郎中。黄巢起义后,不知所终。著有《麟角集》。唐代取士,科目至多,而所最重者当推进士。其程试诗赋,《文苑英华》所收至夥。诸家或不载于本集中。如李商隐以《霓裳羽衣曲诗》及第,而 《玉溪生集》无此诗。韩愈以《明水赋》及第,而其赋乃在外集。其自为一集行世,能够传到当今,只有玉棨此编。共律赋四十五篇。而王棨八代孙宋著作朗蘋于馆阁得王棨省试诗,录附于集,共二十一篇。题曰 《麟角》者,盖取颜氏家训学如牛毛,成如麟角之义,以及第比登仙。集中佳作,已多载《文苑英华》中。虽科举之文,无关著述,而当时风气,略见于此。存录此集,亦足傍文章之一格。本书传世者有《四库全书》本,另 《知不足斋丛书》本、王氏汇刻唐人集本、《天壤阁丛书》本、《丛书集成初编》本,均增有附录一卷。
黑鞑事略
类似于蒙古民族志的游记。宋代彭大雅于1236年后撰写,其同时代人徐霆作疏。书中对当时蒙古地区的气候、水草、牲畜、住居、饮食、盐政、狩猎以及蒙古人的语言文字、风俗礼节、择日行事、占卜禁忌、税务交通、奖赏惩罚、道德法律、战术阵势、婚礼丧葬等各方面的情况进行了比较全面的整理、注释,合成此书。
中国文化的命运
梁漱溟著。全书通过三个辑子,各有侧重的向人们阐释了“中国文化之精神”、“社会演进上中西殊途”、“发挥中国的长处以吸引外国的长处”等三部分,探讨学术特性、国人品格、文化通病与奇迹、道德与宗教、民族精神、人权自由、社会构造与制度、人生态度等等精彩内容。本书是梁漱溟长子梁培宽先生整理编辑的梁漱溟文稿,其中三分之二是未曾公开出版的遗稿,时隔七十年之后第一次呈现给读者,内容主要是议论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及其对中国人的民族性格塑造的影响,并用中西比较的视角,观察两种文化的根本不同,几十年前的见解远超过今人的庸论。本书可为理解中国和中国文化提供一个最有价值的读本。梁先生在几十年前对中国和中国文化诸多问题的思考,可启发我们去积极思索:在未来30年,中国文化到底将走向何方。
剑经
明代抗倭名将、武术家俞大猷的武术专著,书名为《剑经》,实则主要论述棍法理论和技术。俞大猷字志辅,号虚江,福建晋江人,嘉靖时中武举,历任参将、总兵等职。在平定倭寇方面多立战功,与抗倭名将戚继光齐名。他素好武术,尤擅棍法,时称“俞家棍”。明嘉靖四十年(1561),他路过河南少林寺时,曾收少林寺僧宝擎和普从二人为徒,尽传其棍法,故少林棍法后来也名闻遐迩。棍法击技性和实用性强,俗称“棍打一大片”,故戚继光在他编的《纪效新书》中全部收录了《剑经》,并给予高度评价。《剑经》是俞大猷在个人练武经验基础上吸收各家武术理论和技术而编写成的,因此其理论不仅适用于棍法,而且是各家武术经常吸收引用的共同理论,一直被武术界公认为杰出的武术经典著作之一。
集喉证诸方
喉科著作。不分卷。清黄惺溪集于光绪十三年(1887年)。黄惺溪,清代医家,生平履历不详。先论喉风36证证治。次述喉风针灸口诀。又载治喉风诸方,包括方药组成、加减及具体用药法。作者吸取前人有关喉病之学术经验,以个人临床心得予以简要论述。现存初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