橐籥子
作者:佚名
橐籥子,撰人不详。似出于唐宋间。南宋《秘目》着录「橐笞子金石真宰通微论一卷」,疑即此书。今本收入《正统道藏》太清部,附《阴丹内篇》。本书言内丹法诀,分作五章:第一〈三道明真反本〉,宣称人若能以金玉填补骨髓枯竭,则可返老还童,长生久视。 第二〈五行建位泉石〉,谓金丹之道不离元气、五才,元气即水银、五才即五金,五金即黑铅。又称制伏众石乃作道之本,为丹之源。 第三〈八卦系象指明〉,以日时、月象、八卦、五行、五味、五色、雌雄等相配成图,以明金丹之道。 第四〈四序刚柔成岁〉,以四时之气运行成岁比喻炼丹火候,指示阴阳升降。 第五〈九一道备无为〉,宣称「金丹九转,必备五常,实由阴阳之所生,乃悉天地以奉之」。全篇词旨隐晦,大略以外丹术语论述内丹药物、火候。内容主要为讲天道、阴阳、五行、八卦、消息之理,以証金丹之道。认为八卦之精,系象于月,此道至大,并以月象结合卦象作六图,寓长生之道于其中。所附《阴丹内篇》以易理说解丹道。认为阳亦有阴,故坎卦内阳外阴;阴亦有阳,故离卦外阳内阴。阴丹之诀,唯采阳炼阴,销去群阴,而为纯阳之人。此书实为借易学讲解内丹之道,可作研究道教内丹学的参考材料。
猜你喜欢的书
道德真经颂
道教经籍。题“茅山蒋融庵撰”。分81章,以七言诗颂解《道德经》,但不引原文。其注完全脱开了《道德经》辞句。劝人无心,不著名相,超然物外修大道。作者为茅山道士,全书以诗歌唱颂形式注解《老子》。经总序颂云:“紫雾光中信息通,聊将黄叶玩儿童。若拘语句明宗旨,辜负当年白发翁。”认为要理解《老子》的主旨,不在于字句的训诂,而在于靠直觉去“悟”。又第一章颂云:“绵绵密密绝胚胎,动着尘埃拨不开。今日为君通一线,一齐吹向此门来。”以气喻道,以胚胎喻人心。道无所不在又无可捉摸,人心中也有道在,只是被后天尘埃埋没,故不能得道。只要清静修炼,便能拂去尘埃,直见本心,独得妙悟,如风过穴,豁然贯通。可见南宋茅山道已深受禅宗顿悟说的影响。其诗颂注解形式在道教经典注疏、弘传中亦别具特色。
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注
唐末五代道士杜光庭注。注文以元释清,以气释静,以法释经,认为圣人无不因元气而成道,所谓《清静经》实即元气法。注文着意从心性去求得清静。指出修道即修心,修心即修道,心无所著即无心可观,既无心可观则无所用无所修,即凝然合道,故心无其心,乃为清静之道;若得心神安静,则外欲不生,欲既不生,自然清静。又说明凡欲得成真性,须修常性而为道性,道性本求清静,道性既清静,乃得真性。注文主张抱元守一,归于至道;所谓一指身,圣人常说存三守一,三指精炁神,但守其身,必存于三,专守其一,不生妄想,即不著于身心,自然解脱,合于清静。对《清静经》的旨趣作了独到阐释。收入《道藏》洞神部玉诀类。
中国史叙论
中国近代史学理论著作。梁启超著。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梁氏拟著中国通史,先成此叙论,共分《史之界说》、 《中国史之范围》、《中国史之命名》、 《地势》、 《人种》、《纪年》、《有史以前之时代》、《时代之区分》八节。本著认为历史就是记述人间过去的事实,而过去的史家只记人间一二有权力者兴亡隆替之事,实是一人一家之谱牒,近世史家则必须说明事实之关系及其原因结果,必探察国民全部之经历及其相互关系。这种新史应包括智力、产业、美术、宗教、政治五个方面。本著还认为中国史所辖地域应包括中国本部、新疆、青海西藏、蒙古、满洲五大部分,中国史上最主要的人种是苗、汉、图伯特、匈奴、蒙古,通古斯族。又认为人类进化经过三个时期,一是各人独立,有事则举酋长的时期;二是豪族执政,上则选置君主,下则指挥人民的时期;三是中央集权,君主专政时期。中国史上有石器、铜器、铁器时代,黄帝尧舜时为豪族执政时期,此后是中国的有史时代,分上世史(黄帝至秦)、中世史(秦至清乾隆末年)、近世史(乾隆末年至当时)。本著初在《清议报》发表,后收入《饮冰室合集》。
民抄董宦事实
明人董其昌,官至礼部尚书,以书画闻名于世。《明史》对他的官品和艺术成就给予很高的评价。尚待考证的《民抄董宦事实》,将董其昌沦为一位毁誉不一、贬褒互有的历史争议人物。
养生论
凡使身体失去健康的总原因,在终日心神不安,不外乎患得患失。凡人精力有限,应适当支配,实行三八制,八小时睡眠,八小时工作,八小时休息。能如是正常,断无多病之理。今因身体或经济关系,于八小时工作时,不感兴趣,或工作紧张,这八小时吃力,过于十二小时,所以心难维持,日多思虑,夜梦多惊,失眠开始,胃纳不良,便秘肝旺,肺气不宣,于是诸病引起,正气日耗。所以要恢复健康,根本先要使思想正常,心神宁一,那浑身的血气,自可健全发挥,这是气功疗养法的本意。
法华经为为章
法华经为为章,一卷,唐窥基撰,内题妙法莲华经释为为二章,尾题无释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