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气十六转金丹

作者:佚名
感气十六转金丹

宋代炼丹著作。作者不详。1卷,仅3,000余字。继承《青霞子十六转大丹》、《葛仙翁九转灵砂金丹》、《日华子口诀十六章又十六变》等所述丹术,重在论述如何炼出药物来点汞成金。所谓“转”,是指次数。十六转,是炼十六次。所载十四转紫河车法,是一种汞反应。以丹砂、雄黄各4两,生汞2两,研成粉末,投入砂盆内用酢调赤石脂固封,置于炉中。每天上下午七时,各添木炭4两于炉,使其缓燃加热,10天即成紫河车。取少量紫河车,即可使“干汞一两,其色转黄”,成为黄色固体溶液。后收入《道藏》。

猜你喜欢的书

孙子章句训义

《孙子章句训义》以清孙星衍校《孙子十家注》为底本,并以明正统道藏本、谈恺嘉靖本、崇文官书局《百子全书》本对勘。害中所称“章句”,是指对诸本所长择善而从;所称“训义”,是指对《十家注》中前后重复、相互矛盾的句子“削其繁剩,笔其精粹”。钱基博先生在选辑古注精华的同时,非常注意运用近代军事观点和两次世界大战中的战例对孙子军事原则予以发挥,见解透辟,析理精微,校勘也有自己独到之处。此书是民国期间较有影响的《孙子》注本之一。

文字论

一卷。书论。唐代张怀瓘撰。为作者《书断》写成后,与寅吏部侍郎苏晋、兵部员外王翰二人,欲作《书断》后序,相与讨论的记录。首论“文”、“字”、“书”三者的特点及其功用;次论书之鉴赏;又次为自评,谓真行可比虞褚,草欲独步于数百年间;终乃怀瓘作书赋成,遇褚思光、万希庄、包融等共读书赋,相与激赏之情状。其价值在于: (1) 提出“深识书者,惟观神彩,不见字形”,这在书法美学上占有极重要的地位。一方面,它是作者论书的纲领,所谓“从心者为上,从眼者为下”; “先其天性,后其习学”;“以风神骨气者居上,妍美功用者居下”;“猛兽鸷鸟,神彩各异,书道法此”等说法以及书论中的“写意说”、“神、妙、能”的品评说等均是这一纲领的逻辑展开。另一方面,它是前代神采论的提升。从王僧虔“色彩”“形质”相兼到虞世南的“假笔转心,妙在毫端之妙,必在澄心运思至微妙之间,神应思彻”再到“惟观神彩,不见字形”,其传承递升之迹昭然可见。它不仅蕴含着书艺本质乃是同形向神的升进,而且也预示着一个古典书风转向写意书风的时代的来临。(2) 谓“仆今所制,不师古法,探文墨之妙有,索万物之元精,以筋骨立形,以神情润色”。这和韩愈《送高闲上人序》有相通之处,它表明在当时传统派的书法理论中,虽尚有属守以二王为典范的观念,但同时也出现了主张不师古人之法,要创造性地表现自我,和造化融为一体的倾向。这种观念对后世书论、山水画理论颇有影响。(3) 提出“书之深意”,也是书学史上第一次从艺术表现形式方面把书法和其他艺术进行区分的重要尝试。文载《法书要录》、《书苑菁华》本、《美术丛书》本、《历代书法论文选》本。

江西诗社宗派图录

宋代诗歌史料著作。1卷。清人张泰来撰。作者本王应麟《小学绀珠》之说,列吕本中《江西诗社宗派图》所录黄庭坚以下属江西诗社的诗人陈师道、潘大临、潘大观、谢逸、谢薖、洪朋、洪刍、洪炎、饶节、祖可、善权、徐俯、林敏功、林敏修、汪革、韩驹、李彭、晁冲之、夏倪、王直方、高荷、李錞、江端本、杨符、吕本中等25位;并汇集采摭自各种书籍的有关记载,为各位诗人立有简略传记。其中李錞仅举其字,江端本仅举其籍贯,而杨符字号、籍贯并缺。书前自序说:“余以老耄失学,藏书散佚,抱瓮之暇,无以自娱。适大中丞宋牧仲先生采风,以此命题,友人有过蓬户而下问者,聊书此意以答之,犹恐世远言湮,即举二十五人,索其详而不可得,乃纪厥爵里,偏览群籍,摭拾遗事,录其有关于《宗派图》者,人各立一小传,编次成帙,名曰《江西诗社宗派图录》,俾后之学诗者,得以览焉。”说明了作者撰写本书的缘由及大致经过。本书虽为了解江西诗社诸人的事迹提供了基本的资料,但所遗尚多。本书有《昭代丛书》及《知不足斋丛书》等本;近人丁福保所辑《清诗话》中亦曾收入。

草堂耨云实禅师语录

清真实说、寂讷等编。二卷。卷首收序;卷一收住保宁府草堂寺语录;卷二收示众、机缘、拈古、颂古、牧牛颂、分灯、像赞、行由;卷末附题跋。收入《明嘉兴大藏经》第三十七册。

华严一乘十玄门

全一卷。唐代华严宗初祖杜顺说,智俨撰。又称华严经十玄门、华严十玄章。收于大正藏第四十五册。本书系就如来海印三昧之所现而立十门,发挥其玄旨。十门为:(一)同时具足相应门,(二)因陀罗网境界门,(三)秘密隐显俱成门,(四)微细相容安立门,(五)十世隔法异成门,(六)诸藏纯杂具德门,(七)一多相容不同门,(八)诸法相即自在门,(九)唯心回转善成门,(十)托事显法生解门。此十门各具教义、理事、解行、因果、人法、分齐境位、法智师弟、主伴依正、逆顺体用、随生根欲性等十义,总成百门,以显示重重无尽之义。

梵摩渝经

全一卷。又作梵摩喻经。三国吴·支谦译于黄武二年至建兴二年(223 ~253)。收于大正藏第一册。内容叙述婆罗门梵摩渝(梵Brahma^yu )怀疑佛陀三十二相之真伪,后见到佛陀之广长舌相、阴马藏相等三十二相,欣喜感叹之余,乃归依佛陀。其后,佛陀又为之解说至道之要,梵摩渝闻之,心开意解,证阿那含果,不久即命终。本经为中阿含卷四十一梵摩经之别译,内容亦相当于南传巴利文中部( Majjhima-nika^ya)之第九十一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