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列表
升序↑猜你喜欢的书
如果种子不死
《如果种子不死》是纪德的自传,分为上下两卷。上卷讲述了他的童年及求学经历,以及对表姐朦胧的爱意;下卷记录了他的阿尔及利亚之行,在充满异域阿拉伯情调的陌生土地上,他巧遇了王尔德,开始对自己有了更清醒的认识。《如果种子不死》是纪德享誉世界的自传作品,书名典出《圣经•约翰福音》:“耶稣说:人子得荣耀的时候到了。我实实在在地告诉你们:一粒麦子不落在地里死掉了,仍旧是一粒;若是死了,就结出许多子粒来。”纪德取其作为书名,是反其道而用之,坚持做“仍旧是一粒”的那颗独一无二的种子。纪德的自传是一部艺术品,或者说是一位青年艺术家的真实画像。他以令人震惊的真诚、坦率以及激情,毫无遮掩地描绘出一位空前敏感、矛盾而又多变的作家和艺术家的成长经历,尤其是心路历程,被誉为二十世纪最伟大的作家自传之一。
阴符经考异
一卷。南宋朱熹撰。《阴符经考异》,又称《黄帝阴符经注解》。唐代有两种《阴符经》注本(李筌《阴符经集注》和张果《阴符经注》)流传于宋,引起宋儒研究《阴符经》者聚讼纷争,争论焦点就是《阴符经》的真伪。一种意见认为《阴符经》不是商末就是周末之书;一种意见认为是战国时书;再一种意见认为以文字气象言之必非古书,但如果不是深于道学之人不能作此书,而唐李筌不是深通道学的,所以认为此书是李筌之前的人所作;还有一种意见认为此书即唐李筌所作,托名于黄帝又伪称得于嵩山石室之中。朱熹在《阴符经考异序》中,认真分析了各种意见,认为唐张果虽然称于道经藏中得《阴符传》,但毕竟出于李筌之后,而《阴符传》也不是原书,更引各家考证之说予以否定,认为《阴符经》恐是唐李筌所为,是因为李筌着力去做,《阴符经》便流行于世。朱熹《序》后为《阴符经注解》,采用四百余字本,按神仙抱一之道,富国安民之法、强兵战胜之术(即道、法、术)之意,分为上、中、下三篇,不标篇名。注文外有黄瑞节附录,多引朱子与须溪刘氏之说以释经。注文中又多处附加按语,校对各家经文的异同。后世研究《阴符经》的学者,将朱熹对《阴符经》的考异作为一家之说,但经中之注与按语,实有助于后世对《阴符经》经文的校雠与成书年代的籍考。现存明《道藏》本,清 《四库全书》本等。
锻炼锻炼
短篇小说。赵树理著。发表于《火花》1958年8月号和《人民文学》1958年9月号。山西人民出版社1958年9月初版、10月2版;作家出版社1958年11月初版、1960年再版。收入作家出版社1959年8月出版的《1958年·短篇小说选》、山西人民出版社1979年6月出版的《山西短篇小说选(1949—1979》中。1957年秋,争先社开始整风,副主任杨小四给社里的两个落后妇女“小腿疼”和“吃不饱”贴了一张顺口溜的大字报,批评她们好吃懒做,自私取巧。小说通过“小腿疼”闹社房,“吃不饱”拨弄是非和棉田风波的描写,入木三分地刻画了农村落后妇女的形象,揭示了农村社会主义改造的复杂性,提出了教育落后农民对于巩固集体经济的重要性。同时,小说还描写了社主任王聚海对落后妇女一味迁就,而对一些与他想法不同的年轻人则让人家“锻炼锻炼”的错误态度,批评了王聚海式的无原则、怕矛盾、压制新生力量、庇护落后思想的干部,指出了这种“和事佬”的指导思想和工作方法的危害性。在作品中,作者还满腔热情地赞扬了以杨小四为代表的新干部,写了他们敢于理直气壮地维护纪律、坚持原则的好作风。在艺术上,小说善于在对照衬托中刻画人物,善于运用个性化的语言来表现人物。王聚海常常让别人“锻炼锻炼”的口头语,神情毕肖地画出了一个是非不辨、赏罚不明的官僚主义的干部形象。
焚香记
传奇剧本。明王玉峰著。明吕天成《曲品》以此剧入“下上品”,说:“王魁负桂英,做来甚恳楚。”清梁廷楠《曲话》说:“《焚香记·寄书》折,关目与《荆钗记》大段雷同:金员外潜随来东,孙汝权亦下第留京,一同也;卖登科录人寄书,承局亦寄书,二同也;同归寓所写书,同调开肆中饮酒,同私开书包,同改写休书。无之不同,当是有意剿袭而为之。”近人姚华《菉猗室曲话》说:“此本为王魁翻案而作。”日本青木正儿《中国近世戏曲史》说:此剧“打消背约事实,使之重圆,是虽出于传奇常套,反减杀悲剧之兴味焉。”“此记关目布置、用笔疏密不得其宜,宜疏处反冗漫令人倦,宜密处反草草一过,淡然无味。”《王魁负桂英》原为一部著名悲剧,作者为替王魁翻案而改为喜剧,实是点金成铁。关目布置处处捉襟见肘,情节发展落入传奇俗套。
中华民国解
《中华民国解》是为驳斥杨度关于“中国”和“中华”的看法,章太炎在1907年7月5日《民报》第十五号上,作了一篇“中华民国解”的文章,对孙中山提出的“中华民国”国号进行了解释和分析。
高旻寺规约
《高旻寺规约》是来果老和尚住持高旻寺三十余年,“眉毛拖地,深虑法门晚秋,惟恐后之来哲行止无依持”而写的。《高旻寺规约》包括:客堂规约、库房规约、禅堂规约、丈室规约,洋洋洒洒数十万言,周详备至,体现了一代高僧的殷殷悲心。而从《高旻寺规约》中我们大致可以窥探出——高旻寺之所以兴盛,正是在于他们的僧人严持戒律,恪守规矩,以道自娱,淡泊处世,并且深信因果,福慧勤修……他们愉悦地畅游在佛法的汪洋大海中,而甘之如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