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学滥觞
作者:黄泽
一卷。元黄泽(1260—1346)撰。黄泽字楚望,资州内江(今四川内江)人,家于九江。大德中 (1297—1307),先后为景星、东湖书院山长,秩满即归,闭门授徒以终。事迹具《元史》本传。黄泽著述甚丰,仅此书传世。首有延祐七年 (1320年)吴澄题辞,谓泽“每以家贫年迈,弗果速成其注为嗟”云云,盖黄泽欲注《易》、《春秋》二经,而先著《易学滥觞》、《春秋指要》二书,以发其凡。二书原合为一帙,《春秋指要》今佚。《经义考》载此书,注云佚,则朱彝尊亦未见。其书凡十八条,大旨以为学《易》当以明象为先,自象学失传,汉儒区区掇拾,失于繁碎,而王弼之废象数,遁于玄虚。故其书以明象为本,而明象以序卦为本,至于占法,则本之《春秋左氏传》,欲以复古易之旧。其第六条胪列易学之不能复古者十三事,持论俱有根据,而又无所偏主。吴澄一见此书,极力推重,称其“弘纲要义,昭揭其大而不遗其小。”四库馆臣亦誉之为“说易之圭臬”。此书又有武英殿聚珍版、《经苑》、《小万卷楼丛书》、《涉闻梓旧》、《复性书院丛刊》、《易学六种》、《丛书集成初编》等版本。
黄泽其它书籍
猜你喜欢的书
罪与罚
俄国陀思妥耶夫斯基的长篇小说。它揭露了酗酒、卖淫、杀人、犯罪等资本主义的社会病态,探讨了贫穷与犯罪等社会哲学问题。尽管作者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是“唯心的”、“空想的”,但是却发人深思。主人公拉斯科尔尼可夫是一个极端个人主义者的典型。他原是个聪明、正直、诚实、才华出众的大学生。但他非常高傲、自命不凡,性情孤僻。他总是单枪匹马与生活搏斗,结果屡遭失败。现实生活教育了拉斯科尔尼可夫。在这个社会上,靠诚实的劳动是很难维持生活的。经过思考,他确信,人有平庸和非凡的差别,非凡的人完全可以否定法律和道德,有权为所欲为,成为统治者。这样既推动了社会的前进,又可获得普遍的尊敬。为了证实自己这一理论的正确性,检验自己是不是一个非凡的人,他杀死了一个放印子钱的老太婆,想用她的钱来周济社会上的穷人。他把杀人犯罪当作反抗社会的手段和摆脱现状的出路,实质上这是资产阶级个人主义思想的反映。但是,这种个人反抗的手段并不能替被压迫、被剥削的阶级打开一条出路。拉斯科尔尼可夫在杀死老太婆之后,曾企图逃避惩罚,但他又感到杀了人就等于毁灭了人性,于是便陷入极端的痛苦和矛盾之中。拉斯科尔尼可夫所受到的真正惩罚既不是来自警察的追捕,也不是来自政府的惩治,而是来自良心的谴责。灵魂深处展开了“善”与“恶”的激烈斗争。他要清洗自己的罪过,就得顺从妥协,忍受苦难。最后终于在索尼亚的感召下自动投案自守。对社会问题的哲理探索、对人物犯罪前后心理过程的细腻描绘,构成了这部作品的艺术特色。
画诀
龚贤著。原系作者课徒画稿上的解说,由后人辑编而成。书为论述画山水之法的口诀,凡63则。据口诀内容对照作者山水画作,再参酌《龚半千课徒画稿》,推知此书撰于康熙元年至五年(1662~1666)。这63则口诀以言及画树石为多,次及桥梁、山亭、屋宇、楼阁、风帆、大船、远帆、飞泉、留白等。口诀浅显易懂,如云“学画先画树后画石”,在学画石时又言“学画先画石后画树”,述画景物时又言“先画衬景后画树石”。凡此等等,看似矛盾,实则是要因人而宜。此书有近20种版本,最早版本是《知不足斋丛书》与《花近楼丛书》刊本。
建殊录
《建殊录》由东洞之门人岩恭敬甫将其师“临床治验卓绝者,辑成一书”。刊于日本宝历十三年(1763)。《建殊录》全书荟萃了吉益氏父子俩毕生的医疗学术经验,对后世医者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比目鱼
传奇作品。清李渔撰。二卷,三十二出。渔有《笠翁传奇十种》已著录。此乃十种之一,约康熙年间成书。作者所著小说《连城璧》中《谭楚玉戏里传情,刘藐姑曲终死节》即述其事。此剧写书生谭楚玉浪游吴越间,与女演员刘藐姑一见倾心,为接近她而入班学戏。藐姑知谭为己而甘为“贱业”,颇感动,决心嫁他。两人分别演生旦二角,在戏台上通过曲文互订衷情,做了“场上夫妻”。同时土豪钱某对班主威胁利诱,想买藐姑做妾,即将迎娶。藐姑不从,遂借在水上演《荆钗记》演至玉莲抱石投江一出时,慷慨陈词痛斥钱某,之后真的纵身投水。楚玉对众说明二人相爱实情,亦投水殉情。两人化为比目鱼,并游至严陵,为已退隐的原平寇将领慕容介捞救,复化为人而成亲。后谭生赴试及第,平寇立功,并为慕容的被诬昭雪,复与藐姑团聚。作品写戏中男女真挚爱情,生活气息浓厚,对社会黑暗有一定揭露,构思亦新巧。
增壹阿含经新译
此经记述佛陀及其弟子们的事迹;阐述出家僧尼的戒律和对俗人修行的规定;论述小乘佛教的主要教义等。经中也多处提示了“六度”、“三乘”等大乘菩萨道思想,还记载了第一次佛经集结之菩萨藏集结(一般称大众部集结),阿难在窟内与诸大声闻完成四阿含的集结后,又发心会同弥勒菩萨等诸大菩萨集集结大乘菩萨道经典,“世尊所说各各异,菩萨发意趣大乘”,赞叹“方等大乘意玄遂”、“难明难了不可观”。当然,作为小乘基本经典,此经的重点在说施戒涅盘等事及各种因缘故事,故又为劝化者所专习。本书同其他三部阿含一样,系记载基本佛教教义的重要典籍,在印度佛教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为研究佛教产生以及当时北印度政治、宗教、哲学等提供了资料。
注十疑论
注十疑论,一卷,宋澄彧注,赞宁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