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十一
陈氏文中家传经验疹痘方全录
疹痘疮证治(轻则为疹,重则为疮,痘者如豆)
小儿在胎之时,乃母五脏所养成形也。母不畏禁忌,恣意所欲,好啖辛酸,毒食气搏于胞胎之中,儿受此毒,名曰三秽液毒,以成疮疹。一者五脏六腑秽液之毒,发为水泡之疮;二者皮肤筋肉秽液之毒,发脓水泡之疮;三者气血骨髓秽液之毒,发脓血水泡之疮。人生无不发疹痘者,自幼及长,必生一次,又名百岁疮。三毒既出,发为疹痘,子母先当填口禁食,葱、韭、薤、蒜、酒、醋、盐、酱、鹿、獐、鸡、犬、河海鱼腥等物,世俗不顾,悔亦何及。
小儿痘疮已出未出之间,有类伤寒之证,憎寒壮热,身体疼痛,大便黄稠,此正病也。若无他证,不宜服药。凡疗痘疮,先分表里虚实,若四者不分,则无所治。如表里俱实者,其疮易出易靥。如表实里虚,其疮易出难靥也。疮疹表虚而里实,毒蓄于脏腑,而渐泄于皮肤。伤寒表实而里虚,邪始于皮肤,次传脏腑,所以不同。疹脉三部洪数,往来大小不应指而洪。
小儿痘疮已出未出之间,或泻或渴,或腹胀,或气促,病在内,谓之里虚,速与十一味木香散治之。
小儿痘疮已出,其疮不光泽,不起发,根窠不红,病在外,谓之表虚,速与十二味异功散治之。
小儿痘疮已出,其疮不光泽,根窠不红,或泻渴,或腹胀,或气促,是表里俱虚,速与异功散下肉豆蔻丸。
小儿痘疮始出一日至十日,浑身壮热,大便黄稠,是表里俱实,其疮必光泽起发,肥满易靥,无伤也。
小儿痘疮,乃脏腑秽液之毒,发皮肉之间。盖脾主身之肌肉,肺主身之皮毛,今疹痘出,是肌肉皮毛受其病,治法当先调和脾肺,滋养血气,使脾不虚,肺不寒,表里冲和,自然易出易靥,经云表病里和,故不治而愈也。
小儿痘疮虽出不快,皆因毒气壅盛,妄谓其热,用药宣利解散,致令脏腑受冷,荣卫涩滞,则血气不能充实皮肤肌肉,其疮不得起发充满,结实成痂,故多痒塌,烦躁喘渴而死。
小儿痘疮发热口干,烦渴不止,切不可与水及蜜,并红柿、西瓜、柑橘等物,又不可妄投清凉消毒散等药,恐冷气内攻,湿损脾胃,则腹胀喘闷,寒战咬牙,必难治矣。咬牙者,齿槁肾气不荣矣。
始见小儿壮热憎寒,鼻鸣气急,未明疮疹之证,妄作伤风伤寒治之,或以解药出汗,或食药宣导,因此表虚难出,里实难靥。
小儿才觉伤风身热,未明是否疮疹,便宜发散,可服四味升麻汤。如痘疮始出一日至五七日间,虽身热,或腹胀咳嗽,耳后有红脉赤缕者,不可服升麻汤。或身热泻渴不可服,或身热惊悸不可服,或身热足冷不可服,宜服十一味木香散。
小儿如泻水谷,或泻白色,或淡黄色者,煎木香散送下七味肉豆蔻丸,泻止住服,不止多服。
小儿如泻频多,津液内耗,血气不荣,疮虽起发,亦不能靥也。如身温腹胀,咬牙喘渴者难治。缘水谷去多,津液枯竭。而欲饮水不止者,真气荡散而死速,与十一味木香散救之。不愈,速用异功散。
小儿如四五日不大便者,可用肥嫩猪脂一块,以淡白水煮熟,切如豆大,与儿食,令脏腑滋润,疮痂易落,百无滞碍。切不可投宣利药,恐内虚疮毒入里。
凡六七日身壮热,不大便,其脉紧盛者,可服三味消毒饮,微得利便住服。不大便而不胀,可不服也。
小儿神气软弱,痘疮自初出二三日至十二三日,忌外人,恐有卒暴风寒秽恶之气触污痘疮。初出至未愈、欲愈、已愈之际,父母房事,乳母月候,尤忌触忤。常以胡荽酒喷洒卧屋口。
轻者 作三次出,大小不一,头面稀少,眼中无,根窠红,肥满光泽。
重者 一齐并出,如蚕种稠密,灰白色,身温腹胀,头温足冷,泻渴。
轻变重 犯房室,不忌口,先曾泻,饮冷水,服凉药。
重变轻 避风寒,大便稠,不喘渴,忌外人。
小儿痘疮,二三日始见微微方欲出者,如粟米如黍,未如绿豆大,似水珠光泽明净者佳。
小儿痘疮四日、五日,其疮大小不一,根窠红,光泽明净,不必药。稠密陷顶,灰白色,泻渴者,宜服十一味木香散,送下七味肉豆蔻丸。
小儿痘疮六七日,其疮肥红光泽者轻,不必药。如身温气促口干,腹胀足指冷重,十一味木香散加丁香、肉桂。
小儿痘疮八日九日,其疮长足肥满苍蜡者轻,不必药。若寒战闷乱,腹胀烦渴,气急咬牙者至重,宜十一味木香散加丁香、肉桂。如不效,急煎十二味异功散救之。
小儿痘疮十日十一日,其疮当靥,疮痂欲落者,欲愈也,不必药。或疮当靥不靥,身或热或不热,肚胀烦渴,不可与水蜜冷物,若与之,渴而死,急煎木香散救之。
若痘疮欲靥未靥之间,头温足指冷,或腹胀气促泻渴,不可与水蜜,服之即死,急以异功散。
小儿痘疮十日至十一日,当靥不能靥,身不壮热,闷乱不宁,卧则硬气,烦渴咬牙者急煎异功散加添木香、当归以救阴阳表里。若与水蜜冷物者,杀之大速。
小儿痘疮十二日十三日,疮痂既落,其瘢尤黯,或凹或凸,肌肉尚嫩,不可澡浴,不可食炙煿、五辛、酸辣有毒之物,恐热毒攻肝,眼目生翳。若不依此,必为目患,可用三味谷精散救之。
小儿痘疮收靥之后,浑身壮热,经日不除,别无他证,六味柴胡麦冬散治之,热退住服;如不愈,可服七味人参白术散。若身壮热,大便坚实,或舌上生疮,咽喉肿痛,皆是疮气余毒未尽,可用四味射干鼠粘子汤治之;如不愈,亦可服人参白术散。若风热咳嗽,咽膈不利,可用三味桔梗甘草防风汤;如不愈,亦服人参白术散。若涕唾稠黏,身热鼻干,大便如常,小便黄赤,可用十六味人参清膈散;如不愈,用人参白术散。若痰实壮热,胸中壅闷,大便坚实,卧则喘急,可五味前胡枳壳汤治之。
小儿痘疮,首尾十三日,可保平安。首尾不可与水,若误与之,疮靥之后,其痂迟落,或身生痈肿。若针之,则成疳蚀疮,脓水不绝,甚则面黄唇白难愈。盖脾胃主肌肉,饮水多,湿脾搏肌,脾肌虚则津溢里少,荣卫涩滞,故疮痂迟落而生痈也。黄帝曰:饮有阴阳,何也?好饮冷者,冰雪不知寒;好饮热者,沸汤不知热。岐伯曰:阳盛阴虚,饮冷不知寒;阴盛阳虚,饮热不知热。故治之,阳盛则补阴,可用木香散加丁香、肉桂。阴盛阳虚,可用异功散加木香、当归治之也。
若身热小渴者,可用人参麦冬散治之。如不愈,可用人参白术散。
若身热大渴者,可用人参白术散治之。如不愈,可用木香散。
若腹胀渴者,或泻渴者,或足指冷渴者,或惊悸渴者,或寒战渴不止者,或气急咬牙渴者,或饮水转渴不已者,以上九渴证,即非热也,乃脾胃肌肉津液里少故也。可服十一味木香散治之。如不愈,可加丁香、官桂,多煎服。丁香攻里,官桂发表,其表里俱实,则疮不致痒塌喘渴致死矣。
木香散 性温平,能和表里,通行津液,清上实下,扶阴助阳,治小儿腹胀泻渴,功效如神。
异功散 能除风寒湿痹,调和阴阳,滋养血气,使痘疮易出易靥,不致痒塌。
大抵天地万物,遇春发生,至夏长成,乃阳气熏蒸,故得生成。今痘疮之病,脏腑调和,则血气充实,自然易出易靥。盖因内常和暖,外无冷气之相干也。
小儿痘疮痒难忍,搔之成疮,致脓血出者,因血气衰,肌肉虚故也。或用牛粪灰敷者,秽触成斑瘢多矣。但用败草散治之,其草经霜雪雨露,感天地阴阳之气,善解疮毒,功效神妙。茅屋上烂草,无则盖墙烂草亦可,只一味,随多少,晒干为末,每用干点,无时。若浑身疮破烂,脓水不绝,粘黏衣裳,难于坐卧,可用二三升摊在席上,令儿坐卧,甚效。一方用荞麦粉掺之,或豆豉烧存性,作末敷之。
小儿痘疮,痒不可忍,误搔成疮,及疮痂欲落不落。
外白结沙蜜,随多少,涂疮上,其痂易落,无紫黑瘢痕,亦不臭秽。
又方 羊铜骨中髓(一两)
上炼三沸,入轻粉少许,研成白膏,瓷盒收,用涂疮上。
小儿痘疮方愈,毒气尚未全散,疮痂虽落,其瘢尚黯,或凹凸肉起,用下减瘢药涂之。
韶粉(一两) 轻粉(一字)
二味研细,入炼了猪油拌和如膏,涂疮瘢上。
小儿痘疮已靥未愈之间,五脏肌肉俱虚,血气未复,忽被风邪搏于肤膜之间,故津液涩滞,遂成疳虫疮,宜用雄黄散、绵茧散治之。久不愈,溃骨伤筋,以致杀人。
雄黄散 治小儿牙断生疮,疳蚀疮。
雄黄(一钱) 铜绿(二钱)
二味研极细,每用量疮大小,干点为妙。
绵茧散 治小儿身体及肢节生疳蚀疮,脓水不绝。
出蛾蚕茧随多少,用白矾研细,塞入绵茧内令满,用炭火烧,令白矾汁尽,取出研细,每用干贴疮口内。
痘疮五不治证:痒塌,寒战,咬牙,渴不止;紫黑色,喘渴不宁;头温足冷,闷乱饮水;灰白色,陷顶,腹胀喘渴;咬牙,气促,泄泻,烦渴。
升麻葛根汤
白芍药 川升麻 甘草(炙。各一两) 葛根(一两半) 家传加四君汤,名升君汤。
㕮咀,每三钱,水一盏,煎六分,稍热服,无时。演山加糯米、人参、紫草、当归。
十一味木香散
大腹皮 木香 官桂 前胡 净陈皮 丁香 诃子肉 人参 制半夏 赤茯苓 甘草(炙。各三两)
㕮咀,每三钱,水一盏,姜二片,煎七分,空心,量儿大小加减。
十二味异功散
木香 当归 人参 净陈皮 制厚朴 丁香 肉豆蔻(各二钱半) 官桂 白茯苓 白术(各二钱) 姜制半夏 附子(炮去皮。各一钱半)
㕮咀,每三钱,水一盏,姜二片,煎七分,空心稍热服,三岁儿作五度服,五岁儿作二度服,一二岁作三五度服,病有大小,以意增减。
七味肉豆蔻丸
木香 砂仁(各三钱) 白矾 赤石脂(各七钱半) 白龙骨 肉豆蔻 诃子肉(各半两)
为末,糕〖米(冂/又)〗丸黍米大,周岁儿五十丸,三岁儿百丸,温米汤下,无时。
六味人参麦冬散
麦门冬(去心,一两) 人参 甘草(炙) 净陈皮 白术 制厚朴(各半两)
㕮咀,每三钱,水一盏,煎六分,稍热服,无时。量儿大小加减。
六味柴胡麦冬散
人参 黑参 甘草(炙) 柴胡(各二钱半) 麦门冬(去心,三钱) 龙胆草(一钱半)
㕮咀,每三钱,水一盏,煎六分,稍热服,量儿大小加减。
三味消毒散
牛蒡子(二两,炒) 荆芥穗(二钱半) 甘草(炙,三钱半)
㕮咀,水煎,稍热服。
四味射干鼠粘子汤 即
牛蒡子(一两,炒) 射干 升麻 甘草(炙。各二钱半)
汤使同上。
三味桔梗防风汤
桔梗 防风 甘草(炙。各一两)
汤使同上。
十六味人参清膈汤
柴胡 人参 当归 芍药 知母 桑白皮(炒) 白术 紫菀 地骨皮 黄芪(各二钱半) 石膏 滑石(各一两半) 茯苓 黄芩(各半两) 甘草(炙) 桔梗(二两)
㕮咀,每三钱,姜二片,水煎六分,稍热无时服,量大小加减。
五味前胡枳壳汤
前胡(一两) 大黄 赤茯苓 制枳壳 甘草(炙。各半两)
㕮咀,水煎。
七味人参白术散
人参 白术 白茯苓 藿香 木香 葛根 甘草(炙。等份)
㕮咀,水煎。
三味谷精草散
谷精草(一两) 生蛤粉(二两) 生黑豆皮(二钱)
细末,獖猪肝一叶,竹刀批作两片,掺药缚在瓦器内慢火煮熟,令儿食之,无时。
葛根麦门冬汤 治小儿疹出如蚊蚤所咬,头痛壮热。
葛根 人参 麦门冬(去心) 赤芍 升麻 甘草(炙) 石膏 茯苓(各半两)
㕮咀,水煎,温服无时。
生地黄散 治小儿斑疹,身热口干,咳嗽心烦。
净生地黄(半两) 杏仁(去皮尖,炒) 款花 净陈皮 甘草(炙,各三钱) 麦门冬(去心,三钱半)
㕮咀,水煎,温服无时。
惺惺散 治小儿斑疹,风热及时气,头痛壮热,目涩多睡,咳嗽喘粗。
桔梗 净细辛 人参 甘草(炙) 白茯苓 川芎 白术(各一两)
㕮咀,薄荷生姜同煎,热服。
秘传加减:凡小儿疹出,脸赤面黄,眼闭吐咳,腹疼,手足或冷痹,疹出而大便泻,须辨冷热。若渴而身热小便少,必协热,未宜即用热药,且以四君子汤加豆蔻、木香等药。若疹出泻而不渴,或热或不热,及小便多者,须投木香、附子等药。凡疹泻非红水,是本色粪,则尚可用药,痢亦然。儿疹咬人掐人者,毒攻心也。
加减异功散
人参 白术 白茯苓 京芍 黄芪 当归 桔梗 厚桂 紫草 粉草(炙,各三钱) 初加南木香二钱煨,加肉豆蔻煨,再加附子炮,随轻重旋加。
疹后咳嗽,最未易治,加减方。
人参 白术(煨) 白茯苓 桔梗(炒) 防风 净北细辛 枳实(炒) 款花蕊 杏仁(炒) 五味子 粉草(炙) 制半夏 升麻(各等份)
生姜、桑白皮煎。
护目膏
黄柏(半两) 绿豆(七钱) 甘草(二两) 红花(一两)
为末,油调涂两眼外四畔。一方四味平等份。
调理安斑散
升麻 赤茯苓 黄芪 羌活 人参 制枳壳 桔梗 甘草
㕮咀,加少紫草、薄荷。
神仙痘疮黑陷不发方
川山甲烧灰存性,为末,加麝香少许,一岁半钱,三岁一钱,温酒调下,一服神效。但目合无魂者,不可生矣。《直指》加木香煎汤调下,或紫草,名独圣散。
郑氏四圣散 治疮疹出不快,及倒靥。
紫草茸 木通 甘草(炙) 制枳壳 黄芪(各等份)
一方加人参、茯苓,去紫草。《直指》加木香、川芎。枳壳研糯米最能解毒,酿发之。
㕮咀,三岁一钱,水煎服,无时。
红花汤 治疮痘不出。
红花子 紫草茸(各半两) 蝉蜕(一分)
㕮咀,酒水中半煎,温服,量大小。
大戟散 治痘疮紫黑色陷,寒战噤牙,忧齿白不黄紫肿,三服不愈即死。
上以红牙大戟为末,三岁儿抄半钱研,芝麻汤调下。此药治忧齿甚妙。或恐其有性不敢用,但对证分明,用之不妨。寻常小儿睡中忧齿者,肾经风热,是惊风入肾,一服即效。后与惊药,更不复作,仍忧齿寒战,属肾水,但温脾土,养肺金,以胜复之。
《直指》云:痘疮日久,胃亏变坏,耳尻反热,疮变紫黑为逆,治当泻膀胱之府,面后急与温脾。疮若不黑,决非肾证。泻膀胱,先用桂枝、芍药、大戟等份为末,每一钱,枣汤下。
紫草木通汤 治疮疹出不快。
紫草 人参 木通 茯苓 糯米(等份) 甘草(减半)
锉散,煎二钱,温服。内虚大便利者,可入木香去紫草。
调解散 治痘疮已发,或为风冷所折,荣卫不和,宿食所伤,内气壅遏,以致水硬并治。
青皮 陈皮 桔梗 制枳壳 制半夏 川芎 木通 干葛 甘草 紫苏(各等份) 人参(减半)
凡小儿病危,大冲有脉,神气未脱,囟门未陷,颜色指甲未黯黑,犹可用力,且五脏六腑之精注于目,又必望而知其目中神气为验。
《御院》无价散 治斑疮不出,黑陷欲死者。诗云:人猫猪犬腊辰烧,少许征将蜜水调,百者救生无一死,万锭黄金也不消。
上以前四物于腊日早晨日未出时,贮于销银锅内,炭火煅令烟尽,白色为度,但疮发不快,倒推黑陷,及一切恶疮,蜜汤调一字,其效如神。
演山口议:疮疹之证多端,最难分别,发出之时,有作热,不作热者,有惊掣狂躁,自汗谵语,呵闷昏遁,呕吐咳嗽者,皆五脏虚实不同耳。或谓耳、尻、足三者俱属于肾,故所部独冷,验之然疑似之间,或中或否,不若但看耳后有红脉赤缕,定是疹候,更无可疑。若有热,不可退热;发惊,不可用惊药;有汗,不可止汗;或吐,不可理吐,但顺其表,温其里,解其毒,自然发出。或曰首尾不可下,或曰首尾皆可下,众皆疑之。愚曰二家所说皆善也,且儿气脉充实,宜微下之,恐作烦躁。若也气虚,直不可下,恐泻易脱。如可利下,消毒饮、四顺饮三服微下之,切不可用巴、粉下积药。如有热烦躁气实,大连翘饮加紫草功效,但减黄芩。今人但见疹已出未出,便与升麻葛根汤,其性颇寒,不可大多,反坏其表。凡用之,宜用白芍药加糯米、人参、紫草、当归,功效甚良。又有如伤寒发热,经发散已安恬,七八日无事,忽出疹者,有咳嗽而出疹者,只看耳后红脉,或眼痴好眠,神昏面红可验。
伤寒证治
伤寒治法,无越于张、朱格例,大人与小儿二同,但分剂少异,用药少冷,中病即止。有汗、下、温三者之分,又有正受伤寒、夹食伤寒、夹惊伤寒三者之别。正受伤寒,或初得伤风为病浅,头热,鼻涕声重,自汗恶风,烦啼,只可解肌。正受伤寒为病深,面赤鼻干壮热,身痛粟起,无汗恶寒,或喘嗽,小便赤,皆属表证,当微取其汗,先用香葛汤表解;若壮热咳嗽,头疼烦渴,痰实,人参羌活散、参苏饮、惺惺散。其有里实者,有上证而恶热,掷手扬足,烦渴燥粪。掀衣气粗,属里证,略于疏利,可用《活人方》大柴胡汤。至若头额冷,手足凉,口中冷气,面黯便青,啼则头低身曲,眼闭肚紧,此阴病里虚,温里则理中汤、《活人》甘草干姜汤,温剂救其里。是汗、下、温三者之法,可以类推矣。
夹食伤寒,有前伤寒证,加肚热足冷,或肚痛,或有吐利,先用香葛散、惺惺散、演山脱甲散,后却用挨磨消化脾积药,如前安胃和脾散,察其充实,以紫霜丸等微下之,即以醒脾之剂调之。凡下,须究问先伤寒后夹食,或夹食后伤寒。然伤寒夹食,乃在食时之间,惟母觉知其先后。若知其理以后受者,而先调理之。若其未明,且可表解,俟有里证,方可下之,尤为善也。而下药与表药不可并行,又当详其表证虚实何如。
夹惊伤寒,有前伤寒证,手纹有惊,额冷脚热,或睡中啼叫,先用香葛汤、人参羌活散表解,未退,审体实者,用前柴胡饮子或四顺清凉饮、洗心散荡涤之,不可用下积丸子,《和剂》天麻防风丸、汤氏抱龙丸佐之。如上六证,又当视其小便或赤或白,可以知里热之有无;或清或浊,可以知里热之轻重;孩则看其虎口脉纹,童则按其一指人迎气口之紧盛。
又有伤寒瘟疫,长幼传染,此由春夏反清寒,秋冬反暄热所致,证同伤寒,如香苏散、升麻汤、五苓散、败毒散、圣散子,可随证施用。又有疹毒似伤寒者,小儿之切证又当于疹毒门考其证治。亦有表里所传,不同时月,邻里传染之辨。其有脚气、食积、虚烦、痰饮四证类伤寒者,见于前卷伤寒钤图中,不复赘录。又伤寒咳嗽,见本门。
香葛散 治伤寒夹食夹惊,及四时瘟疫。
净香附子 陈紫苏叶(各二两) 陈皮(一两。《直指》改净青皮一两,消食表汗) 甘草(炙,半两) 解肌加粉葛(一两)
粗末,每服三钱,水半盏,生姜、葱白煎半,温热服。
升麻葛根汤 治时气瘟疫,头痛发热,肢体烦疼。见《活人方》。一方加四君汤,随时等份,可代惺惺散。
《集验》香葛汤
干葛(一两) 川升麻 羌活 桔梗(微炒) 白芍药 川芎 白茯苓 白芷 甘草(各半两)
㕮咀,每三钱,水半盏,姜葱煎取半。
《简易》辛梗汤 附惺惺散之下,理感风、伤风、风热,头痛壮热,鼻涕,咳嗽有痰,当先用此。
人参 干葛(各三两) 白术 茯苓 甘草(炙) 净细辛 桔梗(炒。各一两) 柴胡 升麻(各三分)
㕮咀,每二钱,水一盏,姜三片,薄荷三叶煎。
《和剂》小柴胡汤 治潮热往来,半表半里。服未愈,有里实证,用大柴胡汤,或清凉饮、洗心散。
《澹寮》五拗汤 治感寒咳嗽,痰涎喘急。或素有喘嗽,感寒而作,《和剂》华盖散、《简易》九宝饮、参苏饮。
《和剂》人参败 毒散伤寒头痛,壮热恶寒,及风痰咳嗽。或心经蕴热,口舌干燥,加黄芩。
人参羌活散 散风邪,欲传急惊风热。方见急惊门。
《活人》桂枝麻黄各半汤 加黄芩,治伤寒可汗。方见《活人》。
钱氏地骨皮散 治伤寒壮热,及虚热潮作。方见前诸热门。
《和剂》不换金正气散 治伤寒瘟疫发热,或吐泻下痢。
人参养胃汤 治感风寒,伤生冷,憎寒壮热如疟,或夹食停痰。
汤氏加减建中汤 治伤寒发热、自汗虚烦。
黄芪(一两) 白芍药(三两) 甘草(炙) 人参 熟地黄(洗。各半两)
㕮咀,每服二钱,水煎。
《和剂》天麻防风丸 惊风壮热,及夹惊伤寒。
僵蚕(炒) 全蝎(去毒,炒) 天麻(煨) 防风 人参(各一两) 朱砂 雄黄 麝香(各二钱半) 牛黄(一钱,研) 甘草(炙,二钱半)
为末,蜜丸梧子大,每三丸,薄荷汤化下。
汤氏抱龙丸 痰嗽惊风,时作潮热,气粗,及伤寒夹惊,或中暑浴后。
牛胆南星(二两) 天竺黄(半两) 雄黄 辰砂(各一分,另研) 麝香(一钱,另研)
为末,蜜丸芡实大,甘草薄荷汤化下。
解肌汤 治伤寒发热,心烦躁渴。
麻黄(去节,半两。冬用三分) 人参 川芎 芍药(各半两) 前胡(一分) 独活(半两)
㕮咀,每二钱,水半盏,姜一片,薄荷一叶,煎服。
冷热咳嗽证治(附喘急 余见钤方咳喘门)
小儿初生百日内咳嗽,肺叶脆弱,最为难治。平常冷热,热邪入肺,无能得出,又不堪吐利,必明病源,消解风寒,化痰顺气,益肺生胃,胃开气壮,嗽即渐减,不可强攻。
冷嗽则鼻流清涕,面白痰薄,日轻夜重,或微有邪热。热嗽则面微红,鼻干热,痰稠,脉弦数。有胃嗽,不因风寒而得,以儿啼便乳,壅结心肺不散即嗽,而迟以珍珠丸下之。
百部丸 治小儿感寒咳嗽。
百部(焙干) 麻黄(去节。各一分) 杏仁(四十个,去皮尖,微炒,另研)
为末,蜜丸芡实大,熟水化下。一方加松子肉五十粒,同杏仁入沙糖丸,噙化妙。
钱氏麻黄汤 治伤风发热,咳嗽喘急。
麻黄(去节寸锉,三钱,水煮) 肉桂(去皮,二钱) 甘草(一钱) 杏仁(去皮、尖,炒黄)
㕮咀,每二钱,水一盏,煎服。有汗不可服。
泻肺散 治肺气壅盛,咳嗽不已。
桑白皮(炒) 地骨皮(各一两) 甘草(炒,五钱)
为末,每二钱,水一盏,粳米同煎,食后。
补肺散 治肺气不足,咳嗽喘急。
阿胶(炒,一两半) 牛蒡子 甘草(各二钱半) 马兜铃(五钱) 杏仁(七十个,去皮、尖) 糯米(一两)
甜葶苈(半两,炒) 麻黄(一分,去节) 甘草 贝母 杏仁(去皮、尖。各一钱)
为末,三岁一钱,水煎。
肉汤丸 治小儿咳嗽,痰涎不通,气急,或痰壅成块,宜壮实小儿热嗽与之,吐涎久嗽,胃冷勿用。
铜青(末,一钱) 皂角(末) 大黄(末)
为末,糊丸小豆大,三岁十丸,肥猪汤下
演山口议:时气咳嗽者,天时冷热不调,儿虚得之,日夜不止,或吐或喘,痰热壅盛,至重者利之,用大黄、朴硝、枳实、陈皮、人参、半夏、柴胡等,以有胸膈烦闷不快宜服。
无热与痰,亦不可下。
鸡青膏 治小儿涎鸣喘急,服药不退者,气实儿可用。
用无□雄鸡子一个取清,入轻粉抄十钱拌和,银器盛汤瓶上顿熟,三岁尽食,当吐痰或泻,即瘥。上喘或咳有痰,可吐。如呕多,则可下之,用珍珠丸等。
苏子散 治嗽逆上气,因乳哺或风冷伤肺,或啼气未定强乳,气逆不下。
紫苏子 诃子(炮肉) 萝卜子 杏仁(炒) 木香 人参(各三两) 青皮 甘草(炒,各半两)
为末,三岁一钱,水半盏,姜三片煎。
《直指》紫菀汤 治喘嗽。
紫菀茸 贝母 真苏子(微炒) 杏仁(去皮,焙黄) 北梗 净陈皮 麻黄(去节) 半夏曲 赤茯苓 桑白皮(炒) 甘草(炙。各等份)
锉细,每一钱,姜三片,紫苏三叶连嫩梗佳,水煎。
演山大效雄朱化痰定喘丸 治因惊发喘,逆触心肺,暴急张口,虚烦神困。
雄黄 朱砂(各一钱,研) 蝉蜕 全蝎(炒) 地龙(净洗) 僵蚕 南星 白附(炮。各一分) 轻粉(半钱重)
为末,糊丸麻子大,每三十丸,薄荷茶清食后下。
雄黄丹 治齁䶎喘满咳嗽,心胸烦闷,伤热触毒。一岁儿五丸,壮者七丸,二岁十丸。
雄黄 朱砂(各一钱,另研) 杏仁(十四粒,炒) 巴豆(十粒) 豉(淡者,二十一粒)
五味用米醋半盏,干姜一片指大者,煮令干,研成膏。皂角一寸蜜炙焦,先去子及皮弦,法制牛胆南星一分,雄、朱、杏膏研细,加少糊,丸麻子大,淡姜汤送下。
诸疟证治
疟之论,见于钤方伤寒杂病之疟详矣,小儿疟证之切有五:伤寒疟,则有伤寒证见大小便坚赤。食疟,必腹膨眼睑厚,肚热足冷,脉紧,手纹紫,亦先表解调脾,而后可下。脾虚生痰,其发必有痰证,脾脉弱,四肢或浮,先表解,中加痰药。脾寒发疟,则面色青黄,四肢冷,大小便或自利,亦可养胃汤表之。感暑疟,背寒面垢,烦渴,小便赤,大便坚,香薷散表之,后五苓散分之。
表解先用二香散、苏苓散;伤寒,香葛散、小柴胡汤;食疟,养胃汤,后用紫霜丸,脾虚者,用草果饮、四兽饮;脾寒,理中汤加附子、草果、半夏、茯苓。感暑,二香散、香薷散、五苓散。方并见前。
张氏草果饮 治发疟,寒多热少,或遍身浮肿。
厚朴(姜制) 净青皮 草果 藿香 甘草(炙) 丁皮 神曲 良姜 半夏曲(各等份)
㕮咀,每二钱,水半盏,姜三片,枣一个煎。一方加槟榔,即紫蔬。
《全婴》驱疟饮 治一切疟。
紫苏 白芷 槟榔(各半两) 草果(净,一两) 制半夏(一两) 陈皮 白茯苓 甘草 前胡(各半两)
㕮咀,姜、枣、乌梅煎,甚效。
《三因》清脾汤 因食伤脾,停滞痰饮,发为寒热。
《济生》清肺汤 但热不寒,或热多寒少,口苦咽干,小便赤涩。并见前钤卷疟门。
《保婴》常山饮 治一切疟。
人参 常山 茯苓 草果 知母 前胡 半夏 制厚朴 甘草(等份)
㕮咀,姜枣煎。脾虚气弱,常山作吐,须审。
呕吐证治
郑氏云:但吐不泻为逆,吐而有痰发惊者危,治之当断乳,但与稀粥。
呕吐之论,见于一卷伤寒杂病中详矣。小儿哯吐呕逆哕有五。哯者,谓哯乳如哯簷水射出。吐者,吐出有物。呕者,开口而作。逆者,心胸上下气逆郁筑。哕者,无物可出。皆紧切之证,慢惊皆由此而作,又须详其冷、热、虚、痰、食伤所因。胃寒,即似气吐,面青唇白,清涎夹奶吐出。热吐,即似惊吐,有黄涎夹乳食,乳成片,头额温,五心热,小便赤少,或干哕无物,夏秋间多有此证。虚吐,肌弱神困,不思乳食,用生胃气药。痰吐,即风壅吐,咳嗽气急,或表热。伤乳食吐,即积滞吐,吐作霍气肚热。虫吐,面白毛焦,唇红或紫,或昏困不省人事,时吐。又当于惊风、内吊、虫痛及疳积门求之。
四君子汤、参苓白术散、正气散以正胃气。二陈汤、青州白丸子兼佐以化痰。 理中汤吞金液丹治冷吐。大黄龙丸治中暑吐。并见前《和剂》诸方。
演山全蝎散 因吐后欲传慢惊。方见前慢惊门。
八白散 治脾虚胃弱,膈有风痰,水谷入口,悉皆呕哕,体羸气乏,饮食不下,霍乱吐利,心胸膨满,中脘不和,神情恍惚。
沉香 藿香 人参 草果 干姜(炮) 半夏曲 白芍 槟榔 白豆蔻仁 白茯苓 白术 扁豆(炒) 白芷
等份作末,泻后复吐,或吐后复泻,每一钱。姜枣煎服,无时。
调中正气散 治冒热伤冷,证治汤使同上。一方加木香。
藿香 白术 人参 白茯苓 甘草(炙) 净陈皮 山药 扁豆 制半夏 干姜(炮)
豆蔻散 治虚吐,饮食间便作呕逆,此由脾寒或哯无时,吐后晕闷,胸郁气逆。
肉豆蔻(一个,煨) 泻加木香 丁香 白术 白茯苓 甘草(炙。各一钱) 藿香叶(一钱)
为末,煎藿香枣子汤调一钱,生姜汤亦可。
香朴丸 治食伤癥冷,逆不升降,呕吐不止,胸膈留停,积滞不化。
藿香叶 厚朴(姜制) 净陈皮 半夏曲 白术 白茯苓(各一分) 甘草(炙,二钱) 干姜(二钱) 三棱(炮,二钱)
为末,蜜丸指大,每一丸,姜枣煎汤化下。
半丁丸 治风壅痰吐。
制半夏(半两) 丁香(一钱)
为末,姜汁丸麻子大,生姜汤下。
汤氏助胃膏 治冷气入胃,呕吐不已。
人参 白术 丁香 白茯苓 甘草 净陈皮 藿香(各半两) 白豆蔻仁(十四个) 木香(三钱) 山药(一两) 砂仁(四十个) 肉豆蔻(四个)
为末,炼蜜丸,丸芡实大,米汤化下。
《全婴》清膈饮子 治伏暑呕吐。
香薷 淡竹叶(各一两) 人参 白茯苓 半夏曲 甘草(炙) 檀香 粳米(各半两)
修制为末,三岁一钱,冬瓜子三七粒,水半盏,煎服。
《保婴》二顺散 治热泻初作。
杏仁(去皮、尖) 猪苓 泽泻 赤茯苓 白术 甘草 干葛 肉桂(各等份)
为末,每一钱,新汲井水调,体弱汤调。
人参黄芪散 治脾虚冷泻,并疳泻。
人参 黄芪 白术 白茯苓 甘草 木香 丁香 胡黄连(各一分) 白豆蔻(一钱半) 肉豆蔻(一个) 使君子(五个) 干姜(半钱)
㕮咀,陈仓米煎。
演山口议论:自利有水谷不分者,肠胃怯弱者,脏腑不和者,冷热相制、阴阳不和、荣卫不顺者,皆由气虚得之。必平和调顺,先生其胃气,以参苓白术散加车前、瞿麦、姜同煎,分利紧脾,更量虚实加减。
术附汤 治脏腑虚寒,泄泻洞利,手足厥冷。
附子(半个,炮) 白术(二分) 干姜(二钱,炮) 甘草(炙,一钱)
㕮咀,水煎服。手足暖,止后服。
为末,三岁一钱,灯心汤下。
《和剂》三白散 小儿膀胱蕴热,风湿相乘,阴囊肿胀,大小便不利。
白牵牛(二两) 桑白皮 白术 木通(去节) 净陈皮(各半两)
为末,姜汤空心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