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上洞玄灵宝赤书玉诀妙经

作者:佚名
太上洞玄灵宝赤书玉诀妙经

简称《赤书玉诀经》。道教经典。约出于东晋、南朝。《灵宝中盟经目》第一种著录《太上洞玄灵宝五篇真文赤书》上下二卷,为六朝灵宝经。陈国符《道藏源流考》认为,本经卷上五篇真文即陆修静施行之真文赤书,卷下玉诀亦称五篇真文。述服符诵诀,以求长生,以召神劾鬼。

猜你喜欢的书

山房集

山房集

宋代诗文别集。9卷。周南著。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载作者有著作40卷。因年久大多散佚。《四库全书》据《永乐大典》所录,重新编排为前集8卷、后稿1卷。其文章充满爱国热情,对投降卖国路线尤为痛恨,如《秦桧降爵易谥敕》一文,对秦桧的卖国行径,给以义正辞严的揭露,字里行间,充满堂堂正气。诗歌佳作不多,但《蚕妇怨》一篇,表现对民间疾苦的同情:“去年蹉却沤麻时,寒女卒岁号无衣。今年无叶蚕眼迟,五月簇茧方缲丝。丝成那望衣儿女,且织霜缣了官赋。不愁织尽抒轴空,只恐精粗不中度。寒女寒女无重叹,且将败缕缝新绽。愿得明年蚕叶平,剜肉医疮为汝办。”可视为唐代新乐府运动诗歌的遗响。

太上洞玄灵宝五帝醮祭招真玉诀

太上洞玄灵宝五帝醮祭招真玉诀

太上洞玄灵宝五帝醮祭招真玉诀,原不题撰人。据卷末后记,应为北宋道士张承先所撰。《通志‧艺文略》已着录此书一卷。今本收入《正统道藏》洞玄部玉诀类。书中宜称道士受《灵宝五老赤书真文》之日,应依法祭醮,以招降天真,以后三年一醮,三醮而止。本篇即张承先所撰醮祭招真仪法。篇内详叙招降灵宝五帝灵官,请神灵侍卫护身之法。

抱一函三秘诀

抱一函三秘诀

1卷。嗣全真大痴黄公望传。内容讲人身受胎之后,人身受胎之始,神室,刻漏,五行,采取,其药生成图说,气数物理体用,论温养,赤子,神方,金液还丹,火候要旨。抱一冥心气功术语。抱一为神形合一,冥心为入静。指气功中,进入无作无为之时,神形合一,意识宁静。出《性命圭旨全书·移神内院,端拱冥心》:“始则有作有为者,采药结丹以了命也。终则无作无为者,抱一冥心以了性也”。

金华玉液大丹

金华玉液大丹

金华玉液大丹,撰人不详。似出于宋代。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神部众术类。此书言外丹黄白术。首先叙述制作金华及紫霞丹法。其法颇烦琐,大致分为五转。先用草木药灰汁煮朱砂一月,使朱砂变成雪白色「玉英」;再以八石为匮,银作神室,将玉英纳入其中密封火养一月,变成「玉液」;再以金作神室,八石为匮,将玉液纳入其中密封火养一月,变成绿褐色粉末,名曰「紫粉」,再以银为内神室,金为外神室,八石为匮,将紫粉纳入其中密封火养一月,则银室紫粉俱成黄色金,名曰「金华」;最后再以金华为匮,金作神室,将生朱纳入其中密封火养四十九日,「金华成紫金色,可作长生匮,朱砂如胆矾色,此名紫霞丹」。据称用此丹匮可干汞成金,化五金成宝。本书中又有炼朱砂成银精丹之法,其功效可与金华并驾。又有作四圣丹匮、六神匮、独砒匮、四神匮、硫黄汞匮,以炼养朱砂或雄黄,点化金银之法。书末载「朱砂转庚梅核」,谓以朱砂加药炼成黄芽,置梅核中,再入锅煅红,可化汞成金。本书内容,与《碧玉朱砂寒林玉树匮》相似。

大洞炼真宝经修伏灵砂妙诀

大洞炼真宝经修伏灵砂妙诀

道教炼丹著作。唐代衡岳真人陈少微撰,在本书《序》中,陈氏称其遇至真之人授以“灵砂要诀”,又追述该要诀的师承系统为:丁真人→吴天师→许仙君→至真之人。全书共7篇,主要论述丹砂的产地、性状及其反复煅炼的处理过程。书中描述了矿产丹砂的性状后指出,优质的光明砂、白马牙砂和紫灵砂方可服饵,而溪砂、土砂、杂砂则不宜选用。这些看法虽然是基于服丹砂可成仙这一错误理论而提出的,但积累和丰富了对于各种丹砂的认识。在前人化学性质炼丹(即硫化汞的合成与分解)的基础上,书中进而将不同的汞合金或汞化合物作为中间产物,要求对其作“伏火”处理,这比单纯的硫化汞的合成与分解更为复杂,操作难度更大,反映出盛唐时期化学炼丹实验的进步。在实验的基础上,书中对质量守恒定律作了朴素的叙述:“马白牙一斤(旧制十六两为一斤),抽汞得十二两,而含石气四两。紫灵砂一斤,抽汞得十两,而含石气六两。石气者,火石之空气也。”这里对石气成分的概括虽不确切,但其已认识到,物质在化学反应的前后总质量不变这一规律。是书收入明《正统道藏·洞神部·众术类》。

我们夫妇之间

我们夫妇之间

当代短篇小说。萧也牧著。初载《人民文学》1950年第1卷第3期。小说以四、五十年代之交的北京城市生活为背景,描写一对革命夫妻进城后由于思想意识上的差异,在生活中不断发生矛盾,由隐忍而争吵,愈演愈烈,几至离异,最后在认识到“夫妇之间的感情到底应该建立在什么基础上”这样一个原则问题,才又重归于好的故事。作品的男主人公李克是个出身于知识分子的干部,虽然离开大城市已经12年,但一进了北京,就为灯红酒绿的城市生活所诱惑。他希望妻子进城以后把“农村脑瓜”慢慢改变过来。他也认为城市要改造,但“不能要求城市完全和农村一样”。而妻子“张同志”却对城里男人抹头油、妇女涂口红、穿裙子等现象都“看不惯”,更常常斥责丈夫那些“忘了本”的思想和行为。她从“改造城市”的信念出发,在生活上艰苦奋斗,把丈夫的稿费寄给遭水灾的乡亲,而且激公好义,挺身而出去整治那些仍在“压迫人”的资本家,把劳动者当成自己的阶级亲人。作者运用不少生动的细节来表现“张同志”这种“倔强、坚定、朴素、憎爱分明”,同时又包含着“狭隘、保守、固执”成分的性格,以至写她思想上的飞跃,承认自己有弱点,同丈夫应“彼此取长补短”。小说发表后深受读者欢迎,被4家报纸转载,并被搬上银幕。但到1951年6月,《人民日报》、《文艺报》、《中国青年》等报刊却相继发表署名文章,指责作者“歪曲”革命知识分子,“丑化”工农干部,“依据小资产阶级的观点、趣味来观察生活、表现生活”,并且已经形成了必须加以批判的“不健康的倾向”。(陈涌:《萧也牧创作的一些倾向》、丁玲《作为一种倾向来看》)。作者本人于1951年在《文艺报》5卷1期发表题为《我一定要切实地改正错误》的检讨文章。1979年前后,康濯、王蒙等相继发表文章,重新肯定了《我们夫妇之间》以及当年被批判的萧也牧的其他作品。天津百花出版社1979年11月出版的《萧也牧作品选》,收入了这篇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