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

調經上mpw中华典藏网

月經先期mpw中华典藏网

經以月至為常,若陽大過而月經趲前一月,忽早一月,則其形色多赤,或紫而濃,其臟氣飲食喜冷畏熱,乃為血熱。如證挾痰火,宜服加味調經丸。mpw中华典藏网

加味調經丸mpw中华典藏网

香附五斤(分作五股,以酒、醋、鹽湯、童便、米泔各浸三日,仍用原汁煮乾。再用蔥五斤,取白細切,拌香附焙乾,以蔥白香黃為度) 當歸 白芍 生地黃(各四兩) 黃連 黃芩(各三兩) 川芎 杏仁 柴胡(各二兩) 白芷(二兩五錢) 青皮(一兩五錢) 荊芥 滑石(水飛淨,各五兩)mpw中华典藏网

共為末,醋麵糊丸,空心白湯下。mpw中华典藏网

月經後期mpw中华典藏网

婦人以血為主,惟能謹於調護,則氣血周流月水自然如期,若陰不足而月經退後一月,忽遲一月,則其形色不鮮,或澀滯而少,其臟氣惡寒喜暖,宜服正經養血湯。mpw中华典藏网

正經養血湯mpw中华典藏网

白芍(酒炒) 當歸(酒洗) 茯苓 白朮(蜜炙黃) 阿膠(蛤粉炒,各一錢) 五味子 川椒(炒) 甘草(蜜炙,各二錢) 半夏(薑汁製) 人參(各七分) 柴胡(八分) 姜(三片)mpw中华典藏网

水煎,食前服。如五心煩熱,日晡發熱,加胡黃連五分,不思飲食,加神麯、麥芽(炒)各五分;頭痛,加川芎七分。mpw中华典藏网

月經或前或後mpw中华典藏网

脾土不勝,不思飲食,由此血衰,故月水往後,或次月飲食多進,月水又往前矣。治宜理脾,脾旺則血勻氣順,自然應期,宜用紫金丸。mpw中华典藏网

紫金丸mpw中华典藏网

青皮 陳皮(各五錢) 蒼朮 檳榔 砂仁 紅豆(各六錢) 良薑 烏藥 香附(各八錢) 三稜(一兩) 蓬朮(二兩) 枳殼(八錢)mpw中华典藏网

共為末,粳米糊為丸,食後米湯下百丸。一方無蒼朮、蓬朮、香附。mpw中华典藏网

月經愆期mpw中华典藏网

經來或前或後,名曰愆期。此由脾胃虛弱,衝任損傷,氣血不足。宜服加減八物湯,兼服調經烏雞丸。mpw中华典藏网

加減八物湯mpw中华典藏网

人參(三錢) 白朮 茯苓 甘草(各五錢,炙) 白芍 當歸身 陳皮 香附 牡丹皮(各一錢) 水煎食前服。mpw中华典藏网

調經烏雞丸mpw中华典藏网

白毛烏骨未燉雄雞一隻,約重一斤。以糯米餵養七日,勿令食蟲蟻,以繩縊死,干撏其毛,去肚內雜臟不用。納生地黃,熟地黃、天門冬,麥門冬各二兩於雞肚內。以好酒十碗,文火煮爛,取出肚內藥,將雞連骨用桑柴火焙乾,仍以前煮過生地黃等藥酒,又浸又焙,至雞骨肉枯為度,研極細末。再用人參五錢,肉蓯蓉(酒洗淨)、破故紙(炒)、砂仁、當歸身、白朮、川芎、丹參、茯苓、甘草(炙)、杜仲(鹽水炒)各一兩,香附米(醋製)四兩。共為細末,入雞骨肉末和勻,酒麵糊丸,空心米湯下五十丸。mpw中华典藏网

過期經行mpw中华典藏网

婦人德性溫和,有痰而過期經行,此氣血兩虛也,宜服八物湯:如性躁多怒而過期經行,亦氣血虛也,宜服八物湯加青皮、香附,兼服蒼附丸。mpw中华典藏网

八物湯mpw中华典藏网

人參 茯苓 白朮 甘草(炙) 熟地黃 當歸 川芎 白芍(各一錢二分) 姜三片,棗二枚。mpw中华典藏网

水煎服。mpw中华典藏网

如性躁者,加青皮、香附。mpw中华典藏网

蒼附丸mpw中华典藏网

蒼朮(二兩,炒) 香附(三兩,童便制) 條芩(一兩,酒炒)mpw中华典藏网

共為末,神麯糊丸,白湯下。mpw中华典藏网

形瘦經不調mpw中华典藏网

形瘦多熱,致經不調,素無他症,此水虧血少燥澀而然,宜服加味四物湯。mpw中华典藏网

加味四物湯mpw中华典藏网

熟地黃 當歸 白芍 川芎 黃芩 黃連 黃柏(酒炒,各一錢) 甘草(五分)mpw中华典藏网

水煎空心服。mpw中华典藏网

形瘦過期經行mpw中华典藏网

形瘦素無他症,而過期經行者,此氣血不足也,宜服十全大補湯。如食少而脾胃虛弱,過期經行者,此氣衰血少也。宜服異功散,合芎歸湯,兼服地黃丸。mpw中华典藏网

十全大補湯mpw中华典藏网

人參 白朮 茯苓 甘草(炙) 黃耆 肉桂 熟地黃 白芍 當歸 川芎mpw中华典藏网

姜三片,棗二枚,水煎服。mpw中华典藏网

異功散mpw中华典藏网

人參 茯苓 白朮 陳皮 甘草(炙)mpw中华典藏网

薑棗為引,食前服。mpw中华典藏网

芎歸湯mpw中华典藏网

當歸身 川芎 香附 枳殼(各一錢,炒) 滑石(二錢)mpw中华典藏网

姜為引。mpw中华典藏网

地黃丸mpw中华典藏网

熟地黃(四兩) 山藥 山茱萸(各二兩) 牡丹皮 茯苓(各一兩五錢) 澤瀉 香附(童便制,各一兩)mpw中华典藏网

形肥過期經行mpw中华典藏网

形肥飲食過多,而過期經行者,此濕痰壅滯,軀脂逼迫也。宜服六君子湯合芎歸湯。mpw中华典藏网

六君子湯mpw中华典藏网

人參 白朮 茯苓 炙甘草 陳皮 半夏mpw中华典藏网

芎歸湯mpw中华典藏网

當歸身 川芎 香附 枳殼(各一錢,炒) 滑石(二錢)mpw中华典藏网

薑棗為引,空心服。mpw中华典藏网

一月經再行mpw中华典藏网

性躁多氣傷肝,而動衝任之脈,宜服九味四物湯,兼服滋陰丸。如誤食辛熱藥物,致經再行,亦用九味四物湯,更服三補丸。mpw中华典藏网

九味四物湯mpw中华典藏网

熟地黃 當歸 川芎 白芍 人參 柴胡 黃芩 黃連 甘草mpw中华典藏网

水煎空心服。mpw中华典藏网

滋陰丸mpw中华典藏网

知母 黃柏(等分) 蜜丸滾湯下。mpw中华典藏网

三補丸mpw中华典藏网

黃芩(酒炒) 黃柏(酒炒) 黃連(酒炒)mpw中华典藏网

蜜丸白湯下。mpw中华典藏网

每月經來二三次mpw中华典藏网

經來幾點而止,過五六日或十日又來幾點,一月之內常行二三次,面色青黃。先服膠艾湯一二劑,次服紫金丸。mpw中华典藏网

膠艾湯mpw中华典藏网

阿膠 白芍 熟地黃(各一錢) 艾葉(三錢) 川芎(八分) 大棗(三枚)mpw中华典藏网

水煎空心服。mpw中华典藏网

紫金丸mpw中华典藏网

青皮 陳皮(各五錢) 蒼朮 檳榔 砂仁 紅豆(各六錢) 良薑 烏藥 枳殼 香附(各八錢) 三稜(一兩) 蓬朮(二兩)mpw中华典藏网

粳米糊丸,食後米湯下百丸(一方無蓬朮、蒼朮、香附)。mpw中华典藏网

經來不止mpw中华典藏网

經來十日半月不止,乃血熱妄行也。當審其婦曾吃椒姜熱物過度,治之猶易。宜用金狗湯。mpw中华典藏网

金狗湯mpw中华典藏网

金毛狗脊 川續斷 阿膠 地榆 川芎 當歸 白芷(各一錢) 白芍 黃芩(各八分) 熟地黃(二錢)mpw中华典藏网

水煎空心服。mpw中华典藏网

數月行經mpw中华典藏网

形盛多痰氣虛,至數月而經始行者,宜服蒼附六君湯,兼服蒼附導痰丸。若形瘦脾胃虛弱,氣血兩虧,至數月而經始行者,宜服十全大補湯。mpw中华典藏网

蒼附六君湯mpw中华典藏网

人參 白朮 茯苓 甘草(炙) 半夏 陳皮 蒼朮(米泔浸) 香附(童便制) 條芩(酒炒) 川芎 當歸 枳殼(麩炒)mpw中华典藏网

水煎食前服。mpw中华典藏网

蒼附導痰丸mpw中华典藏网

蒼朮 香附 枳殼(各二兩) 陳皮 茯苓(各一兩五錢) 膽星 甘草(各一兩)mpw中华典藏网

共為末,薑汁和神麯丸,淡薑湯下。mpw中华典藏网

十全大補湯mpw中华典藏网

人參 白朮(蜜炙) 茯苓 甘草(炙) 熟地黃 當歸 川芎 白芍 黃耆(蜜炙) 肉桂mpw中华典藏网

薑棗為引。mpw中华典藏网

經來色紫mpw中华典藏网

經來色紫者熱也,慎勿作風冷而行溫熱之劑。宜服四物連附湯。mpw中华典藏网

四物連附湯mpw中华典藏网

當歸尾 赤芍 香附(童便制) 黃連 丹皮 甘草mpw中华典藏网

水煎,食前服。mpw中华典藏网

經來色淡mpw中华典藏网

經來色淡者血虛也。宜服加味八物湯,兼服地黃丸。mpw中华典藏网

加味八物湯mpw中华典藏网

人參 白朮(蜜炙) 茯苓 甘草(炙) 熟地黃 當歸 川芎 白芍(各一錢二分) 黃耆(炙) 香附(四制,各一錢)mpw中华典藏网

姜為引,水煎服。mpw中华典藏网

地黃丸mpw中华典藏网

熟地黃(四兩) 山藥(炒) 山茱萸(各二兩) 丹皮 白茯苓(各一兩半) 澤瀉 香附(童便制,各一兩)mpw中华典藏网

形瘦經少mpw中华典藏网

形瘦經少,此氣血弱也。宜服加味四物湯。mpw中华典藏网

加味四物湯mpw中华典藏网

熟地黃 當歸 川芎 白芍 人參 香附(童便制) 甘草(炙)mpw中华典藏网

薑棗為引。mpw中华典藏网

形肥經少mpw中华典藏网

形肥經少,此痰凝經隧也。宜服二陳湯合芎歸湯。mpw中华典藏网

二陳湯mpw中华典藏网

陳皮 半夏(制,各二錢) 茯苓 炙甘草(各一錢)mpw中华典藏网

芎歸湯mpw中华典藏网

川芎 當歸身 香附(童便制) 枳殼(各一錢,炒) 滑石(二錢)mpw中华典藏网

姜為引,合二陳湯水煎服。mpw中华典藏网

經來過多mpw中华典藏网

經多不問形肥形瘦,皆屬於熱。宜服增味四物湯,兼服三補丸(或單服增味四物湯亦可)。mpw中华典藏网

增味四物湯mpw中华典藏网

熟地黃 當歸 川芎 白芍(各一錢) 黃芩 知母(酒炒) 黃連(薑汁炒) 黃柏(酒炒) 甘草(各五分)mpw中华典藏网

姜為引,水煎服。mpw中华典藏网

三補丸mpw中华典藏网

黃芩(酒炒) 黃柏(酒炒) 黃連mpw中华典藏网

蜜丸白湯下。mpw中华典藏网

經來如豬肝水mpw中华典藏网

經來如豬肝水,五心煩熱,腰腹疼痛,面黃肌瘦,不思飲食,此氣血皆虛也。先用黃芩湯退其煩熱,後用調經丸調其氣血。mpw中华典藏网

黃芩湯mpw中华典藏网

黃芩(六分) 當歸(一錢) 川芎(八分) 天花粉 知母(酒炒) 蒼朮 白芍(各七分)mpw中华典藏网

水煎服。(一方無蒼朮、白芍,有甘草七分)mpw中华典藏网

調經丸mpw中华典藏网

生地黃 熟地黃 當歸 白芍 三稜 蓬朮 玄胡索 白茯苓(各一兩) 川芎 砂仁 烏藥(各八錢,炒) 香附(一兩二錢) 大茴 小茴(各二兩)mpw中华典藏网

共為末,粳米糊丸,如梧子大,每服百丸,酒下。mpw中华典藏网

經來如屋漏水mpw中华典藏网

經來如屋漏水,頭昏目眩,小腹作痛,更兼白帶,咽中臭如魚腥,噁心吐逆,此血虛有熱也。先用理經四物湯,次用內補當歸丸。mpw中华典藏网

理經四物湯mpw中华典藏网

川芎 當歸 白芍 生地黃 白朮(蜜炙) 柴胡 香附(童便制) 玄胡索(各一錢) 黃芩 三稜(各八分)mpw中华典藏网

水煎臨臥服。mpw中华典藏网

內補當歸丸mpw中华典藏网

續斷 阿膠(炒) 蒲黃(炒黑) 肉蓯蓉(酒浸焙) 厚朴(薑汁炒) 山茱萸 白茯苓 香附(童便制) 當歸 白芷(各一兩) 川芎 白芍(各八錢) 甘草(炙) 乾薑(各五錢) 熟地黃(一兩五錢)mpw中华典藏网

共為末,煉蜜為丸,白湯下八十丸,空心服。mpw中华典藏网

經來如黃泥水mpw中华典藏网

此大虛症也,最忌涼藥。宜用加味四物湯,以暖其經,以和其血。mpw中华典藏网

加味四物湯mpw中华典藏网

川芎 當歸 玄胡索 烏藥(各一錢,炒) 白芍(酒炒) 小茴(各八分) 熟地黃(二錢) 生薑(二片)mpw中华典藏网

水煎空心服。mpw中华典藏网

經來如銅綠水mpw中华典藏网

經一全無紅色,乃大虛大冷也。忌用涼藥,宜服烏雞丸。半月非特病愈,而且有孕。mpw中华典藏网

烏雞丸mpw中华典藏网

烏雞肉(去皮油不用,酒蒸熟,三兩) 山藥(炒) 肉桂 肉蓯蓉(酒洗淨,炒) 蒲黃(炒黑) 當歸 山茱萸 白芍(各一兩) 熟地黃(一兩五錢) 大附子(三錢,制) 鹿茸(一錢,酥制) 川芎(五錢)mpw中华典藏网

共為末,粳米糊丸,空心酒下百丸。mpw中华典藏网

經來全白色mpw中华典藏网

經來白色,五心煩熱,小便作痛,面色青黃,乃血氣虛也。亦忌涼藥,宜服烏雞丸(方見前),半月即有孕。mpw中华典藏网

經來成塊如蔥白色mpw中华典藏网

經來成塊如蔥白色,或如死豬血黑色,頭昏目暗,口唇麻木,此虛冷也。藥忌寒涼,急服內補當歸丸。mpw中华典藏网

內補當歸丸mpw中华典藏网

續斷 阿膠(炒珠) 蒲黃(炒黑) 肉蓯蓉(酒洗淨,炒) 厚朴(薑汁炒) 山茱萸 白茯苓 香附(童便制) 當歸 白芷(各一兩) 川芎 白芍(各八錢) 甘草 乾薑(各五錢) 熟地黃(一兩二錢)mpw中华典藏网

共為末,煉蜜丸,空心白湯下八十丸。mpw中华典藏网

經來臭如腐肉mpw中华典藏网

此乃血弱,更傷熱物。譬如溝渠水乾,天氣無雨,久則臭也。身衰舊血少,新血不生,則臭如夏月腐肉。宜服龍骨丸,兼服通瘀飲。mpw中华典藏网

龍骨丸mpw中华典藏网

龍骨(煆) 海螵蛸 生地黃(各一兩) 白芍 當歸(酒炒) 牡蠣粉 川芎 黃芩 白茯苓(各八錢)mpw中华典藏网

共為末,煉蜜丸,空心酒下百丸。mpw中华典藏网

通瘀飲mpw中华典藏网

當歸(酒洗) 三稜 莪朮 赤芍 丹皮 白朮(蜜炙) 香附(童便制) 豬苓 陳皮 木通(各八分) 生薑(一片)mpw中华典藏网

水煎服。mpw中华典藏网

經來如魚腦髓mpw中华典藏网

經來如魚腦髓,雙腳疼痛不能舉動,乃下元虛冷,更兼風邪所致。當行血行氣,宜服蘇風止痛湯。mpw中华典藏网

蘇風止痛湯mpw中华典藏网

天麻 殭蠶(炒) 紫金皮 烏藥(炒) 牛膝 獨活川芎 當歸 乳香(去油) 南藤 補骨脂(炒) 生薑(三片) 蔥白(二莖)mpw中华典藏网

酒煎,空心服。mpw中华典藏网

經來如牛膜片mpw中华典藏网

經來不止兼下物如牛膜片,昏迷倒地,乃血氣結聚變成此症。症雖驚人卻無大事,宜服朱雄丸。mpw中华典藏网

朱雄丸mpw中华典藏网

硃砂(水飛) 雄黃(各一錢) 白茯苓(二兩)mpw中华典藏网

共為末,水丸,薑湯下五十丸。mpw中华典藏网

經來下肉胞mpw中华典藏网

經來不止,忽下肉胞三五個,狀如雞子大,軟如絮,用刀剖開,內如石榴子,昏迷不省人事,症亦驚人。宜服十全大補湯,五劑即安。mpw中华典藏网

十全大補湯mpw中华典藏网

人參 白朮 茯苓 甘草 熟地黃 當歸 川芎 白芍 黃耆(炙) 肉桂mpw中华典藏网

姜三片,棗二枚,溫服。mpw中华典藏网

經從口鼻出mpw中华典藏网

經不往下行,而從口鼻中出,名曰逆經。此由過食椒姜辛熱之物,熱傷其血,則血亂上行。宜服犀角地黃湯數劑。mpw中华典藏网

犀角地黃湯mpw中华典藏网

犀角 白芍 牡丹皮 枳殼(炒,各一錢) 生地黃(三錢) 黃芩 桔梗 陳皮 百草霜(各八分) 甘草(三分)mpw中华典藏网

水煎空心服。mpw中华典藏网

逆經咳嗽氣急mpw中华典藏网

經從口鼻出,五心煩熱,咳嗽氣急,治宜推血下行。先服紅花湯七劑,再服款冬湯,止嗽下氣,四五劑可安。mpw中华典藏网

紅花湯mpw中华典藏网

紅花 黃芩 蘇木(各八分) 天花粉(六分)mpw中华典藏网

水煎空心服。mpw中华典藏网

款冬湯mpw中华典藏网

款冬花 桔梗 粟殼(蜜炙) 蘇子(炒) 紫菀 知母(各八分) 石膏 桑白皮(蜜炙) 杏仁(去皮尖,各一錢)mpw中华典藏网

水煎服。mpw中华典藏网

經從大小便出mpw中华典藏网

經來大小便俱出,名曰差經,此因食熱物過多,積久而成。治宜解其熱毒,順其陰陽,宜服分利五苓湯。mpw中华典藏网

分利五苓湯mpw中华典藏网

豬苓 澤瀉 白朮(蜜炙) 赤芍(各一錢) 阿膠(炒) 當歸(酒洗) 川芎(各八分)mpw中华典藏网

水煎空心服。mpw中华典藏网

經來吊陰痛mpw中华典藏网

經來有兩條筋從陰吊至兩乳,痛不可忍,身上發熱,宜服川楝湯,二劑即安。mpw中华典藏网

川楝湯mpw中华典藏网

川楝子(炒) 大茴 小茴 豬苓 澤瀉 白朮(各一錢,蜜炙) 烏藥(炒) 檳榔 乳香(去油) 玄胡索(各八分) 木香(五分) 麻黃(六分)mpw中华典藏网

姜三片,蔥一根,水煎服。mpw中华典藏网

經來小便痛mpw中华典藏网

經來小便痛如刀割,此乃血門不通。人皆用八珍散,不效,急服牛膝湯。mpw中华典藏网

牛膝湯mpw中华典藏网

大牛膝(三兩) 麝香(一分) 乳香(一錢,去油)mpw中华典藏网

水一盞半,煎牛膝至一盞,臨服,磨麝乳二香入內,空心服。mpw中华典藏网

經來脅氣痛mpw中华典藏网

經來脅內有一塊如杯作痛,其血淡黑色,宜治塊為先,急服四物玄胡湯。mpw中华典藏网

四物玄胡湯mpw中华典藏网

熟地黃 當歸 白芍 川芎(各七錢五分) 玄胡索(四兩) 沉香(五錢)mpw中华典藏网

每服三錢,水煎服。mpw中华典藏网

經來遍身痛mpw中华典藏网

經來二三日,遍身疼痛,此寒邪入骨,或發熱,或不發熱,俱宜解表。宜服烏藥順氣湯。mpw中华典藏网

烏藥順氣湯mpw中华典藏网

烏藥(炒) 殭蠶(炒) 川芎 白芷 陳皮 枳殼(各八分(麩炒) 乾薑(炒) 甘草(各五分) 麻黃(四分)mpw中华典藏网

姜三片,蔥一根,水煎溫服。mpw中华典藏网

經前腹痛mpw中华典藏网

經水將來,而臍腹絞痛,此血澀不行以作痛也。宜服通經湯。mpw中华典藏网

通經湯mpw中华典藏网

熟地黃 當歸 川芎 白芍 川楝子(炒) 小茴香 檳榔 玄胡索 木香(各七分)mpw中华典藏网

水煎食前服。mpw中华典藏网

經來腰腹痛mpw中华典藏网

經來腰腹痛而氣滯血實者,宜服桃仁湯。mpw中华典藏网

桃仁湯mpw中华典藏网

當歸尾 赤芍 生地黃 香附(童便制) 牡丹皮 紅花 玄胡索 桃仁(另搗如泥,沖服)mpw中华典藏网

水煎,臨服時入桃仁泥,空心服。形瘦有火,加條芩、黃連;形肥多痰,加枳殼、蒼朮、半夏。mpw中华典藏网

經來小腹痛mpw中华典藏网

經來小腹結成塊,或如皂角一條橫過,痛不可忍,面色青黃,不思飲食。宜服玄胡散,半月可愈。mpw中华典藏网

玄胡散mpw中华典藏网

玄胡索(四兩) 頭髮灰(四錢) 為末,酒調下。mpw中华典藏网

經來未盡腹痛mpw中华典藏网

經來一半,余血未盡,腹中作痛,或發熱或不發熱。乃氣血俱實也。宜服紅花當歸湯,破其餘血,而熱自止。mpw中华典藏网

紅花當歸湯mpw中华典藏网

紅花 當歸 牛膝 蘇木(各一錢) 川芎(五分) 枳殼(六分,麩炒) 莪朮 赤芍 三稜 芫花(各八分)mpw中华典藏网

水煎臨臥服。mpw中华典藏网

經來潮熱氣痛mpw中华典藏网

經來一半,遍身潮熱,頭痛口渴,小便作痛,此因傷食生冷,故血滯不行。內有餘血,忌服補劑,宜服莪朮湯。mpw中华典藏网

莪朮湯mpw中华典藏网

莪朮 三稜 紅花 蘇木 牛膝mpw中华典藏网

水煎空心服。mpw中华典藏网

經來盡後作痛mpw中华典藏网

經盡作痛,手足麻痹,乃腹中虛冷也。血虛衰甚者,宜服四物湯加吳茱萸(滾湯泡炒)一錢。mpw中华典藏网

四物湯mpw中华典藏网

熟地黃 當歸(各三錢,酒炒) 白芍(二錢,酒炒) 川芎(一錢)mpw中华典藏网

薑棗為引,水煎服。mpw中华典藏网

經後腹痛mpw中华典藏网

經後腹痛,此虛中有滯也。宜服加味八物湯。mpw中华典藏网

加味八物湯mpw中华典藏网

人參 白朮(蜜炙) 茯苓 甘草(炙) 熟地黃 當歸 白芍 川芎 木香 香附(童便制) 青皮mpw中华典藏网

薑棗為引,水煎食前服。mpw中华典藏网

經來嘔吐mpw中华典藏网

經來時常嘔吐,不思飲食,宜服丁香散,半月方愈。mpw中华典藏网

丁香散mpw中华典藏网

丁香 乾薑(各五分) 白朮(一錢,蜜炙)mpw中华典藏网

為末,每晨米湯調下三匙。mpw中华典藏网

經來飲食後即吐mpw中华典藏网

此因痰在胸脘,阻隔米穀不能下胃,急服烏梅丸,化其痰涎,後服九仙奪命丹。mpw中华典藏网

烏梅丸mpw中华典藏网

硃砂(水飛) 雄黃(水飛) 木香(各五錢) 硼砂 乳香(去油) 沒藥(各一錢,去油) 草果(一個) 胡椒 綠豆(各三十五粒)mpw中华典藏网

共為末,烏梅肉丸,如楊梅大,每服含化一丸。mpw中华典藏网

九仙奪命丹 豆豉 木香 陳皮 山楂(各一錢) 草果(一個) 枳殼(麩炒) 白茯苓 厚朴(薑製) 蒼朮(各三錢)mpw中华典藏网

共為末,薑湯調下。mpw中华典藏网

經來浮腫mpw中华典藏网

經來遍身浮腫,此乃脾土不能克化水,變為腫,宜服木香調胃湯。mpw中华典藏网

木香調胃湯mpw中华典藏网

木香 陳皮 車前子 甘草 三稜 莪朮 紅豆 大腹皮 砂仁 蒼朮 木通 山楂 萆薢 姜皮mpw中华典藏网

水煎空心服。mpw中华典藏网

經來泄瀉mpw中华典藏网

經來之時,五更泄瀉,如乳兒尿。此乃腎虛,不必治脾,宜服理中湯七劑。mpw中华典藏网

理中湯mpw中华典藏网

人參 白朮(各八分,蜜炙) 五味子 甘草(各三分) 乾薑(五分)mpw中华典藏网

水煎空心服。mpw中华典藏网

經來常咳嗽mpw中华典藏网

經來時常咳嗽,名曰血咳,此肺燥金枯也。急用茯苓補心湯,止其嗽,再用雞蘇丸除其根。mpw中华典藏网

茯苓補心湯mpw中华典藏网

茯苓 川芎 當歸 白芍 生地黃 蘇葉 人參 前胡 陳皮 乾葛 甘草 半夏(制) 桑皮 桔梗 枳實 生薑(三片)mpw中华典藏网

水煎空心服。mpw中华典藏网

雞蘇丸mpw中华典藏网

川貝母(四兩,去心) 蘿蔔子(一升)mpw中华典藏网

共為末,蜜丸,滾湯下五十丸,空心服。mpw中华典藏网

經來下白寸蟲mpw中华典藏网

經來血內有白蟲,形似雞腸,滿肚疼痛。先用追蟲丸通其蟲,於大便而出,後用建中散補之。mpw中华典藏网

追蟲丸mpw中华典藏网

大黃(一兩) 續隨子 檳榔 牽牛 大戟(各五錢) 芫花(一錢) 麝香(五分)mpw中华典藏网

為末,麵糊丸如圓眼核大,每服一丸,酒下。mpw中华典藏网

建中散mpw中华典藏网

黃耆(蜜炙) 肉桂 甘草(各五錢,炙) 白芍(一兩)mpw中华典藏网

為末,白湯調下。mpw中华典藏网

經來吐蚘蟲mpw中华典藏网

經來寒熱,四肢厥冷,大汗不止,嘔吐蚘蟲,痰氣緊滿,百無一生,不治之症也。mpw中华典藏网

經來潮熱不食mpw中华典藏网

經來胃氣不開,潮熱,旬日不思飲食。當以開胃為先,宜服鴨血酒。mpw中华典藏网

鴨血酒mpw中华典藏网

白鴨一隻,用銅刀取血,調熱陳老酒服。mpw中华典藏网

經來傷寒厥冷mpw中华典藏网

經來誤食生冷,忽然作渴,遍身潮熱,痰氣急滿惡寒,四肢厥冷,名曰觸經傷寒。急服五積湯。mpw中华典藏网

五積湯mpw中华典藏网

厚朴(八分,薑汁炒) 陳皮(一錢) 桔梗(八分) 蒼朮(二錢) 川芎(七分) 白芷(七分) 白茯苓(八分) 當歸(八分) 香附(酒炒,八分) 半夏(七分,薑汁製) 枳殼(八分,麩炒) 肉桂(七分) 甘草(六分) 白芍(酒炒,八分) 麻黃(一錢,去節) 青皮(八分) 姜三片,蔥一莖,水煎溫服。mpw中华典藏网

經來狂言譫語mpw中华典藏网

經來怒氣觸阻,逆血攻心,不知人事,狂言譫語,如見鬼神。先服麝香散,定其心志;後服茯神丸,以除其根。mpw中华典藏网

麝香散mpw中华典藏网

麝香 甘草 辰砂(各三分,水飛) 木香(不見火) 人參 茯神 桔梗 柴胡(各八分) 遠志(一錢,制)mpw中华典藏网

研末,白湯調服二錢。mpw中华典藏网

茯神丸mpw中华典藏网

茯神 茯苓 遠志(各八錢,制) 砂仁(三錢)mpw中华典藏网

粳米糊丸,如綠豆大,金銀湯下五十丸。mpw中华典藏网

經前經後痢疾mpw中华典藏网

月經將臨,傷食椒姜辛熱毒物,熱攻五臟,變作痢疾,諸藥不效,宜服甘連湯二三劑。mpw中华典藏网

甘連湯mpw中华典藏网

甘草(五分) 黃連(二錢,薑製) 水煎服。mpw中华典藏网

熱入血室mpw中华典藏网

婦人傷寒,或勞役或怒氣,身體發熱,適遇經行,以致熱入血室,或血不止,或血不行,晝則安靜,夜則譫語,如見鬼神者是也。若熱因外邪由表而入者,宜一柴胡飲;若或怒或勞,火由內生,其人多汗而無表證者,宜清化飲;若病雖漸愈而元氣素弱,熱未退,血未止者,宜補陰益氣煎;若脾氣素虛者,宜歸脾湯;若血熱多滯者,宜加味柴胡湯。mpw中华典藏网

柴胡飲mpw中华典藏网

柴胡 白芍(各二錢) 黃芩 生地黃 陳皮(各一錢五分) 甘草(八分)mpw中华典藏网

水一鍾半,煎七分,溫服。如內熱甚者,加連翹(去心)一錢。外邪甚者,加防風一錢;熱在陽明而兼渴者,加天花粉一錢,或葛根一錢。mpw中华典藏网

清化飲mpw中华典藏网

白芍 麥冬(去心,各二錢) 牡丹皮 茯苓 黃芩 生地黃(各一錢) 石斛(七分)mpw中华典藏网

水一鍾半,煮七分,食遠溫服。如骨蒸多汗,加地骨皮一錢五分;如兼外邪發熱,加柴胡一錢;熱甚頭痛者,加石膏一錢,小便閉澀者,加木通一錢。mpw中华典藏网

補陰益氣煎mpw中华典藏网

人參 當歸 山藥(酒炒,各二錢) 熟地黃(三錢) 陳皮 炙甘草 柴胡(各一錢) 升麻(炒,三分)mpw中华典藏网

水二鍾,加生薑三五片,煎八分,食遠溫服。如無外邪,除去柴胡;如火浮於上,除去升麻。mpw中华典藏网

歸脾湯mpw中华典藏网

人參 黃耆(炙) 白朮(蜜炙) 茯苓 棗仁(各二錢) 遠志(制) 當歸(各一錢) 木香 炙甘草(各五分)mpw中华典藏网

水二鍾,加圓眼肉七枚,煎七分服。mpw中华典藏网

加味柴胡湯mpw中华典藏网

柴胡 半夏(制) 黃芩 人參(各一錢) 牡丹皮 當歸(各七分) 紅花 甘草(各四分)mpw中华典藏网

姜三片,棗二枚,水煎服。mpw中华典藏网

石瘕證治mpw中华典藏网

石瘕因經來之後,寒入陰戶,客於胞宮,血凝不行,而腹漸大,如有胎孕。不壯盛之婦,半年之後,氣力強康,不治自消。若虛弱者,必成腫脹,宜服加味溫經湯。mpw中华典藏网

加味溫經湯mpw中华典藏网

當歸尾 赤芍 川牛膝 肉桂 莪朮(醋炙) 破故紙(鹽水炒) 小茴香 香附(四制者) 烏藥(炒) 川芎(各一錢) 甘草(五分)mpw中华典藏网

姜三片用引,水煎服。mpw中华典藏网

血結成瘕mpw中华典藏网

衝脈任脈起於胞中,為血之海,寒氣衝之,血澀不行,成瘕作痛。若暫見停蓄而根盤未固者,宜服濟川煎。mpw中华典藏网

濟川煎mpw中华典藏网

當歸(三錢) 熟地黃 牛膝(各二錢) 烏藥(炒) 肉桂(各一錢) 桃仁(七粒,搗如泥)mpw中华典藏网

水二鍾,煎八分,食前服。mpw中华典藏网

腸覃證治mpw中华典藏网

腸覃,亦行經時寒入陰戶,客於大腸,以致血凝。經雖行而血少,其腹漸大,亦如有孕,俗名胎漏。其婦壯盛,半年自除,若虛弱者,必成脹滿。宜服桂枝桃仁湯。mpw中华典藏网

桂枝桃仁湯mpw中华典藏网

桂枝 檳榔 枳殼(炒) 白芍 生地黃(各一錢半) 炙甘草(五分) 桃仁(三十粒,搗如泥)mpw中华典藏网

姜三片,棗二枚,水煎空心服。mpw中华典藏网

調經下mpw中华典藏网

十三四歲經證mpw中华典藏网

室女十三四歲,天癸已行而忽不行,或發熱,或疼痛,身體不寧,口苦面赤,寒熱不定,頭目暈花,此血脈壅阻也。疏經湯和氣丸主之。mpw中华典藏网

疏經湯mpw中华典藏网

白芷(七分) 羌活 砂仁 桂枝 白朮(各一錢) 香附(一錢二分)mpw中华典藏网

姜三片,蔥白三莖,水煎空心熱服。mpw中华典藏网

如身體不熱不痛,羌活,桂枝減半,加當歸、川芎各一錢;血攻心痛,加乾膝(炒令煙盡)、玄胡索各三分;嗽痰氣急,加半夏(制)、桔梗、杏仁(去皮尖)、五味子各三分。mpw中华典藏网

和氣丸mpw中华典藏网

厚朴(薑製,五錢) 陳皮 藿香(如炒少用) 白朮(蜜制) 玄胡索 枳殼(麩炒,各三錢) 香附(五錢,童便制) 草果 甘草 砂仁 小茴(各二錢) 木香(三錢)mpw中华典藏网

上為末,蜜丸,或為散。每服二錢,空心白湯下。mpw中华典藏网

如不發寒熱,去草果、藿香。mpw中华典藏网

十五六歲經證mpw中华典藏网

室女十五六歲,經水不通,日夜寒熱,手足麻痹,頭痛惡心嘔吐,腹中忽然結塊沖痛。此因誤食生冷所致,通經湯主之。mpw中华典藏网

通經湯mpw中华典藏网

當歸 川芎 柴胡 黃芩 白芍(各八分) 香附(一錢二分) 青皮 砂仁 甘草(各四分) 熟地 白朮(蜜炙) 陳皮 枳殼(麩炒) 小茴(炒) 三稜 莪朮 紅花(各五分) 白芷(六分) 肉桂(三分)mpw中华典藏网

姜三片,蔥白三根,水煎空心服。如上部痛,加羌活五分;下部痛,加獨活五分;咳嗽,加半夏、玄胡索、乾膝各七分;寒熱瘧疾,加常山、草果各七分;泄瀉,加肉豆蔻(煨)、粟殼、木香各七分。mpw中华典藏网

十七八歲經證mpw中华典藏网

婦女十七八歲,經脈不通。或阻隔半年百日,面色青黃,飲食不思;或作寒熱,頭痛眩暈,腹中結塊,煩悶嘔吐;或作膨脹。此因脾胃虛弱,氣血不行而致也。瀹經湯、柴胡湯、調經丸主之。mpw中华典藏网

瀹經湯mpw中华典藏网

人參 白茯苓 熟地 小茴(各七分) 白朮(蜜炙) 川芎(各一錢) 甘草 黃芩 柴胡(各一錢三分) 枳殼(麩炒,一錢三分) 當歸 白芍 香附(各一錢五分)mpw中华典藏网

姜三片,燈心(三寸長)七莖,水煎空心熱服。如肚痛,加乾膝(炒、令煙盡)、玄胡索各七分,嘔吐噁心,加良薑、砂仁各七分;手足麻痹,加肉桂四分;咳嗽,加五味子、杏仁(去皮尖)、款冬花各七分。mpw中华典藏网

柴胡湯mpw中华典藏网

當歸(一錢二分) 白芍 柴胡 黃芩(各一錢) 熟地 甘草(各三分) 半夏(制) 川芎(各七分) 人參 麥冬(各五分,去心)mpw中华典藏网

姜三片,水煎空心熱服。不睡,加棗仁(炒);嘔吐,加砂仁七分,白朮六分(蜜炙),香附七分(制);咳嗽,加杏仁六分(去皮尖),五味子五分,蘇葉、桔梗各七分。mpw中华典藏网

調經丸mpw中华典藏网

當歸(二兩) 白朮(蜜炙) 厚朴(薑製) 赤芍 熟地 枳殼(麩炒) 小茴(各一兩五錢) 陳皮 砂仁 三稜 乾膝(炒、令煙盡) 白芷(各一兩) 青皮 陳艾(各二兩) 粉甘草(五錢) 香附(五兩,醋製) 川芎(一兩五錢)mpw中华典藏网

上為細末,米糊丸,空心米湯下三四十丸。mpw中华典藏网

十九二十歲經證mpw中华典藏网

婦人十九二十歲出嫁後,但遇經脈動時,遍身疼痛,手足麻痹,或寒熱頭痛,頭目昏迷,此由感寒邪而致也。紫金散主之。mpw中华典藏网

紫金散mpw中华典藏网

厚朴(薑製) 蒼朮 川芎 茯苓 當歸 半夏(制) 白芍 羌活 獨活 牛膝(各七分) 陳皮 桔梗 枳殼(麩炒) 白芷(各四分) 麻黃(三分,去節淨) 甘草(五分) 桂枝(四分)mpw中华典藏网

姜三片,蔥白三莖,空心熱服。咳嗽,加杏仁(去皮尖)、五味子各五分;泄瀉,加肉豆蔻(煨)、粟殼各五分。mpw中华典藏网

二十一二歲經證mpw中华典藏网

婦女二十一二歲,經脈不調,赤白帶下,或如梅汁,或成片塊,或二三月不行,潮熱咳嗽,飲食不思,四肢困倦,若日久不治,則成骨蒸癆瘵,急服扶經湯。若帶如魚腦者,冷極也,繼服烏金丸。mpw中华典藏网

扶經湯mpw中华典藏网

當歸 香附(四制) 鹿茸(酥炙,熱則不用) 川芎 熟地 白朮(蜜炙) 山茱萸(去核) 小茴香(各五分) 生甘草(三分)mpw中华典藏网

姜三片,水煎空心服。如盜汗,加棗仁、黃耆(蜜炙)各五分;咳嗽,加杏仁(去皮尖)、五味子各五分;潮熱,加黃芩(酒炒)、柴胡各七分。mpw中华典藏网

烏金丸mpw中华典藏网

阿膠(四兩,拌炒) 熟艾(一斤,端午日收) 穀芽 麥芽 敗筆(各二兩,即蘇木) 龍衣(一條完全,即蛇殼)mpw中华典藏网

凡修煉此藥,須擇天德月德天醫吉日。畫太極圖分兩儀,定九宮而生八卦。忌婦女雞犬見聞。至夜深寂靜,密室齋戒,心意至誠,淨口淨心淨身,敬天地,念神咒。咒畢,發火煉藥,咒曰:天精精,地精精,精精靈靈,左朝北斗,右拱北辰,人逢此藥,各保安寧,急急如律令。煉成包好收儲,候午月午日,取五家角黍尖,同搗勻為丸,如桐子大,硃砂為衣。此丸兼治產後胎前,催生護生,無不立效。mpw中华典藏网

二十三四歲經證mpw中华典藏网

婦人二十三四歲,心腹脹滿,氣升上隔,飲食不思,腹中結塊成膜。此因經後潮熱,誤食生冷,聚成痰飲。若不早治,後成大患,決經湯主之。mpw中华典藏网

決經湯mpw中华典藏网

陳皮 白茯苓 枳殼(麩炒) 川芎 赤芍 蘇葉 檳榔 桔梗 白朮(蜜炙) 半夏(制,各五分) 當歸 香附(制) 厚朴(薑製,各七分) 甘草(三分) 紅花 黃連(酒炒) 柴胡(各六分) 砂仁(四分)mpw中华典藏网

姜三片,水煎,空心服。mpw中华典藏网

如咳嗽,加五味子、杏仁(去皮尖)各五分;口乾潮熱,加竹瀝,陳酒各半杯,薑汁少許。mpw中华典藏网

二十五六歲經證mpw中华典藏网

婦人二十五六歲,血海虛冷,經脈不調,腰腹疼痛。或下白帶,或如魚腦,或如米泔,信期不定,每月淋漓不止。面色青黃,四肢無力,頭暈眼花,此氣血兩虛也。補經湯、溫經丸主之。mpw中华典藏网

補經湯mpw中华典藏网

當歸 鹿茸(酥炙) 香附(童便制,各七分) 白芍 川芎 熟地(各六分) 黃耆(蜜炙) 白朮(蜜炙) 白茯苓 黃芩(酒炒) 陳皮(去白) 砂仁 人參 阿膠(炒) 小茴 山茱萸(各五分) 沉香 粉甘草(各二分) 玄胡索(五分)mpw中华典藏网

姜三片,水煎,空心服。如咳嗽潮熱,加五味子、杏仁(去皮尖)各五分,竹瀝少許。mpw中华典藏网

溫經丸mpw中华典藏网

人參 砂仁(各五錢) 白朮(蜜炙) 川芎 熟地 當歸 厚朴(薑汁製) 香附(各一兩,童便制) 夏金砂 銀蟲砂 側柏葉(各二兩) 殭蠶(炒) 防風(各五分) 粉甘草(二錢五分)mpw中华典藏网

上為細末,分作三股聽用。烏骨雄雞一隻,要三四年老大者。用竹刀殺死,除去血毛頭足肛內雜臟不用,水洗。將陳老酒一大碗,將研過藥末納一股於雞肚內,一股入酒內。以文武火煮極熟,將雞骨肉折開,再用原汁熬干。將雞骨肉並藥末曬乾或焙乾,研極細末,將留下一股藥末投入雞肉末內,和極勻,糯米飯為丸。每日空心酒下五十丸。mpw中华典藏网

二十七八歲經證mpw中华典藏网

婦人二十七八歲,身體困倦,飲食少進,經水時下淋漓不止。或成片塊,或流赤白黃水。面色青黃,目眩眼花,四肢痠痛,將成崩漏。宜服潤經湯。mpw中华典藏网

潤經湯mpw中华典藏网

當歸(一錢) 白芍 川芎 香附(醋製) 熟地(各八分) 阿膠(蛤粉炒珠) 黃芩 蒲黃(炒) 側柏葉(鹽水炒) 白朮(蜜炙,各六分) 砂仁(四分) 炙甘草(三分)mpw中华典藏网

姜三片,水煎服。如咳嗽,加五味子、杏仁(去皮尖)各六分;氣急,加半夏(制)、蘇葉各四分;泄瀉,加肉豆蔻(煨)。粟殼各四分,肚痛,加枳殼(麩炒)、玄胡索、乾膝(炒,令煙盡)各六分;若虛冷,可服補經湯、溫經丸(方見此條前),以補心血;若口乾潮熱,不可用溫經丸,可服八珍散(方見此條後四條中),以扶其脾胃。切忌亂服藥餌,若已半身不調,可用調經散(方見此條第五條中)治之。mpw中华典藏网

二十九三十歲經證mpw中华典藏网

婦人二十九、三十歲,連年生育,氣散血虛,經脈不和。或二三月不行,不時腹痛,結成血塊,日倦夜熱,飲食不思。此血虛胃熱,或由勞傷而致也。先服紅花當歸散,次服八物湯。mpw中华典藏网

紅花當歸散mpw中华典藏网

當歸(八分) 川芎 赤芍 熟地 黃芩 香附(童便制) 玄胡索 厚朴(薑製,各五分) 小茴香 柴胡 陳皮 莪朮 三稜 牛膝(各四分) 甘草(三分) 紅花(二分)mpw中华典藏网

姜二片,水煎,空心服一劑;除去三稜、莪朮,再服二三劑。如噁心,如嘔吐,加砂仁、良薑各二分;泄瀉,加肉豆蔻(煨)、粟殼各四分;遍身痛,加羌活、獨活各四分;咳嗽氣急,加杏仁(去皮尖)、五味子、桔梗、蘇葉各四分。mpw中华典藏网

八物湯mpw中华典藏网

人參 白朮(蜜炙) 茯苓 炙甘草 熟地黃 當歸 川芎 白芍(各一錢)mpw中华典藏网

姜三片,棗二枚,水二鍾,煎七分服。mpw中华典藏网

三十二三歲經證mpw中华典藏网

婦人三十二三歲,氣血盛實,熱結血閉,臍腹疼痛,手不可近者。先以三軍丸,蕩其瘀穢,後以養生蕩潤其營衛。若月候不調,氣滯腹痛者,宜服導經湯,以順其氣,則經血自行。若賦稟衰弱者,或素有失血之證;或生育過多,血海乾枯;或房室縱肆,過傷陰血;或子多乳眾,傷其血液,皆足以致經閉。失血過多者,養營湯主之;生育過多者,益損湯主之;房勞過傷者,雙和湯主之;乳眾血枯者,十全大補湯主之。mpw中华典藏网

三軍丸mpw中华典藏网

大黃(酒浸,九蒸九曬,四兩) 血竭(研) 沒藥(各五錢,去油)mpw中华典藏网

上為末,水丸,以熟地、當歸、白芍、川芎各一錢,煎湯下七八十丸。候大便利一二次,經脈自通。服後養生湯。mpw中华典藏网

養生湯mpw中华典藏网

黃耆(二錢) 當歸 白芍 甘草(各一錢)mpw中华典藏网

水煎,不拘時服。此方補脾養血,可稱神劑。mpw中华典藏网

導經湯mpw中华典藏网

香附(一錢) 烏藥(一錢五分) 當歸(一錢) 木香(不見火) 甘草(各五分) mpw中华典藏网

水煎服。此方亦治血海疼痛。mpw中华典藏网

養營湯mpw中华典藏网

人參 白朮(蜜炙) 茯苓 黃耆(蜜炒) 熟地黃 當歸 陳皮(各一錢) 白芍(二錢) 肉桂 炙甘草(各五分)mpw中华典藏网

姜三片,棗二枚,水煎服。mpw中华典藏网

益損湯mpw中华典藏网

熟地黃(一錢五分) 當歸身(一錢二分) 白芍 茯苓 白朮(蜜炙) 陳皮(各一錢) 人參 知母(各八分) 黃柏(七分) 甘草(五分)mpw中华典藏网

姜三片,水煎服。mpw中华典藏网

雙和湯mpw中华典藏网

白芍(二錢五分) 熟地黃 當歸 川芎 黃耆(各一錢,蜜炙) 甘草(炒) 肉桂mpw中华典藏网

姜三片,棗二枚,水二鍾,煎七分服(亦治大病後虛勞氣乏自汗)。mpw中华典藏网

十全大補湯mpw中华典藏网

人參 白朮 茯苓 熟地黃 當歸 白芍 川芎 黃耆(蜜炙,各一錢) 肉桂 甘草(炙,各五分)mpw中华典藏网

姜三片,棗二枚,水煎服。mpw中华典藏网

三十四五歲經證mpw中华典藏网

婦人三十四五歲,血氣脾胃俱虛。或經水動時,當風坐臥,失避風寒,身入寒邪,遍身麻痹,經脈受風,咳嗽有痰。宜服五積交加散兼入八物湯(方見此條前二條中)mpw中华典藏网

五積交加散mpw中华典藏网

羌活(一錢二分) 當歸 川芎 獨活(各一錢) 白芷 厚朴(薑製) 蒼朮 枳殼(麩炒) 防風 陳皮 半夏(制) 柴胡 桔梗 白茯苓 麻黃(去節淨) 桂枝(各七分) 甘草(五分)mpw中华典藏网

姜三片,蔥白連須五莖,水煎空心熱服。mpw中华典藏网

如不能行動,去柴胡,加殭蠶(炒)、烏梅各五分,酒煎服。咳嗽,加五味子、杏仁(去皮尖)各七分。mpw中华典藏网

三十六七歲經證mpw中华典藏网

婦人三十六七歲,若行經太多,此因血氣虛甚,胃氣不足,故血妄行,宜調氣血,養脾胃,庶年老可無血崩之患。八珍散主之。mpw中华典藏网

八珍散mpw中华典藏网

人參 川芎 熟地 白芍 白茯苓 香附(各八分) 白朮(蜜炙) 當歸(各一錢) 甘草(炙,五分)mpw中华典藏网

姜三片,棗二枚,水煎服。如肚痛,加玄胡索八分;潮熱,加柴胡、黃芩各八分。mpw中华典藏网

三十八九歲經證mpw中华典藏网

婦人三十八九歲,經水斷絕,腹中有塊疼痛,頭暈眼花,飲食不思,此氣血兩虛,惡血不散,急當散其瘀血。治宜溫調血脈,以除後患,排經散主之。mpw中华典藏网

排經散mpw中华典藏网

當歸 莪朮 玄胡索 熟地 枳殼(麩炒) 青皮 白朮(蜜炙) 黃芩(各一錢) 川芎 山梔(炒黑)小茴香 砂仁(各五錢) 乾漆(炒,令煙盡) 紅花(各四錢) 香附(童便制,二兩) 甘草(炙,二錢)mpw中华典藏网

共為末,每日空心酒調下二錢。mpw中华典藏网

四旬四一經證mpw中华典藏网

婦人四旬四十一歲,氣血兩虛,脾胃並弱,飲食少思,四肢無力,月經不調,或腰痠腹脹,或斷或續,赤白帶下,身作寒熱者,八珍益母丸主之。mpw中华典藏网

八珍益母丸mpw中华典藏网

人參 白朮(蜜炙) 茯苓 川芎(各一兩) 當歸(酒洗) 熟地黃(各二兩) 炙甘草(五錢) 白芍(醋炒,一兩五錢) 益母草(四兩)(五六月採取,止用上半截帶葉者,不見鐵器,曬乾研為末)mpw中华典藏网

上為末,蜜丸彈子大,空心白湯調化一丸。若急欲取放,以酒調化服。如脾胃虛寒多滯者,加砂仁(薑汁炒)一兩;腹中脹悶者,加山楂肉(飯上蒸熟)一兩;多郁者,加香附(酒製)一兩。mpw中华典藏网

四十二三經證mpw中华典藏网

婦人四十二三歲,經閉不通,或非時血下,淋瀝不止;或忽然暴下、崩漏不已;或塊或條,疼痛難忍。此陰陽相反,血熱妄行,一失調理,最難得痊,百中得醫三四。急服和經湯,補經湯(方見二十五六歲經證)。mpw中华典藏网

和經湯mpw中华典藏网

當歸 茯神 黃芩 香附 白朮(蜜炙) 淮山藥(炒,各一錢) 白芍(二錢五分) 酸棗仁 白芷 蒲黃(炒) 阿膠(炒) 陳皮(去白) 小茴(各八分) 甘草(五分)mpw中华典藏网

生薑三片,水煎,空心熱服。如服一二劑不止,即去香附、陳皮,小茴只用四分。mpw中华典藏网

四十四五經證mpw中华典藏网

婦人四十四五歲,經水閉塞郁久成崩。但當察其有火無火,有火者,因火逼血,致血妄行,甚則為崩為漏,宜服保陰煎。無火者,因經阻滯,積久成崩,治宜去滯生新,先服調經飲,以清理之。然後見其可養,則用小營煎以養之。見其可固,則用固陰煎以固之。mpw中华典藏网

保陰煎mpw中华典藏网

生地黃 熟地黃 芍藥(各一錢) 川續斷 黃芩 山藥(炒) 黃柏(各八分) 生甘草(五分)mpw中华典藏网

水一鍾半,煎七分,食遠溫服。如血虛血滯,筋骨腫痛者,加當歸二錢;氣滯而痛者,去熟地黃,加陳皮,香附各八分;血脫血滑者,加地榆八分,或烏梅一個。mpw中华典藏网

調經飲mpw中华典藏网

當歸(二錢) 牛膝 香附(各一錢二分) 山楂 青皮 茯苓(各一錢)mpw中华典藏网

水一鍾半,煎七分,食遠服。如兼脹悶者,加厚朴一錢;氣滯者,加烏藥一錢;小腹痛,加小茴一錢。mpw中华典藏网

小營煎mpw中华典藏网

當歸 熟地黃 芍藥(酒炒) 山藥(炒) 枸杞(各二錢) 炙甘草(一錢)mpw中华典藏网

水二鍾,煎七分,食遠溫服。如營虛兼寒者,去芍藥,加生薑一錢;氣滯有痛者,加香附一錢,引而行之。mpw中华典藏网

固陰煎mpw中华典藏网

人參 熟地黃 山藥(炒) 菟絲子(炒,各一錢) 山茱萸(八分) 遠志(制) 炙甘草(五分) 五味子(七粒)mpw中华典藏网

水一鍾半,煎七分,食遠服。如陰虛微熱,而經血不固者,加川續斷一錢;肝腎血虛,小腹疼痛,而血不歸經者,加當歸一二錢;氣陷不固者,加升麻五分(炒)。mpw中华典藏网

四六四七經證mpw中华典藏网

婦人四十六七歲,肝腎二經氣血方損,脅脹作痛,或頭昏目眩、憎寒壯熱,或遍身作痛經閉不通,或出盜汗,寢成癆瘵。補肝煎主之。mpw中华典藏网

補肝煎mpw中华典藏网

熟地黃 白朮(蜜炙,各一錢) 棗仁(炒) 獨活(各一錢五分) 當歸 川芎 黃耆(炒) 山藥(薑汁炒) 五味子(炒杵) 山茱萸(去核) 木瓜(各五分) 棗(二枚)mpw中华典藏网

水煎服。mpw中华典藏网

四旬七八經證mpw中华典藏网

婦人四十七八歲,經水將斷之年,多有漸見阻隔。臨期而經不至者,當此之時,最宜謹防,細心體察。如果氣血和平,素無他疾,此固漸止,而然無足慮也。若素多憂鬱不調之患,而見此過期阻隔,便是崩漏之兆。若阻隔日近者,其崩漏尚輕,阻隔日遠者,其崩漏必甚,宜預服八珍湯以調之。否則恐其鬱久,而崩則為患滋大也。mpw中华典藏网

八珍湯mpw中华典藏网

人參 茯苓 白朮(蜜炙) 甘草(蜜炙) 熟地黃 當歸 川芎 白芍(各一錢)mpw中华典藏网

姜三片,棗二枚,水煎服。mpw中华典藏网

四九五旬經證mpw中华典藏网

婦人二七而天癸,至七七而天癸竭,此其常也。乃四十九五十歲天癸猶不竭,而月經仍舊依期而行不見他證者,血有餘也,不可用藥止之。若天癸已過期,經行不勻,或三四月不行,或一月再至而腰腹疼痛者,宜服當歸散。mpw中华典藏网

當歸散mpw中华典藏网

當歸 川芎 白芍(炒) 條芩(炒,各一兩) 白朮(蜜炙,五錢)mpw中华典藏网

為末,每服二錢。酒調,日服二次。mpw中华典藏网

五旬以後經證mpw中华典藏网

婦人七七四十九歲,天癸已斷。若五旬以後,而月經復行,或漏下不止,腰腹疼痛者,但當察者有熱無熱。有熱者,宜子芩丸;無熱而血虛者,宜益陰煎。若血去過多,熱隨血去,衝任傷損而為漏為崩,腹痛寒熱者,宜茱萸湯。肝脾傷損,血不歸經者,宜歸脾湯兼服逍遙散。mpw中华典藏网

子芩丸mpw中华典藏网

條芩(二兩,醋浸一日,紙裹煨,又浸又煨七次) 當歸(酒炒) 香附(醋炒,各一兩)mpw中华典藏网

上為末,醋糊丸,空心酒下五七十丸。mpw中华典藏网

益陰煎mpw中华典藏网

乾地黃 知母(酒炒) 黃柏(酒炒) 龜板(炙) 砂仁 炙甘草(各一錢)mpw中华典藏网

水煎,食前服。mpw中华典藏网

茱萸湯mpw中华典藏网

熟地黃 當歸 白芍 川芎 吳茱萸(滾水泡) 人參(各一錢)mpw中华典藏网

姜三片,棗二枚,水煎服。mpw中华典藏网

歸脾湯mpw中华典藏网

人參 黃耆(蜜炙) 白朮(蜜炙) 茯神(各二錢) 當歸 龍眼肉 遠志(制) 棗仁(炒,各一錢) 木香(不見火) 甘草(炙,各五分)mpw中华典藏网

姜三片,棗二枚,水煎服。mpw中华典藏网

逍遙散mpw中华典藏网

當歸(酒洗) 白芍(酒炒) 茯苓 白朮(蜜炙) 柴胡(各一錢) 甘草(炙,五分)mpw中华典藏网

姜三片,水煎服。如血虛發熱,小水不利,加牡丹皮,山梔仁(炒)各七分。mpw中华典藏网

心虛經閉mpw中华典藏网

婦女以血為主,血旺則經調,故治婦女之病,當以經血為先。而血之所主在心,蓋心主血,肝藏血,脾統血,是心為氣血之主,而脾為氣血之本也。若憂慮傷心,心氣虛耗不能生血,脾乃心之子,脾失所養,則不嗜飲食,絕生化之源矣。且心虛無以制肺金來剋木,而肝臟虧損則血不藏,以致經血乾枯,不營經絡,斯有血枯經閉之證,宜服補心湯。mpw中华典藏网

補心湯mpw中华典藏网

熟地黃 當歸 川芎 茯苓 陳皮 半夏(制) 桔梗 枳殼(麩炒) 前胡 甘草 乾葛 蘇葉 木香 人參mpw中华典藏网

薑棗為引,水煎服。mpw中华典藏网

脾虛經閉mpw中华典藏网

脾胃傷損,飲食減少,氣耗血枯,而經不行。宜補脾胃,養氣血,氣血充盈,則經自調矣。忌用通經之藥,恐損中氣,陰血亦干,誤成癆瘵,則不治矣。宜先服加減補中益氣湯,再服調經烏雞丸。mpw中华典藏网

加減補中益氣湯mpw中华典藏网

人參(去蘆,三錢) 黃耆(蜜炙) 白朮(蜜炙) 白芍(酒炒) 當歸身(酒洗) 川芎(酒洗) 陳皮(各一錢) 柴胡(七分) 炙甘草 神麯(炒) 麥芽(炒,各五分)mpw中华典藏网

薑棗為引。mpw中华典藏网

調經烏雞丸mpw中华典藏网

白毛烏骨未燉雄雞一隻,約重一斤。以糯米餵養七日,勿令食蟲蟻。以繩縊死,干撏其毛,去肚內雜臟不用。納生地黃、熟地黃、天門冬、麥門冬各二兩於雞肚內。以好酒十碗,文火煮爛,取出肚內藥,將雞連骨用桑柴火焙乾。仍以前煮過藥酒雞汁,又浸又焙,至雞骨肉枯為度,研極細末。再用人參(去蘆)五錢,肉蓯蓉(酒浸焙)、破故紙(炒)、砂仁(去殼)、當歸身(酒炒)、白朮(蜜炙)、川芎(酒洗)、丹參、茯苓(去皮)、甘草(蜜炙)、杜仲(鹽水炒)各一錢、香附米(四制者)四兩。共研細末,入雞骨肉末和勻,酒麵糊丸,空心米湯下五十丸。mpw中华典藏网

形肥痰熱經閉mpw中华典藏网

肥盛痰凝壅滯,經絡氣虛血燥,致經不行,或下赤帶,宜服地骨皮湯。mpw中华典藏网

地骨皮湯mpw中华典藏网

地骨皮 當歸 川芎 知母(酒炒) 麥冬(去心,各一錢) 甘草(五分)mpw中华典藏网

水煎空心服。mpw中华典藏网

形肥痰滯經閉mpw中华典藏网

肥盛之婦,軀脂迫塞,痰涎壅盛,血滯而經不行。治宜行氣導痰,而經自通。宜服蒼附導痰丸,兼加減開鬱二陳湯。mpw中华典藏网

蒼附導痰丸mpw中华典藏网

蒼朮 香附(童便制) 枳殼(麩炒,各二兩) 陳皮 茯苓(各一兩五錢) 膽星 甘草(各一兩)mpw中华典藏网

共為末,薑汁和神麯丸。淡薑湯下。mpw中华典藏网

加減開鬱二陳湯mpw中华典藏网

蒼朮 香附(童便制) 川芎(各一錢) 青皮 枳殼(麩炒) 檳榔(各七分) 木香(五分) 姜為引。mpw中华典藏网

形瘦血鬱經閉mpw中华典藏网

形瘦多熱多郁,血少氣虛。宜服芩連四物湯,合開鬱二陳湯。mpw中华典藏网

芩連四物湯mpw中华典藏网

熟地黃 當歸 赤芍 川芎(各一錢) 黃芩 黃連(薑製,各五分) 姜為引。mpw中华典藏网

開鬱二陳湯mpw中华典藏网

蒼朮 香附(童便制) 川芎(各一錢) 青皮 莪朮 檳榔(各七分) 木香(五分) 姜為引。mpw中华典藏网

形瘦血熱經閉mpw中华典藏网

形瘦血虛生熱,而月水不通,此衝任內傷也。宜服人參四物湯,兼地黃丸。mpw中华典藏网

人參四物湯mpw中华典藏网

生地黃 當歸 川芎 白芍(各一錢) 知母(酒炒) 麥冬(去心,各八分) 炙甘草(五分)mpw中华典藏网

薑棗為引,水煎空心服。mpw中华典藏网

地黃丸mpw中华典藏网

熟地黃(四兩) 山茱萸(去核) 山藥(各二兩) 牡丹皮 茯苓(各一兩五錢) 澤瀉 香附(童便制,各一兩)mpw中华典藏网

上為末,蜜丸,人參四物湯下。mpw中华典藏网

過食生冷經閉mpw中华典藏网

婦人行經時及產後,過食生冷之物,而血閉發熱,以血見水即滯故也。初起一二月生寒發熱。五心煩躁,口苦舌乾,面色青黃,猶易醫治。先用逍遙飲退其寒熱,後用紫金丸,漸納穀氣,脾胃一旺,自然經血流通。若年久失治,變成骨蒸,子午而發,肌肉消瘦,泄瀉不止者,百無一生。若依上方施治,而病人忽然氣脫欲死,命在頃刻,急用鴉片三釐,甘草煎湯調服,入口即活,起死回生,屢試屢效。mpw中华典藏网

逍遙飲mpw中华典藏网

白朮(蜜炙) 當歸 白芍 柴胡 天花粉(各八分) 地骨皮 石蓮子(各二錢) 黃芩 薄荷(各四分) 龍膽草(五分)mpw中华典藏网

水煎服(一方無黃芩)。mpw中华典藏网

紫金丸mpw中华典藏网

青皮 陳皮(各五分) 蒼朮 檳榔 砂仁 紅豆(各六錢) 烏藥(炒) 良薑 香附(童便制,各八錢) 三稜(一兩) 蓬朮(二兩) 枳殼(麩炒,八錢)mpw中华典藏网

上為末,粳米糊丸,食後米湯下百丸。(一方無蓬朮、蒼朮、香附)mpw中华典藏网

過食辛熱經閉mpw中华典藏网

衝任傷損,血枯經閉,或誤食辛熱之物,以致血枯,衝任伏火。宜服知柏四物湯兼三補丸。mpw中华典藏网

知柏四物湯mpw中华典藏网

熟地黃 當歸 川芎 赤芍 知母(酒炒) 黃柏(酒炒) 木通 甘草mpw中华典藏网

水煎,食前服。三補丸,即黃芩、黃連,黃柏(俱酒炒),等分蜜丸。mpw中华典藏网

房事觸傷經閉mpw中华典藏网

經水來時,因房事觸傷,腹中結塊如雞子大,左右而動,月水不行,變成五心煩熱,頭昏目眩,咳嗽痰喘。先服逍遙飲退其熱,次服紫菀湯止其嗽,若半年失醫,則必肉瘦泄瀉而死矣。mpw中华典藏网

逍遙飲mpw中华典藏网

白朮(蜜炙) 當歸 白芍 柴胡 天花粉(各八分) 地骨皮 石蓮子(各二錢) 黃芩 薄荷(各四分) 龍膽草(五分)mpw中华典藏网

水煎服。(一方無黃芩)mpw中华典藏网

紫菀湯mpw中华典藏网

紫菀 阿膠(蛤粉炒珠,另頓沖服) 川貝母(去心) 蘇子(各八分) 五味子(五分) 桑白皮(蜜炙) 知母(蜜炙) 枳殼(各一錢) 杏仁(去皮尖,一錢半) 款冬花(六分) 陳皮(六分)mpw中华典藏网

水煎臨臥服。(一方無陳皮)mpw中华典藏网

性急多怒經閉mpw中华典藏网

性急多怒而妬,氣血俱熱,必有鬱症,致經不通。宜服芩連四物湯。mpw中华典藏网

芩連四物湯mpw中华典藏网

熟地黃 當歸 白芍 川芎 柴胡 黃芩(酒炒) 黃連(酒炒) 香附(童便制)各等分,水煎空心服。mpw中华典藏网

氣鬱血滯經閉mpw中华典藏网

思慮惱怒,以致氣鬱血滯,而經不行。治宜開鬱行滯,若誤作虛治,而用補劑,則氣得補而益結,血得補而益凝,變為癥瘕腫痛者有之矣。宜服開鬱二陳湯,兼四制烏附丸。mpw中华典藏网

開鬱二陳湯mpw中华典藏网

蒼朮 香附(童便制) 川芎(各一錢) 青皮 莪朮 檳榔(各七分) 木香(五分) 姜為引。mpw中华典藏网

四制烏附丸mpw中华典藏网

香附(一斤,分作四股,一用醋浸,一用酒浸,一用童便浸,一用鹽水浸,各浸三日。以砂罐煮乾所浸之水,研極細末) 天台烏藥(半斤,制同香附)mpw中华典藏网

共為末,醋丸溫湯下。mpw中华典藏网

經閉浮腫mpw中华典藏网

經閉不行,致有敗血停積五臟,流入四肢作浮腫者,不可誤認水氣。宜調其經,經調則腫消矣。然服煎藥,必須十餘劑,庶無愆期之患。至服丸散,更宜久服,可免復腫之憂。宜服調經湯、金匱丸。mpw中华典藏网

調經湯mpw中华典藏网

當歸 生地黃 益母草(各一錢) 川芎 白芍 香附 茯苓 牡丹皮(八分) 甘草(三分)mpw中华典藏网

姜三片,棗二枚,水煎空心服。mpw中华典藏网

此方統調諸經,宜隨證加減治之。如血熱先期及紫黑成塊者,加黃連(酒炒)七分;血寒過期者,加煨薑、肉桂各三分;臨期正行作痛者,加玄胡索,青皮各八分;臨行經閉,積塊刺痛者,加紅花、蘇木、桃仁各五分;經來過多者,加黃芩一錢,蒲黃(炒)八分;經來不思飲食者,加白朮八分,陳皮、砂仁各五分;肥人多痰,赤白帶下者,加南星(制)、蒼朮各八分;氣虛血弱,四肢痠軟,面色不澤者,加人參、黃耆各五分。mpw中华典藏网

金匱丸mpw中华典藏网

四制香附米四兩(四制謂:酒製、醋製、鹽水制、童便制是也) 沒藥(去油淨,六錢) 當歸(童便制) 茯苓(去皮) 白薇(洗去蘆) 白朮(糯米泔浸透,蜜炙黃) 阿膠(蛤粉炒成珠) 白芍(各四兩) 人參(去蘆) 砂仁(去殼,各二兩) 生地黃(酒浸洗去泥,以益智仁二兩,用好酒同炒,去益智仁不用,淨用地黃,八兩) 川續斷(酒浸洗,以五倍子同炒,去五倍子不用,淨用炒過川續斷,四兩) 淮山藥(薑汁炒,十二兩)mpw中华典藏网

共為細末,水丸,空心溫湯下五十丸。mpw中华典藏网

經閉腹大如鼓mpw中华典藏网

月經二三月不行,腹大如鼓,人以為有孕,一日崩下,其血內有物如蛤蟆子,昏迷不知,體弱形瘦者不治,若體盛者,急投十全大補湯。mpw中华典藏网

十全大補湯mpw中华典藏网

人參 白朮(蜜炙) 茯苓 炙甘草 黃耆(炙) 肉桂 川芎 當歸 白芍 熟地黃mpw中华典藏网

姜三片,棗二枚,水煎服。mpw中华典藏网

室女經閉浮腫mpw中华典藏网

室女月經初來,不知保養,誤飲冷水,或用冷水洗衣洗手,經血見冷而凝,以致經閉。面色青黃,遍身浮腫,人皆誤作水腫,治之不效。宜服通經丸,通其血而腫自消。mpw中华典藏网

通經丸mpw中华典藏网

三稜(醋炒) 莪朮(醋炒) 當歸(酒洗) 川芎 赤芍 芫花 穿山甲(炒) 劉寄奴mpw中华典藏网

粳米糊丸,酒下。mpw中华典藏网

室女經閉脹痛mpw中华典藏网

室女十四歲,衝任脈盛,月經以時下,若過期不通,時作脹痛,宜服紅花湯。mpw中华典藏网

紅花湯mpw中华典藏网

當歸尾 赤芍 桃仁(去皮尖,搗如泥) 牛膝 玄胡索 紅花 蘇木 紫葳花 劉寄奴(各一錢) 青皮 香附(童便制,各八分) 桂枝(五分)mpw中华典藏网

水煎,空心服。mpw中华典藏网

室女實熱經閉mpw中华典藏网

經閉發熱,咽燥唇乾,喜冷惡熱,血充氣盛,脈實有力,而經血遇閉者,是為實熱。宜服四物涼膈散。mpw中华典藏网

四物涼膈散mpw中华典藏网

當歸身 赤芍 川芎 生地黃 黃芩(酒炒) 黃連(酒炒) 連翹(去心) 桔梗 薄荷 甘草 嫩竹葉mpw中华典藏网

水煎溫服。mpw中华典藏网

室女虛熱經閉mpw中华典藏网

室女月水不行,日漸羸瘦,時作潮熱,此陰虛血弱,火盛水虧,治當養陰益血,最忌涼藥,宜服柏子仁丸,兼服澤蘭湯。mpw中华典藏网

柏子仁丸mpw中华典藏网

柏子仁(另炒研) 牛膝(酒炒) 薄荷(各五錢) 澤蘭葉 川續斷(各二兩) 乾地黃(三兩)mpw中华典藏网

蜜丸,空心米湯下。mpw中华典藏网

澤蘭湯mpw中华典藏网

澤蘭葉(二錢) 當歸(一錢) 甘草(五分)mpw中华典藏网

水煎空心服。mpw中华典藏网

室女經閉腹痛mpw中华典藏网

室女經閉,瘀血疼痛攻刺,小腹堅硬成塊。宜服通經散。mpw中华典藏网

通經散mpw中华典藏网

劉寄奴(二錢) 當歸尾 穿山甲(炒) 赤芍 紅花 玄胡索 莪朮(醋炒) 烏藥(炒) 牡丹皮(酒洗) 川牛膝(酒洗) 三稜(醋炒,各一兩) 官桂 辰砂(另研,各三錢)mpw中华典藏网

研極細末,每服二錢,空心溫酒調服。或薄荷湯調服。mpw中华典藏网

室女經閉勞嗽mpw中华典藏网

室女思慮過度,多致勞損,而月經先閉。此由心病不能養脾,故不嗜食,脾虛則全虧,故咳嗽發熱。宜服牡丹皮湯,兼服四神丸。mpw中华典藏网

牡丹皮湯mpw中华典藏网

牡丹皮 當歸(各一錢五分) 白芍 乾地黃(酒洗) 陳皮 白朮(蜜炙黃) 香附(各一錢) 川芎 柴胡 黃芩(各七分) 甘草(四分) 水煎服。mpw中华典藏网

四神丸mpw中华典藏网

橘紅(二兩) 玄胡索(醋製) 當歸(酒炒,各一兩) 川鬱金(五錢)mpw中华典藏网

上為末,酒糊丸,艾醋湯下百丸。mpw中华典藏网

室女經閉骨蒸mpw中华典藏网

經閉骨蒸,五心煩熱,而脈虛者,宜服人參柴胡湯。mpw中华典藏网

人參柴胡湯mpw中华典藏网

人參(三分) 茯苓 白芍 乾地黃 知母(酒炒) 麥冬(去心) 柴胡(各一錢) 甘草(蜜炙,五分)mpw中华典藏网

水煎,食遠服。如有汗,加牡丹皮、淡竹葉,如熱甚,服此方不平,加乾薑(炒黑)一錢。mpw中华典藏网

師尼室寡經閉mpw中华典藏网

室女妬妾,寡婦師尼,獨陰無陽,欲動而不得遂,憾積而不得伸,鬱抑成病,亦有經閉之症。其症惡風體倦,寒熱如瘧,面赤心煩,或時自汗,肝脈弦長而出寸口。宜服柴胡抑肝湯,兼四制烏附丸。如每日上午神思昏憒,畏日羞明,心胸幽痛,稍涉勞動,與行經時,其病更極,亦不得遂志之故也。治宜清神養榮,宜服養陰湯,兼四制烏附丸。mpw中华典藏网

柴胡抑肝湯mpw中华典藏网

柴胡(一錢) 青皮(一錢二分) 赤芍 牡丹皮(各八分) 地骨皮 香附(四制者) 梔子(炒黑) 蒼朮(米泔浸,各六分) 川芎 神麯(炒,各五分) 生地黃(酒洗) 連翹(去心,各三分) 甘草(二分)mpw中华典藏网

水煎,食前服。mpw中华典藏网

養陰湯mpw中华典藏网

熟地黃 當歸 川芎 白芍 人參 茯苓 陳皮 柴胡 羌活 香附(童便制) 鬱金 甘草mpw中华典藏网

水煎,食前服。mpw中华典藏网

四制烏附丸mpw中华典藏网

香附一斤(分作四股,醋、酒、童便、鹽水各浸三日,煮乾) 天台烏藥半斤(制同香附) 共為末,醋丸,每服二錢,白湯下。mpw中华典藏网

婦女失志經閉mpw中华典藏网

婦女情欲不遂,沉思極郁,心脾氣結,致傷衝任之源,而腎氣日消,輕則或早或遲,重則漸成枯閉,宜服秘元煎。mpw中华典藏网

秘元煎mpw中华典藏网

遠志(炒,八分) 山藥(炒,二錢) 芡實(炒,一錢) 棗仁(炒杵,二錢) 白朮(蜜炙) 茯苓(各二錢五分) 炙甘草(一錢) 人參(一錢) 五味子(十四粒) 金櫻子(去核,二錢)mpw中华典藏网

水二鍾,煎七分,食遠服。mpw中华典藏网

崩漏標本證治mpw中华典藏网

崩漏不止,經亂之甚者也。蓋非時血下淋瀝不止,謂之漏下。忽然暴下,若山崩然,謂之崩。中由漏而淋,由淋而崩,總因血病調治之法。凡崩漏初起,治宜先止血,以塞其流,加減四物湯,十灰丸主之。崩漏初止,又宜清熱,以清其源,地黃湯,或奇效四物湯主之。崩漏既止,裡熱已除,更宜補氣血以端其本,加減補中益氣湯主之。要知崩漏皆由中氣虛,不能受斂其血,加以積熱在裡,迫血妄行,或不時血下,或忽然暴下,為崩為漏。此證初起,宜先止血,以塞其流,急則治其標也。血既止矣,如不清源,則滔天之勢必不可遏。熱既清矣,如不端本,則散失之,陽無以自持故。治崩漏之法,必守此三者次第治之,庶不致誤。先賢有云:凡治下血證,須用四君子輩以收功,其旨深矣。mpw中华典藏网

加減四物湯mpw中华典藏网

當歸尾 生地黃 川芎 赤芍 白芷 荊芥穗(炒黑) 甘草(各一錢)mpw中华典藏网

水煎服。mpw中华典藏网

十灰丸mpw中华典藏网

藕節 艾葉 側柏葉 棕櫚皮(敗者) 頭髮(皂角水洗) 大薊 小薊 牡丹皮 乾薑 白茅根mpw中华典藏网

各燒灰存性,為末等分,醋煮糯米糊丸,加減四物湯送下,以血止為度。mpw中华典藏网

地黃湯mpw中华典藏网

白芍 生地黃 當歸身 川芎(各一錢) 羌活 防風 柴胡 荊芥穗(炒黑) 升麻(炒) 甘草(各七分) 黃芩(酒炒) 黃連(薑汁炒) 黃柏(酒炒) 藁本 蔓荊子(各五分) 細辛 紅花(各一分)mpw中华典藏网

水煎空心服。mpw中华典藏网

奇效四物湯mpw中华典藏网

生地黃 川芎 當歸(酒洗) 白芍(酒炒) 阿膠(蛤粉炒珠) 艾葉 條芩(酒炒,各一錢)mpw中华典藏网

姜五片,水煎空心服。如血未盡止,再服十灰丸。mpw中华典藏网

加減補中益氣湯mpw中华典藏网

人參(三錢) 黃耆(蜜炙) 白朮(蜜炙) 白芍(酒炒) 當歸身(酒洗) 川芎 陳皮(各一錢) 柴胡 白芷 茯苓 黃柏(酒炒) 知母(酒炒) 生地黃(各七分) 炙甘草(五分)mpw中华典藏网

姜三片,棗二枚,水二鍾,煎七分,食前服。如氣滯作痛,加青皮、木香、香附(酒炒)各一錢,或加五靈脂一錢(炒,令煙盡,研極細末,臨服加入)。mpw中华典藏网

崩漏虛實證治mpw中华典藏网

崩乃經脈錯亂,實系衝任傷損,不能約束經血而然。治宜大補氣血,當用舉元益血丹,峻補本源,少加清熱之藥,以治其標,補陰瀉陽,而崩自止。若血熱妄行,咽燥唇乾,脈實有力,血氣穢臭者,方可用四物涼膈散,入生韭汁調服。然治血藥,切忌純用寒涼,以血見冷即凝故也。如血崩初起遽止,則有積聚凝滯之憂,不止則有眩暈卒倒之患。必先服獨行散,次服荊防五積散一二劑,再服備全散。如再不止,然後用十灰散以止之。既止之後,又必服八珍湯以成功。mpw中华典藏网

舉元益血丹mpw中华典藏网

人參(去蘆,三錢) 白朮(蜜炙) 當歸(酒洗) 熟地黃(各二錢) 黃耆(蜜炙,三錢) 白芍(酒炒) 條芩(酒炒) 炙甘草(各一錢) 升麻(炒,五分)mpw中华典藏网

水一鍾半,煎七分溫服。mpw中华典藏网

四物涼膈湯mpw中华典藏网

當歸身 赤芍 川芎 生地黃 黃芩(酒炒) 黃連(薑製) 連翹(去心) 桔梗 薄荷葉 甘草 嫩竹葉mpw中华典藏网

上為細末,韭菜汁調服。mpw中华典藏网

獨行散mpw中华典藏网

五靈脂一兩(炒令煙盡),研極細末,每服一錢,溫酒調下。mpw中华典藏网

荊防五積散mpw中华典藏网

蒼朮(米泔浸,二錢) 荊芥 防風 陳皮(各一錢) 厚朴(薑汁炒) 桔梗 枳殼(麩炒) 當歸(酒洗) 乾薑 白芍(酒炒) 茯苓(各八分) 白芷 川芎 半夏(制) 肉桂(各七分) 甘草(六分)mpw中华典藏网

姜三片,蔥二莖,醋水各半,煎服。mpw中华典藏网

備金散mpw中华典藏网

香附(炒黑,四兩) 當歸尾(一兩二錢) 五靈脂(炒,令煙盡,一兩)mpw中华典藏网

上為末,每服二錢,醋調空心服。mpw中华典藏网

十灰散mpw中华典藏网

百草霜 側柏葉 蓮蓬殼 棕櫚皮(陳敗者) 油頭髮(皂莢水洗) 黃絹(或新綿亦可) 艾葉 藕節 白茅根 蒲黃 阿膠(蛤粉炒珠,另研細末)mpw中华典藏网

上各等分,燒灰存性,共研細末,入阿膠末和勻,每服三錢,白湯下。mpw中华典藏网

八珍湯mpw中华典藏网

人參 白朮(蜜炙) 茯苓(各二錢) 炙甘草(一錢) 熟地黃 當歸(酒洗,各三錢) 白芍(二錢) 川芎(一錢)mpw中华典藏网

水二鍾,煎一鍾服。mpw中华典藏网

崩漏不止證治mpw中华典藏网

崩漏不止,氣血皆虛也。夫血氣之行,外循經絡,內榮臟腑,而衝任傷損,不能約經血,是以經脈錯亂,大血暴下,如山之崩也。重則為崩,輕則為漏,皆由氣血大虧,脾胃先損,能受補者可治。若誤用止澀寒涼之藥,復傷脾胃,生生之氣,則難治矣。宜補中養胃湯,隨證加減施治可也。mpw中华典藏网

補中養胃湯mpw中华典藏网

人參 白朮(蜜炙) 當歸頭 側柏葉(炒) 生地黃(各一錢) 炙甘草(五分) 茯苓 川芎 蘇葉(各八分)mpw中华典藏网

水二鍾,煎一鍾,食前服。隨證加減法:血暈,加荊芥、澤蘭葉各八分;虛汗,加黃耆(蜜炙)一錢,酸棗仁八分;崩中日久,白帶不止,加龍骨、牡蠣粉各一錢;血崩日久不止,加棕櫚皮(陳敗者良,燒灰存性)、新絲綿(燒灰存性)各一錢;血得熱則崩不止,唇乾咽燥,大小便閉結,加黃連、黃芩、山梔(俱酒炒)各五分;血多而紫,如泥凝塊,亦加芩、連、山梔(俱酒炒)各五分。mpw中华典藏网

鬱氣崩漏mpw中华典藏网

崩漏多因心氣所使而然。蓋以婦人幽居多郁,常無所伸,陰性偏執,每不可解,加之貴賤異勢,貧富異形,死喪疾亡,罔知義命,每多怨憂,固結於心,心氣不足,鬱火大熾,焚炙於血脈之中,故經水不時而下,或適來適斷,或暴下不止。治當先說惡死之言,令心不動,然後以大補氣血之藥,舉養脾胃,復加鎮墜心火之藥,補陰瀉陽,而崩可止者,開鬱四物湯是也。mpw中华典藏网

開鬱四物湯mpw中华典藏网

香附米(炒) 當歸身 白芍(酒炒) 熟地黃 白朮(蜜炙,各一錢) 川芎 黃耆(蜜炙) 蒲黃(炒) 地榆 人參(各五分) 升麻(炒,三分)(如火浮於上者除之)mpw中华典藏网

水二鍾,煎七分,食前服。mpw中华典藏网

腎虛崩漏mpw中华典藏网

血崩不止,由腎弱陰虛,不能鎮制胞絡相火,故血熱成崩,恐則大下也。宜服涼血湯。mpw中华典藏网

涼血湯mpw中华典藏网

當歸 生地黃(各一錢) 黃連(薑製) 黃芩 黃柏(酒炒) 知母(酒炒) 防風 荊芥(各八分) 細辛 蔓荊子 羌活(各六分) 藁本(四分) 甘草 升麻(炒,各三分)mpw中华典藏网

水煎,食前服。mpw中华典藏网

怒後崩漏mpw中华典藏网

婦女大怒之後,經血暴下,此暴怒傷肝,肝不藏血,而血妄行者。治宜平肝養血,宜服養血湯。mpw中华典藏网

養血湯mpw中华典藏网

當歸(酒洗) 白芍 白朮(蜜炙) 茯苓 香附(制)青皮 柴胡(各一錢) 炙甘草(五分)mpw中华典藏网

用水一鍾半,煎一鍾,食前服。mpw中华典藏网

崩久不止mpw中华典藏网

若久崩者,宜服雞子湯。如小腹痛,宜服加味四物湯。mpw中华典藏网

雞子湯mpw中华典藏网

雞子(三個) 蔥(三莖) 姜(一兩)mpw中华典藏网

上將蔥姜共搗如泥。雞子去殼和勻,入麻油半兩,鍋內同炒,酒煮溫服。mpw中华典藏网

加味四物湯mpw中华典藏网

熟地黃(三錢) 川芎 當歸 玄胡索 烏藥(炒,各一錢) 白芍(炒) 小茴香(各八分)mpw中华典藏网

姜三片,水煎空心服。mpw中华典藏网

久崩成漏mpw中华典藏网

久崩成漏,遠年不休,此中氣下陷,下元不固,而虛之甚者也。宜服補中益氣湯,兼鹿角丸。mpw中华典藏网

補中益氣湯mpw中华典藏网

人參(三錢) 黃耆(蜜炙) 白朮(蜜炙) 白芍(酒炒) 當歸身(酒洗) 川芎 陳皮(各一錢) 柴胡(七分) 炙甘草(五分)mpw中华典藏网

姜三片,棗二枚,水煎服。mpw中华典藏网

鹿角丸mpw中华典藏网

鹿角霜 當歸身 茯神 龍骨(煅) 阿膠(牡蠣粉炒珠) 柏子仁(炒) 香附(酒炒) 山藥(各二兩) 川芎 川續斷(各一錢) 炙甘草(五分)mpw中华典藏网

上為末,取白茅根搗汁糊丸,補中益氣湯送下七十丸,空心服。mpw中华典藏网

崩後下白帶mpw中华典藏网

脈訣曰:崩中日久為白帶,漏下多時骨髓枯,言始病。血崩久,則血少復亡其陽,故白滑之物下流不止,血海將枯也。宜服補經固真湯、養陰丸。mpw中华典藏网

補經固真湯mpw中华典藏网

乾薑(研末) 人參(各二錢) 郁李仁(酒蒸搗泥) 柴胡 炙甘草 陳皮 黃芩(生用,各一錢) 白葵花(七朵)mpw中华典藏网

上除黃芩,以水二鍾,煎藥至一鍾半,再入黃芩煎至一鍾,空心熱服,以美膳壓之。mpw中华典藏网

養陰丸mpw中华典藏网

龜板(酒炙) 黃柏(酒炒) 枳殼(麩炒) 乾薑 炙甘草mpw中华典藏网

為末,醋丸。日服二次,溫湯下。mpw中华典藏网

漏下不止mpw中华典藏网

婦人漏下不止,其色鮮紅,先由勞役,脾胃虛損,氣短氣逆,自汗不止,身體發熱,大便泄瀉,四肢無力,不思飲食。宜服黃龍湯。mpw中华典藏网

黃龍湯mpw中华典藏网

黃耆(蜜炙,一錢五分) 當歸 白芍 白朮(蜜炙) 蒼朮(米泔浸) 陳皮(各一錢) 生地黃 炙甘草(各三錢) 熟地黃(五錢) 柴胡(二錢) 水煎服。mpw中华典藏网

殺血心痛mpw中华典藏网

婦人血崩而心痛甚者,名曰殺血心痛。此因心脾血虛,心無所養,是以作痛。若小產去血過多,而心痛甚者亦然。但當專用甘溫,以養營氣。宜用十全大補湯,倍用參、術,連服數十劑,以痛止為度。mpw中华典藏网

十全大補湯mpw中华典藏网

人參 白朮(蜜炙,各三錢) 熟地黃 當歸 川芎 白芍 茯苓 黃耆(蜜炙,各一錢) 肉桂 炙甘草(各五分)mpw中华典藏网

姜三片,棗二枚,水煎服。mpw中华典藏网

帶下虛熱mpw中华典藏网

婦人帶下,脈數虛而兼熱,宜服千金散。mpw中华典藏网

千金散mpw中华典藏网

枸杞子(一兩) 生地黃(五錢) 酒一鍾,煎至半鍾服。mpw中华典藏网

赤白帶下證治mpw中华典藏网

帶下令人不產育,宜急治之。扁鵲過邯鄲聞貴婦人,所以專為帶下醫也。赤者熱入小腸,白者熱入大腸,原其本皆濕熱結於任脈,滲入膀胱,出於大小腸之分,溲出津液淋瀝以下,故曰白帶下。輕則下而不多,重則下而無度,淋露日久,遂使精血乾枯,肌肉消瘦。治當升陽益陰,則清濁自分,補脾養胃,則濕熱自除。尤當斷厚味,補元陽,而帶下可止矣。mpw中华典藏网

赤白帶經驗方mpw中华典藏网

當歸(酒洗) 生地黃(酒洗) 白芍(酒炒) 白雞冠花子 白朮(蜜炙) 建蓮肉(去心) 川芎(各一錢) 炙甘草(七分) 扁豆花(炒,七分)(白者治白帶,赤者治赤帶)mpw中华典藏网

水煎食遠服。瘦人多熱,加黃連(薑汁炒)、黃柏(酒炒)、香附(醋製)各五分;肥人多痰,加南星(制)、蒼朮(米泔浸)、半夏(制)各六分;久下不止,加熟地黃一錢,山茱萸八分;氣虛,加人參(去蘆)、黃耆各七分;赤帶,加黃芩(酒炒)一錢,荊芥六分;腹痛加煨姜一片,或加葵花五朵更炒(白者治白帶,赤者治赤帶)。mpw中华典藏网

瘦人赤帶多熱mpw中华典藏网

瘦人血虛生熱,多下赤帶。宜服清熱四物湯,兼三補丸。mpw中华典藏网

清熱四物湯mpw中华典藏网

熟地黃 當歸(酒洗,各三錢) 白芍(二錢) 川芎(一錢) 黃柏(酒炒) 牡丹皮(各七分) 黃連(薑汁炒) 升麻(炒,各五分)mpw中华典藏网

水煎湯服,後三補丸空心服。mpw中华典藏网

三補丸mpw中华典藏网

黃芩(酒炒) 黃柏(酒炒) 黃連(酒炒,各等分) 蒸餅為丸。mpw中华典藏网

肥人白帶多痰mpw中华典藏网

肥人氣虛生痰,多下白帶。宜服柴術六君湯,兼蒼附導痰丸。mpw中华典藏网

柴術六君湯mpw中华典藏网

人參 白朮(蜜炙) 茯苓(各二錢) 甘草(蜜炙,一錢)陳皮 半夏(制) 蒼朮(各一錢五分) 柴胡(一錢) 升麻(炒五分)mpw中华典藏网

姜三片,水煎,空心服。mpw中华典藏网

蒼附導痰丸mpw中华典藏网

蒼朮(米泔浸) 香附(四制) 枳殼(麩炒,各二錢) 陳皮 茯苓(各一兩五錢) 膽星 甘草(各一兩)mpw中华典藏网

上為末,薑汁和神麯丸,柴術六君湯送下五十丸。mpw中华典藏网

白帶腥臭mpw中华典藏网

帶久不止,陽氣虛極,下流白滑如涕,腥氣難聞,多悲不樂,此大寒之證也。宜服桂附湯。mpw中华典藏网

桂附湯mpw中华典藏网

附子(甘草湯制熟) 肉桂(多油者,各一錢) 黃柏(酒炒) 知母(炒,各五分)mpw中华典藏网

水煎,食前服。mpw中华典藏网

白帶腹痛mpw中华典藏网

白帶日久不止,臍腹冷痛,宜服九霄丸。mpw中华典藏网

九霄丸mpw中华典藏网

靳艾(酒浸一宿煮乾) 牡蠣粉 尤骨(煅) 當歸(酒炒,各一兩) 乾薑(炮,二兩) 吳茱萸(滾湯泡炒) 白芍(酒炒,各七錢) 山藥(薑汁炒,一兩半) 白石脂(煅,醋淬七次,研,一兩)mpw中华典藏网

為末,酒丸,白湯下三十丸。mpw中华典藏网

白淫證治mpw中华典藏网

白淫時常隨小便而出,渾濁如米泔,此胃中濁氣滲入膀胱而成,是帶之類也。宜服益智湯。mpw中华典藏网

益智湯mpw中华典藏网

陳皮 茯苓 白朮(蜜炙) 甘草(炙) 蒼朮(制,各二錢) 益智仁 柴胡(各一錢) 升麻(五分)mpw中华典藏网

水煎,空心服。mpw中华典藏网

白濁證治mpw中华典藏网

白濁時常淋出清冷稠黏,或小便後淋瀝數點,此下元虛損,精不能攝,因滑而出,赤帶之類也。宜服分清飲。mpw中华典藏网

分清飲mpw中华典藏网

川萆薢(去蘆) 益智仁(鹽水炒) 烏藥(炒) 石菖蒲(九節者,炒) 茯苓(各一錢五分) 枳殼(麩炒) 炙甘草(各一錢)mpw中华典藏网

水煎,入鹽少許,熱服。mpw中华典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