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玄灵宝太上六斋十直圣纪经

作者:佚名
洞玄灵宝太上六斋十直圣纪经

洞玄灵宝太上六齐十直圣纪经。撰人不详,约出於隋唐。言齐戒日期及齐法。一卷。底本出处:《正统道藏》正一部。《秘书省续编到四库阙书目》著录。本经当撰于宋。述斋法。以六种斋为纲。

猜你喜欢的书

如果种子不死

如果种子不死

《如果种子不死》是纪德的自传,分为上下两卷。上卷讲述了他的童年及求学经历,以及对表姐朦胧的爱意;下卷记录了他的阿尔及利亚之行,在充满异域阿拉伯情调的陌生土地上,他巧遇了王尔德,开始对自己有了更清醒的认识。《如果种子不死》是纪德享誉世界的自传作品,书名典出《圣经•约翰福音》:“耶稣说:人子得荣耀的时候到了。我实实在在地告诉你们:一粒麦子不落在地里死掉了,仍旧是一粒;若是死了,就结出许多子粒来。”纪德取其作为书名,是反其道而用之,坚持做“仍旧是一粒”的那颗独一无二的种子。纪德的自传是一部艺术品,或者说是一位青年艺术家的真实画像。他以令人震惊的真诚、坦率以及激情,毫无遮掩地描绘出一位空前敏感、矛盾而又多变的作家和艺术家的成长经历,尤其是心路历程,被誉为二十世纪最伟大的作家自传之一。

临川集[四库本]

临川集[四库本]

北宋王安石著。又称《临川先生文集》。一百卷。收录了作者大部分诗文,与其文集另一版本《王文公文集》除在篇目、编次等处有异外内容大致相同。其中各类杂著体现了作者的主要哲学思想。其《洪范传》等篇最为重要,阐述了“生物者气也”的宇宙衍生论和“道立于两”的矛盾运动观。认为由“太极”(“气”)生成“五行”,五行变化生为万物。万物化生的原因在于五行变化往来的矛盾运动,其动因即在于物“皆各有耦”,“耦之中又有耦焉,而万物之变遂至于无穷”(《洪范传》)。论述了“有”与“无”的统一关系,认为“无”之为用即存在于与“有”的统一之中,“故无之所以为[车]用者,以有毂辐也;无之所以为天下用者,以有礼乐刑政也”(《老子》)。批判了“性善情恶”论,提出“性情一也”的命题,认为“性”可随后天道德实践而改变,“非生而不可移”(《性说》)。有明刊本、《四部丛刊》影印明本、中华书局排印本。本站有《临川先生文集》为标点本,但有很多缺字,可以参考四库本。

皇览孙氏辑本

皇览孙氏辑本

类书。魏文帝曹丕在220年(延康元年)到222年(黄初三年)间召集刘劭、桓范、韦诞、王象和缪袭等人编成。该书“记先代冢墓之处,宜皇王之省览”,收集经传,随类相从,开创了编纂类书新体制。卷帙浩大。黄初三年(222)完成。为中国最早之类书。据传原有四十余部,一千余篇,八百余万字。南朝梁时尚存六百八十卷,隋时仅存一百二十卷。约于宋代全部亡失。清代有孙冯翼、黄奭辑本各一卷。

忍经

忍经

《忍经》是一本言“忍”的书,作者元代吴亮,内容包括元朝以前历史书籍当中关于“忍”的名言警句、名人逸事,以及民间谚语等等。《忍经》的出现意义重大,从《忍经》当中可以探寻中国忍文化的发展脉络。因为《忍经》的编排大体是按照朝代顺序,可以比较清晰地看出各朝代“忍”的变迁。《忍经》是中国忍文化到一定阶段的总结,承前启后。

剪灯余话

剪灯余话

传奇小说集。四卷二十篇,另附《还魂记》一篇。明李昌祺撰。成书于永乐十八年(1420年)。李昌祺,名祯。生于洪武九年(1376年),卒于景泰三年(1452年)。庐陵(今江西吉安)人。永乐二年(一说元年)进士,任翰林院庶吉士,曾参与修撰《永乐大典》,后升任礼部郎中。洪熙元年以其才望卓异,迁广西左布政使,又任河南左布政使。李昌祺秉性刚直,素抑豪强,以廉洁宽厚著称于世。《剪灯余话》几乎完全模仿《剪灯新话》。成书于永乐十八年(1420),有永乐庚子夏自叙。其书大都取材于元末明初事,以婚姻爱情故事为主,又多幽冥灵异人物,作者以此表达他“善可法,恶可戒,表节义,砺风俗”之义。其中《长安夜行录》、《鸾鸾传》、《琼奴传》等篇,一方面揭露了封建权要、强暴势力以及封建礼教的罪恶,一方面赞扬了男女青年自由的爱情,但最后总给人物加上“节义”之名。《田洙遇薛涛联句记》、《江庙泥神记》是写人与鬼神相爱。其他如《青城舞剑录》,颂扬了隐居的侠士正直豪侠的气质;《泰山御史传》通过对阴间作官者的议论,抨击官场的黑暗;而《何思明游酆都录》写阴间地府事,以图对世人起到“惩恶扬善”之效。

水镜回天录

水镜回天录

上宣下化老和尚著述。众生习善,耳提面命,三诲五教,犹不奉行。若遇恶缘,念念增长,无教自通,迷途知返者鲜矣。故譬如水中之月,镜里之花,有影而无形,此正所谓不可希望之希望,不可成就之成就;故名之曰“水镜回天”云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