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一法文法箓部仪
作者:佚名猜你喜欢的书
弇州山人四部稿
诗文集。明王世贞作。世贞号弇州山人,故名。共三百八十一卷。明王世贞撰。明万历年刊刻。《弇州山人四部稿》分部(文体)编次,所谓四部是指赋部、诗部、文部、说部。其中《前稿》一百七十四卷,分列四部。《续稿》二百零七卷,则只有赋部、诗部、文部,而未录说部。本书卷帙之繁浩、篇幅之长大在古代别集中当列前茅。王世贞学识渊博,著述的内容也很丰富。其才气和作品很受当时人推崇。与李攀龙同为“后七子”首领。攀龙殁,独操文柄二十年,声价出攀龙之上。
毛诗古音考
中国传统音韵学著作。陈第著。有《学津讨原》本。陈第(1541—1617),明代语言学家。字季立,号一斋,福建连江人。万历秀才,曾任蓟镇游击将军。著作有《读诗拙言》、《屈宋古音义》、《尚书疏衍》、《伏羲先天图赞》及诗集多种。本书凡4卷。其自序提出“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转移亦势所必至”的著名论断,标志着语音发展观念的确立。自序并有力批判了六朝以来的“叶音”说,为古音学走上科学道路扫除了理论上的障碍。
杂著指玄篇
收有《金丹四百字》(题张伯端作),《还源篇》(题石泰作),《丹髓歌》,《庭经》(题陈泥丸作),白玉蟾《金丹火候图》《修仙辨惑论》、《谢仙师寄书词》和《谢张紫阳书》等。《金丹四百字》以五言诗二十首,《还源篇》以五言诗八十一首,《丹髓歌》以七言诗三十四首论述内丹旨要,《庭经》以长歌形式咏内丹,《金丹火候图》以多幅图式,“设象以明大道之奥”,《修仙辨惑论》则为白玉蟾与其师陈楠设问答以论丹道。《谢仙师寄书词》,是白玉蟾获其师陈楠寄书后之答词;《谢张紫阳书》,是白玉蟾感概张伯端丹法高妙之作,二书皆为研究白玉蟾丹法之重要资料。
八十华严经白话文
亦称《唐译华严》、《新译华严》。唐实叉难陀译。八十卷。是晋译《华严经》的异译本。证圣元年(695)三月十四日于东都洛阳大内大遍空寺开译,武则天亲临笔受,御制序文。后移至佛授记寺续译,圣历二年(699)十月八日译毕。该译本分七处九会三十八品,内容与晋译《华严经》基本相同,但更详备。在篇幅方面,该译本相当于梵本十万偈之前分四万偈,晋译《华严经》相当于前分之三万六千偈。该译本为历代大藏经所收。敦煌遗书亦有收藏,与入藏本相比,其卷品开合、内容均同,文字偶有参差。
律宗问答
两卷,是宋代临安不空教院了然律师、会稽极乐院智瑞律师和芝嵓净怀净梵妙音律师应日本僧人俊芿所问,而对同一个问题分别作出的回答。卷上主要是回答俊芿关于南山三观的问题,如南山的唯识妙观与天台一心三观的关系、事理二忏并与天台仪范的异同、第八识的体性等共30个问题。三位律师分别回答,互为补充。卷下主要是回答日僧俊芿的关于南山律学的十个困惑,由极乐寺瑞律师回答:一是对于道宣所说的本宗“五义分通”之疑;二是关于增受菩萨戒时,如何依南山律学而得受具缘发圆体疑;三是白四发圆体疑;四是对南山所言的圆宗所依疑;五是一心三观疑;六是唯识通四位疑;七是唯识修相疑;八是相空分别空疑;九是南山立宗违师疑;十是钞十门摄属诸篇疑。《律宗问答》的一个最大特点即是表达出对元照《资持记》观点的不认同或反对,如批评元照“谬以三观对三宗”;“今家所谓大菩萨者,盖指乎修唯识者,对前相空属小,故称大尔,资持及谓,特举深位,以彰理妙者,未免将错就错也”;“荆溪讹之在前,资持谬之于后,屈抑祖宗唯识妙观,扶持荆溪谬破之义,无过资持记主”;“资持记主正乖祖师止观双游、真俗并运之旨,其谬甚矣”;“资持以愿乐收加行,十信济缘,又以愿乐收三贤,进退俱失,无定涉言”。从内容上说,《律宗问答》所言的内容较为抽象,也是俊芿所不能理解之处。即使今天读来,其内容也是显得十分艰深的。
十二头陀经
一卷,宋求那跋陀译。佛对大迦叶说十二种之头陀行。佛在给孤独园。食已,至阿兰若处,趺坐微笑。摩诃迦叶请问笑缘?佛言,阿兰若处,十方诸佛皆赞叹,无量功德,皆由此生,三乘圣道,皆由此得。行此法者,有十二事,一在阿兰若处,远离二着。二常行乞食,三次第乞食,四受一食法,五节量食,六中后不饮果蜜等浆,七着弊衲衣,八但三衣,九冢间住,修止观,十树下止,十一露地坐,十二但坐不卧。更宜系心一处,观五蕴空,比丘菩萨,依教谛观身相,各获果证。帝释,文殊,发愿护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