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
经脉心传
肺手太阴之脉
(附脊第八椎,自上陶道穴起,至下腰俞穴止,计二十一椎)
邪在气则病胸中胀满而喘咳(肺宜温润,燥则病,寒亦病。咳者,有声而无痰也),或胸中痛,或缺盆中痛,甚则两手麻木不仁。
邪在血则咳,或上气喘渴,心烦胸满,或肩臂前廉痛。
气有余则喘渴,或胸盈仰息,或肩背痛。如风寒在表则汗出,如中风则小便数而少。
气不足则肩背恶寒,或少气不足以息,小便色黄赤。
气绝则皮毛焦,爪枯毛折。
肺属金,病则色白,好哭喜辛,流涕,多虑多忧。所主者气,所藏者魄,所恶者燥。
上应于鼻,外应于皮毛。
(白而淖泽,肺胃之充也。肥白而按之绵软,气虚有痰也。白而消瘦,爪甲鲜赤,气虚有火也。白而夭然不泽,爪甲色淡,肺胃虚寒也。白而微青,或臂多青筋,气虚不能统血也。白而爪甲色青,则为阴寒之证。白为气虚之象,纵有失血发热,皆为虚火,断无实热之理也)。
补药(人参、五味子、山药、百部、阿胶、黄芪、麦门冬、紫菀、茯苓)。
泻药(防风、桑白皮、葶苈、泽泻、紫苏子、枳壳)。
温药(木香、款冬花、生姜、干姜、白豆蔻)。
凉药(玄参、北沙参、贝母、天门冬、山栀、枯芩、瓜蒌仁、桔梗、马兜铃、人尿)。
引经药(葱白、升麻、白芷)。
大肠手阳明之脉
(上口即小肠之下口也,下接肛肠为肛门,谷道即后阴是也)
邪干气则齿痛恶热饮,或颊肿。
邪干血则目黄口干,或鼻衄,或喉痹而能言,或腹中雷鸣切痛,感寒则泻,气常冲胸,或日间发疟而渴,或肩前痛,食指不仁。
气有余则当脉所经之处皆热肿(手阳明脉起于大指次指之端,出合谷两骨之间,上入两肋之中,循臂上廉入肘外廉,上肩脚外前廉,出肩前两间骨之前廉,上柱骨之会上、下入缺盆),皮肤坚肿而不痛。
气不足则寒栗不复,或背肘臂外痛。
补药(牡蛎粉、诃黎勒、龙骨、粟壳、肉豆蔻、五倍子、莲子)。
泻药(大黄、枳壳、桃仁、石斛、芒硝、槟榔、麻仁)。
温药(干姜、吴茱萸、肉桂)。
凉药(槐花、条芩)。
趺阳、少阴脉说
趺阳一名冲阳(在脚背上去陷骨三寸脉动处,乃足阳明胃经之动脉也),少阴一名太溪(在足之内踝后跟骨上脉动处,乃足少阴肾经之动脉也)。此乃古诊法,不行久矣。设有危急之病,寸口脉不见者,诊此以决死生可也(若在平时,总不如以关脉为胃气,以尺脉为根之为愈也)。上焦营卫之所司,不能偏于轻重,故言寸口。两关主乎中焦,脾胃之所司,宜重在右,故言趺阳。两尺主乎下焦,宜重在左,故言少阴。
《医学辑要》卷三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