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阳吕真人药石制

作者:佚名
纯阳吕真人药石制

纯阳吕真人药石制,撰人不详。从内容文字看,似出于唐宋间。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神部众术类。此书为草木药典。书中收录六十余种龙芽草药,列举其名称,并附诗歌。咏述草药之形状、产地、药性及用草药伏制金石丹药之功能。例如第一条。「天宝龙芽」(赤芹),其诗云:「草中第一最为先,点假成真遇有缘,伏制五金并八石,会点顽铜软似绵。」又如「天焰龙芽」(莲花),其诗云:「长生根叶在水中,花如火焰叶背红,六月采时堪供养,更能伏汞变成银。」其余各条与此相似。全书末有诗云:「七十二般龙芽草」,「解将假物变成真」。可知原书应有七十二条,今《正统道藏》本有缺佚。

猜你喜欢的书

谐铎

谐铎

文言小说集。 清沈起凤(1741—1805前后)撰,参见附录小传。全书十二卷一百二十二篇,约在乾隆四十五至五十五年(1780—1790)这十年间陆续写成。乾隆五十五年由其门生胡文水出资付刻。又有《续谐铎》,今残存不到十篇。作者痛感社会的黑暗,人世的险恶,在《谐铎》中锋芒毕露的是强烈的现实批判性、警策性,如《棺中鬼手》篇,对贪官污吏进行了嘲讽;《桃夭村》篇,揭露了当时社会贿赂公行、是非颠倒的现象;《村姬毒舌》篇,讥弄了新科状元以财势诱人的丑态。每篇故事,非神即鬼,非精即怪,作者借题发挥,对于社会病态的解剖,人情世态的揭露,寓庄于谐,言简意深,颇具功力。再加上故事短小精焊,文字简练生动,大量运用夸张、对比、不协调、故意出错、轻重倒置、谐音等俳谐手法,写出了一篇篇以谐入铎、寓庄于谐的作品,使本书在当时社会就得以广泛流传。《青灯轩快谭》评说:“《谐译》一书,《聊斋》以外,罕有匹者。”

鬼手

鬼手

孙了红著。悬疑推理类小说。孙了红所著小说。有一个穿中山装的中年人,在一处俱乐部里,喷着浓烈的土耳其烟,述说了一个故事。这故事的开头,很带着一点恐怖性。笔者且把钢笔尖挑开这故事的幕布,介绍于读者之前。这是一个十二月初的寒夜,时间已过了十二点。在一间宽敞的卧室中,布置着华贵的家具。暖暖的水汀,淡淡的灯光,四周微带一些百合花香水的气息,使人置身其中,感到一种仲春天气的舒适。这时候,在这温馨的屋子里,有四个人,正在兴高采烈谈着话。四人中的两人,是这里的主人与主妇。主人李瑞麟,年龄约近三十,动作谈吐,显示出一个小布尔乔亚的风度。

春秋阙如编

春秋阙如编

八卷,清焦袁熹著。其书仅及成公八年而止,为未成之书。前有其孙焦钟璜跋。其论无骇书名,若后世帝室之胄不系以姓,非贬而去之;论书螟为虫伤苗稼,即当留意补救,不以此一事便为恶,所论皆能酌情理之平,洗孙复以来之曲说。末附读《春秋》数条,论即位或书或不书,四时或备或不备,有史所本无,有传写脱佚,非圣人增减于其间,足破穿凿之说。《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以为,“近代说《春秋》者,当以此书为最。虽编辑未终,而义例已备,于经学深为有裨。”收入《四库全书》。

楞严经合辙

楞严经合辙

楞严经合辙,十卷,明通润述并序,吴用先序。佛典注疏。明天启元年(1621)通润述。是唐般刺密帝译《楞严经》的注释书。作者自序称:经数年之精研录成《私记》一文,后偶得《楞严正脉》,其指瑕摘疵处与《私记》大半相合。然其注解,无论易难,皆详释之,不便于初学者,故“将平日《私记》而与诸佛性相若合一辙者,裒成一帙,以付剞劂”。此书见载于日本《续藏经》。

四十二章经注

四十二章经注

《四十二章经注》是现存有关《四十二章经》注释书中最权威的注疏。宋代守遂撰,明代了童补注。收在守遂撰《注佛祖三经》中。日本 《续藏经》将其收入第59卷。 1卷。全书分4部分:1.释经题目,2. 译经人时,3. 注述名号,4. 释经本文。其中 “释经本文”又分2: 1.经家标序,有三:“初序始成正觉,二序传法度人,三序怀疑请教”。2.金口亲宣,分为42:(1)出家证果,(2)断欲绝朕,(3)割爱去贪,(4)善恶并明,(5) 转重令轻,(6) 忍恶无瞋,(7) 恶还本身,(8) 尘唾自污,(9)返本会道,(10) 喜施获福,(11) 施饭转胜,(12) 举难劝修,(13) 问道宿命,(14) 请问善大,(15) 请问力明,(16) 舍爱得道,(17) 明来暗㓔, (18) 念等本空, (19) 假真并观,(20) 推我本空,(21) 名声丧本,(22) 财色招苦,(23) 妻子甚狱,(24)色欲障道,(25) 欲火烧身,(26) 天魔烧佛,(27) 无著得道,(28) 意马莫从,(29) 正观敌色,(30) 欲火远离,(31) 心寂欲除,(32) 我空怖灭,(33)智明破魔,(34) 处中得道,(35)垢净明存,(36)展转获胜,(37) 念戒近道,(38) 生即有灭,(39) 教海无差,(40) 行道在心,(41) 直心出欲,(42) 达世知幻。 本注依 《宝林传》本作注,并对 《宝林传》本中费解的字句。依 《丽藏》本作了更正,而自成一系。本注的特点是将经文明确区分为四十二段(但不名章),并在各段前注有了解该段内容的恰当标题,这是最初的作法。 本注对后世影响较大。明代智旭撰 《四十二章经解》,即依本注作解。清续法撰《四十二章经疏抄》,亦本此注。且将其区分为序、正、流通三分和标出章名,使本注在分章科段上具备了完整的形式。

观世音菩萨如意摩尼陀罗尼经

观世音菩萨如意摩尼陀罗尼经

梵名Padmacinta^man!idha^ran!i^ -su^tra 。全一卷。唐代宝思惟译于神龙二年(706)。略称如意摩尼陀罗尼经。收于大正藏第二十册。内容叙述根本咒、心咒、随心咒等咒之功能,并列举治疗诸病之法。本经之同本异译或类本经典有:菩提流志译之如意轮陀罗尼经、义净译之观自在菩萨如意心陀罗尼咒经、实叉难陀译之观世音菩萨秘密藏如意轮陀罗尼神咒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