葬法倒杖
作者:杨筠松
一卷,旧本题唐杨筠松撰。筠松不见於史传,惟陈振孙《书录解题》载其名氏。《宋史·艺文志》则但称为杨救贫,亦不详其始末。惟术家相传以为筠松名益,窦州人。掌灵台地理,官至金紫光禄大夫。广明中遇黄巢犯阙,窃禁中玉函秘术以逃,後往来於虔州。无稽之谈,盖不足信也。然其书乃为世所盛传。《撼龙经》专言山龙脉络形势,分贪狼、巨门、禄存、文曲、廉贞、武曲、破军、左辅、右弼九星,各为之说。《疑龙经》上篇言幹中寻枝,以关局水口为主。中篇论寻龙到头,看面背朝迎之法。下篇论结穴形势,附以疑龙十问,以阐明其义。《葬法》则专论点穴。有倚盖撞黏诸说,倒杖分十二条,即上说而引伸之。附二十四砂葬法,亦临穴时分寸毫厘之辨。案陈振孙《书录解题》有《疑龙经》一卷,《辨龙经》一卷,云吴炎录以见遗,皆无名氏,是此书在宋并不题筠松所作,今本不知何据而云然。其《撼龙》之即《辨龙》与否,亦无可考证。然相传已久,所论山川之性情形势,颇能得其要领,流传不废。亦有以也。旧本有李国木注并所附各图,庸陋浅俗,了无可取。今并加刊削,不使与本文相溷焉。
猜你喜欢的书
爱的饥渴
《爱的饥渴》是日本作家三岛由纪夫创作的长篇小说,发表于1950年。小说描写女主人公悦子在丈夫去世后,坚守贞操,不再嫁人,但在家中她不时受到性格怪异的公公的引诱,天天处在惊恐不安之中。不久悦子暗中恋上了年轻力壮的园丁三郎,打算与他一起过幸福的日子。他们俩的情爱被公公发现后,女主人公心中十分苦恼,最后实在无法维持这种爱情,便用铁锹将心爱的三郎打死了。作者刻画女主人公极其复杂的情感世界,以及她对爱的渴望。小说发表后,在日本国内引起了强烈反响。销量达到七万册。
南唐近事
宋代文言轶事小说。宋初郑文宝著。二卷。有《续百川学海》本、《宝颜堂秘笈》本、 《四库全书》本、《唐宋丛书》本等。另明刊本及《荥阳杂俎》本则作三卷。本书前有作者太平兴国二年(977),即南唐亡后二年所作自序,谓南唐亡后, “史籍荡尽,惜乎前事十不存一”,遂以“耳目所及,志于缣缃,聊资抵掌之谈。” 《四库全书总目》认为他“有志于国史,搜采旧闻,排纂叙次,以朝廷大政入《江表志》,……其余丛谈琐事,别为辑缀,先成此编。 ”所言大致近是。本书所录虽以丛谈琐事为主,但可资研究的政治、文学诸方面的史料亦极为丰富。如记李昪代吴创南唐期间的活动有多则,多为史书所忽略。记南唐重臣宋齐丘、韩熙载、冯延鲁、刘仁赡、朱匡业、李建勋等事迹,也多可参考。有关南唐诗人的活动,记载较详,如录沈彬、陈曙、黄可、高越、孙晟等人事迹,均较为具体。记韩偓卒后遗物,为作者亲得于韩偓之妾及其子,尤为珍贵。此外,本书也收录了一些神怪、戏谑之谈。如记李昪昼梦黄龙绕殿、江都县大厅有鬼物、沈道者仙事、潘扆异术、相者预言宋齐丘命运等。 “庐山九天使者庙”一则, 写一道士“体貌魁伟,饮啗酒肉,有兼人之量”,但却自称能骑鹤升天。所驯养的双鹤却连山童也“莫胜其载,毛伤背折,血洒庭除”, 一命呜呼,升天之事自然也落空了。
燕书
寓言集。明宋濂著。40则。系作者于元末隐居之时所作。抨击元代政治社会的黑暗、讥刺一般的人情世态。笔锋犀利,寄意深刻。形式上,“起有引,末有记” (傅旭元《小序》)特为讽刺流弊而设。
高坡异纂
明代文言志怪小说集。杨仪撰。今存《烟霞小说》本、 《古今说部丛书》本、《说库》本(以上均三卷);《续说郛》本、《五朝小说》本(以上均一卷)。关于本书书名,据作者自序称, “高坡者,京坻之里名”,而“异纂”即不同于正经文史的“琐屑谈”,接近于今日的短篇小说。仪字梦羽,常熟(今属江苏)人。嘉靖进士。官山东副使。后移病家居,构万卷楼藏书其中。惟以读书著述为事。有《螭头密语》,《骊珠随录》等。此编专记奇人异术者。凡四十九篇,二万六千余字。自序云:“高坡者京邸之里名,异纂者琐屑诙谈,不足于立夸云耳。”
古潭的声音
现代独幕话剧。田汉著。初载《南国周刊》1卷1期(1928年9月)。1929年修改,增加一个人物,再发表于《南国月刊》1卷2期(1929年6月1日),这个剧,从剧名看一种诗意(甚至是禅意)的象征,其主题是作者由读日本诗人芭蕉翁的诗句“古潭蛙跃入,止水起清音”得来的。整个剧给人的感觉只是这个从远方漂泊归来的诗人在赞美他从“尘世的诱惑”中救出来的舞女,给一个肉的迷 醉的人以灵魂的醒觉。在这里田汉表现了“灵与肉”的主题。在剧中,“鞋”和“潭”的意象是一种女性的意象,具有原型的意味。在剧中,诗人见舞女留下的高跟丝履,取一只来玩,“你看她还穿这双鞋!这要算她过去快乐生活的唯一的纪念了。……啊,鞋,和踏在你上面的脚和腿是怎样的一朵罪恶的花,啊!怎样把人引诱向地狱里去啊!……为什么一双人工做的小小高跟鞋,一上了她的脚就会变成一对把人引诱向地狱里去的魔鬼!”在这里,诗人对于鞋的迷恋, 以致可以引诱诗人和她一样跳入深潭是令人深思的。如果说,“鞋”是一种引诱, 那么“潭”则是一种回归。剧中的古潭,象征着生命的归宿,是“漂泊者的母胎”, “漂泊者的坟墓”,而最神秘的是舞女愿意投身于古潭去听那里面“发出的一种声音”。最后诗人自己也挡不住“古潭的诱惑”,纵身跳入了古潭。
孔子与中国
陈独秀撰。是陈自“八一三”事变后从南京监狱获释后,在武汉所写文章之一。1937年10月1日发表于《东方杂志》第34卷第18、19号。肯定孔子的伦理、政治学说在他的时代是有价值的,并指出其“第一价值是非宗教迷信的态度: 自上古以至东周,先民宗教神话之传说,见之战国诸子及纬书者,多至不可殚述,孔子一概摒弃之,其设教惟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四科”。“孔子的第二价值是建立君、父、夫三权一体的礼教。这一价值,在两千年后的今天固然一文不值”,然在当时“也有相当的价值”。又说:“我向来反对拿两千年前孔子的礼教,来支配现代人的思想行为,却从来不曾认为孔子的伦理政治学说在他的时代也没有价值”。强调孔子学说不适合于现代社会,不能把孔子“尊为万世师表”,孔子的礼教、“三纲”是“反民主的”,是“阻塞人权民主运动,助长官僚气焰的”,必须坚决废弃。指出历代封建帝王和尊孔派之所以“祀孔典礼”,“中心问题”是企图“仰仗孔子的威灵”,来压服一切“犯上作乱”。因而强调不废除孔子的礼教,则只能产生出“忠于君”、“忠于外国统监”的奴才、汉奸,不可能产生“马拉、但顿、罗伯士比尔”式的人物。后收入《后期的陈独秀及其文章选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