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精碧匣灵宝聚玄经

作者:佚名
玄精碧匣灵宝聚玄经

玄精碧匣灵宝聚玄经,简称《聚玄经》。撰人不详。从内容看,似出于宋代。三卷,收入《正统道藏》太玄部。此经为占卜书,属六壬遁甲术,而杂以道教符箓。全书分二十四部,以四言写成。首先论述八卦九宫乘除变化,其次分述诸星协赞、太乙九宫、九星值符、八卦值搴、三奇八门、日时分野、风云地理。大旨依河图洛书列数,依干支记时。谓「八卦成立,九宫相随,悔吝有兆,存亡预知」。其占法有祸福占、气象占、风水占、兵占、宅占及日常杂占,并掺杂步罡踏斗、擒鬼提神。

猜你喜欢的书

盘洲文集

盘洲文集

宋代诗文别集。80卷。洪适著。《四库全书总目》谓“适以词科起家,工于俪偶”,“其内外诸制,皆长于润色,藻思绮句,层见迭出”,“至于记序志传之文,亦尚存元祐之法度,尤南宋之铮铮者矣”,“其他表、启、疏、状诸篇,亦多足与宋史参稽”。说明其文章工于俪偶,富于文采,并与朝政密切相关。集中诗歌作品亦如其文。《拟古十三首》仿“古诗十九首”题目,但讲求雕琢,无古诗之清新。另有一组《咏史诗》,借古喻今,时有警句。写景诗间有佳作,如《晓发泰安驿》:“秋梦不能晓,起行山径迷。小车惊宿鹭,列炬误鸣鸡。冷怯霜华重,光瞻斗柄低。金庭有佳处,芳桂想幽栖。”词作以婉约言情为主。〔长相思〕一曲,缠绵悱恻,令人神伤:“朝思归,暮思归,塞雁三年不见飞,断肠天一涯。 千思归,万思归,梦到窗前拂淡眉,觉来双泪垂。”有《四部丛刊》等本。

四民月令

四民月令

中国古代按月份记述各行业周年行事的典籍。东汉崔寔(约103—170)撰。作者曾任五原太守及辽东太守等职,还著有《政论》。本书《隋书·经籍志》曾著录,大约在宋代佚失,清初的丛书《说郛》曾收录,但次序零乱仅10条,无从窥见原貌。之后,有任兆麟、王谟、严可均等3个辑本。1965年中华书局出版石声汉的校注本。本书有日本辑本及日文译本,分别由守屋美都雄(1963,帝国书院)及渡部武(1987,平凡社)辑,译。德国克·赫尔茨曾译成德文(1963,汉堡)。本书仿《礼记·月令》体例,逐月记叙了东汉时洛阳地区一个以农业、小手工业为主,商业收入为辅的士大夫家庭生活的安排。虽然不是专谈农事,但大部分是同农业生产有关的一部综合性农书。全书正文2371字,其中与狭义农业操作有关的共522字,其余为蚕桑、水利、纺织、酿造、晒药、修造农具、制备武器,乃至粮食、织物的贱买贵卖等事项。反映了当时以农业生产为主,商业交换也多为农、副产品的经济情况。在农业生产方面按生产季节记叙了一年里农事操作的整个过程。对产品的贮藏、加工技术也依据季节做了说明。书中提到“别稻”,这可能是有关水稻栽插的最早文献记载。还有关于当时民俗的记叙,如礼仪教养及衣食住行等。本书的内容虽较丰富,但并未提高到相应的理论水平。在体例上,它是农家月令书的开创者,也是代表作。

拾遗录

拾遗录

一卷。 明胡爌撰。此为杂考训诂之书。共分六类,一论语,二孝经,三孟子,四小学,五经说,六俪考。援引采辑,颇有根据。如其小学类中,据参同契证急就篇之老复丁。据诅楚文在秦惠文王二十六年,知小篆非韧自李斯。……其俪考类中,论文考古,亦多可采。原书刻于明季,分为十卷,后版毁于火,其书遂亡。其裔孙得残缺旧本,加以考订复印,只为一卷。

家传女科经验摘奇

家传女科经验摘奇

《家传女科经验摘奇》是妇人别立方法,俾能自调摄之,所谓尽善尽美也。凡此之病,中风则病风,感冷则病冷,久而不治,崩漏带下、七 八瘕可立而待,即成痼疾。若能治病于未然。

金光明经疏

金光明经疏

全一卷。隋代吉藏(549~623)撰。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九册。为昙无谶所译金光明经四卷之注释书。本书将金光明经十八品中分为精简之三科节:第一序品为序说分,第二寿量品至第十七舍身品为正说分,第十八赞佛品为流通分。此外又阐释金光明经之大旨,说明金光明经之力用,并赞叹持守该经之功德等。本书之注释,文简义显,为金光明经重要古注之一。虽不如天台大师智顗之金光明经玄义及金光明经文句之详细,然亦可窥见吉藏之独特见解。智顗将金光明经判立为五时教中之第三时,摄于方等部中;吉藏则将之摄于究竟大乘菩萨藏,属于顿教。本书之撰述,约于吉藏六十岁左右。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又名《般若心经》、《心经》、《般若多心经》、《多心经》。印度大乘佛教般若类经典。唐玄奘译。一卷。北图有皇40等四十号以上,英、法、俄、日收藏量亦相当可观,总数当在百号以上。此经主旨讲般若性空,明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之理。主张世界一切事物的本性都是“空”。所谓“空”,并非否定事物的存在,而是认为事物的本性超越形相、概念,是一种神秘的绝对的存在。此经说大般若精要诸法皆空之理,因讲般若心要,故名《心经》。译本有数种:一为姚秦鸠摩罗什译; 二为唐*玄奘译;三为唐利言译; 四为唐法月译; 五为宋施护译。诸译中举世流通者,罗什所译也。各种译本皆存于《佛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