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研悅方卷之九

小兒症方bL3中华典藏网

凡小兒生下浮腫,遍身紅色,滿月後瘦弱,此名肥胎。又有生下面紅,無晶光,無血色,目無精彩,肌肉瘦削,此名胎怯。俱宜內服八物湯,外用浴法。bL3中华典藏网

八物湯加天麻、全蠍、硃砂、麝香少許、酒浸為末,內服百丸。青苔、烏蛇肉各二錢,每日二分乳吮下。bL3中华典藏网

外浴,每用三錢,水三鍾,桃柳枝各一錢,煎十沸,待溫浴之,不可浴背。bL3中华典藏网

胎黃bL3中华典藏网

凡面目身體色黃,壯熱,大便不通,小便赤澀,乳食不思,此由母受熱,而傳於胎。bL3中华典藏网

豬苓湯bL3中华典藏网

知母 赤芍 天花 赤茯 川芎 當歸 豬苓 澤瀉 木通 甘草 茵陳 水煎服。bL3中华典藏网

鎖肚bL3中华典藏网

凡胎中熱毒壅盛,肛門閉結,三五日不通,急令婦人以溫水嗽口,吸咂前後心,並臍下,手足心七處。再用輕粉蜜調五分呷之,以通為度。如不通,內以金簪透穿入二三寸許,以香油和蜜納入孔內,若膨脹不乳至七日,難以望生。bL3中华典藏网

初生不乳,此由母穢入腹致令腹滿氣短,多致氣喘。bL3中华典藏网

木香散bL3中华典藏网

木香 乾薑 茯苓 甘草 木苽 丁香 陳皮 各等份bL3中华典藏网

為末,將一字水煎,滴兒口中食之。bL3中华典藏网

臍風症載前bL3中华典藏网

有用撮風散以開其關,控涎散以去其痰,然後用益脾散,和胃保命丹。bL3中华典藏网

撮風散bL3中华典藏网

金腳蜈蚣 蟬退 全蠍(去足尾炒)為末服一字乳,和滴入口中即開。bL3中华典藏网

控涎散bL3中华典藏网

蠍尾 銅青(各五分) 硃砂(一錢) 膩粉(一錢) 麝香(少許) 為末服一字茶下,吐出風痰即痊。bL3中华典藏网

益脾散bL3中华典藏网

茯苓 草果(煨過) 木香 甘草 陳皮 厚朴(制) 紫蘇子各等份,為末,薑湯下,每服五分。bL3中华典藏网

加減龍膽湯bL3中华典藏网

治熱蓄胸膛,伸縮無時,呢呢作聲,以致臍腹弩脹。bL3中华典藏网

龍膽湯bL3中华典藏网

龍膽 前胡 防風 桔梗 茯苓 大黃煨減半 黃芩 麥冬 赤芍 甘草 水煎以下其熱。bL3中华典藏网

紫霜丸bL3中华典藏网

肚脹青驚,此腸胃鬱結之甚,貴用疏利之劑。代赭醋淬七次,赤石脂各一兩,巴豆去心油二十,杏仁五十粒,去皮尖,先將杏豆研成泥,後入二石和勻,蒸餅丸如粟大,百日者三丸,周歲五七丸,微利為度。bL3中华典藏网

黃龍散bL3中华典藏网

凡臍中汗不幹,氣盛有痰者主之。bL3中华典藏网

黃柏(一錢) 龍骨(五分) 枯礬(二分半) 為末服之。bL3中华典藏网

變蒸bL3中华典藏网

重者以平和散微表之,便結者紫霜丸利之,吐瀉而啼不乳者,調氣散治之。bL3中华典藏网

平和散bL3中华典藏网

人參(五分) 甘草(五分) 茯苓(一錢) 升麻(二分) 稟怯白朮(一錢) 肥實去朮,水煎溫服。bL3中华典藏网

調氣散bL3中华典藏网

木香 厚朴 陳皮 甘草 香附 人參 藿香 薑棗水煎服。bL3中华典藏网

驚風bL3中华典藏网

小兒驚者,由聞非常之聲,或見異常之物,或緣大者爭鬥。推跌恐嚇,或緣飛禽走獸駭異,或入神壇廟像,驚其神氣,以致痰壅氣逆,結於心竅,遂成搐搦,口眼歪斜,涎沫流吐,或一日一發,間日一發,或半年一年一發,若不急治,遂成終身之痼疾矣。治法先須行痰順氣,後用清心安神。風者,或因外感風寒,或由內傷飲食,以致熱甚生痰,痰壅發搐口眼喎斜,手足牽動,氣喘涎潮,吐沫發熱,時發時蘇,先宜瀉火消痰,然後清熱安神。bL3中华典藏网

更有急慢驚風,急驚者,小兒元氣素實,或因恐怖風寒飲食,故急驚,為熱為實,當涼當瀉。bL3中华典藏网

若因恐怖而驚者,其症發後如常,宜用利痰丸順氣開痰,後用安神丸調治。bL3中华典藏网

若因風寒而驚者,其症發後略醒,須臾復發,宜用導赤散,吞瀉青丸以瀉心肝之火,然後發抱龍丸治痰,保命丹除風,緩緩調治。bL3中华典藏网

若因飲食而驚者,其症發過即醒,醒後啼哭,須□復發,不思乳食,用陳皮麥芽煎湯,吞五色丸,推其食積,則痰自除,後用辰砂五靈散調理。bL3中华典藏网

凡治急驚,除食積一症不可用下藥,若小便通大便利其邪在表,只須導赤散瀉青丸,去大黃加全蠍化痰,表除寒邪,其風自退,後用硃砂五靈散,不可犯麝,恐引邪入里也。若小便黃大便秘,其邪在裡,可用五色丸,後用抱龍丸保命丹。凡急驚牙關緊急,人事不醒,用艾炙兩手,中指甲內,大指甲旁,俟其醒後施治可也。bL3中华典藏网

凡急驚風痰涎壅,塞不開者,可行吐法。bL3中华典藏网

或痰氣喘急者,定喘湯加竹瀝治之。bL3中华典藏网

凡病後潮熱不退者,脾虛也,四君子加炒乾姜治之。其尿赤便硬腿腫,莫作虛治,涼驚丸、薄荷燈芯湯下。bL3中华典藏网

急驚有三因,感冒風寒一也,是為外因。內傷飲食,二也,是謂內因。有因驚恐,容忤中惡,三也,是謂不內外因。治法具前詳矣。而獨不內外因更甚,蓋心藏神,腎藏志與精,驚則傷神,恐則傷腎,經云:隨神往來謂之魂,並精出入謂之魄。故神傷則魂離,精傷則魄散。小兒神志怯弱,卒有恐驚容忤中惡,出其不意,所以精神潰亂,魂魄飛場,氣逆痰聚,而發搐也。但覺腮赤,目多上視,宜先去其痰,後安其神,則風自除也。bL3中华典藏网

論灸法,以兩手大指相合側縫處,灸三壯,不知痛者,不治。bL3中华典藏网

利痰丸bL3中华典藏网

南星(一錢) 枳殼(二錢) 陳皮(一錢) 牽牛(二錢) 為末,皂角煎湯為丸,如豌豆大,每用一丸燈芯湯下。bL3中华典藏网

安神丸bL3中华典藏网

黃連(二錢) 石菖蒲(二錢) 麥冬(三錢) 山梔子(二錢炒) 遠志(二錢) 當歸(三錢) 茯苓(三錢) 煉蜜為丸,如芡實大,每服一丸。bL3中华典藏网

導赤散bL3中华典藏网

生地 木通 甘草 此瀉火藥也,竹葉為引煎服,如欲發散,加防風薄荷效。bL3中华典藏网

五色丸bL3中华典藏网

黃連(三錢) 黃芩(三錢) 大黃(五錢) 滴水為丸,一分青黛為衣,名青龍丸。一分百草霜為衣,名黑龍丸。一分硃砂為衣,名赤龍丸。一分雄黃為衣,名黃龍丸。如綠豆大,每用一丸共。bL3中华典藏网

瀉青丸bL3中华典藏网

歸歸 大黃(煨) 防風 梔子 川芎 羌活 膽草各等份,此瀉肝火丸藥,蜜丸,芡實大,若發散,去大黃,加全蠍,殭蠶,(炒)水煎竹葉為引。bL3中华典藏网

硃砂五靈散bL3中华典藏网

豬苓 赤茯苓 官桂 澤瀉 白朮 燈芯水 煎服,加硃砂末服。bL3中华典藏网

定喘湯bL3中华典藏网

陳皮(去白) 梔子 薄荷 赤茯苓 南星(制) 石膏 杏仁(泥) 水煎服加竹瀝。bL3中华典藏网

凡急驚手撒,閉目口張,囟陷,魚口氣急,吐涎噴藥,昏睡不乳,不啼,遺尿屎,面如妝者,不治。bL3中华典藏网

慢驚者,小兒胎稟瘦弱,或兼久吐久瀉,久瘧久痢,或誤服吐下之藥,神氣虛耗,漸成搐搦,故慢驚,為虛為寒,當溫當補,如元神虛弱,又逢恐怖,其症發過即如常,多啼多哭,臨臥不安,先宜青州白丸子,加礞石以去其痰,次用安神丸,以四君子湯送下,不可妄投利痰之劑。若自大病之後,手足逆冷,昏睡,目睛漸露,而無搐搦者,急用四君子湯加熟附一片,愈後以集聖調之。或醒脾散驅風,風退用參苓白朮散。bL3中华典藏网

凡慢驚不醒,灸百會三壯,三里三壯,男左女右。bL3中华典藏网

青州白丸子bL3中华典藏网

半夏(制) 南星(二錢) 川烏(去皮) 白附子(五錢)bL3中华典藏网

以絹袋盛藥末,入磁器內,日曬夜露,每日換水一次,攪數轉,候如玉片,研細入礞石一錢,另研,焰硝五分,入銅鍋內,煅紅,硝盡為度,入前藥內,拌勻,糯米粉糊為丸,綠豆大,每服三丸、五丸,薄荷湯入蜜下,墜痰極佳。bL3中华典藏网

調元湯bL3中华典藏网

黃耆(一錢) 甘草(二分半) 人參(五分) 白芍 煎服。經云:熱浮於內以甘瀉之,以酸收之,此之謂也。bL3中华典藏网

固脾散bL3中华典藏网

人參 大附子 炙甘草 木香 石菖蒲 全蠍 天麻 白茯苓 蓮肉 白朮 薑棗煎服,有熱去木香附子。bL3中华典藏网

凡慢驚不可妄用辛香寒涼之劑,辛香耗元氣,寒涼傷脾胃也。bL3中华典藏网

凡吐瀉後四肢厥冷,口舌生瘡,目閉無魂,口張不合髮直搖頭,淚出如油,昏睡氣急,喉中痰響,鴉聲,或大便不禁,眼上視,角弓反張,手足牽倒,皆不治症也。bL3中华典藏网

凡久嗽目閉神倦,面白手搖者,不治。bL3中华典藏网

凡瘡疥,忽自平復,氣閉亂者,不治。bL3中华典藏网

凡小兒夜多啼哭,目睛上視,則定者,此內吊驚也。乃寒氣痛於腹中,以燈芯燒灰,調滾水下理中丸,自然痛止病退。bL3中华典藏网

凡小兒日夜啼哭,睹不轉睛,身向後仰者,此外吊驚也。由食積作痛,其身強直也。用灶土泡滾湯下,丁香脾積丸而止。bL3中华典藏网

凡小兒忽然涎響,口眼如常,此肺受風寒之邪,用芎蠍散,一服而愈。bL3中华典藏网

凡小兒肺脹喘滿,胸高氣急,脅陷成坑,咳嗽作喝,聲啞便閉,此馬皮風也。若不識症,死在旦夕,宜用牛黃奪命散下之。後用白虎湯平之。bL3中华典藏网

一小兒兩手攪,目直視者,乃白虎症,但手足不掣,身不熱者,宜白虎湯取土泡水,下蘇合丸。一小兒口吐青白黃水者,喘急腹痛,反側作搐其狀似驚,但目上竄耳。此由精神虛弱,外感客忤,卒觸客氣,再觀口上齶,有小泡,摘破,更以蘇合香丸薑湯下,外以降真,香皂丸燒煙,身畔薰之,次用豆豉浸搗爛摩囟門上,及手足心,各五六遍,次摩腹心,良久拍開,有毛擲之。bL3中华典藏网

一小兒久嗽作嘔,胸高氣溢,目睛上視,手足牽引,此名龜胸,熱症也。若身無熱,以葶藶丸治之。bL3中华典藏网

以上七症俱與驚似,察之不精,概以驚治,誤人多矣。bL3中华典藏网

芎蠍散bL3中华典藏网

川芎(三錢) 蓽茇(三錢) 細辛(一錢二分) 半夏(一錢二分) 酒浸湯泡各一宿,焙乾為末,薄荷湯為引。bL3中华典藏网

牛黃奪命散bL3中华典藏网

白醜半生末半瓦焙 大黃 枳殼等分,冷水調服,涎多蜜調服。bL3中华典藏网

其有痘疹發驚者,只用導赤散調硃砂末一服,即安,不可妄用涼驚丸、抱龍丸、保命丹等藥。bL3中华典藏网

嘔吐bL3中华典藏网

嘔吐者,聲物俱有曰嘔;無聲有物曰吐;有聲無物曰乾嘔。其症有三,有熱有寒,有食積之不同,熱吐者,吐多時而出物少,渴欲飲冷,此胃有熱也。以黃連合煨乾姜,加二陳湯治之。bL3中华典藏网

寒吐者,吐少時而出物多,飲食不化,此胃受濕寒也,以理中丸,或胃苓丸煨乾薑湯下。bL3中华典藏网

若惡食而食入即吐者,此積食在胃口,運化不得也。淡薑湯送理中丸,或用鵝羽掃口中,吐盡舊積後,用二陳湯,加乾薑、神麯、麥芽、砂仁治之,如嘔久而諸藥不納者,此胃口壯火,關格之病也,理中湯加童便豬膽煎服,此藥妙不可言。bL3中华典藏网

如嘔吐蛔蟲,理中湯加烏梅一枚,附子一片,黃柏川椒,一服即止。bL3中华典藏网

理中湯bL3中华典藏网

人參 乾薑 甘草 白朮 此藥性熱,所以治寒,水煎為湯,蜜合為丸,芡實大白沸湯化吞。bL3中华典藏网

凡諸吐不納者,陰勝拒陽也,其加童便、豬膽汁者,童便酸鹹,性與膽汁同寒,合理中之劑服之,則陰體漸消,陽性乃發。bL3中华典藏网

二陳湯bL3中华典藏网

陳皮 半夏 茯苓 甘草 此藥性平,寒熱通用,如嘔吐加白朮乾薑,夾熱而吐,加炒黃連,乾薑。傷食而吐,加神麯、麥芽、砂仁、香附、山楂,因其病而加減之,自然百發百中矣。bL3中华典藏网

胃苓丸bL3中华典藏网

治嘔吐要劑,不問寒熱,乾薑湯下。bL3中华典藏网

若服後而煩悶不止,目竄頭仰者,不治。bL3中华典藏网

泄瀉bL3中华典藏网

泄瀉皆屬於濕,其症有五,其治法分利升提為上,有寒濕泄瀉者,腹痛肢冷,而口不作渴,瀉下青白,飲食不化,其症傳於冬,以五苓作引,吞理中丸,寒甚加附子一片,合理中湯煎服。bL3中华典藏网

有風濕者,症傳於春,瀉不止,皆黃水也,五苓散加防風、蒼朮、羌活治之。bL3中华典藏网

有泄瀉青紅,腹中不痛,濕勝所致也。胃苓湯主之。久瀉黃弱,集聖丸調之。bL3中华典藏网

有泄瀉腸滑者,濕傷元氣,陷而不升也,宜四君子湯,加升麻、防風、烏梅治之。或吞七味豆蔻丸。有泄瀉酸臭腹痛者,面黃帶熱,不思飲食,由食積也。以丁香脾積丸,推積集聖丸調下。bL3中华典藏网

有泄久熱不退,此虛熱也,調元湯加乾薑,不可以寒涼之劑滯之。bL3中华典藏网

瀉久作渴者,白朮散煎服。bL3中华典藏网

四君子湯bL3中华典藏网

人參 白朮 茯苓 甘草 此性溫和,可補元氣之不足,薑棗煎服。bL3中华典藏网

肉豆蔻丸bL3中华典藏网

肉豆蔻(五分) 神麯(五分) 廣木香(三錢) 白朮(一錢) 茯苓(一錢) 乾薑(五分) 麥芽炒(五分) 赤石脂(一錢五分) 砂仁(二錢) 甘草(一錢) 藿香(一錢) 為末,糊丸,每次一錢,滾白湯下。bL3中华典藏网

調元湯bL3中华典藏网

人參 黃耆 甘草 如熱不退,加乾薑,如身熱肢冷,加附子一片,水煎服。bL3中华典藏网

胃苓湯其性平和(方見寒科)bL3中华典藏网

五苓散分理陰陽,去桂即四苓,(方見寒科)bL3中华典藏网

玉露散bL3中华典藏网

寒水石(一兩) 滑石(一兩) 甘草(七錢) 性寒治熱泄,每服一錢,冷水調下,或煎湯下,理中丸。bL3中华典藏网

泄瀉不問寒熱,胃苓一粒金丹,車前米炒引,管取一服安,吐瀉通用。瀉而飲食如常者,易治。凡久瀉精神美好,面赤唇紅者,不治。泄不止渴不休者,不治。脈細身寒者不治。瀉久驚搐者不治。久瀉變赤白痢者,不治。久瀉肉消者,不治。大孔如竹筒者,不治。bL3中华典藏网

吐瀉bL3中华典藏网

吐瀉名為霍亂,寒熱食積須參。bL3中华典藏网

如兩腮赤,遍身作熱,口作渴,吐瀉時多,而出物少者,此屬熱也。五苓散、乾薑湯澄清,調益元散服之。bL3中华典藏网

如面白足冷,腹痛喘哭不渴,吐瀉時少而出物多,此屬寒也,理中丸,甚者理中湯加烏梅附子,寒熱二證,不阻乳食。bL3中华典藏网

吐瀉出物酸臭,面黃惡食,此由食積也,以丁香脾積丸推陳,集聖丸致新。bL3中华典藏网

吐瀉而渴者不治,吐瀉加搐者不治。吐瀉生瘡,手足冷,身熱者,此陰降陽升,脾絕也,不治。bL3中华典藏网

痢疾bL3中华典藏网

痢因瘀積濕熱而成,亦由夏月生冷所致,但熱症腹痛,寒濕腹不痛,為異耳。bL3中华典藏网

赤痢乃濕熱干於血分,從小腸中來,以四湯加三黃治之。bL3中华典藏网

白痢乃濕熱干於氣分,從大腸中來,以四君子湯加黃連、蒼朮治之。bL3中华典藏网

赤白痢乃氣血俱傷也,以八物湯加三黃、蒼朮、滑石治之,後重加檳榔、枳殼。bL3中华典藏网

凡痢初起,裡急後重,腹痛者,宜以三黃丸、承氣湯下之,不可用巴牽為上。bL3中华典藏网

若日久虛羸,已經下過不可再下,只宜保和丸連服,然後以香連丸調之。如下鮮血者,清血丸、車前草、陳米煎湯下,下白涎者,以固腸丸陳米湯送下。bL3中华典藏网

暑月下痢,益元散,紅曲為丸,陳米湯下。bL3中华典藏网

脫肛者,氣下陷也,和中丸升麻湯下。bL3中华典藏网

嘔吐不食,名曰噤口,此胃有熱也,只宜參苓白朮散,加石菖蒲末,陳米湯下。bL3中华典藏网

痢止身熱不退,人事瘦弱,集聖丸調之。bL3中华典藏网

三黃丸bL3中华典藏网

黃連 黃芩 大黃等份,神麯糊丸,木香、檳榔湯下,二十丸。bL3中华典藏网

大承氣湯bL3中华典藏网

枳殼 厚朴 甘草 大黃 芒硝 此通腸藥也,加檳榔水煎。bL3中华典藏网

保命丹bL3中华典藏网

山楂(二兩) 茯苓(一兩) 陳皮(五錢) 白朮(二兩) 神麯炒(一兩) 蘿蔔子(一兩) 連翹(五錢) 粥丸粟米大,每服三十丸,凡食積虛弱,以補藥下之是也。bL3中华典藏网

清血丸bL3中华典藏网

槐花(炒) 枳殼 荊芥穗 柏葉 為末,糊丸。bL3中华典藏网

固腸丸bL3中华典藏网

臭椿樹白皮為末,米粉為丸。bL3中华典藏网

和中丸bL3中华典藏网

黃連炒(五錢) 澤瀉(三錢) 白茯苓(三錢) 山藥(三錢) 陳皮(五錢五分) 車前子(三錢) 石蓮肉(三錢) 為末,每服一錢,薄荷為引。bL3中华典藏网

柴胡解肌湯bL3中华典藏网

柴胡 黃芩 白芍 甘草 乾葛 桂枝 人參 竹葉薑棗為引,水煎服。bL3中华典藏网

惺惺散bL3中华典藏网

人參 白朮 茯苓 甘草 川芎 天花粉 桂枝 細辛 防風 加麻黃、薄荷、生薑水煎。bL3中华典藏网

參蘇散bL3中华典藏网

人參 茯苓 桔梗 乾葛 木香 紫蘇葉 半夏 甘草 枳殼 前胡 陳皮 薑棗煎服。bL3中华典藏网

調元生脈散bL3中华典藏网

人參 黃耆 麥冬 五味 水煎服。bL3中华典藏网

丁香脾積丸bL3中华典藏网

丁香(三錢) 木香(三錢) 巴豆(去油另研五錢) 青皮(醋浸炒五錢) 百草霜(三錢) 良薑(醋炙五錢) 三稜(煨三錢) 莪朮(三錢) 皂角(燒存性兩錢) 上為末,米糊丸,麻子大,每服十丸或二十丸,米飲下。止積氣,陳皮湯下。止疝氣茴香湯下。止嘔吐,藿香甘草湯下。bL3中华典藏网

香連丸bL3中华典藏网

香附(二錢) 川芎(二錢) 枳殼(三錢五分) 百葦(三錢五分) 赤茯苓(二錢) 海金沙(一錢) 澤瀉(三錢五分) 檳榔(三錢五分) 為末糊丸,綠豆大,米湯下,量大小加減。bL3中华典藏网

抱龍丸bL3中华典藏网

抱者,養也。龍,陽物也。小兒純陽,無陰以濟之,所以病則生熱,熱則生風,此藥養陰而濟陽,不令太過,青龍之位,肝水屬之。小兒肝脈有餘,脾臟不足,此藥又能抑肝而扶脾,治形實壯熱,昏睡氣阻,壅痰作嗽,驚風搐搦等症,牛膽南星五錢、天竺黃二錢、硃砂三錢、琥珀三錢、牛黃二分、麝香五釐為末,同甘草煮雪水為丸,皂子大,以蠟護之。潮熱,燈芯湯下。咳嗽,白湯下。驚風,薄荷湯下。bL3中华典藏网

涼驚丸bL3中华典藏网

退五臟熱,瀉心肝火,治急驚風,解胎毒。如小便黃,大便秘,䳾毒斑疹,衄血口瘡用之。bL3中华典藏网

黃連(五錢瀉心火) 梔子(五錢瀉肝火) 黃柏(五錢滋腎水) 大黃(二錢瀉脾胃火) 雄黃(二錢解毒) 龍膽草(二錢)bL3中华典藏网

硃砂二錢,上為末,糊丸,粟米大,每服三五丸,或十丸。止白痰,竹葉湯下。急驚薄荷燈芯湯下。胎熱竹葉燈芯湯下,䳾毒升麻湯下。口瘡,竹葉薄荷湯下。bL3中华典藏网

胃苓丸bL3中华典藏网

分理陰陽,退潮熱,止吐瀉,消浮腫,黃疸,調理脾胃,止便濁。bL3中华典藏网

蒼朮(五錢) 陳皮(五錢) 厚朴(五錢) 粉草(二錢) 豬苓(二錢) 澤瀉(四錢) 白朮(五錢) 茯苓(三錢) 草果(二錢) 官桂(一錢五分) 為末水丸,理脾胃,米飲下。白濁,鹽湯下。嘔吐,薑湯下。瀉,車前炒米煎湯下。潮熱,竹葉炒米湯下。浮腫,長流水,燈芯、五加皮煎湯下。黃疸,茵陳、燈芯、車前湯下。疝氣,茴香湯下。bL3中华典藏网

養脾丸bL3中华典藏网

治小兒脾胃虛弱,不思乳食,傷食癖積,面色痿黃,嘔吐瀉泄,腹痛膨脹。bL3中华典藏网

蒼朮(浸五錢) 厚朴(薑製五錢) 白朮(制二錢) 砂仁(二錢) 草果(二錢) 神麯(炒三錢) 麥芽(炒二錢) 益智仁(去殼二錢) 白茯苓(三錢) 上為末,酒糊丸,粟米大,米飲下。嘔吐,喂薑湯下。脾弱,米湯下。有積,山楂湯下。腹痛,茴香湯下。腫脹,蘿蔔湯下。寒瀉,薑棗湯下。bL3中华典藏网

胡麻丸bL3中华典藏网

治小兒遍身風癬疥瘡。bL3中华典藏网

苦參(五錢) 何首烏(二錢) 胡麻仁(炒二錢) 蔓荊子(二錢) 威靈仙(二錢) 荊芥穗(二錢) 皂礬(二錢) 大力(炒二錢) 石菖蒲(二錢) 甘菊花(二錢) 上為末,酒糊丸,粟米大,竹葉湯下。bL3中华典藏网

神芎丸bL3中华典藏网

治上焦積熱,頭目項領腫痛咽閉,大小便赤澀,及喘痰等症。bL3中华典藏网

大黃(酒炒一錢) 黃芩(一錢) 黑醜頭末(四錢) 滑石(四錢) 薄荷葉(五錢) 黃連(五錢) 川芎(五錢) 上為末,滴水丸,粟米大,竹葉湯下。bL3中华典藏网

玉液丸bL3中华典藏网

化痰涎,清咽膈,除咳嗽,止煩渴,治頭痛。bL3中华典藏网

寒水石火(煅水飛三錢) 半夏(制一錢) 枯礬(一錢) 為末米糊丸,粟米大,淡薑湯下。bL3中华典藏网

茱萸丸bL3中华典藏网

治偏墜膀胱疝氣及吊驚。bL3中华典藏网

山茱萸肉(二錢) 桔梗(三錢) 川芎(三錢) 陳皮(五錢) 青皮(五錢) 白蒺藜(去刺五錢) 川楝子(五錢) 木香(三錢) 枳殼(一錢) 吳茱萸(炒七分) 五味子(炒七分) 厚桂(七分) 海藻(七分) 大腹皮(酒洗七分) 玄胡索(七分)bL3中华典藏网

為末,糊丸,茴香湯下,久病鹽白湯下。bL3中华典藏网

雄黃解毒丸bL3中华典藏网

雄黃(一錢另研) 鬱金(三錢) 巴霜(二錢) 為末,米糊丸,粟米大,每服五十丸。壅痰,淡竹葉湯下;積痛,茴香湯下;纏喉風,滾白湯下;蟲痛,苦楝根皮湯下;上半月,用香油煎雞旦,空心時令兒聞之,方服藥,令其頭向上也;下半月不妨。bL3中华典藏网

香連丸bL3中华典藏网

治小兒赤白痢。bL3中华典藏网

黃連 茱萸(制去萸五錢) 木香(五錢) 久痢不止,加肉蔻麵包煨過,上為末,醋糊丸,粟米大,陳皮湯下。bL3中华典藏网

至聖保命丹bL3中华典藏网

治急驚風,夜啼。能鎮心安神。bL3中华典藏网

全蠍(二十四個去毒焙) 蟬退(去足翅) 麝(五分) 史君子(七分) 硃砂(二錢) 南星(二錢) 珍珠(五分) 防風(二錢) 殭蠶(去嘴足二錢) 茯苓(一錢) 為末,粟米大,糊和丸,或作錠子,金箔四十個為衣,急驚薄荷燈芯湯下;夜啼,燈芯灰化溫水下。bL3中华典藏网

一粒金丹bL3中华典藏网

治吐瀉bL3中华典藏网

寒水石(二錢) 枯礬(一兩) 水丸,綠豆大,米湯下一丸。bL3中华典藏网

斬鬼丹bL3中华典藏网

治瘧。bL3中华典藏网

黃丹(水飛) 獨蒜搗丸,五月五日合,大人黃豆大,小兒綠豆大,臨發日,長流水煎桃柳枝湯,五鼓服。bL3中华典藏网

竺黃丸bL3中华典藏网

治小兒驚風夜啼。bL3中华典藏网

全蠍(五個) 白附(五分) 殭蠶(五分) 蟬蛻(一錢五分) 防風(五分) 南星(三分) 麝香(半分) 牛黃(半分) 天麻(五分) 天竺黃(五錢) 為末,糊丸或錠,金箔為衣。驚,薄荷湯下;啼,燈芯湯下。bL3中华典藏网

集聖丸bL3中华典藏网

治疳症,慢驚風通用。bL3中华典藏网

蘆薈(三錢) 靈脂(三錢) 夜明砂(炒三錢) 砂仁(三錢) 陳皮(三錢) 莪朮(煨三錢) 木香(三錢) 使君子(三錢) 黃連(三錢) 蟾(炙焦三錢) 雄豬膽汁合藥,胡麻子大,每服十丸,米湯下。bL3中华典藏网

噴驚散bL3中华典藏网

半夏(二錢) 牙皂(五分) 為末,入豆粉少許,竹筒吹入鼻中即醒。bL3中华典藏网

清心丸bL3中华典藏网

治心驚熱痰。bL3中华典藏网

人參 防風 硃砂 茯苓 柴胡 金箔蜜丸,桐子大,竹瀝湯磨下。bL3中华典藏网

塌氣丸bL3中华典藏网

治疳腹脹氣喘面浮。bL3中华典藏网

丁香 胡椒炒 白醜(半生半熟) 蘿蔔子炒等分,糊丸,豆大,清米飲服二十丸。bL3中华典藏网

葶藶丸bL3中华典藏网

治傷寒咳嗽面赤,痰盛氣促。止嗽化痰,寬脾進食。bL3中华典藏网

葶藶炒 防風 杏仁(去皮) 黑豆(炒) 為末,杏仁成泥,拌勻,棗肉搗為丸,麻子大,臨臥薑湯下,量大小加減。bL3中华典藏网

洗心散bL3中华典藏网

治風熱頭昏眼痛,痰涎壅甚,心神不安,咽乾煩躁,鼻塞聲重,心煩便赤。bL3中华典藏网

薄荷 當歸 羌活 梔子 大黃 防風 甘草 川芎 等份,燈芯為引煎服。bL3中华典藏网

雄黃丸bL3中华典藏网

治喘嗽鹽醋等齁。bL3中华典藏网

雄黃(五錢) 白砒(三錢) 半夏(三錢) 枯礬(三錢) 巴豆(去油一錢) 上將信凡末糊丸,粟米大,硃砂為衣,每服五七丸,臨臥桑白皮煎湯下。bL3中华典藏网

備急丸bL3中华典藏网

治小腹百病,卒痛氣喘,刺滿不安。bL3中华典藏网

大黃 巴豆 乾薑 為末,蜜合入柏杵百下,豆大,夜臥溫水下,急喘加一丸,卒病不拘時服。bL3中华典藏网

蘇合香丸bL3中华典藏网

順氣化痰,骨蒸諸虛,癆瘵鬼魅瘴瘧,赤白痢疾,驚搐等症。bL3中华典藏网

沉香(二兩) 麝香(二兩) 訶黎勒(煨去皮二兩) 丁香(二兩) 青皮(二兩) 安息香(研為末無灰酒,煎熬二兩) 香附(二兩) 蓽茇(二兩) 白朮(二兩) 白檀香(二兩) 硃砂(二兩) 犀角屑(二兩) 酥合油入息香內同熬(一兩) 龍腦(一兩) 薄荷(一兩) 上研細末,和勻,用息香膏並煉成劑,每兩作五丸,不拘時,溫湯下,或薑湯磨服亦可。bL3中华典藏网

涼膈散bL3中华典藏网

即涼膈翹荷梔草同,芩硝黃竹葉蜜引煎靈。bL3中华典藏网

五虎散bL3中华典藏网

石膏 甘草 麻黃 杏仁 荊芥 細末蘸服。bL3中华典藏网

湯氏十全湯bL3中华典藏网

治丁奚哺露小兒乳食不調,傷於脾胃,氣血減損肌肉不實,吸呼若無氣狀,謂之哺露。bL3中华典藏网

檳榔(五錢) 枳實(五錢) 青皮(炒五錢) 三稜(五錢) 莪朮(七錢) 砂仁(五錢) 丁香(一錢) 香附(一兩) 為末,神麯糊丸,空心米湯下。bL3中华典藏网

溫中丸bL3中华典藏网

丁皮(一兩) 厚朴(一兩) 乾薑(泡三錢) 白朮(三錢) 陳皮(三錢) 丁香(三錢) 為末,蔥白湯服一錢。bL3中华典藏网

烏梅丸bL3中华典藏网

治蛔蟲得食而嘔,又治痢。bL3中华典藏网

烏梅(三十) 黃連(二兩) 當歸(二兩五錢) 附子 桂枝 乾薑(一兩三錢) 蜀椒(二兩五錢) 細辛 人參 黃柏 為末,酒浸烏梅,去核,熱飯,杵成泥丸,如麻子大,每服十丸忌生冷。bL3中华典藏网

蚵皮丸bL3中华典藏网

治蠱疳虛熱,煩渴瀉痢,此方極效。活人多矣。bL3中华典藏网

蟾酥一枚,又取糞蟲,置尿桶中洗之,令淨置器內,不令走出,卻將蟾殺之,放蟲上,待蟲食之,一日一夜,次以新布袋包裹放長流水中,漂一夜,取出瓦上焙乾,為末,入麝少許,飯杵為丸,麻子大每服三十丸米湯下。bL3中华典藏网

五拗湯bL3中华典藏网

麻黃杏草名三拗,五拗由來桔梗荊。bL3中华典藏网

荊黃湯bL3中华典藏网

治熱結瘡癤。bL3中华典藏网

荊芥(一兩) 大黃(一兩) 每服二錢,空心服。bL3中华典藏网

人參當歸散bL3中华典藏网

人參 當歸 生地 官桂 麥冬 白芍 亦治婦人產後血虛生熱,心煩氣短,與大病相類。bL3中华典藏网

溫脾丸bL3中华典藏网

小兒頤滯涎流,由脾冷也。bL3中华典藏网

人參(五錢) 半夏(五錢) 肉豆蔻(五錢) 丁香(五錢) 白朮(五錢) 甘草(五錢) 乾薑(五錢) 糊丸,綠豆大,滾白湯下,有去丁加木者。bL3中华典藏网

降痰丸bL3中华典藏网

麝香(五錢) 赤茯苓(五錢) 硃砂(一錢五分) 青黛(三錢) 蟬蛻(五錢) 獨活(三錢) 防風(七錢) 輕粉(二錢) 殭蠶(三十) 南星(五錢) 礞石(五錢) 巴豆三十粒去油,糊丸粟米大,硃砂為衣,白湯下。bL3中华典藏网

止嗽化痰丸bL3中华典藏网

南星(一錢) 巴豆(去油五分) 白附(二錢) 麝香(五釐) 全蠍(一錢) 青黛(四分) 瓜蔞(四分) 姜蟲(五分) 蜜丸,硃砂為衣,九丸,白湯下。bL3中华典藏网

夜啼散bL3中华典藏网

黑醜(一兩末) 檳榔 細辛 莞花 葶藶 陳皮 葫蘆巴 大戟 防己 蛤粉 為末,每服二錢薑湯下。bL3中华典藏网

金黃散bL3中华典藏网

治小兒目閉。bL3中华典藏网

鬱金 大黃 雞子清調敷兩足心。bL3中华典藏网

又方bL3中华典藏网

蓖麻子(七個) 巴豆(去油二個) 雄黃(一錢) 雞清調搽。bL3中华典藏网

萬病遇仙丹bL3中华典藏网

黑白(醜半生半熟四兩) 檳榔(七錢) 茵陳(七錢) 三稜(醋製五錢) 莪朮(制五錢) 大黃(五錢) 皂角(一兩五錢)bL3中华典藏网

煮水入細面一兩五錢五分,攪糊為丸每服三錢,溫茶下,天明不動,茶催。bL3中华典藏网

硃砂丸bL3中华典藏网

治驚風積食,急慢驚風。bL3中华典藏网

硃砂(一兩另研) 牛膽南星(再泡細末一錢) 巴豆(以紙包打去油研霜一錢) 上面糊為丸,如黍米大,每服三五丸,量兒大小虛實加減,薄荷湯下。bL3中华典藏网

紫金丹bL3中华典藏网

治急慢驚風。bL3中华典藏网

人參(三錢) 白朮(三錢) 白茯苓(三錢) 山藥(三錢) 乳香(制三錢) 硃砂(三錢) 赤石脂(醋淬火煅七次) 麝香一錢,上末為錠,金箔為衣,薄荷湯磨下一丹。bL3中华典藏网

火里丹bL3中华典藏网

治泄瀉bL3中华典藏网

用雄黃三分,研末,燒酒一鍾,調下立止,神效。八九十歲小兒方用之。bL3中华典藏网

連神丸bL3中华典藏网

治小兒白日精神歡悅,至夜臥遍身多汗。bL3中华典藏网

用龍膽草一味,不拘多少,為末,米醋煮糊丸,小椒目大,每服五七丸,米飲下。bL3中华典藏网

一方加防風等份,水煮糊丸。bL3中华典藏网

兜鈴丸bL3中华典藏网

總治十般嗽。bL3中华典藏网

馬兜鈴(一兩) 阿膠(麥麩炒一兩) 甘草(炙一兩) 半夏(薑汁浸三日一兩) 杏仁(去皮尖一兩) 人參(七錢) 上為末,每服二錢,水一鍾,隨病症同後加藥,煎至七分,臨臥時服。bL3中华典藏网

心嗽,面赤,或汗流,加乾葛煎。bL3中华典藏网

肝嗽,眼中淚出,烏梅一個,糯米四十粒煎。bL3中华典藏网

脾嗽,不思飲食,或噁心,入生薑二片,煎。bL3中华典藏网

胃嗽,嘔逆吐酸水,入⿰盦鳥粉煎。bL3中华典藏网

膽嗽,令人不睡,烏藥五分,茶清調下。bL3中华典藏网

肺嗽,上膈氣喘急,入桑白皮煎。bL3中华典藏网

膈嗽,出痰如圓塊,用生薑汁調藥,嚥下。bL3中华典藏网

癆嗽,入秦艽末同煎。bL3中华典藏网

冷嗽,天晚咳嗽喘甚,入蔥白三根,每根長一寸同煎。bL3中华典藏网

產嗽,背夾脊痛,同甘草三寸,黃蠟少許煎。bL3中华典藏网

血嗽,連頻不住,用當歸末棗子同煎。bL3中华典藏网

暴嗽,涕唾稠黏,入烏梅、生薑同煎。bL3中华典藏网

氣嗽,肚疼脹滿,青皮同煎。bL3中华典藏网

哮嗽,聲如拽鋸,入半夏二個同煎。bL3中华典藏网

腎嗽,時復三二聲咳,入黃耆,白糖煎。bL3中华典藏网

以上依法煎服,無有不效。bL3中华典藏网

陀生散bL3中华典藏网

治驚癇入心不語,神效,諸驚失音,大人通用。bL3中华典藏网

用陀生為細末,每服一錢,米醋湯下,大人每服一錢,熱酒調下。bL3中华典藏网

礬砂餅bL3中华典藏网

治泄立止。bL3中华典藏网

硃砂(七分) 黃丹(二錢) 明礬(五錢) 蘄艾(五錢)bL3中华典藏网

上為極細末,以艾搓成茸,同入藥,臨用以飯糊餅,敷臍瀉止為度。bL3中华典藏网

銀豆餅bL3中华典藏网

治秘結不通,敷此藥即瀉。bL3中华典藏网

水銀(一錢) 淡豆豉(一兩) 巴豆(十粒) 麝香(半分)bL3中华典藏网

先將豆豉研成末,合巴麝入水銀,研成餅,紙隔住,貼臍內,以瀉為度,就取,不可再用。若無水銀,就水銀渣亦可。bL3中华典藏网

二白散bL3中华典藏网

治小兒臉上黃水瘡。bL3中华典藏网

水粉 輕粉少許,用真麻油調搽,先以艾燒煙,薰之,取下搽藥,妙也,薰之時,或塗在大碗上,或塗缽上。bL3中华典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