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

月經門aAo中华典藏网

醫婦之難 一aAo中华典藏网

寇宗奭曰:寧治十男子,莫治一婦人。謂婦人之病不易治也。蓋婦人深閨幽處,情多抑鬱,加之憂恚憎忌,慈愛多疑,所願不遂,性執偏拗,診時又不令醫師觀形望色,聞聲問因。富貴之家,居奧室之中,處幃慢之內,且復以綿帕蒙其手,既不能行望色之神,又不能盡切脈之巧,未免詳問,問之覺繁,反謂醫學不精,往往並藥不信。不知問非易事,非精於醫者,必不能問也。夫望聞問切,四者欲去其三,即神醫無由施其神矣。此古今之通患,牢固難破者也。aAo中华典藏网

診婦問娠 二aAo中华典藏网

凡診婦女,須明在室適人,及其夫宦遊同處,與大有無妊娠,一一詳問,然後切脈。蓋臨診之際,婦女情多羞慚,未免脈必不真,且初妊之後,每每不形於診,非詳問不能知其由也。倘獨恃一脈,不知脈多疑似,設誤觸犯,咎必歸己。假診室女,突呼有娠,不但病家憎忌,而傍人謗議,勢所難免,故筆記於此,以為醫士之鑑。aAo中华典藏网

經脈源流 三aAo中华典藏网

《上古天真論》曰:女子二七天癸至,任脈通,太衝脈盛,月事以時下,故有子。夫天癸者,天一之氣也;任沖者,奇經之二也。任主胞胎,沖為血海。氣盛脈通,故月事下而有子。月事者,謂女子經水,按月而至,其盈虛消長,應於月象。月以三旬而一盈,經以三旬而一至,月月如朗,不失其常,故曰月經。又名月信者,如潮信之不爽也。aAo中华典藏网

經病大綱 四aAo中华典藏网

血者水穀之精氣也,和調五臟,灑陳六腑,乃能入於脈也。凡其源源而來,生化於脾,總統於心,藏受於肝,宣布於肺,施泄於腎,灌溉一身。在男子則化而為精,在婦人則上為乳汁,下歸血海而為月水。若情志調和,精氣充暢,食飲有節,起居無傷,則陽生陰長,百脈充實,何不調之有。苟不知慎,或六淫侵其外,七情傷其中,勞役損其形,嗜欲耗其精,一有觸犯,經斯病矣。調之之法,惟陰陽、寒熱、氣血、虛實八者而已,縷析於下。aAo中华典藏网

經脈異常 五aAo中华典藏网

月經一月一至,此其常也。然亦有兩月一行者,謂之並月;有三月一行者,謂之居經;有一年一行者,謂之避年;有一生不行而能孕育者,謂之暗經。此皆年稟不同,不須求治。若經行吐衄者,是渭逆經;有受娠之後,經復循月而產子者,是謂垢胎;有妊孕數月,忽然下血而胎不殞者,是謂漏胎。此皆異乎常人,均主病也。治見本條。aAo中华典藏网

察辨血色 六aAo中华典藏网

血色之辨,是以察虛實,證寒熱,不可不知也。血者,陰屬也。奉心化赤,故以鮮紅為正,即有經病,亦易治療。若深紅紫黑者,熱之證,淺淡紅白者,虛之象;黃如米泔者,濕之化;黏如鼻涕者,實之兆。此其概也。更當審其有無瘀塊,色之明黯,脈之遲數,證之喜惡,詳而施治,庶無差誤。若紫黑而明,稠黏臭穢,脈見浮數洪滑,證候喜冷惡熱,為實為熱;如紫黑而黯,消澈或腥,脈見沉遲細弱.證兼惡冷喜暖,為虛為寒。以此辨之,最為切當,學者宜深意焉。aAo中华典藏网

經脈愆期 七aAo中华典藏网

月經按月而至,是為常候,或前或後,謂之愆期。丹溪曰:先朗而至者,血熱也;後則而至者,血虛也。王子亨曰:陽太過則先期而至,陰不及則後時而來。觀二子之論,陽盛血熱,陰虧血虛,致期先後,理誠然矣。然猶有未盡,不可不察。嘗見薄弱之女,每每先至,積想之婦,恆多後朗。蓋薄弱者,中氣常餒,脾宮失其統攝之權;積想者,心火時爍,元海乏其源流之血。又見縱欲之輩,虧損肝腎,衝任失守,以致乍多乍少,或前或後。今世患經病者,率由乎此。誠崩漏之肇端,亦剪嗣之根蒂也。aAo中华典藏网

先期而至,脈見洪數之類,證兼喜冷者,熱也。大率血分諸病,四物湯主之。屬熱者,芩連四物湯;虛熱者,地骨皮飲;血多日久不止者,膠艾四物湯;血過多屬熱者,芩術四物湯;血多有塊,色紫稠黏者,有瘀停也,桃紅四物湯隨其流以逐之。血澀少,色赤者,乃熱盛滯血也,姜芩四物湯;有瘀者,佛手散;肝脾鬱滯者,逍遙散;脾經血燥者,加味逍遙散。aAo中华典藏网

若脈見濡弱沉細之類,證兼喜暖,為虛寒也。血色淺淡,乃氣虛不能攝血也,當歸補血湯;虛甚者,聖愈湯;榮衛怯弱,氣血兩虧,血多不止者,膠艾八珍湯;心脾虧損,情志抑鬱,以致經早,其血淋瀝不止者,歸脾湯最妙,蓋脾統血也。縱肆情欲,致損肝腎衝任之源者,惟當鎮固命門為主,如左尺洪大無力者,是真陰虛也,六味地黃湯;若右尺豁大無力,或沉遲細澀,是真陽虛也,八味地黃湯。aAo中华典藏网

過朗不至,脈見沉澀者,過期飲;尺中脈微澀或兼腹痛者,香桂四物湯;色淡黃者,痰濕也,芎歸二陳湯;紫黑有塊,或成條片者,熱爍血也,必作痛,香連四物湯。aAo中华典藏网

過期不至,尺脈微弱或澀,面顏黃白,無脹痛之證者,乃無血可行,切戒攻破之劑,宜補益榮衛,大壯氣血為主,所謂積流而渠自通也。榮衛怯弱者,雙和飲、人參養榮湯;氣虛血虧者,八珍湯、十全大補湯;肝經血少者,六味地黃丸,滋水即所以補肝也。aAo中华典藏网

四物湯 本門一aAo中华典藏网

芩連四物湯 本門二aAo中华典藏网

地骨皮飲 本門三aAo中华典藏网

膠艾四物湯 本門四aAo中华典藏网

芩木四物湯 本門五aAo中华典藏网

桃紅四物湯 本門六aAo中华典藏网

姜芩四物湯 本門七aAo中华典藏网

佛手散 本門八aAo中华典藏网

逍遙散 本門九aAo中华典藏网

加味逍遙散 本門十aAo中华典藏网

當歸補血湯 本門十一aAo中华典藏网

聖愈湯 本門十二aAo中华典藏网

膠艾八珍湯 本門十三aAo中华典藏网

歸脾湯本 門十四aAo中华典藏网

六味地黃湯 本門十五aAo中华典藏网

八味地黃湯 本門十六aAo中华典藏网

過期飲 本門十七aAo中华典藏网

香桂四物湯 本門十八aAo中华典藏网

芎歸二陳湯 本門十九aAo中华典藏网

香連四物湯 本門二十aAo中华典藏网

雙和飲 本門二一aAo中华典藏网

人參養榮湯 本門二二aAo中华典藏网

八珍湯 本門二三aAo中华典藏网

十全大補湯 本門二四aAo中华典藏网

六味地黃丸 本門二五aAo中华典藏网

經期腹痛 八aAo中华典藏网

經期腹痛,有前後虛實之殊,不可不析。實痛者,多痛於未行之前,經行而痛頓減;虛痛者,每痛於既行之後,血空而痛轉加。良由經前氣凝血滯,不能流暢,經後血虧氣弱,無以充實。然亦有經前屬虛,經後屬實者。須令以手按腹,喜按喜揉者,虛也;拒按拒揉者,實也。虛實之真假,凝滯之有無,於此可察。臨是證者,詳其所因,辨其虛實,庶治無遺蘊矣。aAo中华典藏网

經前腹脹痛,若脹過於痛,是氣滯其血也,加味烏藥散;右痛過於脹,是血凝其氣也,琥珀散;若臍腹㽲痛者,延歸散;若臟陰冷痛者,小溫經湯;或因受寒,過期不行,少腹冷痛者,大溫經湯;若胞中不虛,惟風寒凝結,以致少腹疼痛者,吳茱萸湯。aAo中华典藏网

經後腹痛,乃血虛也。當歸建中湯;若去血過多,以致腹痛者,聖愈湯、十全大補湯;若經行之際,偶有憂鬱,經遂止而腹痛者,木香四物湯;因怒傷肝,致腹脅牽痛者,逍遙散。aAo中华典藏网

加味烏藥散 本門二六aAo中华典藏网

琥珀散 本門二七aAo中华典藏网

延歸散 本門二八aAo中华典藏网

小溫經湯 本門二九aAo中华典藏网

大溫經湯 本門三十aAo中华典藏网

吳茱萸湯 本門三一aAo中华典藏网

當歸建中湯 本門三二aAo中华典藏网

聖愈湯 本門十二aAo中华典藏网

十全大補湯 本門二四aAo中华典藏网

木香四物湯 本門三三aAo中华典藏网

逍遙散 本門九aAo中华典藏网

經行發熱 九aAo中华典藏网

經行發熱,有經前經後、潮熱表熱之分,所當察也。在經前者,血熱也;在經後者,血虛也。若經後日哺潮熱者,乃真陰虧涸而然。《經》曰:陰虛生內熱。法當壯水之主,以制陽光。若表熱者,必有三陽表證可據,證既屬表,法當解散,所渭由表而入者,必表而出也。aAo中华典藏网

若經前發熱者,加味地骨皮飲;經後發熱者,六神湯;寒熱似瘧者,脾虛肝熱也,逍遙散;日晡潮熱者,六味地黃湯;若見三陽表證者,則當按經解散,法具後第十四經際傷寒條,宜互參閱。aAo中华典藏网

加味地骨皮飲 本門三四aAo中华典藏网

六神湯 本門三五aAo中华典藏网

逍遙散 本門九aAo中华典藏网

六味地黃湯 本門十五aAo中华典藏网

經期體痛 十aAo中华典藏网

氣血盛實,陰陽和調,則形體通泰。苟或外虧衛氣之充養,內乏榮血之灌溉,故經行而身痛也。其間或有表證者,法當解散。設無表證形狀,乃榮衛虧乏,血脈壅遏而然,宜調榮益衛,疏經通絡,俾氣充血盛,經通絡達,其證自已。若在經行之後,或因去血過多,乃血虛不能榮於肢節,又當從乎補矣。aAo中华典藏网

若血脈壅滯者,羌桂四物湯;榮衛虧乏者,八珍湯;去血過多者,黃耆建中湯。aAo中华典藏网

羌桂四物湯 本門三六aAo中华典藏网

八珍湯 本門二三aAo中华典藏网

黃耆建中湯 本門三七aAo中华典藏网

經行吐瀉 十一aAo中华典藏网

胃為受谷之宰,脾司運化之權,二者安和,則出納自如。一有乖戾,則受化或廢而吐瀉作矣。然吐與瀉,主各殊別。吐出於胃,瀉由乎脾也。蓋經行之際,脾氣輸運血海,不暇滲濕固中,胃中無藉健運,不能化其精微,此吐瀉之端由,而治不可不分判者也。aAo中华典藏网

若嘔吐涎飲者,胃弱也,益智六君子湯;吐出食物者,胃寒也,香砂六君子湯。若瀉者,脾虛也,參苓白朮散:鴨溏澄澈清冷而痛,乃脾寒也,理中湯;肌熱渴瀉者,虛熱也,七味白朮散。aAo中华典藏网

益智六君湯 本門三八aAo中华典藏网

香砂六君子湯 本門三九aAo中华典藏网

參苓白朮散 本門四十aAo中华典藏网

理中湯 本門四一aAo中华典藏网

七味白朮散 本門四二aAo中华典藏网

逆經妄行 十二aAo中华典藏网

經期吐衄,名曰逆經。夫血者,陰也,陰從乎陽,故隨氣而為升降。若氣逆於上,則不能循道下行,或熱傷陽絡,迫血從而外溢。《經》曰:天暑地熱,經水沸溢。蓋血氾濫,多由乎熱也。治官抑氣清熱,則經水安瀾,而無沸溢之患矣。aAo中华典藏网

若經前吐血衄血者,乃熱壅迫其血也,三黃四物湯;氣逆載血者,以抑氣清熱為主,抑氣涼血飲。若在經後.其熱已減,宜犀角地黃湯;熱或甚者,芩連犀角地黃湯;若脈沉弱或細者,惟以清補為主,生地六味湯,少加童便沖服。aAo中华典藏网

三黃四物湯 本門四三aAo中华典藏网

抑氣涼血飲 本門四四aAo中华典藏网

犀角地黃湯 本門四五aAo中华典藏网

芩連犀角地黃湯 本門四六aAo中华典藏网

生地六味湯 本門四七aAo中华典藏网

經行帶下 十三aAo中华典藏网

帶下一證,有赤白之分,赤由濕熱之腐化,白屬氣虛之陷下。蓋經將行時,氣輸血海,倘素涉中虛,或宿有濕熱,故隨氣流下,溷淆其間。若形清腥穢,又為寒虛所化,間白帶多於經後,名曰脫陽。法當大補,否則禍不旋踵矣。aAo中华典藏网

若色白者,氣虛陷下,不能固攝也,補中益氣湯;色赤者,濕瘀熱化也,知柏四物湯;白帶多於經後者,十全大補湯。aAo中华典藏网

補中益氣湯 本門四八aAo中华典藏网

知柏四物湯 方見崩漏門一aAo中华典藏网

十全大補湯 本門二四aAo中华典藏网

經際傷寒 十四aAo中华典藏网

經行之際,不謹調攝,因而偶感外邪,須明風寒之辨。苦頭痛汗出,嗇嗇惡寒,翕翕發熱,鼻鳴乾嘔者,此風邪中太陽衛分也;若頭疼脊強,身痛無汗,惡寒者,此寒邪傷太陽榮分也。上二證者,以有無汗出為風寒之確辨,咸宜速除者也。稍涉延蔓,則必傳入陽明之表,而見惡熱汗出,目痛鼻乾不眠等證。再或不愈,因見寒熱往來,嘔而口苦,咽乾目眩,此邪已傳少陽也。倘日晡潮熱,自汗喜飲,腹滿惡熱,舌胎蒼黃,邪已傳陽明胃府,不復傳也。aAo中华典藏网

若風傷太陽衛分者,桂枝四物湯;寒傷太陽榮分者,麻黃四物湯;邪傳陽明之經者,葛根四物湯;邪入少陽者,柴胡四物湯;邪傳陽明胃府者,玉燭散。aAo中华典藏网

桂枝四物湯 本門四九aAo中华典藏网

麻黃四物湯 本門五十aAo中华典藏网

葛根四物湯 本門五一aAo中华典藏网

柴胡四物湯 本門五二aAo中华典藏网

玉燭散 本門五三aAo中华典藏网

月經門匯方aAo中华典藏网

四物湯 一aAo中华典藏网

熟地(二錢) 當歸(二錢,酒炒) 白芍(二錢,酒炒) 川芎(一錢)。aAo中华典藏网

上為粗末,水煎溫服。如血熱者,以生地易熟地。煎眼照前。aAo中华典藏网

芩連四物湯 二aAo中华典藏网

生地(三錢,酒炒) 當歸(二錢,酒炒) 白芍(二錢,灑炒) 川芎(一錢) 黃芩(一錢,酒炒) 黃連(一錢,酒炒)aAo中华典藏网

水煎溫服。aAo中华典藏网

地骨皮飲 三aAo中华典藏网

生地(酒炒) 當歸(各二錢,酒洗) 白芍(一錢,酒炒) 川芎(八分) 丹皮 地骨皮(各二錢)。aAo中华典藏网

水煎微溫服。aAo中华典藏网

膠艾四物湯 四aAo中华典藏网

熟地(三錢) 當歸(二錢,酒洗) 白芍(二錢,酒炒) 川芎(錢五分) 阿膠(蛤粉炒珠) 艾葉(各一錢,醋炒黑) 炙草五分。aAo中华典藏网

水酒煎,空心溫服。aAo中华典藏网

芩術四物湯 五aAo中华典藏网

生地(三錢) 當歸(二錢,酒洗) 白芍(二錢,酒炒) 川芎(一錢) 黃芩(二錢,酒炒) 白朮錢(五分,土炒)。aAo中华典藏网

水煎溫服。aAo中华典藏网

桃紅四物湯 六aAo中华典藏网

生地(三錢,酒洗) 當歸(四錢,酒洗) 白芍(錢五分,酒炒) 川芎(一錢) 桃仁(十四粒,去皮尖研泥) 紅花(一錢,酒洗)。aAo中华典藏网

水煎溫服。aAo中华典藏网

姜芩四物湯 七aAo中华典藏网

當歸(酒洗) 熟地 赤芍(酒炒) 川芎 薑黃 黃芩 丹皮 元胡(酒炒) 香附(各等分,酒炒)。aAo中华典藏网

水煎溫服。aAo中华典藏网

佛手散 八aAo中华典藏网

川芎(二兩) 當歸(三兩)。aAo中华典藏网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水一盞,灑二分,煎七分,溫服。aAo中华典藏网

逍遙散 九aAo中华典藏网

白朮(二錢,土炒) 茯苓(一錢) 當歸(二錢,酒洗) 白芍(二錢,酒炒) 柴胡(八分) 炙草(六分) 南薄荷(三分)。aAo中华典藏网

加薑棗水煎溫服。aAo中华典藏网

加味逍遙散 十aAo中华典藏网

即前方加山梔丹皮各一錢。aAo中华典藏网

當歸補血湯 十一aAo中华典藏网

當歸(三錢,酒洗) 黃耆(一兩,蜜炙)。aAo中华典藏网

上水煎服。aAo中华典藏网

聖愈湯 十二aAo中华典藏网

熟地(四錢) 當歸(二錢,酒洗) 白芍(二錢,酒炒) 川芎(一錢) 黃耆(二錢,蜜炙) 人參(一錢)。aAo中华典藏网

上水煎服。aAo中华典藏网

膠艾八珍湯 十三aAo中华典藏网

人參(一錢或二錢去蘆另煎沖) 白朮(二錢,土炒) 茯苓(一錢) 炙草(八分) 熟地(三錢) 當歸(二錢,酒洗) 白芍(二錢,酒炒) 川芎(一錢) 阿膠(一錢,蛤粉炒) 艾葉(一錢,醋炙)aAo中华典藏网

加薑棗水煎溫眼。aAo中华典藏网

歸脾湯 十四aAo中华典藏网

人參(一錢余) 白朮(二錢,土炒) 黃耆(二錢,蜜炙) 白苓(一錢) 當歸(錢五分,酒洗) 棗仁(二錢,炒研) 遠志(六分) 炙草(八分) 木香(三分,末調) 龍眼肉(一錢)。aAo中华典藏网

加薑棗水溫煎服。aAo中华典藏网

六味地黃湯 十五aAo中华典藏网

熟地(四錢) 山藥(二錢,炒) 山茱萸(二錢,酒蒸去核) 白苓(錢五分,乳制) 丹皮錢(五分,酒洗焙) 澤瀉(錢五分,鹽水拌炒)。aAo中华典藏网

上水煎,空心溫服。aAo中华典藏网

八味地黃湯 十六aAo中华典藏网

於前六味地黃湯方加製附子一錢,肉桂一錢。aAo中华典藏网

煎服照前。aAo中华典藏网

過期飲 十七aAo中华典藏网

熟地 白芍(酒炒) 當歸(酒洗) 香附(各二錢,酒製) 川芎(一錢) 紅花(七分,酒洗) 桃仁(六分) 莪木(醋製) 木通(各五分) 炙草 肉往(各四分,去皮) 木香(八分)。aAo中华典藏网

水煎食前溫眼。aAo中华典藏网

香桂四物湯 十八aAo中华典藏网

當歸(四錢,酒洗) 熟地(三錢) 赤芍(錢五分,酒炒) 川芎(錢五分) 香附(二錢,酒製) 肉桂(一錢,刮粗皮)。aAo中华典藏网

上酒水各半煎服。腹痛者,加延胡索二錢。aAo中华典藏网

芎歸二陳湯 十九aAo中华典藏网

陳皮(錢五分) 半夏(二錢,薑製) 白苓(二錢) 炙草(八分) 川芎(錢五分) 當歸(二錢,酒洗)。aAo中华典藏网

水煎服。aAo中华典藏网

香連四物湯 二十aAo中华典藏网

於前四物湯內加木香六分、黃連一錢。aAo中华典藏网

雙和飲 二一aAo中华典藏网

熟地(四錢) 當歸(二錢,酒洗) 白芍(二錢,酒炒) 川芎(一錢) 黃耆(二錢,蜜炙) 炙草(八分)。aAo中华典藏网

加薑棗水煎溫服。aAo中华典藏网

人參養榮湯 二二aAo中华典藏网

人參(一錢) 白朮(二錢,土炒) 黃耆(二錢,蜜炙) 白苓(一錢) 熟地(三錢) 當歸(二錢,酒洗) 白芍(一錢五分,酒炒) 陳皮(七分) 肉桂(八分,去皮) 炙草(六分)。aAo中华典藏网

加薑棗水煎服。aAo中华典藏网

八珍湯 二三aAo中华典藏网

人參(一錢) 白朮(二錢,土炒) 白苓(一錢) 炙草(八分) 熟地(三錢) 當歸(二錢,酒洗) 白芍(一錢五分,酒炒) 川芎(一錢)。aAo中华典藏网

加薑棗水煎服。aAo中华典藏网

十全大補湯 二四aAo中华典藏网

於前八珍湯加黃耆二錢、肉桂一錢。aAo中华典藏网

引煎同。aAo中华典藏网

六味地黃丸 二五aAo中华典藏网

大懷熟(八兩九蒸者) 懷山藥(四兩,炒黃) 云白苓(三兩,人乳制) 杭山茱(四兩,去核酒蒸) 南丹皮(三兩,酒洗蒸) 建澤瀉(三兩,切片鹽水浸焙)。aAo中华典藏网

上為細末,加煉蜜丸如桐子大,每眼三錢,空心淡鹽湯送服。忌三白。aAo中华典藏网

加味烏藥散 二六aAo中华典藏网

烏藥 砂仁 木香 延胡索 香附 甘草 檳榔(各等分)。aAo中华典藏网

上為細末,每服七錢,生薑三片,水煎溫服。aAo中华典藏网

琥珀散 二七aAo中华典藏网

三稜 莪朮 赤芍 當歸 劉奇奴 丹皮 熟地 官桂 烏藥 延胡索(各一兩)。aAo中华典藏网

上前五味,用烏豆一升、生薑半斤,切片,米醋四升同煎,豆煉為度,焙乾,入後五味,問為細末。每服二錢,溫酒調下,空心食前服。aAo中华典藏网

延歸散 二八aAo中华典藏网

延胡索當歸各等分。aAo中华典藏网

上為粗末,每服三錢,加生薑三片,水煎稍熱服aAo中华典藏网

小溫經湯 二九aAo中华典藏网

當歸(酒洗) 附子(各等分,炮)。aAo中华典藏网

每服三錢水煎空心服。aAo中华典藏网

大溫經湯 三十aAo中华典藏网

吳茱萸(鹽湯泡製) 丹皮(酒焙) 白芍(酒炒) 人參(去蘆另煎沖) 肉桂(去皮) 當歸(酒洗) 川芎 阿膠,蛤粉(炒珠) 炙草(各一錢) 麥冬(二錢,去心) 半夏(二錢五分,薑製)。aAo中华典藏网

加生薑水煎食前服。aAo中华典藏网

吳朱萸湯 三一aAo中华典藏网

吳茱萸 肉窪 當歸(酒洗) 丹皮 半夏(薑製) 麥冬(各二錢,去心) 防風 細辛 藁本 乾薑 茯苓 本香 炙草(各一錢)。aAo中华典藏网

水煎服。aAo中华典藏网

當歸建中湯 三二aAo中华典藏网

當歸(一兩) 白芍(二兩) 肉桂(一兩) 炙草(七錢)。aAo中华典藏网

上㕮咀,每服五錢,加生薑大棗水煎,空心溫服。aAo中华典藏网

木香四物湯 三三aAo中华典藏网

於四物湯內加煨廣木香一錢。aAo中华典藏网

加味地骨皮飲 三四aAo中华典藏网

生地 當歸 白芍(各二錢) 川芎 丹皮 地骨皮(各三錢) 胡黃連(一錢)。aAo中华典藏网

水煎服。aAo中华典藏网

六神湯 三五aAo中华典藏网

熟地 當歸 白芍 川芎 黃耆 地骨皮(各等分)。aAo中华典藏网

上㕮咀,水煎服。aAo中华典藏网

羌桂四物湯 三六aAo中华典藏网

於四物湯內加羌活,桂枝各一錢五分。aAo中华典藏网

黃耆建中湯 三七aAo中华典藏网

黃耆(一兩) 肉窪(一兩) 白芍(二兩) 炙草(七錢)。aAo中华典藏网

每服五錢,薑棗水煎服,日二三服,如虛甚加附子。aAo中华典藏网

益智六君湯 三八aAo中华典藏网

人參(一錢) 白木(二錢,土炒) 白苓(二錢) 陳皮錢(五分) 半夏(二錢,薑製) 炙草(六分) 益智(一錢,去皮炒研)。aAo中华典藏网

加薑棗水煎服。aAo中华典藏网

香砂六君子湯 三九aAo中华典藏网

人參(一錢) 白木(二錢,土炒) 白苓錢(五分) 半夏(二錢,薑製) 陳皮(一錢) 藿香(一錢) 縮砂仁(一錢,炒) 炙草(八分)。aAo中华典藏网

加薑棗水煎溫服。aAo中华典藏网

參苓白朮散 四十aAo中华典藏网

人參 白苓 白朮(土炒) 山藥(炒) 甘草 蓮肉(去心)aAo中华典藏网

白扁豆(各一錢五分,薑汁炒) 薏米(炒) 縮砂仁 桔梗(各八分)。aAo中华典藏网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薑棗湯調服。aAo中华典藏网

理中湯 四一aAo中华典藏网

人參 白木(土炒) 炮姜 炙草。aAo中华典藏网

水煎服。aAo中华典藏网

七味白朮散 四二aAo中华典藏网

人參 白木(土炒) 茯苓(各錢五分) 藿香 木香 葛根(各一錢) 甘草(五分)。aAo中华典藏网

水煎服。aAo中华典藏网

三黃四物湯 四三aAo中华典藏网

生地(四錢,酒洗) 白芍(三錢) 當歸(錢五分,酒洗) 川芎(六分) 黃芩(一錢,酒炒) 黃連(一錢,酒炒) 大黃量其虛實用酒浸。aAo中华典藏网

上銼水煎服。aAo中华典藏网

抑氣涼血飲 四四aAo中华典藏网

生地(五錢) 白芍(三錢) 黃芩(錢五分,酒炒) 丹皮(二錢) 沉香(三分末調) 柏葉(一錢)。aAo中华典藏网

水煎服。aAo中华典藏网

犀角地黃湯 四五aAo中华典藏网

生地(六錢) 白芍(四錢) 丹皮(三錢) 犀角(一錢,鎊)。aAo中华典藏网

水煎服,有熱如狂者,加黃芩錢五分。aAo中华典藏网

芩連犀角地黃湯 四六aAo中华典藏网

於前方加黃芩、黃連各一錢。aAo中华典藏网

生地六味湯 四七aAo中华典藏网

生地(四五錢,酒洗) 山萸(二錢,制) 山藥(二錢,炒) 丹皮(二錢) 白苓錢(五分) 澤瀉(錢五分)。aAo中华典藏网

水煎空心服。右寸脈浮洪者沖童便一杯服。aAo中华典藏网

補中益氣湯 四八aAo中华典藏网

人參 黃耆 白朮 當歸 陳皮 柴胡 升麻 炙草。aAo中华典藏网

加薑棗水煎溫服。aAo中华典藏网

掛枝四物湯 四九aAo中华典藏网

當歸 熟地 川芎(各二錢) 白芍(三錢) 桂枝(三錢) 炙草(一錢)。aAo中华典藏网

薑棗水煎服。aAo中华典藏网

麻黃四物湯 五十aAo中华典藏网

當歸 熟地 白芍 川芎(各二錢) 杏仁(二十粒,去皮尖) 炙草(一錢) 麻黃 桂枝(各一錢)。aAo中华典藏网

上先煎麻黃,去上沫,內諸藥,加薑棗煎溫服。aAo中华典藏网

葛根四物湯 五一aAo中华典藏网

當歸 熟地 川芎(各二錢) 白芍 桂枝(各三錢) 炙草(一錢) 葛根(錢五分) 麻黃(一錢)。aAo中华典藏网

薑棗水煎服。aAo中华典藏网

柴胡四物湯 五二aAo中华典藏网

當歸 熟地 白芍 川芎(各錢五分) 柴胡 半夏(薑製) 人參 黃芩(各二錢,酒炒) 炙草(五分)。aAo中华典藏网

上為末,每服五錢,加薑棗水煎服。aAo中华典藏网

玉燭散 五三aAo中华典藏网

當歸 川芎 熟地 白芍(各二錢) 炙草 芒硝 大黃(各一錢,酒洗)。aAo中华典藏网

上銼每服八錢,水煎食前服。aAo中华典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