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上洞玄灵宝法烛经

作者:佚名
太上洞玄灵宝法烛经

太上洞玄灵宝法烛经,撰人不详。从内容文字看,约出于南北朝末或隋唐。收入《正统道藏》洞玄部本文类。经文分作十章,言斋戒静思以修持身心之法。内称形、气、神为人生三要素,三者互为依存,「神逝则气败、气败则形亡」。故学道者应修身正心,爱神守气。其修持之法则为斋戒静思,反听内视,使内心清静,仪容整肃。又称斋直乃治身正心之要法,斋以整肃,直以正心。「斋戒以关内寇,威仪以防外贼」。此种理论出自南朝陆修静《洞玄灵宝斋说光烛戒罚灯祝愿仪》。本书当系后人据该书「法烛叙」篇改编而成,故名《法烛经》。

猜你喜欢的书

病榻寤言

病榻寤言

一卷。明陆树声撰。撰者于卷首有题记,称:“余卧病榻间,冥心摄思。或瞥然起念,意有所得,欲言嗫嚅。时复假寐,顷焉得寤,蹶然起坐,凭儿捉笔, 造次疾书。”可见是他卧病榻间所做的杂记,至于称“寤言”者, “以其得之寤寐也”。全卷多为杂议,间以琐事杂记。 《四库全书总目》指其“中多养生家言”,并说:如“缓步当车、晚食当肉”语出《战国策》,而陆氏以为《史记》,这是由于“明人读书不求源本之故也。”

观音大士莲船经

观音大士莲船经

《观音大士莲船经》一卷,底本出于《重刊道藏辑要》,作者韩湘子,字清夫,故号「清夫先生」。《道藏辑要》于嘉庆年间编篡,光绪年间增补十七本道经,是为《重刊道藏辑要》,《莲船经》即其一,编入《斗集》,为「续斗集一」,当是清朝道士托名韩湘子而创作。此经包括六节:叙二,《關聖帝君窮理盡性至命上品說》一,《文昌帝君烹煉抽添火候中品說》一,《川主大帝大藥鼎爐金丹下品說》一,正文一。经文主旨即修炼金丹,亦推崇三教合一。道教金丹派的祖师是钟离权和吕洞宾,分为南北二宗,南宗近道,北宗全真教近禅,又韩湘子受道于吕洞宾,又全真教提倡三教合一,作者疑似全真道士。「观音大士」仅为加持,无慈无悲,与经文无关,将其换成「赤脚大仙」、「齐天大圣」,对经文亦无半分曲解。

中藏经

中藏经

中国古代综合性医书。今本3卷 (或著录1卷、2卷、3卷)。旧题汉·华佗撰。据考系后人伪托之作。本书系中医学重要古典医籍之一。本书成书年代不详,记载见于《补续汉书艺文志》和《后汉艺文志》等。现存最早为 《古今医统正脉全书》本,尚有明清刻本20余种,1956年商务印书馆出版铅印本。日本有宽保2年 (1742) 刊本。书名“中藏”系取 “宝而藏之”之意。全书由2部分内容所组成,前一部分为医论,凡49篇,着重论述了脏腑生成,疾病的寒热虚实与脉象之间的辨证关系,并记载了古代望面色以判断疾病顺逆、生死预后的经验。前有论述49篇,以论证论脉、论脏腑虚实寒热,生死逆顺之法。所述病证以内科杂病为主,并介绍治疗方剂。书中附有“内照法”6篇。解放后有排印本。

鲍溶诗集

鲍溶诗集

六卷。《外集》一卷。唐鲍溶(约813前后在世)撰。鲍溶,字德源,生卒年均不详。元和四年 (809)举进士,诗人,仕途不得志。但他所作古乐府诗,成为当时独步诗坛的绝唱。与李益为尔汝之交,韩愈、李正封、孟郊也与他有交往。著有《鲍溶诗集》。其诗“气力宏赡,博识清度,雅正高古,众才无不具备。”(《唐才子传》)。晚唐张为作《诗人主客图》记述中,晚唐诗歌流派,以鲍溶为 “博解宏拔主。”《鲍溶诗集》,《四库全书》以江南叶裕家抄本收录,六卷,《外集》一卷。《四库全书总目》说:“其集宋史馆旧本五卷,讹题鲍防,曾巩始据《唐文粹》、《唐诗类选》考证,又以欧阳修本参校,增多三十三篇,合旧本共二百三十三篇,厘为六卷。宋代曾巩校订时又增加欧阳修家藏本所载的三十三首集外诗。此书宋刊本未见著录。明有毛氏汲古阁刊本六卷,《集外》诗一卷,清人席启寓辑刊 《唐诗百名家全集》中也有《鲍溶集》六卷,《补遗》一卷。较好的善本还有旧藏天一阁(现存北京图书馆)的明抄本。《新唐书·艺文志》著录 《鲍溶集》五卷,另 《全唐诗》卷四八五一四八七录存其诗三卷。

僧训日纪

僧训日纪

明古杭云栖寺沙门袾宏辑,《法炬陀罗尼·法师品》云:「夫法师者,常应慈愍,爱语谦下。若怀嫉妒,心存胜负,获大重罪。慈心说法,成大功德,能消世间种种供养。假以高大狮子宝座、无价名衣,奉上法师,未足报恩。而彼法师虽受斯事,应深惭愧,勿起贪着,不得我慢。」

法界宗五祖略记

法界宗五祖略记

应戴京曾之请而作。是华严宗五位祖师(初祖杜顺、二祖智俨、三祖法藏、四祖澄观、五祖宗密)的合传,其中杜顺传和智俨传取材于《华严悬谈会玄记》,法藏传取材于《法藏和尚传》,澄观传和宗密传取材于诸种疏记。书中否定法藏于唐万岁通天元年(696)讲新译《华严经》和受具足戒的事实,认为法藏受具足戒于上元元年(674);认为《妄尽还源观》非为杜顺撰,而为法藏撰,等等。许多说法与唐、宋时期的史料记载不尽相同。见载于日本《卐字续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