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真经藏室纂微开题科文疏
作者:薛致玄
五卷。元薛致玄 (生卒年不详)撰。薛致玄,字庸斋,官至河南路提学,赐号太霞老人 (见 《道德真经集义》卷中)。此书共分两部分,第一部分为杨仲庾《道德真经藏室纂微开题》和陈景元《道德真经藏室纂微》十卷。《道德真经藏室纂微开题》是为陈景元《道德真经藏室纂微》所作的总论,简述老子生平及主要言论,使人了解 《道德经》始末,篇末署名宋宝佑戊午年(1258)瞻山管辖住持观事杨仲庚;《道德真经藏室纂微》,是陈景元对《道德真经》的理解和解释,阐述较为详尽。第二部分是《道德真经藏室纂微疏抄序》(内含李庭、郭时中、冯复三家序) 和薛致玄所述 《道德真经藏室纂微开题科文疏》五卷。《道德真经藏室纂微开题科文疏》分为二十门,第一门先解《道德真经藏室纂微开题》以阐明陈景元解《老》之旨,其余十九门则详细叙述太上老君生平、经历及其传说。后世学者对此书极为推崇,认为叙述详尽无一遗漏,剖析明确,对于《老子》学说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现存明 《道藏》本。
章节列表
升序↑薛致玄其它书籍
猜你喜欢的书
艺术即经验
著名哲学家杜威写于1934年的一部重要著作。杜威一生著书甚多,但详尽论述美学与文艺的只有该书。从实用主义的哲学立场出发,杜威以审美经验说作为建构其文艺思想体系的核心。首先,他从心理学角度解释审美经验,认为人的经验具有情绪素质,而情绪拥有内在的完整性和完善性,艺术的结构正是情绪特性的反映,所以,和审美素质一样的情绪素质决定了经验是审美的。其次,他用生物学中的平衡说解说审美经验,认为作为有机体的人在敌对的环境中有意识地与环境取得平衡与和谐,便是审美经验。由此,“经验也是艺术的萌芽”,艺术的本质就是生活中的审美经验,即是经验的高度集中,是日常事件、活动和痛苦经历所组成的经验的延续,是生动地再现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经验。另外,杜威从思想经验与审美经验的关系上较正确地强调了想象在艺术思维中的重大作用,认为艺术通过想象创造出形象体系和艺术典型。总之,师承英国经验主义美学的《艺术即经验》,侧重于对审美意识的生理学、心理学的解释方法,极大地影响了当代美国学理论的新自然主义流派。
黄蔷薇
匈牙利作家育珂摩尔著,周作人译。《黄蔷薇》的翻译,在一九一〇年,待得出版,已是一九二五年(北京新潮社),两年后,商务印书馆将其列入“世界文学名著”丛书再版。译竣之初为何未能卖出,大约因行文之古奥的缘由。商务之印出,乃由蔡元培介绍,据一九二〇年日记:“八月九日,校阅旧译《黄蔷薇》。”“十日,往大学,寄蔡先生函,又稿一本。”“十六日,晚得蔡先生函附译稿。”“十七日,上午寄商务印书馆译稿一本。”“十月一日,商务印书馆送来《黄蔷薇》
盖特露德
《盖特露德》是德国作家赫尔曼·黑塞创作的小说,首次出版于1910年。《盖特露德》小说采用了第一人称以及回忆的方式,虽然是以女性名字命名,实则讲述了男主人公库恩(Kuhn)从一个喜欢音乐的学生逐渐成为作曲家的成长过程。盖特露德是作者笔下完美女性的化身,她熟谙音律、嗓音优美,且相貌迷人、心地善良。与男主人公库恩因音乐相识、相知,却最终成为库恩好友穆奥特的妻子。库恩年少轻狂时因一场恋爱事件意外残疾,尽管饱受残疾与爱情所带来的压力与折磨,仍在音乐之途不懈追求,最终爆发出旺盛的创作激情,成为了一位大音乐家。最后,盖特露德的婚姻以悲剧告终。这既是一部关于音乐与爱情的小说,同时也是一部探究生命意义的哲思小品。书中对音乐和情感的描写非常细腻而感人,在这里,音乐、爱情、友情、亲情和生命交织为一体。
丹阳记
城镇志。南朝宋山谦之撰。一卷。丹阳,治今江苏南京。此书分建置沿革、山川、名胜古迹三门,含疆域、分野、镇市、坊里、街巷、桥梁、陵墓、碑碣等目。以地理风俗为主,记各县山川古迹尤详。 是书体例简明,为南京地区早期地方志书。宋佚。清王谟 《汉唐地理书钞》有辑本。
训子语译注
全书主要由两部分组成:第一,《训子语》二卷,共十二篇。以同治江苏书局版《杨园先生全集》为底本,以康熙四十三年(1704)海昌范鲲主持刊刻本为参校本,并参考中华书局2002年版《杨园先生全集》、浙江古籍出版社2014年版《张履祥诗文选注》等著作。此书为张履祥晚年重要著述,倡导以忠信笃敬为本,以立身行己为要,以及积善与耕读的农士家风,并提出立身四要、居家四要等观念,形成完整的家庭教育理论体系。第二,从《清经世文编》等书中广泛搜集张履祥论述子弟教育、读书做人以及进德修业等方面的相关文字十三篇,作为《训子语》的补编,以助读者从更广阔的视角了解张履祥的家庭教育思想。全书遵循丛书体例,在每段家训原文后,依次按照今译、简注、实践要点的结构,全面解读张履祥以修养德行为先、强调立志、倡导耕读相兼的思想理念,重点揭示家训文本隐含的深层意蕴及其在当代语境下的实践价值。
太上养生胎息气经
道家养生学著作。著者及撰年无考,约出于唐宋时。一卷。书分服气法、上清气秘法、上清法与补泻图四部分。《服气法》云,服气当如婴儿处母胎之中,筋骨和柔,冥心息念,则和气自至,咽之可以不饥; 一日之中,又以子、寅、辰、午、申、戌六阳时服生气为妙。谓道即是气,而气为精门,气漏则精泄而神丧,故须爱气保精,乃能长生。而气者虚无,虚无即自然无为,无为则心不动,心不动则外无所求而内自安,如此则神定气和,元气自至,五脏滋润,百脉流通,津液上应,不思五味,无饥无渴,延年却老。其法须内绝所思,外绝所欲,使内外兼忘,冥心息念,则和气自至,元气自足。由此“气化为血,血化为髓,一年易气,二年易血,三年易脉,四年易肉,五年易髓,六年易筋,七年易骨,八年易发,九年易形为真人。”《上清气秘法》言服食五牙之法,其法与《服气精义论》所引《灵宝五符经》所述略同。《上清法》言炼精补脑、咽元气之法。《补泻图》包括肺脏图、心脏图、肝脏图、脾脏图、肾脏图与胆脏图,图均佚。谓万病皆由恣意而不知保惜,如能端坐存思,漱津咽气,运用呵、呬、呼、嘘、吹、嘻六字气法以淘练五脏,泻五脏恶气,补五脏真气,则可以去邪存正,使脏腑清泰,心神安宁,从而保命延生。载《道藏》 第五百六十八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