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姜附汤类
四逆汤(《伤寒论》)
【组成】 干姜、附子各4.5g,甘草9g。
【调剂及用法】 上三味,以水300mL,煎至100mL,去渣,一日分两回温服。
【方意解说】 本方即甘草干姜汤加附子。附子主要作用为振兴新陈代谢机能之沉衰,甘草缓和急迫,干姜为一种刺激性健胃兴奋药,旺盛血行,亢奋脏器,赋予胃肠活力,姜、附合用,对于机能沉衰,体温低落,脉沉细微弱诸症,有卓效。
【适应标的】 《伤寒论》云: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彼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救里宜四逆汤,救表宜桂枝汤。
又云:病发热头痛,脉反沉,若不差,身体疼痛者,当救其里,宜四逆汤。
白通汤治下利腹痛,厥而头痛者。(《方极》)
大吐泻后,面目无神,虚寒厥冷,其冷发自指里,心下膨满,烦躁。夏月霍乱,亦间有此等证,服微欲绝,或全绝,世医虽知用附子理中等回阳之剂,而忘治其心下之膨满,故投药不效。此时用此方,胜参附理中十倍。大吐泻后,心下所以痞塞者,以脾胃暴虚,虚气与余邪搏结,聚于心下故也。用此方以附子、干姜回阳,猪胆压痞塞,葱白温下元,人尿之镇坠下行,引肾中欲飞腾之阳气归源。一方而四能备,仲景方之精如此,奈世之盲庸视而弗见也。此方不但治霍乱吐泻,凡中风卒倒,小儿慢惊,其他一切暴卒之病,脱阳之征,皆建奇效,要以心下痞塞为标准耳。(《餐英馆治疗杂话》)
甘草附子汤(《伤寒论》)
【组成】 甘草7g,附子14g,白术20g,桂枝10g。
【调剂及用法】 上四味,以水500mL,煎至200mL,去渣,一日分三回温服。
【方意解说】 本方即桂枝甘草汤加白术、附子,又为苓桂术甘汤易茯苓以附子。用术、附以驱水毒,治身体微肿。桂合附则温运血行,治恶风不欲去衣。甘草缓急迫之疼痛,附、草合用,更能发挥缓解拘挛疼痛之功效,对于掣痛不得屈伸等,可谓丝丝入扣耳。
【适应标的】 《伤寒论》云:风湿相搏,骨节疼烦,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者,甘草附子汤主之。
【运用范围】 风湿性关节炎。
【诸家治验】 骠骑使吴谐,以建元元年八月二十六日,始觉如风,至七日,卒起便顿倒,髀及手皆不遂,通引腰背疼痛,通身肿。心多满,至九月四日,服此汤一剂,通身汗流,即从来所患悉愈。本方不用生姜,既有附子,今加生姜三钱。(《外台》引古今录验附子汤即本方也)
橘泉治一慢性淋毒性关节炎,患者张姓,宿患淋病,继发关节炎,而膝肿剧痛,曾经注射及电疗,治愈已数年,但常常复发。每遇气候阴湿,或劳动则发作。发时步履不能,转动不得,是时以注射疗法无效,邀余诊之。膝胫有轻度浮肿,小便不利,脉沉细,微恶寒,舌苔厚腻。以本方加土茯苓、生米仁等,连服十余剂,痛止肿消。后以此方为丸常服,两年未见复发。
干姜附子汤(《伤寒论》)
【组成】 干姜、附子各4g。
【调剂及用法】 上二味,以水300mL,煎至100mL,去渣顿服。
【方意解说】 本方即四逆汤去甘草,以干姜合附子二味,取其刺激兴奋之力峻。用治胃肠病里虚寒证,见吐逆、吐涎沫、口噤、四肢厥冷等。
【适应标的】 《伤寒论》云:下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微,身无大热者,干姜附子汤主之。
按:本方以暴中风冷,或积久痰水,心腹冷痛,吐逆厥冷等为标的。
【运用范围】 霍乱及急慢性胃肠病、心脏病。
【诸家治验】 附子散(即本方为散)治寒痰反胃者。(《名医方考》)
干姜附子者因汗下误施,致变此证,与甘草干姜之烦躁略似。然彼因误治,病势激动而致急迫;此则为误治而病加重,又无急迫之证,唯精气脱甚,是以此用附子,彼用甘草也。(《类聚方广义》)
附子粳米汤(《金匮要略》)
【组成】 附子、甘草各4g,粳米16g,半夏7g,大枣10g。
【调剂及用法】 上五味,以水700mL,煎至200mL,去渣,一日分三回温服。
【方意解说】 本方之附子有振奋机能兼镇痛之效,半夏、粳米为和胃镇呕剂,大枣、甘草为缓和剂。用于虚寒性胃肠病、肠鸣、腹痛、呕逆等证。
【适应标的】 《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云:腹中寒气,雷鸣切痛,胸胁逆满,呕吐,附子粳米汤主之。
【运用范围】 肠疝痛、胃痉挛、慢性衰弱性胃肠病、慢性腹膜炎、胃癌之初期、慢性胃炎、肠蠕动不安。
【诸家治验】 若胃寒甚,服药而翻者,宜附子粳米汤加丁香、砂仁。(《证治要诀·翻胃门》)
若胃中寒甚,呃逆不已,或复呕吐,轻剂不能取效,宜附子粳米汤加川椒、丁香。(《证治要诀·呃逆门》)
下脘以下绕脐,其胁下、腰间雷鸣切痛,或呕或泻者,乃附子粳米汤证,是寒疝也,腹中腰间必觉冷气,而心下不痞硬。(《腹证奇觉》)
此方不但治寒疝雷鸣切痛,即澼饮、腹痛甚者亦宜。(《方函口诀》)
一壮夫病梅毒七年,两足拘挛不起,易医数十不愈。余诊之,气韵饮食如常,脉运缓,腹无他病,唯脐下有癖筑筑然,余曰:是疝也,与附子粳米汤,三十日许,脚徐徐得伸,经二百日许,而复愈。(《漫游杂记》)
一女子四十余,下利,腰痛,膝胫时发微肿,脉沉结,微喘,潮热,食壳日一二盏,腹底有癥瘕,摇动则不省人事。余曰:此下利由于癥瘕,腰间兼有积冷,与附子粳米汤服之,百余日而愈。(同上)
樋口长吉过食鱼肉,心腹刺痛欲死,与备急圆,吐利数行,痛稍安,因与黄连汤;一夜大发呕吐,饮食不能入,苦闷甚,乃服甘草粉蜜汤,呕吐渐收。后发寒疝,少腹急痛雷鸣,甚者迫于胸中,自汗出欲死,先与附子粳米汤,发则兼用大建中汤,数旬而诸症全和,其人始苏息。(《橘窗书影》)
丹波侯老臣铃木与左卫门之女,年十九,小腹有块,自心下至小腹拘急而痛,时时冲逆,痛甚不可按,默默不欲饮食,脉微细,足微冷,医以为郁劳,与药不愈。余诊之曰:此寒疝也,乃与解急蜀椒汤(即本方合大建中汤)。服数日,冲逆止,小腹之块渐消,但腹里拘急,饮食不进,与小建中汤加蜀椒,渐次快愈。(同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