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上老君内丹经

作者:佚名
太上老君内丹经

太上老君内丹经,撰人不详。从内容文字看,似出于唐宋间。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神部本文类。此经以《阴符经》为本,叙述内丹修炼之道。谓长生之术有三:「上有神仙抱一,中有富国安民,下有强兵战胜。」所述丹法为以神运精,气结为丹,河车运转,鼎炉烹炼。又谓修道先须修心。修心之要在洗心易行,清静六根,「勿思衣食,勿思嗜欲,勿思名利,勿思荣辱,抱一守巾」。

猜你喜欢的书

雪山集

雪山集

诗文别集。南宋王质撰。十六卷。质有《雪山词》已著录。是集阮《序》称:听其论古,如读郦道元《水经注》,名山支川,贯串周匝,无有间断。其集原四十卷,久佚,清修《四库全书》时,自《永乐大典》掇拾排次,厘为十六卷,凡岁月可稽者,附考于题下。卷一至十一为文,有奏议、表、论、序、题跋、记、书、启、铭、传诸体凡一百一十篇;卷十二至十五为诗,有赋、雅四首,古体诗五言十一首;七言三十五首;律诗五言七十三首,七言七十二首;五言排律一首,五言绝句四首;卷十六为词,凡七十五首。另删除青词一体,文七篇,未收。质学博而才瞻,故奏札诸篇,详明剀切,语词精妙,论理高瞻。有《丛书集成初编》本,《四库全书》、《武英殿聚珍版书》、《湖北先正遗书》本。另今人栾贵明据现存《永乐大典》辑得清四库馆臣漏弃者一十二条,见一九八三年中华书局《四库辑本别集拾遗》。

白云集

白云集

七卷。明唐桂芳(约1360前后在世)撰。唐桂芳,一名仲,字仲实,号白云,又号三峰,安徽歙县人,生卒年不详。少从洪焱祖学。弱冠为明道书院司训。元至正中,用荐授福建建宁路崇安县教谕。再任广东南雄路学正,以忧归。明太祖定安徽徽州(今歙县等地),召对称旨,命之仕,以瞽废辞。寻摄紫阳书院山长。卒年七十三。著有《武夷小稿》、《白云集略》。据《明史·艺文志》载,唐桂芳有《白云集略》四十卷,今已不传。此集是从程敏政所编《唐氏三先生集》中录出的。凡七卷。其诗文在当时已颇有盛名。其文以气为主。集中有《与陈浩书》,称其尝慕苏老泉闭户探颐,古今上下,融液胸臆,故下笔源源,而无艰险窘迫态。认识到文不可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这是苏老泉家传法。由此可以见其宗尚所在。故所作之文较为开爽,绝无晦涩之病。诗亦清谐婉丽,出语惊人,而声调格律,铿锵浏亮,如《送杨君济赴广西幕宪》中“江天露洗星辰湿,海岛风清瘴雨低”等诗句,流畅圆美,颇合雅音。由于集中所载之诗文(如《重修兴安府孔子庙记》、《赠汪德元序》、《黄宪佥唱酬诗序》等)涉及很多明建国前之事,故对研究明建国之前的历史,颇有助益。是集收入《四库全书》。

三唐诗品

三唐诗品

《三唐诗品》三卷,其体例摹仿钟嵘《诗品》,论唐代诸公诗,往往溯其渊源所自。如谓张九龄,“其源出于鲍明远、江文通”;王绩,“其源出于程晓、应璩”;卢照邻,“其源出于江记室”,等等。 凡初唐十五家,盛唐二十八家,附十三家,晚唐十二家。三品以时代相次,无高低升降之意;但每品之中,则以高下为先后,不以寸代为序,此又与钟嵘相异。 其诗学宗旨乃承王闾运《湘绮楼说诗》及《王志》诸篇而来,故论唐诗每探源于魏晋。行文清微淡远,尤有魏晋古调。其“三唐”之论,则上承高栋之“四唐”说而变易之,盖以盛唐诗人之中,“高者起列盛唐,其次统归晚代”,故略去中唐。

尹文子

尹文子

一卷二篇,战国时名家著作,尹文撰。《汉书·艺文志》著录于名家:“《尹文子》一篇。说齐宣王,先公孙龙。”该书至汉末时已“多脱误”,魏黄初时,仲长氏重作编排条次,定为上下两篇。《隋志》、《旧唐志》记为二卷,《新唐志》著录为一卷。今本分“大道上”、“大道下”两篇,或即魏仲长氏条次整理后的本子。其篇次割移,杂窜入汉以后文字,非《汉书·艺文志》著录之原书。但书之基本内容仍与尹文思想相符,尚可作为研究尹文的资料。也有不少学者认为今本《尹文子》为伪托,“非但为后人伪撰,即仲长统之序,亦后人所依托”(姚际恒《古今伪书考》)。或曰“即汉末形名说流行时所伪托之书”(汤用彤《魏晋玄学论稿》),亦有认为“精论甚多,其为先秦古籍,毫无可疑”(梁启超《汉书艺文志诸子略考释》)。该书上篇专论形名。提出名依形而立,名之作用在“正形”,正形必先“正名”,而正名则需对名“察”“检”。他就名与形的关系提出“三科”“四呈”分类法。主张通过正名定分,各得其所。并分析了名实不一的几种形式。下篇则论刑名法术,颇强调以名法治国。其书主体为倡导名家之说,但其所持思想甚杂,“书本名家者流,大旨指陈治道,欲自处于虚静。而万事万物,则一一综核其实。故其言出入于黄老申韩之间”(《四库全书总目》)。现存有明万历本,《道藏》本、守山阁本、《四库全书》本等。

尔雅

尔雅

我国古代第一部系统解释词义和名物的词典,也是世界上最早的词典之一。成书于约公元前2世纪。由汉初学者缀辑周汉诸书旧文,递相增益而成。今本共3卷,19篇。内容分为19类,以“释某”为标题,其中首3篇《释诂》、《释言》、《释训》解释一般词语,并将古书中与此有关的同义词分别归并成若干条目,用当时通行的词语作解释, 集中保存了古词和古义,成为后世训诂的重要依据,是研究上古词汇,阅读古籍和了解上古社会的重要资料。唐宋时为“十三经”之一。注释《尔雅》的专著有晋代郭璞《尔雅注》、清代邵晋涵《尔雅正义》、郝懿行《尔雅义疏》、近人陈玉树《尔雅释例》等,这些注本大多取材广博,各有创见,为研究《尔雅》较有成就之著作。另外,仿照、补充、增广、辅佐《尔雅》的训诂书也应运而生,有汉代《小尔雅》、三国魏张辑《广雅》、宋代陆佃《埤雅》、罗愿《尔雅翼》、明代朱谋讳《骈雅》和方以智《通雅》等。今存善本为明景泰刻本。有1983年中华书局《十三经注疏》(影印)本。

金刚经纂要刊定记

金刚经纂要刊定记

佛典注疏。宋天圣二年(1024)子璇录。七卷。据作者序称是唐宗密述《金刚般若经疏论纂要》(简称《纂要》)的删削刊定本。宗密撮世亲、无著所撰《金刚经论》等注疏之精要而成《纂要》一书,宋石壁行绍在《纂要》的基础上别为《广录》,但“文义繁长,不便后学”,故子璇对《广录》“剪削烦乱”而成是书。见载于宋《毗卢藏》、明《永乐北藏》、《嘉兴藏》及清《龙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