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上洞玄灵宝升玄内教经[敦煌本]
作者:佚名![太上洞玄灵宝升玄内教经[敦煌本]](/d/file/books/b58728d007dea5518343fcfdaf2a2bf1.jpg)
道教经典。十卷。成书于南北朝。《正统道藏》所收残本,仅存其第七卷《中和品》(有注)。(1)P.2990。卷五《善胜还国品》,存五十四行。(2)P.2560。卷六《开缘品》,存一百行。(3)P.3341。卷七《中和品》,存二百三十三行。(4)S.6310,P.2474、2326,S.3722。卷八《显真戒品》四件,除重复共约二百三十七行。(5)P.2750、2430,S.4561、9523。卷九《无极九戒品》四件,存一百三十行。(6)卷次不详者有:P.6241、2343、2391、2445,S.107,Дх.517、901、2768。共计约六百十八行。此经托道君为天师张道陵演说道教义理、科戒及道法。每讲完一段,辄说偈一首。其教义内容颇受佛经影响。
章节列表
升序↑猜你喜欢的书
兵经
清揭暄撰。此书分三卷,上卷《智篇》、中卷《法篇》、下卷《术篇》。由一百个字作目,每字条下,正文阐述基本理论,后附史事相证。上卷《智篇》,有先、机、势、识等二十八字条,言以谋制胜的原则。如言“先”云:“先有先天,有先机,有先手,有先声”。认为二军所交,“先为最,先天之用尤为最。”即抢得战争的主动权,所言甚有理。中卷《法篇》,有兴、任、将、辑等四十四字条,言组织指挥和治军的原则、方法。如第五十字“利”字条云:“夫兵之动也,必度益国家、济苍生、重威能,苟得不偿失,即非善利。”用兵的目的要 “益国家、济苍生”云云,是可取的。下卷《术篇》,有天、数、辟、妄等二十八字条,言作战应注意的问题。如第八十五字“持”字条,云战争中己方不轻进、不退走,坚守相持,待机破敌等等颇多精论。通观全书,每篇多者三四百字,少者仅八字。文字简洁凝练,内容通贯古今,富于哲理,是一部有价值的兵书著作。此书因以一百字作子目,故又称 《兵经百篇》、《兵经百字》、《兵经百言》、又称《兵法圆机》。此书虽成于明末清初,但向只有抄本流传,咸丰后出现刊本,江西省图书馆藏有咸丰九年 (1859)本,浙江省图书馆藏光绪十八年 (1892)刊本,书名作《兵法圆机》三卷一册。此书 《皇朝经世文编》和 《兵书七种》 皆收入。
太上黄庭外景玉经
王明《黄庭经考》认为《黄庭外景经》成于晋成帝咸和九年(334年)。述精气修炼,与《黄庭内景经》的指导思想相同,早期内丹术。
扬鞭集
诗集。刘半农著。1926年10月北新书局出版。分为上、中二卷,其中1917年至1920年的诗作编入上卷,1921年至1925年的诗作编入中卷。刘半农是“五四”新诗坛上破旧立新的一位拓荒者。他提出“将古人作文之死格式推翻”、“破坏旧韵,重建新韵”和“增多诗体”。反映到诗歌创作上,他的诗歌形式多种多样。有自由体新诗,有民歌,有小诗、散文诗,也有新格律诗。这种创新精神还表现为诗人将艺术形式的探索与内容的革新相结合。《扬鞭集》的诗篇都焕发着现实主义的光彩,展示了“五四”时期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广阔图景。作者以社会最底层的“小人物”和受剥削受凌侮的不幸者为对象,唱出了人世间的疾苦和不平,揭示了旧中国的黑暗与罪恶。《游香山》第10首写如狼似虎的公差将只欠五斗租的老农捕走;《相隔一层纸》用对比的手法表现了社会的不平,阶级的差异,为亿万穷苦百姓鸣不平;《学徒苦》描写学徒的非人生活。这一类诗在《扬鞭集》中占了大部分,表现出诗人对统治阶级的痛恨和对下层人民的同情,体现了浓厚的阶级反抗意识。还有一部分诗是宣扬劳工神圣,赞美劳动人民的淳朴美德和坚韧不拔的创造精神的。如《老牛》表现劳动人民吃苦耐劳、胸怀坦荡的品德,《铁匠》则以开朗热情的笔调,勾勒出淳朴勤劳创造新社会的劳动者的形象。另一部分诗抒发爱国情怀,写实、写景,感怀抒情,有着较强的艺术感染力。《一个小农家的暮》用抒情的笔调描绘出普通农家的甘苦生活,《教我如何不想她》以恋歌的形式表现了对祖国的依恋之情,成为广为流传的抒情诗。此外,《扬鞭集》中的《山歌》、《拟儿歌》、《拟拟曲》等,以其新颖活泼的内容和形式,为新诗坛吹进了清新的风,增添了新的活力。刘半农的诗作,以白描手法见长,并采用传统的对比、比兴等手法,使得诗风活泼、生动、晓畅易懂。同时,象征手法的运用,如《窗纸》、《老牛》、《教我如何不想她》等诗篇,又显得诗意盎然,意蕴隽永。
般若心经注讲
般若心经注讲,一卷,清行敏述,附金刚神呪。
古音王传
1卷,清广真著并序,古心评并序,黄毓英评,元善评。前有船子曲,灯辉集,慧泽序。全书皆寓言。依驹本增入并印。佛化神魔小说《古音王传》是禅林小说的突出代表,不但蕴含深刻的禅理,启悟学人证禅,同时汲取明代小说的创作元素,以“奇”“幻”的叙事机制宣畅禅旨,是禅林小说的成熟之作,并在后世禅林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吹万广真的文学思想承其“真参实悟”的参禅之法,认为“诗家法即禅家法”,并结合明末禅林现状,持动态的诗学观念,融合明代谢榛“兴、趣、意、理”的四格说,提出诗歌应具“大丈夫相”,表现出亦儒亦释的双重性,在出世、入世之间寻求平衡,体现了一代高僧大德的忠义菩提心。
金刚般若论会释
一部分三。初敬所师。叙标作意。次科宗义。正释经文。后叹愚深法成隐灭。初中三颂分二。初二颂半归敬所师。后半颂叙标作意。初中复二。初二颂别显三宝。后半颂总礼所师。初中复二。初一颂半唯敬法。后半颂敬佛僧。法中分三。初半颂叹佛法神功。出生报化显法身故。次半颂叹法深妙。词理坚贞。群圣迷故。后半颂叹法玄约。文略义广。威势胜故。智者佛也。闻已为我说者。慈氏菩萨僧也。天亲论偈。弥勒菩萨为无著说。无著授与天亲。令造释故。天亲偈云。法门句义及次第。世间不解离明慧。大智通达教我等。即明弥勒亲教无著。无著转教天亲也。归敬福田理应周普。但说此三者。是经所依及能起故。能说所说。教依义依。各敬胜首。摄余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