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著捷径
作者:佚名猜你喜欢的书
历史:终结之前的最终事
本书是克拉考尔晚年关于历史研究的著作,主要思考过去与现在的联系,比如“自己的未来是有关过去的未来”,另一方面也在思索历史本身(或者说历史现实)与历史学(历史叙事/阐释)之间的关系。为此,他分析了由古至今的历史理论,其中,第一章和第二章主要探讨历史相比于自然科学的地位,第三章是对历史“当前趣味理论”进行批判。第四章重点强调历史事件的具体性,并讨论历史学家在何种程度克服其主观方法。第五章讨论一般历史与特殊历史之间的疑难。第六章探讨时序时间与赋形(shaped)时间的疑难。第七章处理历史与艺术之间的关系。最后一章讨论历史与哲学的关联,强调历史学的居间特性,哲学关心终极事物,历史学家忙碌于终极事物之前的那些事。作者更多地将历史视为“现实领域”,关注历史学家作品的艺术与科学特征,给读者提供了对于“历史”的不同见解。
蜜蜂的寓言
18世纪英国思想家曼德维尔(BernardMandeville,1670—1733)著。该书的副标题“私人的恶德,公众的利益”是该书的核心思想(即所谓“私恶即公益”)。以寓言诗的文学形式描写了一个蜜蜂王国的盛衰史。最初蜜蜂们追求奢华的生活,“数百万蜜蜂无不在纷纷尽力,满足着彼此间的虚荣与贪欲,到处都充满邪恶,但整个社会却变成了天堂,穷人们也过着好日子。”后来,它们放弃奢侈的生活,转而崇尚节俭朴素,国家削减军备,大家都致力于储蓄,结果社会凋敝。因为大家都崇尚节俭,奢侈品无人问津,或变卖偿债,或任其荒芜。结果是土地宫室等价格大跌,依靠供给奢侈品为生者无法谋生,各行业皆人满为患。经济衰落,最终被敌手打败而逃散。作者得出的结论是:“仅仅是美德,不能使国家兴盛;彼欲恢复古之黄金时代者,于致力于简朴时,也要顾到平民生计。”使国家兴盛快乐之道,厥惟给予每个人以就业机会。为实现以上目标,政府应当,第一,提倡各种制造、技艺、手工业,凡人类才智所能及者,皆予提倡;第二,奖励农、渔二业。这首诗所宣扬的思想在当时受到指责。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凯恩斯(JohnMaynardKeynes,1883—1946)引用了这首寓言诗,说明刺激有效需求才能实现充分就业。它所说明的个人美德与社会繁荣之间的矛盾正是凯恩斯国民收入决定理论所引出的“节俭悖论”。
鹤林集
诗文别集。四十卷。宋吴泳撰。《宋史》卷四二三《吴泳传》谓泳有《鹤林集》,不载卷数。其集,《直斋书录解题》、《宋史·艺文志》、《文渊阁书目》皆不著录。惟《千顷堂书目》卷二九见之,亦云“缺卷”。知其集原未分卷。清高宗乾隆(1736—1795)间修《四库全书》,不见其集,乃自《永乐大典》辑出,编为四十卷:卷一至卷四收五古五十九首、七古二十一首、五律四十一首、五言长律二首、七律八十七首、五绝十首、七绝五十六首;卷五至卷一二,收内外制文三百五十九首;卷一三至卷三九,收表、奏疏、札子、状、启、书、策问、碑、墓志铭、序、记、杂著等各体文六百二十六篇;卷四○为词,凡三十二首。其集今有影印《四库全书》文渊阁本、《四库全书珍本初集》本。今人栾贵明《四库辑本别集拾遗》复自《永乐大典》残卷辑得七古二首、七律三首、祝文一首、祭文一首、制三百九十三首。
意林
五卷。唐马总所撰。马总字会元,陕西扶风人。他一生著述颇多,曾有 《通纪》七卷、《意林》五卷、《年历》《奏议》等百余卷。梁朝时,庾仲容博采周、秦以来诸家杂记约一百七家,摘其要语为三十卷,名曰 《子钞》,流布于市。总看此书“繁略失中”,复增损以成是书。宋人高似孙《子略》称道: “《子钞》每家或取数句,或一二百言。马总 《意林》,一遵庾目,多者十余句,少者一二言,比 《子钞》取之更为严。”《意林》的文献价值极高。书中所录诸子之言论,今多不传,惟赖此得以保存。而且书中列举的老、庄、管、列诸家,也与今本不同,可供研究者参考。现存的主要版本有:学津讨源本、道藏本,聚珍版本,嘉靖已丑廖自显刊本,严铁桥重定本,海昌蒋光煦斠补隅录刻李富孙校文选楼所藏足本意林第六卷,并补二卷阙文。《聚学轩丛书》本、《四库全书》本等。
武编
兵书。又题《唐荆川纂编武编》。明代唐顺之编。全书共10卷,成书于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首刊于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有明刊本、清刊本、清抄本存世。该书内容丰富,分作12大部分、296项(版本不同所列项数不等),皆论兵指要。体例如《武经总略》。所录前人旧说,自孙武,吴起诸兵家言。分前后两集,前集六卷,主要辑编历代重要的兵学理论和用兵原则,采《武经七书》、《太白阴经》、《虎钤经》、《武经总要》及名臣奏议等资料,按类划分五十五门。卷一辑“将、士”等十一门,卷二辑“攻、守”等十五门,卷三卷四讲“阵”,卷五辑“刀、火器”等十七门,卷六辑“车、舟”等十门。后集六卷则辑录历代治军用兵的实例,归类划分为一百三十四门,一本九十七门。全书取材广泛,较重视当朝资料,并兼收反面战例,内容颇丰。书成于明嘉靖年间,即有抄本行世。现存有明万历刻本、《四库全书》本等。
反离骚
辞赋。西汉扬雄作。《汉书》见载。或称《反骚》。《汉书·扬雄传》引其“自序”言:扬雄每读屈原文“未尝不流涕……乃作书,往往摭《离骚》文而反之。自㟭山投诸江流以吊屈原,名曰《反离骚》。又旁《离骚》作重一篇,名曰《广骚》。又旁《惜诵》以下至《怀沙》一卷,名曰《畔牢愁》。”后两篇已佚,《反离骚》独存。此文为扬雄早期之作品,写于阳朔元年(前24)尚居蜀时。文章模拟《离骚》之形式及词汇,表明了作者对屈原之态度:一方面同情屈原遭遇之不幸,受浊世陷害,为佞人小臣所谗。另一方面又批评屈原,谴责其未及早发觉楚王之昏暗,自丧芬芳,终于“投江而死”。扬雄认为:“君子得时则大行,不得时则龙蛇,遇不遇命也,何必湛身哉!”(《汉书·扬雄传》)作者给屈原提个代称,说他是“湘累”。《汉书》颜师古注引李奇曰:“诸不以罪死曰累……屈原赴湘死,故曰湘累也。”扬雄虽承认屈原“竭忠诚以侍君”,但他早该“知众嫭之嫉妒兮,何必扬累之蛾眉”。故作者主张屈原当与“神龙之渊潜”一般,“俟庆云而将举”。对屈原最后决定自杀,作者说:“蹠彭咸之所遗”(投江而死),这是“弃由聃之所珍”。由为许由,聃为老子,皆为古代隐士。作者谴责屈原投江而死,不如二人隐德自珍,全身远祸,这些都反映了他思想的局限性。《反离骚》艺术成就不高,刘勰说“极思功寡”(《文心雕龙·哀吊》),诚为实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