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论诀旨心鉴
作者:佚名猜你喜欢的书
钵池山志
《钵池山志》设山水志、建置志、古迹志、金石志、人物志、方外志6卷,附《志余》1卷。其体例堪称简洁而严谨。全志计5万多字,按照当今新编志书动辄数十百万字的格局来衡量,似嫌太简太短。然而,这对于一座附培嵝之末、胜迹十湮八九,而又前无旧志可资借鉴和甄录的小山来说,当今编志者,又有几人能有这种渊博,能字字有据地敷衍出这么长的篇幅、这么耐读的文字?前清进士、淮上著名学人田鲁渔评价道:"考其所录,虽止一编,然蒐讨之勤、征引之富、去取之严,伐木开山,厥功亦伟矣。"
清河书画表
一卷。明张丑撰。此表是记张丑家累世所藏书画。前有自序,称其始祖号真关处士。那时便开始收藏书画,时有黄庭坚、刘松年等人真迹,后散佚无存。其高祖出于明代书家沈度、沈粲兄弟之门,其曾祖也曾与沈周游,其祖与父都与文征明父子为姻娅之好。可见张丑之家的确渊源有自,所以他特以鉴赏而闻名于世。张丑又说他作此表时,家事已中落,书画已都卖尽,故此书是追其名以记之。表中所列,以时代为经,以世系为纬。第一格为其高祖张元素所藏,第二格是其曾伯祖张维庆、曾祖张子和所藏,第三格为其祖张约之、叔祖张诚之所藏,第四格为其父张茂实所藏,第五格为其兄张以绳所藏,第六格是张丑自藏,第七格是其侄张诞嘉所藏。时代是上至晋,下至明,作者共八十一人,书画帖四十九件、图一百一十五件。其中多有名迹。此书主要版本有:知不足斋别刊本、《翠琅玕馆丛书》本、《述古丛抄》本、《藏修堂丛书》本。
古今伪书考
考辨伪书的著作。一卷。清姚际恒撰。成书于康熙后期。初刊于清乾隆至道光间歙县鲍廷博刻《知不足斋丛书》第二十三集本。本书著录书籍九十一种,分经、史、子三部。每书如前人已有成说,则加以引证,多取材于《汉书·艺文志》、《隋书·经籍志》、晁公武《郡斋读书志》、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宋濂《诸子辨》、胡应麟《四部正讹》等,而以采晁、陈之说为最多。不能论定其真伪者,则折衷其说。姚氏对于《毛诗》、《周礼》等经部诸书也敢公开怀疑其伪,颇具胆识。由于姚氏所据资料有限,以致错讹颇多。有的仅凭文辞工拙来定其真伪,难以令人信服。有些考证叙述也不够详博。今人顾实曾撰《重考古今伪书考》,以正姚氏之失,虽有独到见解,但也有武断之处。黄云眉亦仿《经义考》例撰《古今伪书考补证》,详征博引前人各书中有关论述予以补证,间也附以己见。《古今伪书考》原为姚氏《庸言录》一书之附录,自鲍廷博将其裁篇单刻刊行后,清光绪年间曾多次刊印。有广汉张馥笙成都刊本、归安姚氏粤东藩署校刊《晋石厂丛书十种》本、长沙章氏经济书堂校刊本、浙江书局刊本、沔阳卢氏刻《慎始基斋丛书》本。一九二一年上海古书流通处据鲍本影印;一九二九年北平朴社铅印顾颉刚校点本,后收入一九五五年中华书局《古籍考辨丛刊》第一集本;此外还有一九五九年山东人民出版社黄云眉著《古今伪书考补证》本。
大清三杰
晚清时节,当西方大国强势崛起时,华夏大地上却皇朝暗淡、官场腐化,外有列强侵略,内有农民起义,特别是太平军势如破竹,大清帝国危在旦夕。曾国藩、左宗棠、彭玉麟本是传统意义上的士人,却欲扶大厦之将倾,挽狂澜于既倒,创办湘军,操练水师,握筹布画,与太平军展开一场殊死较量。
民国政制史
《民国政制史》由著名政治学家钱端升所著,初版于 1939 年。彼时,中国正处于内忧外患的艰难时期,民国已走过二十余载历程,钱端升出于对国家政制发展的深刻洞察与学术责任感,撰写了这部著作。 钱端升是中国现代政治学的奠基者之一,在政治学、法学领域造诣深厚。在《民国政制史》中,他以详实的史料和严谨的分析,梳理了从辛亥革命后到 20 世纪 30 年代末民国政治制度的发展脉络。书中详细阐述了民国时期的中央与地方政府架构、选举制度、政党政治等内容。例如,对北洋政府时期复杂多变的内阁更迭、国会运作进行了细致剖析,展现了这一时期政治制度在传统与现代间的挣扎与摸索;也对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训政体制进行了深入探讨,揭示其本质特征。 这部著作不仅是对民国政制发展的忠实记录,更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它为后人研究民国政治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成为该领域的经典之作。其研究方法与视角,为后续学者开展相关研究提供了重要借鉴,帮助学界更好地理解民国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逻辑,以及这种演变背后的政治、社会因素,对深入探究中国近现代政治发展轨迹意义深远。
官箴
扬雄著。《官箴》25篇,继承"官箴王阙"传统,对最高统治者进行箴诫.从流传至今的21篇箴文来看,《官箴》所涉及的官职皆为中央的公、卿及其属官.公卿为辅佐大臣,位高权重,其属官位于皇帝侧近,直接服务皇帝或者担当特殊职责.箴文溯源官名来历,叙述官职职掌,回顾历史鉴戒,提出官德要求,是西汉末年"三公制"变革和"九卿制"形成的重要见证,亦是新莽官制改革的基点,不失为考察西汉末年中央官制的一个典型样本.